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顺关岭县境内,有一处“神秘”的景观,之所以说是“神秘”,完全是因为一些似字如画,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结构奇特,气势古朴,诡谲神秘的文字。
其实说它们是“文字”尚不严谨,因为至今还没有人破解其中的意思,甚至还不能肯定是不是文字,但它们却有一个与文字有关的名字,叫“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位于红崖山的一处山岩之上,而“红崖山”又被称为“晒甲山”,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传说来历,据说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蜀军败退至此山,安营扎寨后士兵们卸甲在山坡上晾晒,因此便有了“晒甲山”之名。
虽有些牵强附会之嫌,但在附近确实有许多蜀汉南征的历史遗迹,比如说孔明塘、孟获屯和诸葛营等等,故而后世有的学者认为这“红崖天书”有可能是诸葛亮与夷人之间的诅约。
但像这种猜测实在是多的数不胜数,却无一能拿出真凭实据,连来源都不知道,更何谈其中的意思了,红崖天书也正是因此越来越神秘,不仅仅是慕名而来的旅客,从它被发现开始来往的学者就未曾断过,其中不乏国外的历史或考古学者,却都铩羽而归,顶多事后发表一些自己的猜想,但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说法。
其中有一位学者,用了九年时间考证“红崖天书”,他认为这天书是建文帝讨伐燕王朱棣的檄文。
建文帝即使我们所熟知的“消失的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以皇孙之名登上皇位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清君侧”之名发起了靖难之役,本来朱允炆的军队数量占据一定的优势,可奈何手下大将指挥不力,外加宦官内应,最终战败,朱允炆也在皇宫的一场大火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些人认为朱允炆是用了金蝉脱壳之计逃脱,而朱棣将计就计座上了皇位,红崖天书中有疑似年号“丙戌”的内容,如此正好是建文帝四年,也正是燕王叛乱后的下一年。
因此猜测建文帝逃脱的路线,安顺是进出云贵的必经之路,朱允炆可能在此留下“天书”告知众人行踪,而隐匿期间为了号召臣民便让人以金文变体加上篆体在山壁上刻下讨伐朱棣的檄文。
然而最初发现红崖天书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一位举人,此人名为邵元善,并且还为这一“奇迹”写了首诗,阐述了他对碑文来历的看法,将红崖天书与诸葛亮南征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天书内容就是如此。
不过猜测始终是猜测,不管是现代学者的研究还是邵元善,都没有实质证明红崖天书上的内容,而对于天书的猜测不下几十种,大家众口不一,可真正有说服力里,或者能够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认可的,至今没有一个。
正是因此,上世纪90年代,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曾悬赏100万征集破译内容,激发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积极性,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未有答案。
图文来自网络
它是一面绯红的石崖,长约100米,高30余米,远远望去很像一幅巨大的红色横幅悬挂在晒甲山山顶上,在石崖右方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的红色岩壁上有十九个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没有人认得是古文字?还是神秘字符?因此,被称为“天书”。
发现至今有多种称呼,如"红崖碑"、"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称则为"红崖古迹"。
“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
——《永宁州志》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像是上古书法家谋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
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关于这部神秘天书,自明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独具魅力的“红崖文化”现象。
那么,山岩上那些奇形怪状的古怪符号到底是古文字?还是神秘字符?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关于“红崖天书”都有那些说法? 一、与诸葛亮有关 "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
——《永宁州志》 相传,关岭县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宿营地。
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三变坝陵河败退红崖山,安营之后卸甲晾晒山坡上,故此,「红崖山」又称「晒甲山」。
在坝陵桥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还有许多当年蜀军屯兵打仗的遗迹,如:孔明塘、关索洞、马创井、孟获屯、诸葛营、哑泉等。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
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
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红崖诗》 《红崖诗》作于嘉靖二十五年,辑于《黔诗纪略》中,也是有关「红崖天书」最早文字记载。
《红崖诗》的作者是邵元善,是一位举人。
他是贵州盘县人,在贵州生活多年,听说过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在看到「红崖天书」后,必然做过一些考证,他的一些见解应该是可信的。
邵元善的诗中提到,红崖天书是当年诸葛亮与当地少数民族舞结盟纪念的一种图谱。
这种说法从明至清数百年,地方志中都有转述。
因此,「红崖天书」又称为「诸葛碑」。
邵元善,在游山玩水时,写的《红崖诗》,让千古之谜的天书从平平淡淡中脱颖而出,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古迹首次公诸于世。
二、少数民族古文字 清代学者赵之谦根据关岭地区自古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提出了天书文字是苗民古语。
《贵州通史.金石志》的作者,不仅认为天书是苗民古书,更具体指出是万彝族古文。
“何时济火碑重出,汉刻非遥或可搜?”——姚茫艾 诗中的"济火",就是当年助诸葛亮南征的彝族首领,当今贵州境内彝族的始祖。
数年前,贵州大方县出土了《济火纪功碑》,碑中书刻乃原始变异的古彝文。
这块古彝文纪功碑的出土,为破解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惜今天史学界对此碑产生的年代仍然争论不休。
三、殷高宗伐鬼方 湘籍学者邹汉勋认为红崖天书的内容“当为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记功之石,世人因其在诸葛营旁,称之为“诸葛碑”。
邹汉勋将天书之文训释为25个字,破译为:殷高宗功克鬼方,除暴安良,东还经卤,这里的郡长都归顺了,殷高宗又分兵东进义播,南去自由(缅甸)。
邹汉勋从金石学角度指出,红崖天书结体之古茂,文义之雅奥,非尚质之世,断不能为,观其磅礴之气5,盎已上侪禹碑,下陋秦石”。
此结论赢得金石学家潘祖荫,汉学家祁隽藻的赞许。
因此,红崖天书又有“殷高宗伐鬼方记功之石”的说法。
不过,殷高宗时期,距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然而,红崖天书发现于明朝时期,那么在明朝之前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显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建文帝讨逆檄文 1999年11月,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表了他对红崖天书的最新破译。
红崖天书是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被朱棣篡夺皇位,逃到贵州后,使用变体组合文字所书写的讨伐朱棣篡位的檄文。
他的译文:“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金川门破。
杀戮尸横,罄竹难书。
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
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
丙戌,甲天下之凤凰?” 林国恩的说法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赞同。
据有关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确逃到了贵州某地出家隐居以避灾难。
五、天然形成 也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沉积岩风化形成的,是自然界固有的。
关岭县一带在地质史上是寒武纪康滇古陆东面的歇湖区。
在远古时期,大量溶于水或被水冲来的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大量沉淀于湖底,经过许多年的地质变化,水退后,这些沉淀物在风化作用和火山作用下形成了沉积层,再经过不断的风化改造就变成了,人们传说中的「红崖天书」。
结语:“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
”这首晒甲山附近广为流传的民谣。
民谣暗含的意思:晒甲山的红岩对面有一堵白岩,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而对面的白岩里则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谁能够识破这“红崖天书”,红岩就会自动地洞开,就可以去对面的白岩里取出那把足够称量红岩里那十八抬金银的大秤来了。
这民谣有些玄虚,可却暗含着某种颇有意味的东西。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真正地识破“天书”,并得到那十八抬金银。
“天书”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让人破费心机却终不得解。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
在一片火红的石崖上,有数十个似文似图,非篆非隶的图案符号,数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倾倒。
民间人士和官方学者亦为它趋之若鹜,竭尽全力想破解它的秘密,揭开它的谜底。
但时至今日,对它的解读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红崖天书) 一、“红崖天书”是如何被发现的? “红崖天书”最初是被明代诗人邵元善发现的。
嘉靖二十五年,邵元善在游历贵州时,偶然间发现了这些描绘在悬崖绝壁上的图案,随即以诗的形式记载下来:“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
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
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 邵元善在诗中既描述了“红崖天书”的恢弘磅礴之气,又大胆地猜测这些图案是三国时期诸葛武侯留下的,其内容是当年诸葛亮南征蛮夷时,教习夷人的图谱。
邵元善的推测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此处确实遗留了很多和诸葛亮平叛南中有关的地名,如红崖山又叫晒甲山;还有一些地名叫孔明塘、孟获屯、诸葛营等。
二、“红崖天书”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红崖古迹”被称为“黔中第一奇迹”,他的神秘性可和埃及古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秘鲁纳期卡地画等相媲美。
这些符号不符合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任何文字,显得神秘莫测。
(诸葛亮平南蛮) 关于“红崖天书”的秘密,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明朝吴三桂留下的藏宝图。
当年吴三桂为剿灭南明王室成员,率军入云贵,经过此处时,因携带众多宝物行军不便,遂将宝物埋藏于此处的犀牛潭里,并在崖上画上一些特定的符号,以作为标记。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红崖对白崖,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崖去抬秤来”的民谣。
二说是苗民古书,也就是原始彝文。
这和当地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话说远古时代,当时的部落首领觐见商纣王后,带着纣王的丰厚赏赐,回归途中经过红崖时,发现他所在的部落已经被其它部落占领,族人被屠杀殆尽。
无奈之下,首领只好将纣王的赏赐就地掩埋,并命人用原始彝文在红崖上留下标记,待东山再起之日前来找回。
三说是自然形成的。
在所有人都对“红崖天书”束手无策时,有人提出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岩石中的一些矿物质如朱砂等,经过漫长的自然积淀形成的图案,并非文字。
(吴三桂剿南明王) 四说是外星文字。
这种说法同样基于我们长时间无法正确解读“红崖天书”,就有人将它归结为外星文字。
说是很久以前,外星人到访过地球,并留下了类似“XX到此一游”的纪念,地球人不识得他们的文字。
五说是明代朱允炆留下的“伐燕诏檄”。
当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儿朱允炆的皇位,待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城后,皇宫里已是一片熊熊大火,朱棣着人翻遍了整个皇宫,都找不到朱允炆。
朱允炆就这样神秘消失了。
原来,传说朱元璋临死前,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铁匣子,交由朱允炆的随侍太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果朱允炆遇到走投无路之日,可开启此盒,照计实施。
” 城破当日,朱允炆取出盒子,见里面有袈裟两套,锦囊一个,剃度刀一把。
于是朱允炆化妆成和尚,在侍卫和太监的保护下,出逃到贵州地区,做了和尚,直到去世。
(不知所踪的朱允炆) 这个观点是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提出来的,他用了9年的时间,潜心研究“红崖天书”,查阅《中国篆书大辞典》《古文字通典》等数部典籍文献,结合历史记载,终于在1997年,破解了“红崖天书”的全部内容。
翻译出来是:“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金川门破。
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
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
丙戌甲天下之凤皇。
” 由此,林国恩得出结论,这是一篇朱允炆诏令臣民反抗燕王朱棣的檄文。
无独有偶,2003年,一位南京女士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红崖天书”并非文字,只是一些象形符号,记录了明朝朱允炆的宫廷政变场景。
“伐燕诏檄”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是迄今为止被广为接受的最合理的解释。
但还是没有得到相关权威部门的认可,所以“红崖天书”至今仍然是个谜。
当地政府为了早日破解“红崖天书”的秘密,悬赏100万,但这笔奖金至今都无人认领。
(参考资料:《中国山水文化大观》)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