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贵州省黄果树瀑布附近,有处神秘景观,一座山崖岩壁之上,刻满了看起来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的红色碑文,人们称之为红崖天书。
无人知晓这上面的碑文究竟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到底何时出现的,所以竟有人悬赏百万来破解这红崖天书,那么这里面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百年来,关于这红崖天书的说法,是五花八门的,说什么的都有。
比如,有些人说,这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也有些人说,是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和某地的少数民族达成结盟共识后留下的图谱,不过,这图文实在是太难懂了,也无迹可寻,所以叫做“天书”,隔了六百多年,也没能破解得了。
到了清朝末期,人们认为这东西可能是不祥之物,便大肆毁坏,导致后来更难认了。
但有一个说法,算是如今比较靠谱的,这种字体属于汉字系统,并非是多数人说的古彝文,且红崖天书在1406年成书,恰好是靖难之役之后。
当时,本是建文帝将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调往塞外,想削藩,但最后却被其反攻,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最终失败。
按照朱棣的说法是,建文帝已经被烧死在宫中,但据野史描述,建文帝并未真正被烧死,而是流落在民间,当时用了金蝉脱壳这计策,才幸免于难,这可能就是逃脱后的建文帝为讨伐朱棣所写的秘密诏文。
红崖天书最早发现于明初,刚好与建文帝出逃的时间相符。
再加上,碑文中有些图文,与丙戌这二字颇为相似,恰好丙戌就是建文帝四年,燕王叛乱的第二年。
后来,有人将碑文翻译成: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金川门破。
残忍杀害 ,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
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之狱。
需降服燕魔做阶下囚。
丙戌甲天下之凤凰。
大家对于红崖天书,还有什么了解吗?
为什么叫黄果树瀑布呢?您是不是也很好奇?它和庐山瀑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慢慢来打开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到喽!本文目录1、2、3、1为什么叫黄果树瀑布瀑布周边长有一种树叫黄桷,黄桷树长有果实形状似桔子,本地人把桔子又叫黄果,因桷和果当地人都念guo,久而久之,黄桷树被黄果树代替。
黄果树瀑布即黄果树大瀑布。
古称白水河瀑布,亦名"黄葛墅"瀑布或"黄葛树"瀑布,贵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有黄果树瀑布的神话故事,黄果树瀑布的名称就来自这个神话故事中结"黄果"的树。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
以水势浩大著称。
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
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
2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的比较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各有特色,它们的区别如下特点:黄果树瀑布: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以其雄奇壮阔的大瀑布、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并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
景区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
风景区内有雄奇壮阔的黄果树大瀑布中心区、石头寨景区、天星桥景区、滴水潭瀑布景区、坝陵河峡谷访古景区、郎宫景区。
外围有关脚瀑布,犀牛洞、观音洞等独立景点。
庐山瀑布:庐山瀑布群是有历史的,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
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庐山瀑布》,已成千古绝唱。
庐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旧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三叠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缓慢流淌一段后,再过五老峰背,经过山川石阶,折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
3黄果树瀑布的源头在哪里长江源头的冰山融水形成黄果树瀑布的水源,那里地形落差大,地处亚热带,降水丰富,因此不管干旱还是潮湿,也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黄果树瀑布的水依然在流淌。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
黄果树瀑布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
就是这样的高压线,三品大员郭桓和他的同伙也敢碰。
由此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大贪腐案。
贪官郭桓被抓获 一、惊天大案 郭桓是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洪武十七年(1384)他升官了,被调至中央出任户部(财政部)侍郎,当时户部尚书空缺,朱元璋还准备升他为尚书,这说明郭桓是非常能干的、组织部门对他的考评均为优秀。
明朝的统治体系 但是一年后的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和丁廷举等人举报郭桓和赵全德、胡益等合伙贪污、盗卖官粮。
朱元璋非常生气,立即派人调查,没有想到竟然查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第一:郭桓勾结地方官员私分应天府、镇江等五个州府的税收和秋粮。
(国家税收直接私分) 第二:郭桓等人收受地方官员50万贯贿赂。
(一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50万贯已经是过亿人民币) 第三:以郭桓为首的贪官污吏征收皇粮国税时,巧立名目,篡改数字。
还收取五花八门的费用多如牛毛。
(做花账) 郭桓等人在倒卖粮食以及掺假,总共给大明王朝造成了两千四百万担粮食的损失,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的收入。
他个人所得折合银两为1200万两。
...... 而当时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收加起来,也才折合2943万石精粮。
郭桓是三品侍郎,他本人一年俸禄只有420石。
二、怒杀贪官 朱元璋痛定思痛,转念一想,郭桓这几个人恐怕完不成这么大宗的贪腐,应该还有同伙儿。
于是案件向上、向下全面深入调查,很快查到了中央六部,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吏部之外的其它五部都有问题,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全部涉案,户部尚书一职空缺。
官员朝不保夕,成为惊弓之鸟 牵连到的地方官员数不胜数。
地方上逃税的富商也在被追查之列。
整个郭桓案共用了两年才审查完,根据大明律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处死刑的规定,朱元璋为此案前后共杀了3万多人。
明朝时一两白银可以购买300斤大米,现在的大米按均价3元每斤计算,一两白银大约可以换算成900元人民币,60两白银就相当于5.4万元人民币。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有没有被杀冤枉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他曾对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 原来老朱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子孙万代坐江山在着想啊。
当然,老朱出身贫民,他对农民感情深厚,对贪官深恶痛绝。
朱元璋对农民感情深厚 郭桓案”还导致了一个记账方式的大改变:大写数字的出现。
之前记账用的汉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等”,非常容易改动。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上述数字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三、杀人之后朱元璋进行了廉政警示教育。
查贪官、杀贪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想借助这个大案来教育官员们要廉洁奉公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郭桓一案能够长时间、系统性地存在?因为明朝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开始固化,官僚体系成型,很多官员之间通过各种圈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于是朱元璋在此案后专门下发了诏书: 1. 不准百姓结交官员,违反者家长处死,家属充军。
老百姓不准与官员们套近乎,不准参加饭局、打牌、一起去KTV娱乐。
2.受贿的官员要问罪,行贿的人也要重处。
3.地方官员不准给中央官员送钱,一旦发现,就一查到底。
...... 诏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语重心长,句句在理。
四、郭桓案仔细分析,疑点重重。
郭桓和他的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的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的一年总税收,他们怎么可能贪污一整年的税收?洪武十八年,国库一点粮食都没有进,这怎么可能?郭桓只是一个侍郎(副部长),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国家一年的收入全部贪污。
存在这么多疑点,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杀人呢?说明朱元璋对于贪官极为仇恨,在他眼里只要是贪官都该杀。
这个案子的第二个疑点就是郭桓贪污案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贪污,唯恐别人知道,而郭桓呢?唯恐别人不知道,郭桓贪污和其他五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史部)的人都合作了,而且偏偏合作的对象除了五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外,其他人都参与了。
小小的侍郎郭桓案牵连人之多,就是当初的丞相胡惟庸案都无法匹及,郭桓真真正正“风光”了一把。
其实,郭桓贪污还是可以确定的,只是不可能牵扯这么多人,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拿郭桓开刀。
五、不怕牵扯人多,就是为了肃清贪官 分析朱元璋个人行为,他有很强的猜疑心,但凡有一点猜疑,他不会把人放了。
郭桓案除了六部被牵连的人,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各府县、富户、粮长,一共三万多人被杀。
六部的尚书因为此案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每天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中,朝廷官员可谓是大换新,官员们每天上朝前与家人告别,如果到晚上不回来,就是被杀了。
除了牵连官员以外,还牵扯了富户。
明初一共有多少富户?胡惟庸案中杀了一批,现在剩下的富户也被牵连进去了,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都破产。
郭桓贪污了明朝一年的税收粮食,那么这些钱粮到底到哪里去了?亏空的国库必须有人补上。
郭桓及其同党,没收他们的家产也不够补充给他们定的贪污数量,穷苦百姓肯定拿不出来,只有从富户下手。
郭桓案致使各地中豪之家皆被牵连,民间富人无不倾家荡产,受牵连的地主阶级一时间群情激愤,官民无不指斥攻击告发此案的御史和审判官。
为平息民愤,朱元璋以“在郭桓案中使用逼供信的办法”,下令将审理本次案件的审刑司右审刑吴庸凌迟处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竟然是主审法官吴庸,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六、郭桓案的后果,官员全面换新;但换新后的官员又前腐后继了。
老朱一个案子杀了3万多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于是朱元璋内心非常高兴。
他想,我亲手选拔一大批优秀干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朱元璋从后备干部队伍——“监生”中选出了1000多人出任知州、知县等中级职务,填补了官员的损失。
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又换了一批新官员 看着一个个精瘦的新鲜面孔,老朱非常得意,这回都是我自己提拔的干部,应该不会贪腐了吧? 但是他错了。
干部队伍换血了,并没能解决贪腐问题。
权力就是春药,有了权力如果不受监督,腐败乱权那是必然的。
朱元璋死后,特别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贪腐已经成了系统性的普遍性问题,最终导致明朝彻底覆灭。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