和氏璧的由来 相传和氏璧是由春秋时期一名名叫卞和的人开采所得,他先后3次献宝给楚国三位君王。
第一次卞和将玉石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人鉴定后,认为卞和献出的玉石就是一块普通石头,然后砍去他的左腿,第二次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让人鉴定后,仍是一块石头,于是又砍了他的右腿。
直到第三次,楚文王相信了他,切开了原石,里面真的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由于玉是卞和所献,于是楚文王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仅供参考)
历史中的和氏璧
根据历史记载,和氏璧在正规史书中,一共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战国策中,楚威王(——公元前329)在宴席中将和氏璧拿出来供宾客观赏,期间宾客起哄,和氏璧被人趁乱偷走,至此下落不明。
第二次是出现在史记当中,公元前3世纪左右,也就是楚威王失去和氏璧几十年后,和氏璧落入了赵惠文王手中,当时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手中有和氏璧后,希望以城换璧,于是上演了一场完璧归赵的故事,此后和氏璧并没有正规的历史记载。
赏玉(仅供参考)
和氏璧的去处 目前对于和氏璧的下落有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并没有流传后世,而是作为始皇的陪葬物一起埋藏在地下。
第二种推测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被始皇帝做成了传国玉玺,其上被秦丞相李斯以大篆刻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后来秦国被灭,传国玉玺流经项羽,最后到了刘邦手中,此后历朝历代以手握传国玉玺为正统,传国玉玺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传国玉玺(仅供参考)
正因为缺少记载,和氏璧的下落一直是个谜团,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哦。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乘船来到我国现今的南部,当船行驶到洞庭湖口时,天地变色,狂风乍起。
眼看秦始皇乘坐的船就要被风浪掀翻,船上的人都慌作一团,此时秦始皇大喝一声,“取传国玉玺”。
随即秦始皇就将传国玉玺投入了湖中,风浪逐渐平息,船队竟真的得救了。
而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成了谜,想要在茫茫湖底找到一枚玉玺谈何容易? 然而几年后,秦始皇巡行途径华阴市,有一个神秘人却将传国玉玺再次奉给了秦始皇,就这样,玉玺再次回到了秦始皇手中,而神秘人却也消失了。
传国玉玺真有这样神秘的力量吗? 这样的神话传说编造的痕迹很明显,显然是当时秦始皇的御用文人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神化玉玺、巩固皇权。
此后这个玉玺就成了皇帝掌握大权的一个信物,想要当皇帝的人无一不想得到它。
一直到今天,传国玉玺几经流转,下落成谜,这块曾经轰动一时的美玉究竟会在哪里呢? 但是对于它的“前尘”却依旧有迹可循,这块璞玉是如何卷入到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呢?它与和氏璧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块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的? «——【·和氏之璧·】——» 传国玉玺在现在看来是无价之宝,这种价值远超它本身,更珍贵的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在最初的时候,它甚至一度被两任楚国国王拒之门外,直到秦始皇时期,它的美名才逐渐远扬,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瑰宝。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偶然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璞,之后就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但是楚厉王并不精通玉石。
于是他叫来玉工辨认,玉工表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当即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腿。
卞和仍不死心,到下一任国王楚武王登基之后,他又抱来了这块石头进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卞和的右腿又被砍了。
之后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登基,有一天就来到了楚山脚下,听见有个老人哭的撕心裂肺,感觉他受了天大的委屈。
没错,这位老人就是卞和,楚文王得知事情的缘由之后,觉得卞和十分执着,几十年抱着这块石头,甚至为了失去了双腿,当即决定也不让玉工看了,直接把石头砸开见分晓。
结果石头一打开,惊呆了众人,果然是一块十分精美的玉石,楚文王感动于卞和的执着,于是就给这个玉起了个名字,和氏之璧。
此后和氏璧一直被收藏在楚国的后宫,战国时期,因昭阳有功,珍藏了几百年的和氏璧就被赏赐给了他。
这样大的喜事必须要请客,昭阳就在湖边宴饮宾客,喝的正尽兴,窗外一声喊“快来看,有大鱼”。
这一下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等众人再返回宴客厅的时候,和氏璧早已不见了踪迹。
这块传世的美玉就这么失去了踪迹,然而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它竟然又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赵国,甚至还差点引发了一次外交危机。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也十分敬佩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此时的赵惠文王因为得到了和氏璧心情十分的好,然而这一消息却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里。
于是秦昭襄王就虚情假意地表示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也是因此才有了“价值连城”这个成语。
蔺相如在送和氏璧到达秦国之后,就看出了秦昭襄王心不诚,根本没打算用15座城换,想空手套白狼。
于是蔺相如就用计将和氏璧又悄悄送回了赵国。
虽然蔺相如费尽心机保住了和氏璧,但是也暴露了赵国的软弱,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大战小战不断,最终在长平大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被俘虏,赵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了赵国首都邯郸,和氏璧也自然而然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和氏璧改头换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下令将和氏璧雕琢成了一个印章,并且让李斯在上面写了8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之后又在印章的上端雕了五条龙,也叫印钮,并且下令,之所别人的印章只能叫“印”,而皇帝的就叫“玺”,并且代代相传。
于是和氏璧就变成了“传国玉玺”,成了皇权的一种象征。
然而秦国的一统并没有维持多久,秦国的亡国之君子婴就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开始在汉朝皇帝流转。
但是西汉末年王太后不满王莽专权,玉玺摔坏了一个角,后来又传言说这个角被用黄金补齐了,这也成了后来辨别玉玺真伪的一个凭据。
之后就是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因为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也是到处流转。
在之后就是宋、齐、梁、陈,一直到清朝,这枚传国玉玺经历了千年的朝代更迭,人世变换,但是当紫禁城里最后一位皇帝颓然退场时,它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虽然帝制已废,但是这枚饱含历史风霜的文物所代表的是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考古学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然而直到现在也未寻到它的踪迹,渐渐地人们开始怀疑玉玺的真实性。
人们对“卞和抱玉”的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它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当中,而韩非子最擅长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
因此人们认为“卞和抱玉”也很有可能能是个寓言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抱不平。
不过除了《韩非子》,在《战国策》和《史记》中也有记载。
除此之外,甚至连卞和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不确定了,根据史书记载中的故事,他至少经历了楚国的三代王朝,其中一位楚武王更是执政了50年。
在平均年龄低下的古代社会,卞和的寿命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因此很多人认为卞和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氏璧是怎么改造成传国玉玺的? “肉倍好,谓之璧” 什么意思呢? 圆形的玉器,它的半径是圆孔半径的三倍,这样的玉器才被称为“璧”,并且它也比较薄,这样的玉璧,中间还有孔,它是不可能雕刻成四寸见方的玉玺的。
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也很大胆,这个观点直接否定了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韩非子》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当初楚文王让人把玉璞剖开之后,立刻就将其命名为了和氏之璧,也就是说,他是将这整块石头命名的,而不是后来经过打磨、雕刻的“和氏璧”。
通过这个解释,和氏之璧是有可能被打造成传国玉玺的。
如今它究竟在哪谁也不知道,专家根据经验推断,或许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会有答案。
但是这些怀疑也都是专家根据各种史料猜测推断出来,和氏璧、传国玉玺,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是否真的存在,只有等到它们现于人前的时候,一切疑问才能真相大白。
参考: 央视网《《百家讲坛》国宝迷踪(第三部) 8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2020-7-30 中国新闻网《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千古疑团何人解?(图)》,2009-4-7
要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恐怕还得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提到的和氏璧。
我们中国人对和氏璧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了解,不过大多数人对和氏璧的了解仅限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那么在此之前和之后这块美玉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现存的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代的《韩非子》。
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楚国的一个叫卞和樵夫在荆山上打柴时意外获得一块美玉,于是将此宝献给楚厉王。
但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石头,在未经打磨前和普通的石头看不出有任何差别,只有懂玉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其价值。
楚厉王让王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
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这回玉石匠心想:我堂堂御用工匠难道还没你一个山野村夫眼光好?都跟你说是石头了还不依不饶的,于是又一次说道:“就是一块石头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文王登基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了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也不止你一人,为何哭得如此厉害?”他说:"我不是苦我这双腿,而是哭宝玉被认为是石头,贞洁之士被认为口出狂言!" 文王听到他这番言论就命人打磨卞和献上的石头,里面果然是玉,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就是中华第一名玉——和氏璧。
楚威王时期一个名叫昭阳的将领在楚国灭越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赐给了他,昭阳为此大宴宾客。
昭阳得到了天下文明的和氏璧自然有心在人前显摆一番,于是就叫大家一起上前观看和氏璧。
谁知宴会结束之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
昭阳悬赏千金追查和氏璧下落,所以偷盗者迟迟不敢将和氏璧脱手。
多年后和氏璧却突然出现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之后就起了觊觎之心,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当然蔺相如虽能完璧归赵,但终究改变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事实,秦灭赵后和氏璧落入秦始皇嬴政手中。
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雕琢传国玉玺,又在玉玺上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从此传国玉玺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公元前206年10月汉高祖刘邦率兵攻破咸阳,秦王子婴向其献上传国玉玺以示臣服。
此后传国玉玺作为“汉传国宝”被历代西汉君主所珍藏。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小皇帝刘婴只有两岁,玉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王政君代管。
王莽篡汉后命人向王太后索取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掷在地上。
这一摔导致玉玺的一个角被磕掉了,后来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但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这也成为了辨别传国玉玺真伪的一个标记。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绿林军士兵杜吴所杀。
当时传国玉玺就藏在王莽身上。
然而杜吴并不知道自己斩杀的就是王莽,也不知道传国玉玺的价值,所以他在杀死王莽后只是取走了王莽的绶带,并没发现藏在王莽尸身上的玉玺。
禁卫军校尉公宾见到杜吴的绶带后就向其询问绶带的主人在哪儿,得知王莽尸身所在的公宾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
公宾把玉玺交给了弘农掾王宪,得到玉玺的王宪竟自认为天命所归,于是开始自乘天子车辇。
没多久更始帝刘玄的丞相李松攻入长安斩杀王宪,玉玺随即被送到宛城献给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所杀,玉玺又归了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后将传国玺拱手奉送给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
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因此一度失踪,直到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才使传国玉玺重见天日:当时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
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孙坚获传国玺后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
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
得到玉玺的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称帝,结果招致曹操的讨伐。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呕血而死。
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曹操得到玉玺后将其献于汉献帝,曹丕篡汉后从汉献帝手中取得传国玉玺。
曹丕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显示曹魏代汉的正统性,后来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后也效仿曹丕在玉玺上刻字以表明得位之正。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将领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玉玺又落入前赵皇帝刘聪之手。
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
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
靳准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
”然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
不久靳准被杀,其子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前赵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后得到了传国玺。
石勒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
公元350年石勒开创的后赵政权被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取代,传国玉玺自然也就归了冉魏。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其实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事实上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
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及永和得玺之后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
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玉玺又归了刘宋,后又历经齐、梁两朝。
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
侯景兵败之后其部下侯子鉴带着玉玺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就将玉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弟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
隋文帝灭陈后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
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兵败之后隋炀帝的萧皇后携皇孙政道带着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由于传国玉玺被带至突厥,唐高祖李渊视之为毕生的遗憾,常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
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从此传国玉玺的下落就成为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起到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
可却从此不知所踪,成为中国历史一大悬案。
此后历朝历代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都声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玺,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
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
虽不知此“传国玺”的真伪,但之前宋朝一直沿用后周玉玺,如今号称找到了历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可谓是振奋人心之事。
然而仅仅三十年后徽宗、钦宗二帝就成为了金人的俘虏,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金人其实也不知自己从北宋获得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但一直对外坚称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以此标榜金国为正统,嘲笑南宋皇帝是白板天子。
蒙古灭金后这枚不知真伪的传国玉玺归于蒙古,但蒙古建立的元朝相比金朝汉化程度要低。
自认为马上取天下弯弓射大雕的蒙古大汗似乎对传国玉玺并不怎么关心,即使在他们仿效汉制建立元朝成为元朝皇帝后依然如此,以致于传国玉玺在他们蒙古贵族内部几经转手后再度下落不明。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
宝玉上的刻文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因此这块宝玉又被确认为秦玺。
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不排除传国玉玺亦在其中而遭不测这种可能性。
至此传国玉玺的下落越发神秘:本来北宋的传国玉玺就不辨真伪,如今蒙古人这么一闹腾,他们手中所谓的传国玉玺别说是真是假,是不是北宋那枚都不好说,搞不好真正的传国玉玺、北宋玉玺、元代玉玺根本就是三枚各自不同的玉玺都有可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为了证明自己开创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才不管逃回漠北的蒙古人手中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反正他是要定了。
于是朱元璋派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
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
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因此明朝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唯一没得到传国玉玺的中原大一统王朝(当然宋朝自个号称得到过,其实存疑)。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
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
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后来这枚玉玺也被鉴定为“传国玺”。
消息传到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后就想将此玺据为己有。
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所以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后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也曾在泥河滨得到一枚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以传国玉玺的名义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后金皇太极战胜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夺取了林丹汗号称掌握的那枚“传国玉玺”,皇太极由此“乃定立国计”,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天聪年号为崇德。
关于皇太极获得这枚“传国玉玺”的经过根据史籍记载如下: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
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
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
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
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
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甭管赝品不赝品吧,其实传国玉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即使清宫之中那枚所谓的传国玉玺是赝品,可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一种象征。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仍依优待条件居住在紫禁城。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那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
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
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
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是不是究竟和氏璧所做成的传国玉玺至今已成为一个无人能说清的话题。
事实上从自从后唐李从珂携带传国玉玺自焚之后关于传国玉玺的消息就一直是真真假假扑朔迷离:宋朝号称是得到了传国玉玺,但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当时蔡京博取宋哲宗的欢心而伪造的。
如果宋朝的玉玺是伪造的,那么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掳走的自然也就是伪造的玉玺,那么元朝得自于金国的玉玺自然也是伪造的。
即使元朝的玉玺就是真的传国玉玺,那么也已在元朝势力退回漠北后就丢失了,后来林丹汗得到的玉玺是牧羊人从绵羊蹄子上刨得的。
所以皇太极得自于林丹汗的玉玺是真是假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有的说法认为皇太极所得到的这枚玉玺是是昭君出塞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而不是秦始皇当年的传国玉玺。
由此可见自后唐李从珂自焚以来关于传国玉玺的所有消息大多是当时出于政治目的而夸大其词的,传国玉玺的确切下落在后唐李从珂自焚时就已成为一个谜团。
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已和李从珂一同消失于火海呢?还是依然留存于世呢?按说玉石是不该被烧毁的,但事后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也没找到传国玉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