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3 19:57·国学大风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被称为龙抬头”,民间相传有一条神龙为东方苍龙”,冬季隐没在地平线之下,到了二月二这一天,苍龙便开始从东方露出脑袋,从沉睡中醒来,然后一飞冲天,龙吟九霄变成隆隆的雷声,紧接着便会降下珍贵的春雨。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盼望着来年能有好收成,因此古人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起神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神话故事里都有出现,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在民间是祥瑞象征。
《本草纲目》里描述了龙的模样: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其声如戛铜盘。
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
本期就跟大家聊聊神话传说中的九大神龙,最后一个为创世之神。
青龙
青龙源于远古的星宿崇拜,是代表太昊与东方七宿的东方之神,也是四灵”之首,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青龙出身高贵,《淮南子》说它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它还有另一个名字苍龙”,正如文章开篇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主角就是它,由此可见青龙在神话里的地位之高。
黄龙
黄龙是伴随着轩辕黄帝出现的,黄龙象征五行中的土、五星中的镇星、五神中的后土、方位中的中间”的神兽。
相传轩辕黄帝从宁封子那里得到《龙蹻经》,学会了御龙之术,之后前往首山采掘铜矿铸造铜鼎。
铜鼎铸成时,有一条黄龙从天而降,飞到黄帝身边,黄龙将龙须垂下,黄帝骑上龙背,御龙飞升。
雷龙
雷龙,即雷泽之龙,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
”这条神龙不简单,它是人文始祖女娲的父亲,传说华胥氏到雷泽游玩,踩到一个巨人脚印,之后身体有被蛇缠绕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即女娲和伏羲。
那双大脚印就是雷神留下的足迹。
恶龙灞
灞是神话里的一条恶龙,妥妥的反派。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名叫灞的老龙,它性格桀骜不顺,常常出现在大江大河里兴风作浪,老百姓苦不堪言,将恶龙的罪状上告天庭,天帝听闻此事非常震怒,命令大禹去降服恶龙。
大禹奉命手持金斧来到人间,只用几个回合,就将恶龙灞打败,随即又拿出一根金錾,将它彻底诛灭。
计蒙
计蒙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位龙首人身的半兽人”,相传光山的山上有很多青绿色的玉石,山下有许多树木。
有位名叫计蒙的龙神就居住在这里,他的形状为人身龙首,经常在漳水的深潭中巡游,出入时一定会伴有旋风和暴雨。
颛顼与共工的上古之战时,龙首人身的计蒙加入了颛顼的阵营负责兴云布雨。
黑龙
共工为跟颛顼抢夺天帝之位时,黑龙加入了共工的阵营里,它也成了反派,四处兴风作浪,导致洪水漫天。
共工战败之后,他一气之下撞倒西北方撑天柱,这样就造成天塌地陷。
天塌了一个窟窿,女娲用五彩石将它补好了,而大洪水最后被大禹治理了。
黑龙最后的下场也很惨,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黑龙被女娲诛灭。
应龙
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应龙是神话传说里龙进化的终极形态,同时它还是黄帝阵营里的大将,参与了旷世涿鹿之战”,消灭了蚩尤和夸父。
睚眦
睚眦是龙的九子之一,模样为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
由睚眦引申出一个睚眦必报”的成语,比喻心胸极其狭窄,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
不过由于睚眦武艺高强,性格火爆,后世便把睚眦视为战争之神,兵器之主。
烛龙
烛龙为上古时期的龙神,它身长千里,通体赤红,人面而龙身,口中永恒衔着一盏烛火。
烛龙生活在钟山下,左眼是太阳,右眼是月亮。
开左目是昼,开右目是夜,开口是春夏,闭口是秋冬。
左目为日,右目为月”与盘古身殒后的描述相仿,我们都知道盘古是一位创世之神,因此烛龙也被认为是创世神。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通过解析《黄帝宅经》中关于人宅祸福关系的理论渊源和方位布建结构框架,不仅可以窥见中国自古以来风水的源流雏形,而且《黄帝宅经》中的相关理论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阳宅风水理论。
《黄帝宅经》承继汉唐风水古法传统,在阴阳一说的基础上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
注意《黄帝宅经》书中所述的“阴宅”和“阳宅”都是指的人居住宅,阴宅并非指墓地,“阴宅”和“阳宅”指的是人居住宅的两种类型。
这就是唐代以前的风水古法――“阴阳二宅二十四路法”,我简称之为“二宅法”。
阴阳宅的区分 凡从巽向乾,从午向子,从坤向艮,从酉向卯,从戌向辰移,悉名入阳;从乾向巽,从子向午,从艮向坤,从卯向酉从辰向戌移,悉名入阴。
黄帝宅经所述的阴宅和阳宅,都是指的阳宅,阴宅并非指墓地。
阴、阳二宅都是指的阳宅,是阳宅的两种类型。
判断方法为:不管远近,远到千里、百里,近到百步、十步,只要从东南巽方向西北乾方、从南面午方向北面子方、从西面酉方向东面卯方、从西北戌方向东南辰方搬迁过来的,都叫“入阳”,是阳宅;凡从西北乾方向东南巽方、从北面子方向南面午方、从东北艮方向西南坤方、从东面卯方向西面酉方、从东南辰方向西北乾方搬迁过来,都叫“入阴”,是阴宅。
意即以搬入的原址到新址的方位来判断此宅是阳宅还是阴宅。
阴阳之道在于阴阳交感、阴阳平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因此,《黄帝宅经》将住宅分为阳宅和阴宅,这并非机械和静态的,而是要体现阴阳互得、阴阳互参的共生关系。
这与后世称墓地为阴宅,称人居为阳宅不同。
某人原住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新近在人民南路一段购得一栋房屋,这套新房是阴宅还是阳宅?答:“黄帝宅经风水,北方属坎位为阳,南方属离位为阴,此人从北搬迁至南是由阳入阴,因此,这套新房是阴宅,应按《黄帝宅经》中的《阴宅图说》布局。
” 阴宅向阳,阳宅向阴说 阴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阳者,生化物情之父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出了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观点,认为阴阳两仪便是天地之道;又是人伦之道,阴阳之气交感就像男女交媾,孕育和产生万物。
正如《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是说“阴阳这种现象,是天地存在和运行的大道规律,是万物由来的根本和规范,是事物演变进化的父母,生死的本源,也是神明灵魂的府邸”。
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更是进一步做了明了的概括:“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根基,分阴阳,两极立焉。
”“阴阳谐和,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以上论述,阐述了阴阳一静一动的属性。
阳为父,为动;阴为母,为静。
阴阳两极必须和谐交感而成阴阳之气,生化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万物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进而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
老子《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生长总要负阴抱阳,面向阳光,迎接生气、阳气,方才利于生长。
但另一方面,阴阳之气相交还要讲究阴阳协调平衡;阴阳不平衡,就会产生病变。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才能化生。
阴阳不交,孤阴独阳,则万物就不可能孕育,就更谈不上生长了。
这个道理就像冬天要获取温暖,夏天要寻求阴凉;男性要配以女性,女性要配以男性一样;只有这样,万物才能荣昌,百姓才能和谐。
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
阳宅的宅第要向阴方,此说并不是指北方、西北方等晒不到太阳的背阴之地,而是根据辰戌一线划出的阴方,即西南、南面拓建才吉利,否则就犯了重阳的问题。
而阴宅的宅第要向阳方,此并不是指面向东方、南方等阳光充足的方位,依然是依据上述辰戌一线划分出的阳方,即北方、东方拓建才吉,否则,就可能犯下重阴的错误。
八卦、二十四路、配男女之位 今采诸秘验,分为二十四路,八卦、九宫,配男女之位,定阴阳之界。
所谓“二十四路、八卦、九宫配男女之位”,是按后天八卦的八个卦象,划分出八个方位,并分别配上男女归属卦位,八卦八个方位加上中央方位,合为九宫;再结合十天干、十二地支,按“一卦管三路”的原则,加以组合,构成二十四个方位,称二十四路。
明辨住宅善、恶、吉、凶 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
《黄帝宅经》中最早将宅的格局和宅的形势作为宅子吉凶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五实五虚”说,即“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
”显然,宅虚,为恶为凶,宅实,为善为吉。
那么,怎样判断住宅的虚实呢?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要素:既有风水基本原则的体现,要聚气聚生气;同时还要具有中国特有的人伦情理,讲求一家之内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住宅人口少、院墙不完整,显然是不利聚气的,缺少人的阳气、生气的房子,肯定不是好事,故而为凶。
门大、院内房屋面积小,既显得比例失调、不美观外,也会因了,门大出气多,难以聚拢生气,宅院面积大,房屋小,显得空旷,气自然也难以聚集,这些都是风水原理的基本要求。
至于井灶不全,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与人伦不符,当然也不可能是善宅。
五实则相对好理解,人口多,住房相匹配;院墙完整,六畜兴旺,宅厦与大门比例协调,看着美观得体,当然是生活殷实之家,故此善而且吉祥。
至于水沟流向东南,归到五实之中,也体现的是风水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来水最好从天门来(乾位,西北方),去水从地户(巽位,东南方)流走;这其实是中国大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国大陆西北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孕育出了长江和黄河,向东和东南流入大海。
所以,自古以来风水理论上格外重视来水方、去水方,并且以乾位天门,巽位地户为正选。
住宅内外形制的风水影响 龟头午,必易主。
亦云妨主,诸院有之,亦不吉。
宅形对住宅风水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好的风水宝地修建不吉利的宅形,上吉之宅也可能变成大凶之宅。
在《黄帝宅经》中讲述住宅的内外形制的风水影响时,作者提到,宅院内忌讳在“午地”,即正南面修建外形前凸像龟头的厅,向北冲射房屋,这种厅堂为凶。
在南面有比较高的南北向的竖屋,冲抵正方,也不吉利。
有决云:“龟头午,必易主。
亦云妨主,诸院有之,亦不吉。
” 意思是说无论修建居民住宅,还是修建庭院别墅都应避免这种“凶亭”。
在后世的阳宅典籍中,如《八宅明镜》、《阳宅十书》中更是论述了众多住宅内外形制的吉凶征兆。
此外,所有宅第,不论阴阳宅,在午巳、巽巳方位即东南方位有高楼大榭,也是不利的,住宅前面应开阔平坦为宜。
来路、抵路对房屋的风水影响 修来路即无不吉,犯抵路未尝得安。
修建住宅时不仅要注意吉凶方的修建顺序,还应注意从宅门外道路往来方向和迁移方向论吉凶禁忌;正如《黄帝宅经》所说:“修来路即无不吉,犯抵路未尝得安。
” 即是说,要按宅门前来的方向修建就是吉利,反之,去修与门前来路正相反的路则住不安宁。
如从东边搬来入住的宅子,住后却去修拓西去的路,叫抵路。
修来路,犯抵路的观念,与风水理论中喜来水、慎去水是一样的。
因为来路相当于来财,接纳生气;而去路(抵路)则是去财泄气方。
这种观念虽然有些绝对,但在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上,却是常人又乐于接受的。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的是,一旦确定了来路,来路则为住宅的福德方;其他方向的迁移和做其他方面的营生,包括婚嫁、买庄田或者六畜、就官职、做生意等等,不计远近,都宜向宅居的福德方,日久更吉庆;如果从抵路“刑祸方”来,久之则不利。
门前的道路是宅居者与外界往来的主要通道,也就是风水上所说的来路,应具备“来财”的风水意义。
因此,如果来路从东边来,你就只能在住宅的东边修路,而不能在西边修路,那样就犯了“抵路”,易导致财运衰败。
择日择吉对住宅吉凶的影响 唯看天道,天德、月德、生气到,即修之。
地形好,宅内外形也好,也符合宅主命座,但不见得其风水一定就好。
《宅经》甚至认为,修建房屋“唯看天道,天德、月德、生气到,即修之。
”而可以不需要忌讳什么将军、太岁、豹尾、黄幡、黑主以及音姓宜忌的规定,只要顺应阴阳二气的规律就可以了。
其实,这就是中国风水吉凶评判系统中的要素――择日。
风水学认为,日子选择的对不对,直接影响风水吉凶。
这是因为中国风水特别讲求与事物生旺衰死周期的匹配,也就是随着四季的变化,事物呈现旺、相、休、囚、死的不同状态。
旺即是王之意,处于旺盛状态;相即是宰相之意,属于次旺状态;休,即休息,退休状态;囚,即衰落囚困的状态;死,即被克制,已毫无生气的状态。
风水理论中,人们不仅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个事物构成的基本元素,与旺相休囚死相对应;而且还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对应,体现出事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即十二长生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临官、帝旺代表兴旺的鼎盛期,此阶段的方位和时间,风水都是吉祥的。
反之,死、墓、绝是事物最衰亡的时期,此阶段的方位和时间、风水自然都是凶灾的。
逐月生气、死气方位说 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
但修月生气之位者,福来集,月生气与天道、月德合其吉路。
犯月死气之位,为有凶灾也。
一年中,每个月都有生气、死气的方位,修造动土时要选在月生气方位,这样福气自然就会来。
如果月的生气与天德、月德神煞所在的方位重合,则更吉利。
如果犯冲,就会有凶灾。
在《黄帝宅经》中具体详细地列出了各月生气、死气的方位,“福德之方,勤依天德、月德修。
令清洁阔厚,即一家获安,荣华富贵”,即在生气营建,尤其是在天德、月德方位勤于修建,使之宽阔、厚实,保持清洁,一家人就会平安、吉祥、富贵。
而若在死气方,以及五鬼、绝命、刑祸方营建,则会引致灾祸。
与上述生气、死气时日和方位相应的还有所谓的土气之方。
营建房屋宫室、需要动土,动土则会引发突起,犹如现代建筑工地扬尘破土造成环境脏乱一样,需要着意避免朝向土气所冲之方。
否则,家人就会有灾祸殃及。
如果迫不得已要面向土气之方,则应设法化解。
如何推算每个月的生气、死气方位和时间?古人将时间和空间关系都设置在罗盘的二十四山上,如十干,既表示时间又表示空间方位。
每一月的生气,在该月后两个时辰的位置;如对于正月来说,其生气就在后两个时辰的子月上;因此,在正月修建要选择子时和子的方位(正北)。
相应的,要避免在子的对角线对冲方的午时和午的方位(正南方),故是死气所在的方位。
修建房屋先修凶方,再修吉方论 先修刑祸,后修福德,即吉;先修福德,后修刑祸,即凶。
自古以来,修建房屋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毕竟,建造一栋或装修一栋称心如意的住房,要耗费许多财力、人力和物力,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动工修建之前,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宅居修建的先后顺序。
而在《黄帝宅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先修凶方再修吉方的观点。
这是因为修建住宅时,人们必须要压住凶方。
因此,凶方用工一百个工时,福德方用工就必须要二百个工时,压过凶方则吉。
而如果先修吉方,再修凶方,则可能压不住凶方,因而修成凶患之宅。
修建阳宅时,要从亥,即龙头修起,也是顺时针方向转到辰方龙尾修完阳方,再进入阴方,方才吉利。
修建阴宅时,则要从巳方即龙头的位置开工修起,按顺时针方向转到天门,修建完阴方时,再修阳方,才是吉利。
阳宅要从外部修整,阴宅多从内部修造。
如果没有遵循这一规则来修建,则为大凶之兆,小则丢掉乌纱官爵,大则家败人亡。
其他各种灾祸,如火光、口舌、破窘、偏枯、衰殃、疾病等,都可能招惹上身。
犯冲的位置远,则祸发的时间显现的慢,可能是半年,或一年,或两年,或三年才开始发难;犯冲之近,则七十五日,四十五日或不出一个月即发。
是专业周易文化网站,我们所提供关于《黄帝宅经》古法风水的分析,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到相关的内容,我们也尽可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你对于本文所讲风水相关内容比较满意,你也可以随时查看每天更新资料。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