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全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一代代中华儿女崇武尚武,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
作为炎黄子孙,时至今日的青少年们,仍对武术有着特殊的情感。
许多人对历史上诸多传奇武术大师、对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武侠高手,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从各类史料介绍看,清末到民国的乱世期间,活跃在神州大地上的知名的武术大师可谓不少。
他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或以武功行走天下,会友交朋;或创办会馆,弘扬传统武术并创新;或惩恶扬善、为国扬威;或路见不平助人为乐···,无不在历史上留下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不朽传说。
这些武术大师中,除了人们特别熟知的霍元甲,还有张占魁、孙禄堂、李景林、李书文、李存义、尚云祥、张策、杜心武、刘百川、韩慕侠、李尧臣、王子平等等。
网络中有“民国十大著名武术家”、“民国十大武林高手”、“民国四大武术宗师”等等归纳,不一而足。
时光飞速流转,岁月转瞬百年。
本篇不细赘述这些武林高手的传奇故事,只是挑选他们中的几位,盘点一下他们的特殊闪光点和生命结局的最后时刻,看看这些尚武英雄的生命都分别定格在历史哪一刻:
在清末民初的诸多武术高手中,霍元甲确实有一定名气。
但许多人认为霍元甲的武功本事并不属于顶尖的。
他之所以在今天知名度这么高,与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密不可分。
人们喜欢霍元甲,是因为他敢于勇斗洋鬼子,扬武功、振国威,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霍元甲生于天津静海县,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秘宗拳”绝技。
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朋友介绍来到上海,在“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全国,霍元甲的故乡小南河村也因此出了名,陆续修建了霍元甲故居、陵园和陈列馆,还成立了天津精武体育会和霍元甲文武学校,由霍元甲的后人担任名誉校长。
在民国时期的传说和传记中,对霍元甲的神奇武功有这样的描述,说他:可以在铁路轨道一侧,纵身从行进间的旧式火车车箱连接缝隙之间一跃而过而毫发无损。
在民国期间出版的小人书中还夸张描述:霍元甲小时体弱多病,一次从河中钓上一只大鳖,熬汤吃掉,于是“一夜成伟男”,跻身高大强壮的伟男子之列。
关于霍元甲身死的原因,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是是被日本人毒死;还有一种说他因少年练气功致病,死于自身病症。
但更多人相信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
有资料记载说:霍元甲成名后,因在打擂比赛中击败蓄意挑衅的日本武林强手而惹得对方怀恨。
日方见比武比不过,就在比赛后举行“鸿门宴”请霍元甲。
席间听闻霍元甲患有呛咳症,并在此次比武中也有外伤,就竭力推荐一位日本医生为霍元甲治病。
平生胸怀坦荡的霍元甲毫无怀疑之心,欣然接受。
并一度留住虹口白渡桥的秋野医院治疗。
但霍元甲服用日本医生开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渐恶化。
不幸于1910年9月病逝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年仅42岁。
霍元甲的徒弟和朋友们事后拿着霍元甲每日吃的药去化验,发现是一瓶慢性烂肺药,始知这是日本人暗下的毒手。
据说,孙中山先生很是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上海精武体育会。
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生于直隶河间县后鸿雁村,是中国近现代形意八卦掌大师,享有“闪电手”美誉。
他对后世形意拳、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播功不可没。
张占魁一生传授门徒弟子数千人,武术界特别知名者有:韩慕侠、王俊臣、刘晋卿、裘稚和、李剑秋、赵道新、姜容樵、钱树樵、张雨亭等多人。
青少年时没张占魁先拜师于少林,后拜在形意拳名家刘奇兰门下。
出师成名后,曾任天津第一国术馆馆长,北洋政府代总统冯国璋的卫队长等职。
他热衷结交天下朋友,后来到北京拜师于董海川,虚心向先辈学习,把八卦掌融合于形意拳之中。
还用八个卦象,模仿八种飞禽走兽,成为新的八卦掌套路,称“形意八卦掌”,武医结合,套路优美且实用。
在“形意八卦掌”全盛时期。
曾技盖华北,垄断天津。
那时的武师,从名家到街头艺人,凡想在当地从事有关武术的活动都要得到张占魁的首肯才行。
由此,有人指称他为“赛天霸”。
其实,张占魁性情温和,毫无霸气,他经常以无私的宽容,给那些爱好武术学习和传播的人予以帮助和庇护。
张占魁的传闻轶事极多。
诸如说:一日他在天津和大戏院听戏,中间离座小解。
回来后发现座位被一军阀士兵所占。
客气地解释要座无效,他便伸臂将那个霸座士兵从座位上平端起来,轻松搁在附近的空座上。
惊呆了霸座士兵和旁观者。
进入人生晚年,张占魁打算与家人安度时日。
不料常觉胃口不适,吞咽食物困难,病情加重后又被误诊染上伤寒。
后来,疼痛剧烈,汤水难进,才诊断为食道肿瘤。
1938年7月,这位近代武坛风云人物辞世而去。
各界与形意八卦掌的习练者,以沉痛心情将他安葬于天津怡园墓地。
生于1860年的孙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是直隶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
在近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9岁丧父的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由母亲拉扯长大。
青年时期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练得一身好功夫。
1912年,他在北京遇见太极名家郝为真。
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本领悉数传给了他。
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几门武功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
同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请他入总统府,任武宣官。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禄堂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还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据传,孙禄堂年轻时冲动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从无有敌手。
他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师彼得洛夫。
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
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在当时武林中赢得赫赫威名。
在国术史家童旭东所著《孙氏武学研究》书中记载:
1930年,日本由全国筛选出五位技击高手来中国挑战孙禄堂,因孙曾于1920年轻取过日本天皇钦定的武士坂垣一雄。
所以在他们看来,挑战成功也象征着日本武道打败了中国功夫。
他们这次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想利用孙年老体衰,以及己方人多的优势取胜。
当时,孙禄堂已七十高龄,正专注于道功的修研,对实战技击已无兴致。
但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一试。
孙禄堂鄙视好勇斗狠,因此提议以游戏方式切磋。
他平躺于地,先由四名日本武士任意按住四肢,再让最魁梧的一名坐于身上,用双腿盘住腰腹,双手按锁住头部,由其中一人报数,数到3时,若孙禄堂无法起身,便算输。
日方认为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连孙禄堂的家人也暗自为他担忧。
不料比试开始数到2时,只见孙禄堂一跃而起,身上五人皆被他弹出一丈开外,昏扑于地。
而且还是孙禄堂将他们一一扶起,日本人慌忙道歉狼狈地溜走了。
过了几天,日方又上门欲以天皇之名重金拜请孙赴日援技,被他婉言谢绝。
1933年冬天,孙禄堂无疾而终,享年73岁。
人称“南北大侠”的杜心五,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老家是湖南慈利县江垭岩板田村,后迁居熊家庄白岩峪村。
民间有关杜心五的传奇故事很多,许多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杜心五自幼聪明过人,喜读诗书。
7岁时随管家王云清找到武士石彪,向石彪学会了“飞蝗石”,练得百发百中。
12岁时去宝盖子山,拜道士于虎为师,学习武当拳的内家功夫。
从此,他追随大人一路练武强身。
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与日本著名相扑师斋藤一郎在日比谷公园比武,用自己的飞腿绝技大败斋藤一郎,赢得比武胜利,因而名噪东瀛。
杜心五被公认为中国近现代著名武术家,为自然门开山鼻祖徐矮师的独传高徒,也是自然门第二代掌门人。
杜心五曾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活动,并担任孙中山的保镖。
与当时贤达黄元秀,孙存周,郑佐平等好友被称为“武林七贤”。
杜心五不仅在危急时刻保护过孙中山,也保护过宋教仁。
还羞辱过梁启超,刺杀过清廷贪官污吏。
他救过大刀王五,当过青红两帮“双龙头”。
据说,连上海滩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以及戴笠等人都是其门生。
抗战时期,他曾在国民政府任职,时常口无遮拦批评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引起蒋介石等人不悦。
新中国建立后,杜心五被中南军政委员会聘为参事、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曾是湖南省政协委员。
1953年7月8日,84岁的杜心五在打坐时安然逝于长沙北门寓所。
是武林大师张占魁的弟子,曾任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29路军大刀敢死队的训练官。
他曾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扬中华国威、振民族士气。
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生活原型就是他。
民国时期的天津武术馆是他创立的,他还是周总理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期的武术师父,两人亦师亦友。
周恩来曾为韩慕侠的武馆,题写了“韩九师堂”匾额。
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学习,还将自己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
韩慕侠曾感慨:“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
韩慕侠,原名韩金镛,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武术大师。
光绪二年(1877年)1月出生在天津市津南区大韩庄的一户贫苦农家,全家靠父亲打柴割草渡日。
一次偶然的机会,父子两人被推荐到直隶盐务总管海彰武家做佣人,负责伺候他们家的护院镖师周斌义。
精明勤快的小慕侠很快赢得周镖师喜爱,被收为徒。
从此,韩慕侠除侍候周师父之外,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随师习武学文。
在周镖师的精心雕琢下,本事日益长进。
后来,周标师又把韩慕侠推荐给名震武林的武术大师张占魁当徒弟,得到武功真传。
期间,韩慕侠又访得八卦掌大师应文天拜其为师,学得八卦掌奥秘。
1912年,人到中年的韩慕侠在天津创办起“武术专馆”,实行免费授徒。
1916年,天津南开学校增设国术课,聘请韩慕侠为武术教练,使之与周恩来相识。
就在韩慕侠的武术专馆名声正旺时,有个大军阀来请他去为儿子教授武艺,条件是月薪大洋200块,但不得再教别人。
韩慕侠一向讨厌权贵和那些纨绔子弟,不愿意把武艺传授给他们,但又无奈于对方的权势,只好咬牙把自己的左腕骨摔折,并故意将骨接歪,自称不能再教武术了···。
从此,关闭了武术专馆,靠摆烟摊和针灸度日。
日寇侵华占领天津后,日军头目派人四处打探训练过29军大刀队的人想要报复。
年逾花甲的韩慕侠为了躲避日军追捕而多次搬家。
1947年在津门清贫生活中,一场痢疾夺去了韩慕侠的生命,终年70岁。
相比于民国武术大师头衔,李景林更人所熟知的,是他当过奉系高级将领,是大帅张作霖信任过的虎将之一。
曾任奉军旅长、军长、第一方面军司令。
1925年冬天,悍将郭松龄倒戈反奉时,李景林与郭松龄、冯玉祥结成密盟,宣布脱离奉系。
1926年1月,政治上不成熟的李景林,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天津,率部退往山东。
随即,他与张宗昌重组直鲁联军,出任副司令,共同对付冯玉祥。
但不久,张作霖罢免了李景林所有职务。
他无奈退出军旅,寓住天津、上海。
1928年,李景林受邀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但此时,他已无心官场。
开始醉心“国术”。
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
1930年,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
1932年病逝于济南,年47岁。
李景林是清末直隶枣强人,为武当剑术主要传人。
他师承武当丹派剑侠宋唯一,精通剑术,有“武当剑仙”之誉。
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
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中年拜师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学艺,后至京城与武师程廷华等为友,并兼从名师董海川学习八卦掌。
曾在北京打败号称世界第一的白人大力士,获得政府赐予的一等金质奖章。
1900年,李存义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八国联军强盗,一时间“单刀李”之名广为流传。
1911年,他与叶云表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
后任教上海精武体育会、南洋公学院。
在北方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
李存义习武又善于动脑研究,他参考《五行拳谱》、《连环拳谱》及“谭腿”等资料创编了十六路《拳术教范》,又编写了《刺杀拳谱》,对推广形意拳做出突出贡献。
晚年,李存义在家乡南小营村传授拳术。
村前街、后街都设有练武场,村民习拳练武蔚然成风。
李存义教授门徒数百人,较著名的有尚云祥、黄柏年、周玉祥、王俊臣、孙禄堂、褚桂亭、李彩亭、李耀亭、马振玉、郝恩光、李文豹等,后来他们也都成为武学大师。
1921年,李存义于任丘市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民国期间,有着“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美誉的武术大师李书文,是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
他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
曾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
李书文幼时首拜八极四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
后拜在师伯黄士海门下习练大枪六载。
擅长八极拳、劈挂拳、六合大枪,是中国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武林高手。
李书文一生喜欢找人过招,虽然战无不胜,但是出手太过于狠辣,武术界对他又怕又不喜欢,因此名声不是太好。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
他的族人乡亲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曾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几十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
据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
他用大枪挑起80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
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劲···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期间,李书文的师傅黄士海收到袁世凯执教聘书,因年事已高不能前往,便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去任教。
李书文到兵营后,被人领到演武大厅见袁世凯。
袁世凯及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士海的仆人或家童。
在得知李书文是替师傅来任教官时,众人竟然哈哈大笑。
袁世凯的卫队日本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
并做出侮辱动作。
被惹怒的李书文刹那间快速施“枪刺壁蝇”之绝技,以枪逼向伊藤太郎。
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
李书文将大枪一抖,把伊藤的刀崩飞,顺势一枪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奋力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在众人惊呼中。
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一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
只见李书文进出动作敏捷异常,出枪快如闪电,大枪舞动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他拋出演武大厅之外。
众人惊愕之时,李书文又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
厅内掌声雷动,袁世凯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
从此,“神枪李书文”之名传遍四方。
李书文晚年,其子李萼堂在湖南长沙创办国术馆,而他不适应南方生活,自己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
1934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指导族孙们练武,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
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
一天练功时,尚云祥气沉丹田,脚下发力,竟然踏碎了脚下的青石板,从此获得了个“铁脚佛”绰号,他是武术大师李存义的徒弟之一。
曾被晚清朝廷大太监李莲英聘请为护院侍卫,后在北京、保定的镖局当过主持。
抗日战争初期,尚云祥也受29路军军长宋哲元将军之邀,以形意五行刀技教练士兵,为后来长城喜峰口之战,中国军队手持大刀痛杀日寇立下功劳。
1937年11月10日,尚云祥怀着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
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