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
解释为:有十个神人,名叫女娲之肠,因为他们是女娲的肠子变化而成的。
他们生活在一个名叫栗广的原野上,他们就在大路中间拦断道路而居住。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
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
许多古籍古人都对女娲记载和记述:
《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
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
”
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
关于女娲的传说有很多:
女娲造人:传说天神华胥生男子名叫伏羲,生的女子就是女娲,伏羲身上覆盖着鳞片,女娲则长着蛇的身体。
女娲神通广大,她一天之内就能够变化七十次。
当时天地刚刚开辟,还没有人,于是女娲手捧泥土,根据自己的形象,捏出了一个个孩子,就是人,但造了一阵子之后,她觉得有些疲倦,于是就用一根绳子蘸泥在空中挥洒,每个泥点落到地上,也就变成了人。
所以到后来人的地位有所分别,就是因为女娲用黄土捏制之人成了富贵之人;而落到地上的泥点所化之人成了贫贱之人。
《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女娲补天:造人之后,忽然一天半边天空塌下来,出现了许多窟窿,洪水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大地变成了海洋,民不聊生。
女娲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大的灾难,心痛极了,于是决定亲自动手,修补残破的苍天。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彩石子,架起火将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再飞到天上用这些炼出来的胶糊把苍天上一个个漏水的窟窿填补好。
她担心补好的天空再次坍塌,于是又杀了一只巨鳌,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当作天柱,把天幕像帐篷一样支起来,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天会塌了。
那时,在冀州这个地方,还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鼓动洪水,兴风作浪,危害人民。
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剩下来还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
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滔天的洪水,同时还造出了很多供人们居住的陆地。
从此,大地上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类又恢复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女娲做完这一切,终于也休息了下来了,她的身体也分化孕育,其中一根肠子,就化成了十个神人。
女娲的陵墓古史也有记载,但说法有别。
有传说女娲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
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七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还有山西芮城说、河南陕州说、河南任城说、山东济宁说,等等。
以上图文均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一起读故事,学历史,品人生,明道理.谢谢大家阅读评论收藏加关注.
每个生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性格特征。
而说到生肖中的猴,它不仅是机智、灵活的代表,也是欢乐、活泼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生肖猴的世界,领略它的风采。
生肖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猴子是一种能言善辩、机灵多变的动物。
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一种化身,他聪明伶俐、法力无边,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话人物之一。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乙巳蛇年将至,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逐渐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包围,玩偶、雕塑、衣服、手机壳等与蛇有关的装饰纷纷登场,可谓转角便能遇到“蛇”。
在一派喜庆之中,怕蛇人士却默默“碎了一地”。
对他们来说,蛇元素产品不仅不可爱,反而可能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有网友评论,“出门只想闭眼走,过节就像是过劫,能不能把蛇‘开除’出生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开除”虽是戏言,但不妨以此为引,先弄清楚让人害怕的蛇,是如何进入十二生肖的?提起蛇,我们常会想到蛇蝎心肠等负面词语,但在古代,蛇却是先民崇拜的始祖神。
蛇生存于丛林与河谷地,生命力顽强、捕猎智商高、生殖力旺盛,且蜕皮行为常被视为“死而复生”,极具神秘感。
种种特性,让蛇成为了远古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文物中便常见蛇的形象;神话传说里,创世神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也记载了蛇耳之神等蛇神。
广受膜拜、为人敬畏,是蛇入选十二生肖的民间基础。
而关于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又有根据动物每日活动时间而确定之说。
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九时至十一时,蛇类始活跃,即为巳时。
以此相推,蛇便成为了十二生肖的第六位。
生肖之中,蛇排在龙后,也是龙的主要原型,多被称为“小龙”。
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蛇与龙一样,同样寓意着福气与祥瑞。
常言道“蛇不入无福之地”,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好运气。
《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表明蛇是长寿的象征。
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古语称“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广异记》《崔炜传》等传奇小说记载着蛇报恩予财的故事。
具体在现实里,蛇也有许多益处。
一方面,蛇多以鼠类为食,能够控制鼠害泛滥,避免植被过度破坏以及粮食、牧草被啃食。
另一方面,蛇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可以活血化瘀、镇痛消炎。
在许多国家,蛇就代表着治愈和生命的力量,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都包含有蛇杖元素。
在文化层面,我们对蛇不必抱有偏见;在生理层面,如果害怕也实属正常。
有研究表明,婴儿观看蛇与其他动物影像没有显著区别;但听到恐惧声音时看蛇的时间比听到快乐声音时看蛇的时间长得多,对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差异。
这可能表示,人们对蛇本身并不害怕,但在学习“恐惧”时,倾向于将之与蛇联系起来。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40万人遭蛇咬伤,180万到270万人因此中毒,8万到14万人丧生。
一项对英格兰人的调查显示,38%的女性、12%的男性都害怕蛇。
或许正是在与蛇共存的岁月里,蛇的威胁已烙印入人类的基因记忆,并在代际延续与文化传播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怕蛇的恐惧本能。
所以,对怕蛇人士来说,与其努力自我克服,不如选择自洽,心态上告诉自己保持平和、见“蛇”亦喜,行动上不与本能对抗、绕道而行。
各个平台商家在设计新年装饰时,也不妨多进行一些创造性转化,不追求过于夸张的造型,而是深入挖掘其后的文化内涵、吉祥寓意。
今年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巳如意纹”,就是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既传达出“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还在对称之中体现了方正与流畅的和谐美感。
在审美上丰富文蕴、在形态上解构重组,舍去一些令人恐惧的细节,以创新的视角赋予“蛇”全新的艺术观赏力,相信会让更多人不为恐惧所扰,接纳并爱上蛇年生肖文化。
这正是:乙巳迎春蛇影繁,怕蛇人士难欢颜。
设计焕新弘文蕴,方得佳节尽福缘。
大家晚安。
(文丨常晋)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