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
20周年
1999年12月20日零点
五星红旗在澳门夜空徐徐升起
从回归祖国的那一刻起
澳门一步一个脚印
在中国南海之滨
缔造了一个发展的奇迹
澳门今天的繁荣有目共睹
澳门历史文化的深厚也耐人追寻
这座曾经的小渔村
如何变成举世瞩目的特区?
经过400多年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澳门给我们留下了
哪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游人如织的“大三巴牌坊”
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请到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专家沈丽华
和您一起
探寻澳门的文化印记
城 市
文化范
秦始皇那时候澳门就纳入中国版图了
澳门的现代化繁荣
首先取决于其地理位置
澳门现在全称澳门特别行政区
位于中国大陆南端
珠江入海口西岸
南侧是浩瀚的南中国海
东南方向分布着
万山列岛等众多小型岛屿
澳门、广州、香港三地
鼎足分布于珠江河口湾外缘
现在的澳门由澳门半岛
凼仔、路环和路凼城等部分组成
总面积约32.8平方公里
其中位于北部的澳门半岛
是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占澳门总面积的31.8%
秦始皇南征时
澳门就纳入中国版图
属南海郡番禺县
但是,澳门真正的崛起
则要始于明代中后期
1634年澳门地图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葡萄牙人(佛朗机)
以晾晒货物为名借机入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又通过租借的方式取得居住权
自此开始对澳门不断锐意经营
包括建立教堂、开设学校
建造防御工事(大炮台)等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澳门从明中期开始
一度成为远东地区
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所谓“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十字门中拥异货,莲花座里堆奇珍”
东望洋灯塔
由于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
明清之际澳门发展迅速
成为了东南亚与东北亚航路的中继点
是16~19世纪
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从昔日“孤悬海表”的渔村
一跃成为
中国沿海最重要的
贸易口岸和中西交往的中心地
岗顶剧院
1887年
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条约
将澳门占为殖民地
1986年
中葡两国政府
展开了四轮谈判
至1987年签订了
《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及两个附件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城 市
文化范
“大三巴牌坊”其实是教堂的一面墙
2005年7月15日
以旧城区为核心
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
和相邻的8块小广场
组成的“澳门历史城区”
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大三巴牌坊”
圣保禄教堂
“大三巴牌坊”
被视为澳门的标志之一
但其实这并不是一座牌坊
而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那么这座教堂的其他部分
去哪儿了呢?
1594年
天主教耶稣会
在澳门创立了一间高等学院
——圣保禄学院
这是东亚地区第一所高等学院
它既是神学院
同时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比日本东京大学的创立
还要早283年
比中国大陆最早创立
近代式大学的
上海圣约翰大学
更要早了285年
圣保禄学院写生图
从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
圣保禄学院
辉煌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多年
大家熟知的传教士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
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他们翻译、注释中国儒家的经籍
把中国传统文化
带回欧洲各国
同时又把西方国家的
科学技术文化传到中国
圣保禄学院的组成部分
有时间上的变化
主要包括教堂、学院教学楼
收容所、饭堂、厨房、庭院
花园、储藏室等等
不过现存遗迹很少
仅有教堂、学院南翼建筑
大炮台、学院部分围墙等
其中的圣保禄教堂前壁
因其造型巍峨壮观
又形似中国传统牌楼
被人们俗称为
“大三巴牌坊”
圣保禄学院遗址南翼建筑
盛极一时的圣保禄学院
又为何会衰落至此呢?
1762年7月
葡萄牙王室
全面驱逐耶稣会士
圣保禄学院被迫关闭
而在台风时有发生的澳门
雷电容易引发火灾
1835年1月26日
一场大火彻底吞噬了
圣保禄学院和教堂
仅剩下教堂前壁
以及学校的一部分
而圣保禄学院的命运沉浮
与葡萄牙人在远东贸易中
地位的起伏
以及澳门作为贸易中转港的兴衰
在时间上有着惊人的巧合
城 市
文化范
澳门考古新发现
2010—2012年
受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委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成立澳门联合考古队
对圣保禄学院等区域进行考古
圣保禄学院遗址发现大型基岩坑
在圣保禄教堂东侧的
大型基岩坑内出土大量遗物
比如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
还有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品
其中瓷器数量最多
以青花瓷器为主
不乏带年款的器物
如“永乐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大明成化年造”等
这些瓷器是研究当时瓷器生产
贸易与消费的重要资料
双鹿纹“克拉克”青花瓷盘
另外,在高园街35号
发现的夯土墙也颇为重要
夯土墙大致呈南北向
几段墙址围合成
一个封闭的空间
与澳门古地图中描绘的
学院围墙位置相近
由此推测这些墙体
都应属于圣保禄学院围墙的
重要组成部分
青花瓷盘残片
另外,圣保禄学院遗址
也是海上丝绸之路
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选点之一
考古专家在圣保禄学院遗址内
发现了大量青花瓷器及建筑构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大量“克拉克”类型
外销青花瓷的发现
青花军持
这些瓷器的年代
集中于明万历后期
至天启、崇祯时期
部分晚至清代早中期
瓷器的产地主要是江西景德镇
这不仅反映了澳门
在陶瓷贸易方面的繁盛往来
也体现出圣保禄学院
作为西方商人、士兵
传教士及附属人群
集中聚居地的生活遗留
城 市
文化范
澳门与北京的隔空历史对话
澳门与北京
相隔两千多公里
但是两座城市的联系
却千丝万缕
明清时期北京是首都
当时从圣保禄学院
培训出来的传教士们
都很期待到北京
利玛窦画像
明万历年间
传教士利玛窦
曾向万历皇帝进献
《坤舆万国全图》
这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幅世界地图
传教士汤若望
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
火炮制造方面多有贡献
我们今天的农历
就是他在旧历基础上修改而成
南怀仁画像
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
也是圣保禄学院
走出来的传教士
他精通天文历法
擅长铸炮
宫廷画师郎世宁
参与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
对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
影响极大
这些从圣保禄学院
来到北京的欧洲传教士
他们的墓葬
都在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
北京行政学院院内
前段时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览中
有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7件
其中猪首、马首
是由澳门企业家何鸿燊捐献的
这个马首就是由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经过四百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
澳门成为了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
从观光旅游角度而言
如果有时间我们不妨
深度游览一下这座莲花之城
除了发达的娱乐场
还有澳门的历史街区
文创产业、大赛车等等
当然喜欢美食的朋友
也不要错过这里的
东南亚美食、日料
地道的葡餐等
在澳门住一住、走一走
融入其中感受风土人情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沈丽华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