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史布
图片:史布
前言: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诸位皇帝们都不约而同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登基伊始,皇帝就该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
秦王嬴政作为中国千年来第一位大一统皇帝,他曾用70余万人为修建自己帝陵,光选址就出动了身边近千位风水大师。
传言一条巨龙从焦山飞到华山,最后把龙眼的位置留在这个地方附近,从而形成一条中国最真实的龙脉,此地正是骊山。
尽管秦始皇陵墓的位置早已传遍中国各行各业,且民间传言墓内陪葬品可以买下整个岛国,但始终没人敢进入秦始皇陵墓地宫,有的只是周边大大小小密密通往外室的盗洞。
直到1996年,中德两国考古学家利用核磁技术,才发现“不敢进”秦始陵墓的秘密,居然是因为遍布整个地宫的水银。
那么秦始皇陵为何要用到水银?其中又到底浇灌了多少水银?在遥远的秦朝,水银又是从何而来?说来,历史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王是强大,也是孤独
根据核磁扫描的图像来看,汞(水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分布,其中在东南和西南方向。
假设现实就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一样,那么水银的位置恰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位置重合。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水银是种剧毒化学物,不仅能防腐,还能防盗。
倒水银作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是象征着统一时的帝国水域,显然,秦始皇要将统一的中国“搬”到陵墓内。
只有这样,死后的秦始皇才不觉孤独。
因为他在人间的一生,孤独尽现。
被祖父抛弃,被生父抛弃,被祖母背叛,被生母背叛,被亲弟抛弃,被妻子背叛,这也是秦始皇前半生。
在如此凄惨的背景下,这个男人十三岁继承王位,30多岁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朝代。
而后,建秦皇陵,修郑国渠,立皇帝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万里长城,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后半生。
只是,对秦始皇的了解越深入,孤独感就越明显,那是一种深入骨髓 的孤独,孤独到让人觉得,除了秦始皇,再无他人能坐上他的位置,就连康熙都不可以。
在历代皇帝里,康熙的情况跟嬴政的情况最为相似。
公元前247年,十三岁的嬴政从嬴异人手中继承了大秦的基业。
公元1661年, 刚满6岁的康熙被迫接过大清的江山。
如果从年龄上看,秦始皇的情况至少比康熙的强,但江山社稷比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政治局面。
如果论局面,秦始皇面临的,几乎是一盘死棋。
嬴政的生父叫嬴异人,他打小就以“质子”的拘留在赵国。
如果不是吕不韦这个政治赌徒赌嬴异人“奇货可居”,嬴异人可能到底都得押在赵国,就别说当上秦王了。
嬴政其实是嬴异人跟吕不韦姬妾私通生下的孩子。
后来吕不韦只带着嬴异人回了秦国,而嬴政跟他的生母孩则留在了赵国。
所以按道理来说,嬴政的户口应该在赵国,而不在秦国。
嬴政在赵国的生活并不太平,甚至差点成了秦赵两国交锋的献祭品。
所幸的是,经历过一系列磨难之后,在嬴政十岁的时候,他终于被接回秦国及见到了嬴异人。
嬴政回来两年后,他的爷爷秦昭就去世了,留下秦异人捡了个继承人的大便宜,守孝一年后登上了皇位。
此时的嬴政也过上了优哉游哉的日子,只是他没想到,这种日子只有短短的几天。
几天后,朝廷传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嬴政那个刚登基的父亲啊,坐上王位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好消息就是嬴政仓促下继承了王位。
其实这个好消息对嬴政来说,比坏消息更坏。
因为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嬴政要孤独地面对,这种孤独,是历代所有皇帝都体会不到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代历朝中,几乎所有当权者都有自己的“应援团”,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至亲,可以是自己的血脉,可以是自己的至交,可以是官僚集团。
汉朝汉武帝有外戚卫青和霍去病相助,唐朝唐高宗有武则天应援,明朝更有内阁机构分担皇帝的压力.....
可只有秦始皇从始至终都只有自己,他没有设立太子,没有册封皇后, 没有设立分封,没有能用上的大臣。
而且从登基的第一天开始,十三的嬴政面临的,只有不停歇的背叛。
嬴异人驾崩后,吕不韦就成了嬴政的仲父。
在嬴政未掌权时,吕不韦就能架空他。
可想而知,吕不韦的权柄有多强。
而且嬴政要抗衡的,不只有吕不韦,还有后来蹦出来的嫪毐。
嫪毐是个假太监,被安排在赵姬(嬴政生母)身边。
没想后来跟赵姬私通,还让赵姬生了俩儿子,甚至想趁机把大秦“过继”到自己家。
单从这两人制造的事情来说,当年的嬴政不仅孤苦无援,还要在隐忍下建设大秦,属实不是单纯几句话就能描述的强大。
不立太子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国不立太子的朝代只有两个,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清朝。
实际上,清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不立太子,而是换成“密诏”形式立太子;
而秦朝,是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太子。
秦朝有皇子,但他们除了比普通人多了一个响亮对的名号,比普通用多了点钱以外,跟庶民没啥区别。
因他们连封地爵位都没有,也就相当于连造反的资本都不具备。
没有分封
秦始皇在位期间是没有设立分封的,这一点做得着实够绝。
周朝设立分封制度,王室大宗们全都有自己的封地,长期以往,掌权者虽然获得了家族的支持,但有苦也是说不出的。
秦始皇把这一点看得透透的,所以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分封。
更难得的是,秦始皇的“无分封”是雨露均沾的的,不仅亲朋戚友没有封地,就连兄弟儿子都没有。
这样一来,便衍生出秦始皇的第一个治世理念——紧攥独权。
因为没了分封,王室宗室对王位的虎视眈眈就不会对秦始皇造成威胁,但这也意味着秦始皇亲自挑起了内部矛盾,大家对他的不满情绪是肉眼可见的。
在相信集团与相信自己中,秦始皇毅然选择相信自己,这是从小的生活环境引导他做出的决定,孤独地强大地治理一个国家,做出这样的决定,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与秦始皇不同,刘邦就不敢不分封。
刘邦也知道分封其实就等于把定时炸弹放在自己枕边,但他想出了新的做法。
刘邦的做法是先分封,再用各种方式暗中“除掉”你。
这一点韩信就深有体会。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除掉”,那就找个能管的人管着。
刘邦的巧思是利用人压制人,秦始皇的想法是连人都懒得用。
不封皇后
看过宫斗剧的都知道,皇帝的后宫是权势诞生的第二土壤。
秦始皇虽没看过宫斗,但他却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所以秦始皇一生都没有立后,这也就意味着,后宫是没有嫡母的。
后宫没有最高话事人,外戚的权势就没办法在后宫生长蔓延,这一招,秦始皇玩得实在高啊!
想想后面的吕后,她用嫡母的权威打击庶子诸王,建立自己的威严后,又在朝中打压了一些反对的声音。
而刘邦明知吕后的野心却不阻止,很大的原因应该是刘邦选择妥协。
刘邦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让刘家和吕家的血脉共治天下,所以才做了妥协。
而秦始皇就没有这种妥协,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立皇后,外戚根本就没权力干预朝政,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秦始皇放弃了给自己安排助手。
所以一旦有反对声音,秦始皇也只能独自面对。
历史告诉我们,伟人终究是孤独的。
秦始皇一生对的孤独,几乎很难用言语形容。
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国家,但终其一生,他一直被背叛,他没有让任何人分担他的苦难,没有让任何集团给自己出谋划策,没有让后宫任何一个妃子助力自己;
有的只是在无数个黑暗的夜里,望着满天繁星,思考他的宿命到底是什么?但答案是什么?他一直找不到。
为了找到他的宿命,他只好寄托在长生不老的仙丹上,只要长生不老,那么,答案终究会找到的。
直到晚年,他感觉到一股难以压制的力量,让他担忧,惶恐。
无奈身边没人,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年,他频繁调动人力想中和这暗流涌动。
只是最后,他终究熬不过天意的安排,在天气最炎热时魂归华夏大地,留恶名于后世。
“我为始皇献丹砂”
如果说孤独伴随着秦始皇的一生,那么制造这些孤独的主观,必定源于秦始皇的固执。
在寻找自己的宿命时,秦始皇早已有“终归归土”的预感,但他是固执的。
生时找不到自己的宿命,那么死后,就在地下创造一个生前的世界继续寻找吧!这叫万世不朽。
恰巧他发现了水银也是一种流动形态的“万世不朽”,所以他更坚定了建造地下帝国的做法。
据专家学者考证,秦始皇地宫中的水银储量,达到了惊人的100吨。
如此庞大数量的水银从何而来?司马迁告诉我们,这事儿跟一个名叫怀清的寡妇有关。
寡妇怀清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砂,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首先我们要知道,水银是由丹砂冶炼而成,按现代的冶炼技术来算,炼出100吨水银,至少需要116吨丹砂。
而丹砂矿主要集中在巴蜀一带,巴蜀离骊山并不算特别远,所以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的大部分水银都来自巴蜀。
当然,除了巴蜀以外,还有陕西安康市旬阳县也有相关的矿产可以作为补充。
传言在秦始皇地宫水银项目中,输送丹砂最多的是重庆涪陵的一位寡妇,叫怀清。
怀清的祖先以经营丹砂为主,怀清继承了经营权后,顺势扩大经营,瞬间搞得风声水起。
这就有了秦始皇听闻怀清家族产业的名声找到怀清,承包了秦始皇陵地宫的工程。
如此一来,秦始皇陵内含有巨量水银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
总结:
秦始皇的一生,于个人而言,是孤独的,是惶恐的,是背叛横生的;
于历史而言,他首次完成了华夏大一统,强势整合了华夏文明,但也剥削了上百万无辜百姓,有荣有辱,只是恶名长存。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