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的前身东郊区行政区划,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说变化频繁,我们也为大家奉献上从1952年到1958年的变化系列图,以便您保存欣赏。
01
日坛,是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又称朝日坛,始建于大明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周易八卦之说,在京城东、西、南、北等四个方向大兴土木,修筑祭祀之坛。
具体为:日坛在东方,月坛在西方,天坛在南方,地坛在北方,以此来拜祭天地日月各方神灵,护佑朱氏江山世代流传。
自从日坛修建好之后,日坛成为一个地标建筑,相关的地名也就层出不穷。
现如今,日坛虽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公园里已经修缮好的古迹,除了祭坛已经开放之外,其他的比如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具服殿等,全部都是封闭状态,游人根本无法进入游览,而封闭的原因则都是挪作他用,不得不说是游人去日坛公园最大的遗憾。
等于虽然您去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真正的文物和古代建筑,您大多进不去无法参观,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将日坛这些已经修缮好的古迹向市民开放,增强日坛本来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造福于北京市民,也展现一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有的风貌。
这些古迹什么时候能对游客开放呢?!
1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究竟在哪?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清帝逊位,日坛仍是无人过问。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坛内房舍多被军队占用。
从此日坛更遭厄运,外围墙多处坍塌,残存的钟楼全部颓毁,祭台上的方砖失去大半,西天门与北天门外的照壁不知踪影,坛内外杂乱不堪,荒草达数尺之高。
▲甘博1917——1919年拍摄到的景升街日坛外残墙
日坛西北边成了荒坟义地,那里坟丘密挤,不知埋葬多少层尸骸。
在乱草丛中,白骨到处可见。
一九二八年,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马骏被反动政府杀害,他的遗体就被埋葬在这片荒冢之中。
解放战争时期,日坛的大部分房舍为国民党的一个军分管会尉官差遣队占用,还有五十亩土地被出租,另有二十亩为天然博物馆附属日坛苗圃占用。
1949 年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了构筑城防工事,又把坛外的苍松古柏砍伐殆尽,著名的黑松林”从此也成了历史,从此消失,坛内的古树也被砍伐了很多。
自此之后,日坛及其周边就成为野狗、野鼠和黄鼠狼的天下,荒凉景象让人望而生畏。
▲1912年卡恩团队拍摄,清朝末期由北向西南拍照的景升街北口,红墙为日坛坛墙
就在此期间,这里还发生过埋藏北京人头骨化石的疑似事件。
大家都知道,在北平沦陷期间,周口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神秘失踪,很多人都认为这件事和当年日本侵略军有关,但这件谜案一直没有下文。
那这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到底去哪儿了呢?
|头盖骨化石就藏在北京城的中心?
多年来,学者们寻访过当年设在北京的美国公使馆旧址、协和医院,甚至周口店龙骨山原址,但都没有什么发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名当年参加了侵华战争的老兵,在弥留之际,透露出了一段神秘的忏悔:头盖骨化石,就藏在北京城的中心。
老兵不敢讲出自己的名字,只是说他当年是日本731”部队的上尉军医,在中国期间奉命在协和医学院进行细菌武器的秘密研究。
日军侵占北平不久,就已经截获了北京人”化石,并决定:将化石继续放在协和医学院保存和进行研究,这位老兵,被指定为护卫保管北京人”头盖骨的负责人。
老兵说,1945年日本失败后,他奉命迅速转移北京人”,由于形势紧迫,这些东西已经没有运往日本的可能。
仓皇之间,老兵决定在北平找一个僻静之处,先将化石掩埋,留待日后再作打算。
据这位老兵讲述,在秋天的一个沉沉黑夜,他把北京人”化石掩埋在了协和医学院正东、大约两公里,一个有着许多松柏古树的地方,为了日后识别,他还在埋藏地点旁的一棵松树干上,用军刀刮下一块长约1米、宽约20厘米的树皮。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真在日坛吗?
根据这名老兵的回忆进行勘测定位,在广阔的北京东部,只有日坛公园符合僻静、有许多古树”的条件特征。
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日坛神道北侧不远的地方,人们的确找到了一棵被刮过树皮的松树,而且痕迹老旧。
中科院立刻动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现代科技手段——电震探测进行地表测量,居然发现那棵古松树周围信号异常”!
经过协商,中科院最终与北京日坛公园管理处达成了协议——在1996年6月3日上午正式发掘。
挖掘过程非常低调,现场四周都用塑料布围裹起来。
但是,挖掘成果令人失望:下挖近三米,没有发现任何埋藏物,现场专家由此判断,当时物探异常,应该是地表下大量灰白色钙质结核层所引起的,所以决定停止发掘寻找。
当然,也有专家说这是网络说法,没有原始资料佐证。
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和我们联络,可以让听众了解历史的真相。
2
马骏烈士墓
新中国成立以后,凋零衰败不堪的日坛迎来了新生,开始逐渐修复和重新建设。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日坛开辟为公园,并为怀念先烈,决定在日坛西北边的马骏烈士掩理处建墓立碑。
他的碑文为举世闻名的革命文豪兼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同志所书写。
这篇碑文,被誉为郭老杰作,已成传世珍品。
马骏是谁?
马骏烈士,回族,生于1895年,牺牲于1928年,是周恩来、邓颖超在天津搞学生运动时的战友,吉林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中共天津市委早期领导人之一。
马骏8岁读私塾,17岁在省城一中读书,受到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期间,曾参加演出《一片爱国心》等话剧,并参加抵制日货的斗争。
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到周恩来等组织的敬业乐群社”中,并两任学校的演说会、学生讨论会及自治励学会的会长及义塾服务团总董及教务。
马骏具有出色的宣传和组织能力,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广泛组织学生,发起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青年领袖之一。
后来又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领导天津各界举行罢课、罢市、示威游行等斗争。
1919年9月,马骏和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20位男女青年成立了革命团体--觉悟社”,并出版《觉悟》杂志,他还发表文章勉励革命青年。
10月赴上海参加组织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被推选为总指挥,领导了著名的反帝大游行”。
1920年,他回天津参加抵制日货的斗争,后再次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仍坚持斗争,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演讲、演爱国剧等。
在邓颖超的回忆文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他们在拘禁期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政治、外文、数学和历史;同时也不放弃体育锻炼,每天早晨做柔软操,马骏是负责体育的主持人之一。
他们有时还组织讲演会,马骏曾以演说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检厅拘留期中的批评”等题作了报告。
当我们去看望他们,马骏从一尺多见方的窗口接见我们时,还是谈笑自若,充满胜利的信心。
马骏的革命足迹
1921年7月,马骏在天津入党,成为天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1922年他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组织了救国唤醒团”,开展反帝爱国宣传。
他在宁安建立了吉林省第一个党小组,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25年五卅运动”时,他领导吉林人民予以声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重建和恢复了北京市各级党的组织。
在极其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开展工作。
1927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马骏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马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军阀张作霖的审讯,他冷静地提笔写出了告东北同胞书”及自己的碑文故共产党员马骏之墓”,表现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张作霖恼羞成怒下令杀害马骏。
1928年2月15日,马骏在北平德胜门外,英勇就义,年仅33岁。
马骏牺牲后,回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他安葬于朝阳门外回民墓地,也就是现在日坛公园马骏烈士墓的地方。
1951年北京市政府隆重公祭并重修了他的墓。
墓碑由郭沫若题书。
1987年再次重修,墓碑改由邓颖超题写。
同时马骏夫人杨秀蓉的遗骨移葬于东侧。
墓为汉白玉石砌筑,台基四周环以白石护拦。
1998年,马骏烈士墓成为朝阳区第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根据基地教育功能的需要,马骏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基地建设情况为主要内容,写出了详细生动的讲解材料,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讲解、接待、宣传等各项工作。
2001年马骏烈士墓升级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年接待参观者近万人次。
3
建错尺寸的日坛祭坛!
1983年,日坛对北天门进行了彻底修理,使之焕然一新,而且把北天门两侧已经倒塌的坛墙加以修整,使之恢复旧观。
1984年,日坛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开始了后来园林景观的多次建造改造,形成了今天日坛公园的美丽园林风景。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公园还完成了西南景区的建设,并将被毁的祭台按清代式样修复。
不过,对于修复的祭台,《北京晚报》作者呼延云写了一篇《日坛公园:一个小众”的历史记忆》 的文章,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
原来,我国著名古建园林学者王仲奋先生在1985年日坛扩建完工后,做过一次名侦探”,推理了一道谜题——日坛祭台的高度为什么不协调?
王仲奋先生当时是从西棂星门步入,第一眼看上去感到祭台特别高,石阶也格外陡,看上去不大协调,上下台阶很费劲”,似乎与古制不符,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米尺量了一下,坛高1.89米,边长为16米,石阶每级高21厘米,超出常规尺度约二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回家后查了一下《日下旧闻考》和《大明会典钞略》,发现按照明清营造尺(每尺32厘米)换算,坛的边长与高度都与史书中记载的规制相符,他又查阅了著名建筑学家单士元先生所著的《明清天坛史料》,发现坛庙的规制所用之尺,其他都用营造尺,但高度用的是周尺,也就是每尺是23厘米,由此换算的话,日坛祭台的高度应该是1.3米,石阶每级是14厘米,这样看上去就不会不协调,上下台阶也不会费劲了。
王仲奋先生说:由此可推理,日坛祭台重修时,其高度可能是依照史料所记的规制尺寸,按明清营造尺量度换算选定的,而不是按周尺量度换算的,所以造成现高度超出原高度约二分之一,形成比例失调。
”
如果以后日坛的祭坛开放可以参观了,您不妨也去拿尺子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现在重新之后的祭坛是不是改成了正确尺寸?我们也希望有知情者留言告知!
4
日坛内曲池胜春是李苦禅大师墨迹!
一九五五年,日坛公园根据规划设计,占地由原来的一百亩扩大到三百一十七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日坛周围被辟为使馆区,不少外国驻华使馆在这里相继建成,到日坛游玩的外国人也随之增加。
春晖亭
公园里的老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浩劫中的日坛,一些古建筑遭到破坏。
日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台被作为四旧被彻底拆除,却在祭台的原址上,不伦不类地立了一根旗杆。
此外,园内的石狮都被毁坏丢失,至今下落不明。
以前存留下来的牌匾也被砸烂;就连栽种的草坪也被说成是毒草而被挖除。
1969年至1970年,周恩来总理曾先后三次莅临日坛视察,对园景荒废很为痛惜,指示一定要把日坛建设好。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日坛的神厨和神库改为为外宾服务的餐厅。
并在公园南门外建立了新闻橱窗,1972年,遵照周总理的倡议,在具服殿的西南侧栽种了日本人民送给中国的180株大山樱花。
1976年后, 日坛的建设逐年加快。
1978年,建造了牡丹亭喷水池。
1979年国庆节前夕,在日坛公园东南建成了占地四十多亩的大型景区曲池胜春。
并且,这一景观的名字,还是请李苦禅大师题写的。
当年的日坛公园,还拥有北京市第一家旱冰场。
那可是搞对象的好场所,因为,当年日坛里就有一家朝阳区婚姻介绍所。
日坛公园北门对面的日坛小学、六十四中的体育课,常常到日坛公园里上,踢足球、跑步,在公园里上体育课,恐怕是现在学生们无法想象的。
每到夏天,日坛坛壝wéi里,还放映露天电影,门票很便宜,还能到银幕的背面去看反面电影,当然,赶上下雨,也会被浇个落汤鸡!这都是住在日坛公园周边居民难忘的回忆。
参考资料:
《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王永斌著
《北京百科全书 朝阳卷》
《北京文史资料精选 朝阳卷》
《朝阳园林的故事》白新睿主编
《日坛今昔》贾永琢 姜为田(《朝阳文史第二辑》)
《日坛公园:一个小众”的历史记忆》呼延云等
《青春的旋律—日坛公园旱冰场巡礼》 张武斌(《北京体育》1981年03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
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和我们一起
传播京味文化
关于招财猫的由来和来历,日本招财猫有什么传说? 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从历史发展流传下来的,关于招财猫我们大概都是只知道它的作用,而不清楚它的由来;下面就来介绍关于招财猫的由来和来历,日本招财猫有什么传说?想要知道更多关于风水物品的相关内容,就进入为您精心整理的风水物品专题里一探究竟吧! 关于招财猫的由来和来历 招财猫(日文:招き猫 )一说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国,另外一说则起源于日本,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猫型偶像摆设,被视为一种招财招福的吉祥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江户。
在中国唐代:关于猫的招财功能起源,唐代段成式着《酉阳杂俎》曾写道:“猫洗面过耳则客至”,招财猫的形象跃然纸上;由可以确定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唐代,中国民间就有此一习俗了。
2014年,在陕西岐山南北朝时期窟龛群中发现1600多年前的“招财猫”雕像,将招财猫的起源进一步推前。
这只类似“招财猫”造型的猫型石雕――这只猫不仅有凹凸有致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和翘起的长长尾巴,而且还呈现蹲坐姿态,一只前爪放在地上,另一只爪子似乎在向人招手。
“表明那时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有猫存在了。
在日本:在日本有很多关于招财猫的民间传说,基本都和“小猫报恩”有关,其传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江户,关于招财猫的由来、典故,历史众说纷纭,不同的说法成就了当今日本招财猫不同的流派,如吉原的招财猫、北海道的招财猫,爱知县的招财猫,还有越后屋的招财猫等。
日本招财猫传说: 越后屋少主人与他的猫“玉”的故事 江户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望族叫做"越后屋",他们以染布为业。
越后屋的少主人,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赌博,还有和他的猫"玉"玩。
但是这样子的兴趣因此,也造成越后屋很快败在他的手上。
他不听从管家的劝告,还是一味地赌博,果然越后屋倒闭了.........他开始让他的猫去找金币,玉真的衔着一枚金币回来了!管家这时又劝越后屋说:"少主人啊,你就拿这枚金币好好的去做一番事业吧!" 结果越后屋少主人又跑去赌博了。
这一枚金币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他又输个精光才回家。
越后屋又跟玉说着,"玉啊,再 拿一枚金币回来给我吧!这次我一定会好好利用的,不会再去赌了。
" 玉犹豫了一下,然后又慢慢的走开。
果然小猫又衔着一枚金币回来了,他又头也不回的直奔赌场,就如大家所料的,这次又输个精光。
小猫玉开始整天懒懒的,一直都没有精神;他抱起他的玉,口里直叫着: "玉,玉,你怎么了?"这时小猫缓缓的张开眼睛,舔了越后屋一下,越后屋也松了口气。
又高高的抱着小猫说: "玉再一枚,再一枚就好了,这次我一定会好好做番事业的。
" 玉懒懒的看着越后屋,又慢慢走开了,这次他一路跟随小猫。
想知道金币的来源。
小猫绕着城边走了好久,还越过了几条河,最后走进树林里, 在一座庙前面停了下来,只见她举起她的双手,合十作祈祷状,只听到小猫念着: "拿走一些手,拿走一些脚,给我一些金币,拿走一些肚子,拿走一些毛发,给我一些金币........." 随着小猫这样念的同时,她也越变越瘦,越变越小。
这时越后屋猛然惊醒,大叫着从树林里冲出来:"玉!不要念了!我不要那些金币!玉!" 最后,小猫终于消失了,在地上只留下三枚金币。
越后屋这时拿起地上的金币抱头痛哭说:"玉!你为什么要这么傻 ,只为了三枚金币,就只为了三枚金币而已,小玉!" 从此以后,越后屋就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整天拼命的工作,赚到了钱也不会随便的花用,越后屋总是这么说:"玉都可以牺牲她自己来感动我,我怎么可以不努力呢?"后来经过越后屋的努力,越后屋这个家族又慢慢兴盛起来了。
因为越后屋总是在门前放一尊猫拿着金币的雕像,所以那一带的人也跟着越后屋这么做。
豪德寺招财猫 以「生意兴隆、家内平安」的「猫寺」寺庙闻名的东京世田谷的豪德寺 ,是全国闻名的招财猫寺院,境内遍地都是参拜者供奉的招财猫。
但是在江户初期,豪德寺却是没落的寺院。
当时的住持,养了一只猫「玉」 ,住持对它非常的疼爱,视同骨肉一般。
某天,住持无意的对着「玉」说: 「玉」寺内很贫困,你能不能招来好运给我呢?」 过了几天,城主井伊直孝与家臣们,在鹰猎归途中路过豪德寺门口,看到 一只猫举着手在招呼他们,觉得很奇怪,便下马入寺休息。
就在城主入寺刚接过住持款待的茶水时,外头竟然开始风雨交加、雷闪交 作起来。
住持趁着风雨,顺势滔滔说法与传道。
雨停后,城主井伊直孝欢天喜地, 向住持说:「猫招引我们进来,让我们免於雷雨的灾难,又蒙受住持的款 待,这大概也是一种因缘吧。
」 事后,豪德寺就在井伊家的庇护之下,香 火开始昌盛起来。
而「玉」死后,住持为其盖了一座坟墓,并托人雕塑了猫偶像,称之「招 福猫儿」。
我们所提供风水摆件中关于日本招财猫的传说,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起到一定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招财猫相关内容比较满意,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每天更新资料。
2
它以实用、高效著称,是一种注重实战的拳法。
咏春拳的技术特点为中线原则、速度至上、软硬兼备、经济节力、迅速制胜等。
咏春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末清初的传奇人物五枚大师(又称五梅大师,即禅师少林寺的传人)与少林寺的少林拳法有关。
据说在清朝初年,由于政治动荡,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打压。
五枚大师在此期间逃离少林寺,隐居于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
五枚大师在隐居期间,为了传承少林拳法,对其进行了改良,创立了一种更为简洁、实用的拳法。
这便是咏春拳的雏形。
咏春拳在清末民初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它的传承者,如叶问、黄淳樑等人在当时的武林中声名显赫。
特别是叶问,他将咏春拳推广至香港,为咏春拳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叶问的弟子李小龙(Bruce Lee)将咏春拳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武术拳种。
咏春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一种武术拳法。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