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地球上竟然真的存在龙其实它的真身是这个

时间:2023-07-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有不少人名字里带有"龙"字呢?龙总是以一个神秘身份出现在神话故事里,在古代更是皇权的象征,人们十分好奇这世界上是否有真正的龙。

在几年前,曾有专家曝出在我国昆仑山某一个山洞里存在真正的龙。

这个事件在当时也是传的沸沸扬扬,但其实这只"龙"的真面目是一种两栖类动物——洞螈

似龙非龙

洞螈主要栖息在阿尔卑斯山脉内,它们生活在地下水脉中,在欧洲是唯一一种居住在洞穴的脊索动物。

它们的身长在30厘米左右,全身的皮肤颜色是白色的,鳃为鲜红色,有着细而短小的四肢,外表与龙相似,人们经常将它们误认为是龙的幼仔,但其实它们与龙没有什么关联。

它们终生都生活在由地下水形成的阴暗洞穴内,也可以在地上活动,是一种两栖动物。

在水中时用鳃,在地上时用肺呼吸。

洞螈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变成黑色,待它回到洞穴后就变回白色了。

盲目动物

洞螈又有"盲螈"的别称。

它们生活在漆黑的穴中,没有眼睑,眼睛退化隐藏于皮肤下,是看不见东西的。

不过的感官很灵敏,即使看不见东西,也能靠身上的感觉器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用此来捕食一些无脊椎生物。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洞螈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有光线的地方,那么它们将会有眼睛,皮肤颜色也会变成灰褐色。

但是洞螈本身就缺失了重要的视觉神经,就算有眼睛也是不完全的,依旧是盲目的。

悠久历史

洞螈这个物种在很早之前就被发现了,它们成为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发现洞螈三百多年后,科学家对这个物种的研究还是乐此不彼,热情依然没有退散。

它们更是成为了斯洛文尼亚的自然遗产象征,还出现在了斯洛文尼亚的旧货币上。

在斯洛文尼亚境内发现的洞螈栖息在波斯托伊纳岩,成为了洞窟生物学的最早诞生处之一。

斯洛文尼亚政府推广此地区的地貌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业,洞螈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地区带来很大的名气。

因为穴内的低温度和它们自身的慢速代谢,即使在洞穴内没有食物来源,依然能够生存一年或一年以上,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物种了。

洞穴内的生活环境对洞螈来说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它们的生命力真是顽强。

地球正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代,人类亲手将自己推向万丈深渊?

综述 全球变暖的现象正在持续,整体生态环境面临恶化。

地球科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很可能已经进入到第六次大灭绝时代。

为什么说第六次大灭绝正在发生?前五次大灭绝又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预言成真,人类将会面临什么呢? 生物灭绝的规律 地球上的生物绝种,往往是在悄无声息中逐渐展开。

如果出现了整个科目或整个纲目的生物绝种,也许就意味着生物大灭绝时代的来临。

大灭绝意味着,在很短的时间内,食物链中出现断层,多种生物种群的同时大面积灭绝,仅存很少一部分分支,开始后续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

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是在地球的4.4亿年前,被称为奥陶纪末期,这次大灭绝是人类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地球上超85%的海洋物种消失。

一方面,伽马射线暴暴击地球,全球气候骤然变冷。

另一方面,大陆漂移,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大冰期与大间冰期之间不断反复更迭,极端的寒冷和极端的温暖让大部分物种未能逃过灭绝的命运。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是在泥盆纪晚期,也就是距今约3.65亿年前,这时候地球上已经有丰富的脊椎动物了。

这次灭绝是由一系列灭绝脉冲组成,海洋退却,全球变冷。

在整个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中,有50%的属,以及19%的科,都因此绝迹。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约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这次灭绝事件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灭绝事件之一,通常被称为“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或简称为“P-T灭绝事件”。

由于火山大规模喷发,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大约96%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消失,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兴起的三叠纪时期铺平了道路。

我们再来说一说地球第四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这次大约发生在三叠纪晚期与侏罗纪之间,距今大约有2亿年左右,这次灭绝事件同样导致当时一半以上的物种由此灭绝。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的古今纪期间,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的动物和植物,都因此而消失了。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从前面五次生物大灭绝来看,极端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纵观现在地球,诡异和极端的气候现象开始频繁发生。

根据香港《文汇报》人类工业社会以来,对地球无情的蚕食,让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据科学家们分析,近数十年来,数以十亿计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虫及两栖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人类的活动,已经涉及到地球的大部分角落,动物生物能够生活的面积在最近400年间,不知不觉缩小了90%,而物种已减小了一半,地球上的人类却在过去35年里翻了一番。

因此,地球学家警告,人类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看看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澳大利亚毁掉几十亿动物家园的大火。

再看看墨西哥消失的燕子,原本遍布非洲、南欧、中东以至印度西北部的狮子,现在越来越少。

还有南北极的红雪,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发现的阔口罐病毒等等。

这一系列都不是什么好现象。

结语 纵观人类的所作所为,农业革命的化肥,工业革命的废水废气,热兵器时代的战争,现代文明的核泄漏,微塑料污染,这些每一件事,都会导致数以万亿计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将更加孤独。

大家认为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不惜以破坏大自然原有规律为代价,追求科技等领域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值得吗?

当地球变成一个大水球

从1947年到2019年,所罗门群岛的5个岛屿消失了,2020年,太平洋上又有两座岛屿消失了。

这不是灵异事件,也不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谜,而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约3毫米的速度上升。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小,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扼制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未来南北极的冰盖可能会完全消融。

届时,海平面可能会上升六七十米,许多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海陆分布将重新划分,许多生物的生存因此受到威胁……仅是海平面上升六七十米就能为我们这个世界带来巨大改变,如果地球完全被淹没,又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地球曾经是个水球 现在的地球表面约有70%被水覆盖,但是新研究显示,30亿年前,地球可能是一个“水球”。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内陆找到了一处32亿年前的地质遗存,那里在30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通过对100多个石头样本的研究,对比其中的两种同位素氧-16和氧-18的含量,结果发现32亿年前的海水中氧-18的含量比现在的更高。

科学家推测,30亿年前地球是一个大“水球”。

他们认为,今天海洋中的氧-18的含量之所以少,是因为地球上的大陆,陆地上的土壤能从水中吸收了这种较重的氧同位素。

而在30亿年前,占据现在的澳大利亚的那片海洋上可能没有大陆,因此海洋沉积物中的氧-18含量才如此高。

不过,虽然被称为“水球”,也并不代表地球完全被海水覆盖,在海洋之上还是会有一些零星小岛冒出海面。

这或许是地球陆地面积最小的时候了。

而2015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地球大陆“浮出”海面的时间大约在30亿年之前,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地球曾经是个“水球”的观点。

不过,30亿年前地球上没有大陆可能是好事,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正是30亿年前的全球性海洋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那么,如果现在地球变成一个“水球”,那会怎么样呢? 大灭绝降临 如果地球陆地完全被淹没,那么海平面至少要升高8000多米(至少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这将引发一系列的物种灭绝。

首先,几乎所有生活在陆地上或者淡水中的物种都无法逃脱灭绝的命运。

包括人类、大多数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都依赖陆地生存。

陆地为我们和其他陆地物种提供了食物和淡水,为我们提供栖息地和庇护所。

如果陆地全部被淹没,淡水和食物将变得非常紧缺。

而植物的消失将使地球上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使所有需要氧气生存的生物受到威胁。

其次,生活在海岸附近的生物也将迎来灭顶之灾。

例如珊瑚礁、海藻森林、红树林等,这些生态系统离不开海洋,但是需要大量的阳光才能维持运转。

当海平面逐渐上升时,它们也要“走”起来,向陆地和浅海区域移动。

并且它们还需要“走”得够快,能够赶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才能扎下根,获得足够的阳光,否则,它们也将会被黑暗的深海吞没,最终走向灭绝。

最后,海洋生物们恐怕也很难独善其身。

在海洋中,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海域,生活在深海的鱼如果被带到浅海区域,它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气压、水温和海水成分等的变化而死去。

同样的道理,浅水水域的鱼类如果到深海去,它们可能也会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死。

如果海平面上升了数千米,那么海洋中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垂直迁徙的场面,而一些海洋生物可能也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

不确定的气候 生物灭绝的原因除了栖息地被破坏之外,还有气候的变化。

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地理条件下,气候都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气候涉及到温度、光照、降水等。

在历史上,大灭绝事件都伴随着气候的变化,比如大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火山喷发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那么,没有陆地后地球的气候又将如何呢?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比如借助吸热快,散热慢的特点,陆地能够影响周边海水的温度;江河水冲刷裹挟大量的大陆矿物质奔向海洋,这些矿物质的汇入不仅影响海水的密度和物质含量,还为海洋带去营养;陆地还能阻隔海水的流动或者为海水放行,使海水为寒冷地带带去温暖,为热带地区降温;还能通过来往于陆地和海洋的风来制造降雨;等等。

没有了陆地,这些好处将不存在了。

科学家们还认为,地球之所以能长期宜居,是因为地球上有活跃的地质活动,使地球大气层、海洋和地幔之间的矿物质和气体得以循环,尤其是碳的循环,这使地球气候维持稳定。

碳循环中来自陆地的碳分量是比较重的,这些碳来自火山爆发、岩石风化和侵蚀,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陆地的消失,打破了原本的碳循环系统,使参与碳循环的碳减少,这可能导致地球的气温下降。

这是不是说,地球变成水球后就不再宜居了呢?情况或许没有那么糟。

20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一颗岩石行星位于宜居带,即使它的表面完全被水覆盖,只要行星上蕴含着适量的碳,那么仅仅通过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循环,也能维持星球上的气候稳定。

也就是说,如果碳循环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含量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那么地球也还会是生命的乐园,不过这生命应该都是水生生命了。

被水拖慢的地球 然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很多,自转速度也是其中之一,自转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每一个地点的光照量。

而地球的自转速度一开始与现在并不一样,在前寒武纪(地球诞生至约6亿年前),自转速度比现在要快,一天只有21个小时,这主要是因为月球对地球的拉扯作用。

而物体的旋转速度与其质量分布也是相关的。

南北两极冰盖没融化之前,被固定在地球自转轴的中心;冰盖融化之后,水流入分布在全球范围的海洋里。

随着水分散到海洋中,地球自转速度也将变慢,这与芭蕾舞演员旋转时的情况相似——舞蹈演员旋转时把手紧贴着自己的身体(质量集中),比打开双臂(质量分散)时,旋转速度更快。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南极洲的地壳正以每年至少15毫米的速度隆起。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南极洲的冰雪消融,减轻了陆地承受的重量,并且地表之下黏稠的岩浆不断上涌导致的。

这将导致地球自转速度轻微减慢。

科学家们推测,这样的情况可能还发生在其他被厚厚的冰盖覆盖的地方。

那么,如果地球陆地完全被海水覆盖,自转速度减慢,又如何呢?首先地球的一天时间变长了。

更重要的是,2017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罗杰·比勒姆提出,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赤道会缩小。

但是构造板块却不容易收缩,这意味着板块的边缘将被挤压,从而导致板块边界处频繁发生地震。

而地震强度足够大的话,地球上大浪滔天的景象可能就是常态了。

虽然陆地不可能完全被海水淹没,但是我们将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巨大改变,不仅地球面貌将被改变,地球生命也将经历大洗牌,一批生命将走向灭绝,一些生命为适应新环境而演变出新的特征……现在,或许我们还来得及为“拯救”陆地、“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尽一份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