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价值一百万的红崖天书,为什么至今没人能够破解?

时间:2023-11-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民俗风物。

“红崖天书”,无疑是贵州最神秘的历史遗存。

在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的红崖山的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数十个无法解析的神秘符号。

这些符号究竟是图像还是文字,学界始终无法给出准确定义,其内容更是在千百年间无人破译,故人们将这些符号称作“红崖天书”。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

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

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

明嘉靖时期的四川按察佥事邵元善途径此地并目睹红崖天书时有感而发,留下了这首《红崖诗》。

从这以后,红崖天书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五百年来无数学者来到贵州探秘天书,希望能挖掘出天书背后的真相。

关于人们对红崖天书的研究,现今流传度最高的三种说法,如下:

一、红崖天书是诸葛亮所留。

不少历史爱好者沿用了邵元善诗中的说法,认为红崖天书是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留下来的。

不过,这天书究竟是诸葛亮所留,还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丰功伟绩所作的赞美诗呢?红崖天书的文字又始于何处呢?这些问题,始终没有答案。

笔者认为,诗人群体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看待一些景物时联想到的东西与常人略有不同。

邵元善只是联想到了诸葛亮征南蛮的事迹,将此作为升格诗句主题的素材一笔带过罢了。

后人之所以认为红崖石刻是诸葛亮所留或是后人纪念诸葛亮的赞美诗,亦是受邵元善诗句先入为主的影响。

蜀汉南征,是一个宽泛的历史框架,即便邵元善的联想入情入理,也不可作为历史证据。

二、红崖天书是一张藏宝图。

时至今日,在关岭地区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红崖对白崖,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崖去抬秤来!”

在这段打油诗的背后,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

话说,殷商末期,爿羊柯部落的首领吉火不远千里来到朝歌,向商纣王帝辛进献当地特产。

纣王是个奉行及时行乐的皇帝,他欣然接受了西南首领献上的礼物,并回赠了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

吉火驾驶着马车,将商纣王赐下的珠宝带回部落。

殊不知,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极其不便,吉火往返部落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

由于外族的侵占,吉火的山寨早已被付之一炬,他的族人亦四处流亡。

愤怒的吉火将财宝埋藏到一座山洞里,并在红崖上留下只有自己能看懂的藏宝图,随后便召集族人向侵略者发起了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吉火与他的族人全军覆没,从这以后再没人能破译红崖石刻的内容。

多年以来,当地人对“十八抬”金银财宝趋之若鹜,然而至今仍无人能破译这份藏宝图的读法,更别说是找到爿羊柯部落的宝藏了。

三、红崖天书是明朝建文帝的檄文。

明初靖难之役的历史框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朱元璋过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因削藩得罪了燕王朱棣,招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国统之争。

燕军攻陷南京后,南京皇宫付之一炬,建文帝也失踪在这场大火中。

1997年,有学者林国恩称,自己已基本破解了“天书”。

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靠旧臣的帮助和掩护逃离南京,一路向西抵达贵州。

朱允炆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中隐居了好久,他时刻想着召集亲信东山再起。

然而,随着朱棣定都于燕京,朱允炆的影响力日渐消弭。

势单力孤的朱允炆始终无法如愿,只能将文字拆分组合写出“红崖天书”,在上面历数皇叔朱棣的罪行。

朱允炆希望有朝一日有识之士可以破解这份天书,帮助他推翻朱棣建立正统。

于是,颁了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全文直译为:

“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金川门破。

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

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

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

当然,上述三种可能性仅是历史爱好者或学者的推测,并无证据支持。

“红崖天书”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就像是玛雅文字一样,无数人投入精力对其进行分析破解,可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虽说千百年来对红崖天书的剖析从未停止过,但人们对此的热情始终不减。

并且,也有记者曾就此问题采访了贵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世坤,宋世坤认为:到目前为止贵州考古界没有任何专家针对“天书”发表过专门的研究性的文章。

没有古文献作参考,那些符号太玄了,根本就无法辨认。

据他还推测,“天书”的书写时间不可能“太早”。

然而,就在几年前,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还设下百万赏金的天价悬赏,希望能找到民间懂得天书文字的奇人。

毕竟相比于百万人民币,让红崖天书成为永远的未解之谜才是最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

【《红崖天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红崖天书研究》】

鹤壁市山城区:政府主导,让通背拳融入现代百姓生活

  起源于明初的陈氏通背拳是中原著名拳术之一,曾经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齐名,在民间素有“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的美誉。

作为鹤壁市的地方性传统拳种,当地文旅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和展示其独特的武术魅力,通过非遗保护,积极向群众推广习武、宣传武德。

  独特古老的地方拳术   鹤壁市山城区陈家湾是一个尚武之乡,过去凡陈家湾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几下拳法。

而且陈家湾有着自己独特的拳法,叫陈氏通背拳。

据记载,陈家湾武术起源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陈氏始姐陈管三,距今有600余年历史。

  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北征蒙古时,一个带兵的武官陈管三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后来被称为“陈家湾”。

他是陈氏始祖,耕读传家,养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教授武术通背拳。

祖训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但到了兵荒马乱及自然灾害年间,村民外出时常遭遇土匪袭击,为防匪自卫,村民纷纷要求练习武术,使通背拳规训得以放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匪自卫的色彩逐渐淡化,群众娱乐成为武术表演的主要目的,习武者经常出入在周边各村的庙会间,逢年过节也都受到邀请。

他们的表演已成为乡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广为流传。

  当地有一句老话:“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

”陈管三崇尚习武,而且将一身好武艺传授给了后人。

陈家后人对拳术不断改进,陈家子孙不忘祖训,耕读传家、练武防身,挑灯夜习、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辈辈相承、代代相传,终使拳术日臻完美、自成体系。

目前,陈管三后人已经近万人,遍布祖国大地,其中仅陈家湾村就达到6000余人,而陈氏通背拳目前在村里出现了六代并存的景象。

  据了解,陈氏通背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器械的攻防动作为锻炼内容,兼有功法、套路、格斗3种运动形式,其动作具有攻防属性,具有运动特征、用力特征以及演练特征。

在演练时,通过实战搏斗、攻防实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姿态美、规格美、运动规律美,技击美和技艺美融而为一、相得益彰、悦人眼目、叹为观止。

 习武健身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在山城区汤河桥街道陈家湾社区通背拳广场上,每天早上都有一群老年人自发而来,身穿武术服练习武术操。

“这套依据通背拳改编的武术操,内练精气神,外练眼手身法步。

这种强身健体的好项目,我们练了快一年了,感觉身体轻盈了不少。

”练拳的王大爷说。

  6月的一天早晨,陈氏通背拳传承人陈保江来这里晨练,注意到跳广场舞的居民。

“他们的动作很丰富,但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陈保江说,为了让居民更好地锻炼身体,他依据自己练习的陈氏通背拳编了一套武术操,加入了一些拉伸筋骨的动作。

  陈保江刚开始教授武术操时,大多数居民持观望态度。

于是,陈保江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其中的原理,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学习武术操的队伍,锻炼效果也立竿见影。

  如今的陈氏通背拳广场是当地居民晨练的绝好去处。

墙上画满的陈氏通背拳招式,不仅能让居民跟着练习,而且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陈氏通背拳的历史。

有时还有陈氏通背拳传承人到这里进行专业指导。

  陈家湾武术队是当地自发组织的团体,在陈保江等人的带动下,陈家湾武术队每年参与、举办活动50余次,进社区、村20余次,公益表演10余场。

陈氏通背拳先后参加了省、市、区举办的第三十五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场展示、共同走过60年——祝福鹤壁、河南省首届传统武术大赛、山城春晚等各种大型表演、比赛活动20余场,并代表鹤壁市赴郑州、洛阳等地参加展演活动,惠及群众十几万人次。

  让通背拳薪火相传   鹤壁市山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陈氏通背拳的传承发展,山城区文旅部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群众传承弘扬这一古老拳术。

年,陈氏通背拳入选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鹤壁市山城区陈氏通背拳乡村文化合作社成立。

,山城区陈氏通背拳乡村文化合作社成功申报为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

  如何进一步传承通背拳文化,进校园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今年2月23日,陈氏通背拳研究会在鹤壁市湘江小学开展了陈氏通背拳非遗进校园活动。

活动现场,陈氏通背拳传承人为师生们展演了陈氏通背拳、刀枪剑等,湘江小学1000名学生为大家带来了陈氏通背拳健身操,精彩的表演引来了阵阵喝彩声。

展演结束后,陈保江还对该校非遗武术队队员进行了现场教学和指导。

  这只是近年来鹤壁市进校园普及通背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陈氏通背拳先后在鹤壁市湘江小学、鹤壁市第八小学、鹤壁市第十小学、大拇指幼儿园等单位建立了陈氏通背拳社会传承基地,并在鹤壁市嵩山小学、福源中学、陈家湾学校积极推广,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截至目前,已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80余场,吸引练习陈氏通背拳学生达1.5万人,在中小学建立市级陈氏通背拳培训基地27个。

  陈氏通背拳以“武术进校园”为契机,还在各级学校、幼儿园、社区、养老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陈氏通背拳社会传承基地,竭尽全力在全市推广。

如今在周边的浚县、淇县、淇滨区、鹤山区、开发区、示范区等鹤壁全市各县区都建立了陈氏通背拳培训基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文图片由山城区文旅局提供)

惊天大案,朱元璋掀起声势浩大的肃贪运动,三万多人头落地!

朱元璋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高压态势反腐倡廉,除了运用《大明律》常规手段以外,法外用刑,采用“剥皮揎草”的酷刑,就是将贪官污吏的人皮剥下来,做成鼓,或者在人皮内部填充稻草后做成稻草人,立于衙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之内,用于警示各级官吏,杜绝贪赃枉法行为。

就是这样的高压线,三品大员郭桓和他的同伙也敢碰。

由此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大贪腐案。

贪官郭桓被抓获 一、惊天大案 郭桓是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洪武十七年(1384)他升官了,被调至中央出任户部(财政部)侍郎,当时户部尚书空缺,朱元璋还准备升他为尚书,这说明郭桓是非常能干的、组织部门对他的考评均为优秀。

明朝的统治体系 但是一年后的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和丁廷举等人举报郭桓和赵全德、胡益等合伙贪污、盗卖官粮。

朱元璋非常生气,立即派人调查,没有想到竟然查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第一:郭桓勾结地方官员私分应天府、镇江等五个州府的税收和秋粮。

(国家税收直接私分) 第二:郭桓等人收受地方官员50万贯贿赂。

(一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50万贯已经是过亿人民币) 第三:以郭桓为首的贪官污吏征收皇粮国税时,巧立名目,篡改数字。

还收取五花八门的费用多如牛毛。

(做花账) 郭桓等人在倒卖粮食以及掺假,总共给大明王朝造成了两千四百万担粮食的损失,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的收入。

他个人所得折合银两为1200万两。

...... 而当时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收加起来,也才折合2943万石精粮。

郭桓是三品侍郎,他本人一年俸禄只有420石。

二、怒杀贪官 朱元璋痛定思痛,转念一想,郭桓这几个人恐怕完不成这么大宗的贪腐,应该还有同伙儿。

于是案件向上、向下全面深入调查,很快查到了中央六部,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吏部之外的其它五部都有问题,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全部涉案,户部尚书一职空缺。

官员朝不保夕,成为惊弓之鸟 牵连到的地方官员数不胜数。

地方上逃税的富商也在被追查之列。

整个郭桓案共用了两年才审查完,根据大明律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处死刑的规定,朱元璋为此案前后共杀了3万多人。

明朝时一两白银可以购买300斤大米,现在的大米按均价3元每斤计算,一两白银大约可以换算成900元人民币,60两白银就相当于5.4万元人民币。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有没有被杀冤枉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他曾对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 原来老朱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子孙万代坐江山在着想啊。

当然,老朱出身贫民,他对农民感情深厚,对贪官深恶痛绝。

朱元璋对农民感情深厚 郭桓案”还导致了一个记账方式的大改变:大写数字的出现。

之前记账用的汉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等”,非常容易改动。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上述数字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三、杀人之后朱元璋进行了廉政警示教育。

查贪官、杀贪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想借助这个大案来教育官员们要廉洁奉公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郭桓一案能够长时间、系统性地存在?因为明朝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开始固化,官僚体系成型,很多官员之间通过各种圈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于是朱元璋在此案后专门下发了诏书: 1. 不准百姓结交官员,违反者家长处死,家属充军。

老百姓不准与官员们套近乎,不准参加饭局、打牌、一起去KTV娱乐。

2.受贿的官员要问罪,行贿的人也要重处。

3.地方官员不准给中央官员送钱,一旦发现,就一查到底。

...... 诏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语重心长,句句在理。

四、郭桓案仔细分析,疑点重重。

郭桓和他的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的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的一年总税收,他们怎么可能贪污一整年的税收?洪武十八年,国库一点粮食都没有进,这怎么可能?郭桓只是一个侍郎(副部长),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国家一年的收入全部贪污。

存在这么多疑点,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杀人呢?说明朱元璋对于贪官极为仇恨,在他眼里只要是贪官都该杀。

这个案子的第二个疑点就是郭桓贪污案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贪污,唯恐别人知道,而郭桓呢?唯恐别人不知道,郭桓贪污和其他五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史部)的人都合作了,而且偏偏合作的对象除了五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外,其他人都参与了。

小小的侍郎郭桓案牵连人之多,就是当初的丞相胡惟庸案都无法匹及,郭桓真真正正“风光”了一把。

其实,郭桓贪污还是可以确定的,只是不可能牵扯这么多人,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拿郭桓开刀。

五、不怕牵扯人多,就是为了肃清贪官 分析朱元璋个人行为,他有很强的猜疑心,但凡有一点猜疑,他不会把人放了。

郭桓案除了六部被牵连的人,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各府县、富户、粮长,一共三万多人被杀。

六部的尚书因为此案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每天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中,朝廷官员可谓是大换新,官员们每天上朝前与家人告别,如果到晚上不回来,就是被杀了。

除了牵连官员以外,还牵扯了富户。

明初一共有多少富户?胡惟庸案中杀了一批,现在剩下的富户也被牵连进去了,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都破产。

郭桓贪污了明朝一年的税收粮食,那么这些钱粮到底到哪里去了?亏空的国库必须有人补上。

郭桓及其同党,没收他们的家产也不够补充给他们定的贪污数量,穷苦百姓肯定拿不出来,只有从富户下手。

郭桓案致使各地中豪之家皆被牵连,民间富人无不倾家荡产,受牵连的地主阶级一时间群情激愤,官民无不指斥攻击告发此案的御史和审判官。

为平息民愤,朱元璋以“在郭桓案中使用逼供信的办法”,下令将审理本次案件的审刑司右审刑吴庸凌迟处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竟然是主审法官吴庸,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六、郭桓案的后果,官员全面换新;但换新后的官员又前腐后继了。

老朱一个案子杀了3万多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于是朱元璋内心非常高兴。

他想,我亲手选拔一大批优秀干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朱元璋从后备干部队伍——“监生”中选出了1000多人出任知州、知县等中级职务,填补了官员的损失。

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又换了一批新官员 看着一个个精瘦的新鲜面孔,老朱非常得意,这回都是我自己提拔的干部,应该不会贪腐了吧? 但是他错了。

干部队伍换血了,并没能解决贪腐问题。

权力就是春药,有了权力如果不受监督,腐败乱权那是必然的。

朱元璋死后,特别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贪腐已经成了系统性的普遍性问题,最终导致明朝彻底覆灭。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红崖天书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