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十岁就登基掌握政权,他的母亲李太后自然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来辅佐明神宗,此人恰是张居正。
2、民间传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一种模糊的关系。
如果这是真的,那只能是张居正在威胁李太后,而且有这么多小鲜肉,所以李太后没有理由喜欢一个糟老头。
而且万历皇帝抄张居正家的时候,李太后是一声不吭的。
3、而且张居正的成功上位确实得到了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不光如此,关于张居正和李太后的私情,还有一段记载: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4、所以,我认为这些谣言十有八九是由他们传播的。
当然,李太后也太信任张居正了。
明神宗20岁时,朱翊钧要求个人统治,而张居正应该将统治权归还给明神宗。
5、而张居正和李太后据流言所说,他和李太后是存在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的。
因为当年李太后守寡的时候才28岁,可以说在李太后最需要人去安慰的时候,张居正出现在了李太后的眼中,从此他也就成为了李太后可以依附的人了。
6、张居正与李太后 张居正与李太后有没有秘密,不得而知。
但绝对没有民间流传的那种不正当关系,这些桃色纯属yy。
鉴于明朝祖制,有明一代外戚难以掌握国家权力。
隆庆皇帝死时,李贵妃只有28岁,她儿子朱翊钧登基时只有10岁。
朝廷进入了“主少国疑”的非常时期。
李彩凤,即李太后(1544―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生母。
漷县人,为人十分严谨,对于明神宗十分严厉,后来明神宗统治是繁荣也是因她而繁荣。
十五岁进入裕王府,为裕王朱载垕生长子朱翊钧,进而由都人升为侧妃。
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漷县人。
侍穆宗于裕邸。
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
生神宗。
即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
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
明朝非常结束的一位政治家李太后,原名叫做李彩凤,是汉族人,也是明神宗的母亲,为人非常的严谨,对于明神宗的教导也非常严厉。
总而言之,李太后是一个十分贤明的太后,一个严格的母亲,也是推进国家发展的助力之一。
2、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
3、秦国宣太后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
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4、垂帘听政的皇后中,比较知名的就是慈禧太后、吕后、萧太后。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广为人知的事情,慈禧太后在政治斗争中,使用铁血手腕,掌握了实权,而且一生中多次临朝掌权。
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掌握权力的时间接近50年时间。
5、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1093年病死,实际执掌朝政9年。
冯保有次和张居正等朝中大臣向李太后谏言,宋神宗的举止不当,引来宋神宗的不满。
后来,在张居正去世后,冯保在朝廷中孤立无援,他也失去了太后的支持。
据说张居正死了之后,李太后每天魂不守舍,对于说政史也不闻不问。
孝定皇后李氏,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人,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
冯保向太后告状,太后愤怒之余,差点废掉神宗帝位。
太后命张居正上疏切谏,并替皇帝起草“罪己书”,又在慈宁宫罚跪六个小时,为此皇帝怀恨在心。
孝定皇后李氏(1546年-1614年),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人,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
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
所以说张居正身亡后,李太后自然没什么可帮的。
综上所述,张居正给印象是明朝期间知识分子的缩影,教条顽固、倔强不知变通。
2、这里就要解释,前面为何要强调,李太后在万历面前说得上话。
正因她说得上话,如果她出面的话,万历一定不敢轻易清算张居正。
问题就是,为什么李太后不出面呢?其实很简单。
3、李太后不想插手万历皇帝的事情,也是对其放手的一种表现。
以此来说明她现在对万历皇帝的所作所为是信任的,万历皇帝可以放手去做。
只是这苦了张居正以及张居正的后代了。
因为有司礼监和内阁这种权力制约的设置,李太后放心大胆地让张居正如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其实这种平衡只维持到万历6年。
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宫的这段日子,李太后对万历的管教相当严格。
虽然说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的欣赏,但是后宫不得干政。
所以在张居正被抄家时,李太后才没有出面阻止。
明神宗万历皇帝清算的时候,是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时间里。
这个时期对于张居正比较看重的李太后却没有出声,任由万历皇帝抄张居正的家,这点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李太后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万历要向张居正学习,这一点让张居正非常膨胀,在他看来他不单单是明朝的宰相,而且还是明朝的掌权者,明朝的大小事务都要听他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他后来被万历清算埋下了伏笔。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