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迷案追踪 > 分尸案

嫪毐是太后赵姬的情人,怎么会被五马分尸?

时间:2024-04-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龄很小,尊称吕不韦为仲父,国政都由太后赵姬和吕不韦把持。

吕不韦与太后赵姬偷情。

随着秦王嬴政慢慢长大,吕不韦害怕奸情被发现,他想离开太后赵姬,又怕太后赵姬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做了一次假的宫刑手术,只拔掉胡须、眉毛,然后就送到宫中,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赵姬此时30多岁,正是活力充沛之时。

得到嫪毐之后,赵姬非常兴奋、无比喜爱、万分宠爱。

从此,赵姬沉浸在与嫪毐的情爱之中,不久就怀了孕。

赵姬

为了避开嬴政的目光,赵姬说自己身体不好,需要占卜。

占卜结果是应当回避现在的居所,于是赵姬离开咸阳,迁居到雍城的离宫中去居住。

赵姬带着嫪毐在雍城构筑起世外桃源般的爱巢。

他们自由放任、肆无忌惮、忘乎所以、尽情享乐。

赵姬与嫪毐,在雍城生下两个儿子。

此时的赵姬沉溺于嫪毐的纵欲中,政治意识丧失殆尽,根本不对嫪毐进行任何约束。

受到王太后赵姬宠爱的嫪毐,可以随意地使用秦国王室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

侍候嫪毐的僮仆有几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宾客舍人也有一千多人。

太后赵姬的事情,不管大小,都交由嫪毐处理决定。

嫪毐还被封为长信候。

嫪毐势力越来越大,并与相国吕不韦相抗衡。

秦国国内政府官员大体分成两派,一派站在嫪毐一方,另一派站在吕不韦一方。

嫪毐胆大妄为,在宫中骄奢淫逸,有时候竟然得意忘形。

自称是秦王“假父”。

公元前238年,嫪毐与宫中的侍臣们一起饮酒作乐,博弈游戏,发生了争吵。

喝醉了酒的嫪毐睁圆了眼睛,大声呵叱对方说:“老子是秦王的爹,你这穷鬼是谁?也敢和我争吵!”

被嫪毐呵叱的侍臣悄悄溜掉,并把此事偷偷告诉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派人调查,发现嫪毐与太后私通,已经生有二子。

嫪毐

调查还发现,嫪毐与太后赵姬密谋:“等到秦王死了,就让我们的儿子继位。

嫪毐酒醒之后,感到事态非常严重,他和王太后赵姬秘密商量对策,暗中做好应付不测的准备。

公元前238年4月,22岁的秦王嬴政,来到雍城举行国君加冕仪式。

嫪毐趁着嬴政晚上住在雍城,偷偷拿到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县卒、宫卫士卒、宫骑来攻击蕲年宫。

嬴政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领咸阳士卒、平息叛乱。

两军在咸阳展开大战。

秦王下令:“凡有战功的都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

叛军被杀死几百人,嫪毐的军队大败溃散。

嫪毐与死党仓皇逃亡。

秦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重赏通缉嫪毐。

嫪毐被逮到后,秦王嬴政将嫪毐五马分尸,并且灭其三族。

太后赵姬和嫪毐的两个儿子,都被装到口袋中,在石头上活活摔死。

秦王嬴政何等聪明,不会不知道母亲与嫪毐的奸情。

本来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但是,当嫪毐贪欲越来越大,已经危及到自己政治地位时,秦王嬴政才果断采取镇压措施的。

嫪毐的灭亡还是因为贪心不足造成的。

秦王嬴政

你怎么看待嫪毐之死?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解谜:告诉你吕不韦属什么生肖

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下落成谜,秦始皇陵或有答案?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5秒后,用您发财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文章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哦。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乘船来到我国现今的南部,当船行驶到洞庭湖口时,天地变色,狂风乍起。

眼看秦始皇乘坐的船就要被风浪掀翻,船上的人都慌作一团,此时秦始皇大喝一声,“取传国玉玺”。

随即秦始皇就将传国玉玺投入了湖中,风浪逐渐平息,船队竟真的得救了。

而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成了谜,想要在茫茫湖底找到一枚玉玺谈何容易? 然而几年后,秦始皇巡行途径华阴市,有一个神秘人却将传国玉玺再次奉给了秦始皇,就这样,玉玺再次回到了秦始皇手中,而神秘人却也消失了。

传国玉玺真有这样神秘的力量吗? 这样的神话传说编造的痕迹很明显,显然是当时秦始皇的御用文人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神化玉玺、巩固皇权。

此后这个玉玺就成了皇帝掌握大权的一个信物,想要当皇帝的人无一不想得到它。

一直到今天,传国玉玺几经流转,下落成谜,这块曾经轰动一时的美玉究竟会在哪里呢? 但是对于它的“前尘”却依旧有迹可循,这块璞玉是如何卷入到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呢?它与和氏璧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块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的? «——【·和氏之璧·】——» 传国玉玺在现在看来是无价之宝,这种价值远超它本身,更珍贵的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在最初的时候,它甚至一度被两任楚国国王拒之门外,直到秦始皇时期,它的美名才逐渐远扬,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瑰宝。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偶然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璞,之后就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但是楚厉王并不精通玉石。

于是他叫来玉工辨认,玉工表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当即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腿。

卞和仍不死心,到下一任国王楚武王登基之后,他又抱来了这块石头进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卞和的右腿又被砍了。

之后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登基,有一天就来到了楚山脚下,听见有个老人哭的撕心裂肺,感觉他受了天大的委屈。

没错,这位老人就是卞和,楚文王得知事情的缘由之后,觉得卞和十分执着,几十年抱着这块石头,甚至为了失去了双腿,当即决定也不让玉工看了,直接把石头砸开见分晓。

结果石头一打开,惊呆了众人,果然是一块十分精美的玉石,楚文王感动于卞和的执着,于是就给这个玉起了个名字,和氏之璧。

此后和氏璧一直被收藏在楚国的后宫,战国时期,因昭阳有功,珍藏了几百年的和氏璧就被赏赐给了他。

这样大的喜事必须要请客,昭阳就在湖边宴饮宾客,喝的正尽兴,窗外一声喊“快来看,有大鱼”。

这一下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等众人再返回宴客厅的时候,和氏璧早已不见了踪迹。

这块传世的美玉就这么失去了踪迹,然而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它竟然又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赵国,甚至还差点引发了一次外交危机。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也十分敬佩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此时的赵惠文王因为得到了和氏璧心情十分的好,然而这一消息却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里。

于是秦昭襄王就虚情假意地表示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也是因此才有了“价值连城”这个成语。

蔺相如在送和氏璧到达秦国之后,就看出了秦昭襄王心不诚,根本没打算用15座城换,想空手套白狼。

于是蔺相如就用计将和氏璧又悄悄送回了赵国。

虽然蔺相如费尽心机保住了和氏璧,但是也暴露了赵国的软弱,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大战小战不断,最终在长平大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被俘虏,赵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了赵国首都邯郸,和氏璧也自然而然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和氏璧改头换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下令将和氏璧雕琢成了一个印章,并且让李斯在上面写了8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之后又在印章的上端雕了五条龙,也叫印钮,并且下令,之所别人的印章只能叫“印”,而皇帝的就叫“玺”,并且代代相传。

于是和氏璧就变成了“传国玉玺”,成了皇权的一种象征。

然而秦国的一统并没有维持多久,秦国的亡国之君子婴就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开始在汉朝皇帝流转。

但是西汉末年王太后不满王莽专权,玉玺摔坏了一个角,后来又传言说这个角被用黄金补齐了,这也成了后来辨别玉玺真伪的一个凭据。

之后就是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因为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也是到处流转。

在之后就是宋、齐、梁、陈,一直到清朝,这枚传国玉玺经历了千年的朝代更迭,人世变换,但是当紫禁城里最后一位皇帝颓然退场时,它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虽然帝制已废,但是这枚饱含历史风霜的文物所代表的是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考古学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然而直到现在也未寻到它的踪迹,渐渐地人们开始怀疑玉玺的真实性。

人们对“卞和抱玉”的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它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当中,而韩非子最擅长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

因此人们认为“卞和抱玉”也很有可能能是个寓言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抱不平。

不过除了《韩非子》,在《战国策》和《史记》中也有记载。

除此之外,甚至连卞和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不确定了,根据史书记载中的故事,他至少经历了楚国的三代王朝,其中一位楚武王更是执政了50年。

在平均年龄低下的古代社会,卞和的寿命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因此很多人认为卞和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氏璧是怎么改造成传国玉玺的? “肉倍好,谓之璧” 什么意思呢? 圆形的玉器,它的半径是圆孔半径的三倍,这样的玉器才被称为“璧”,并且它也比较薄,这样的玉璧,中间还有孔,它是不可能雕刻成四寸见方的玉玺的。

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也很大胆,这个观点直接否定了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韩非子》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当初楚文王让人把玉璞剖开之后,立刻就将其命名为了和氏之璧,也就是说,他是将这整块石头命名的,而不是后来经过打磨、雕刻的“和氏璧”。

通过这个解释,和氏之璧是有可能被打造成传国玉玺的。

如今它究竟在哪谁也不知道,专家根据经验推断,或许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会有答案。

但是这些怀疑也都是专家根据各种史料猜测推断出来,和氏璧、传国玉玺,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是否真的存在,只有等到它们现于人前的时候,一切疑问才能真相大白。

参考: 央视网《《百家讲坛》国宝迷踪(第三部) 8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2020-7-30 中国新闻网《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千古疑团何人解?(图)》,2009-4-7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