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夜郎,人们就想到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而对神秘的夜郎国存在于何时?大概位于哪些位置也是基本不清楚。
现在网上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地域黑用“夜郎自大”来抹黑贵州。
那么,这个典故真的是在夜郎国发生的吗?
我们必须找出历史上记载夜郎国的相关史书。
目前人们所能够找到的史料中,只有《史记》《汉书》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较为详细,也是最为可信的。
最早记载夜郎历史的是司马迁所写的《西南夷列传》,其开篇就对西南夷的主要大国进行了概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当时的西南夷地区最大的国家有夜郎国、滇国和邛国,其中夜郎的版图是最大的。
夜郎国的范围
那么夜郎国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司马迁没有明确表示,只是记载了夜郎位于牂牁江上。
根据现代历史学的考证和研究表明,夜郎并非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是一个由多个部族或者邦国组成的松散国家。
夜郎的疆域主要位于贵州西部和云南曲靖一带。
在贵州省的兴义市,安顺市和毕节市的赫章和威宁都出土大量的夜郎时代的文化遗址。
出土兵器(赫章可乐遗址)
战国兽面纹铜戈(出土于威宁中水遗址)
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的夜郎国军事力量较为强大,“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
汉武帝决定联合夜郎,从牂牁江上进攻南越国,因此派遣使者访问西南夷地区。
元狩元年,汉武帝在此派出使者,准备到西南地区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
使者到达了滇国后,就发生了历史上的“滇王自大”事件。
西汉星云连弧铜镜(出土于赫章可乐)
西汉鲵鱼形铜带钩(出土于威宁中水遗址)
《史记》原文记载如下: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
这已经十分明显地表明了,当时要和汉朝比面积的大,不是夜郎,而是滇国。
当然,夜郎也可能提出过相类似的问题,如“夜郎侯亦然”,但是夜郎侯到底说了什么未可知。
使者回到长安后,滇王自大的故事不胫而走,被嘲笑道“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但是使者还是非常给滇国面子,他们在汉武帝面前“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引起了汉武帝对滇国的重视。
战国蟠螭纹铜甬钟(出土于正安县)
西汉石寨山型铜鼓(出土于赫章)
那么为什么滇国自大被传为了夜郎自大呢?这个得追究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责任。
他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
”由于小说的流传广泛程度远远超过了《史记》,因而大部分人就以讹传讹,将夜郎自大变成了一个固定了习语。
清朝晚年的《孽海花》中又有“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显然是受到了蒲松龄的误导。
铜车马(兴义出土)
西汉三足提梁铜盉(出土于赫章)
最近一段时间,西南一些省份发生了争夺夜郎文化的事件,湖南和云南也加入其中。
湖南认为夜郎在今天湖南的新晃一带,并且花巨资打造了夜郎古城。
而云南的学者则认为夜郎在沾益县。
甚至广西学者提出夜郎文化在广西的凌云。
不过,希望周边各省的网友在争夺夜郎文化的同时,不要用“夜郎自大”来抹黑贵州。
一串牛头,是为了祭奠祖先,而斗牛的习俗要比西班牙更为古老。
苗族的古歌,关于最古老的“亚鲁王”的神秘记载,荡漾在西部澄澈透明的格凸河里。
遗憾的是,关于古夜郎国的记载过于简略,千百年来,在探索者一串串的步履之后,留下了无尽的猜测、考索和追寻。
∧湖南新晃境内的寒武纪天然大峡谷,又名“夜郎谷”。
秘色夜郎 撰文/刘长焕 摄影/李贵云等 夜郎属谁 夜郎古国疆域最大时,可达今四川南部和云南东部。
历史上多次出现过以夜郎为名的县郡。
进入21世纪,贵州数县市及湖南新晃为各自利益争相更名为夜郎。
而关于夜郎国的传承者也有多种说法: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
古夜郎国——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是由古夜郎人所建立的一个曾经在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地方政权。
关于夜郎古国一直存在许多争议。
首先是学术方面。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黔、湘、滇、桂、渝、川六省市的专家学者掀起一股夜郎文化研究热潮:夜郎国的疆域到哪儿?中心区域又在哪里?夜郎存在多长时间?夜郎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谁又是夜郎的主体民族?近年来,关于夜郎的族属主要有四种观点:苗族说、彝族说、布依族说和仡佬族说,更有专家曾提议利用最新科技DNA的遗传工程鉴定方法,去寻找夜郎文化遗传编码。
有关夜郎族属的学术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各种新观点也还会不断涌现。
除了上面已提到的民族之外,先后融入夜郎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原始族群,应当还有很多。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贵州的许多民族那里,我们都可以从历史、语言、民俗等方面,找到他们与夜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至于夜郎存在的时间,学术界彼此大相径庭。
由于夜郎国灭亡的事件史书有明确记载,所以,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夜郎国存在了300年左右。
但是夜郎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献记载都是寥寥数语,而且分歧甚大。
它建于何时?它的上限在哪里?仍然没有获得统一认识。
∧据文献记载,夜郎的主体先民是濮人、僚人。
图为发现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贞丰县交界花江大峡谷的“马马岩壁画”中的一张,这一系列壁画表现了战国晚期至唐宋年间濮人和僚人的体育活动。
其次是夜郎文化资源之争。
2010年10月,湖南新晃发布准备斥资50亿元打造“夜郎古城”的消息,顿时在湘黔两省学术界、传媒界引起轩然大波。
实际上从2000年5月,新晃就已经提出“打好夜郎牌,发展新晃经济”的战略构想,作出了开发夜郎文化资源、创建夜郎文化国际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充分挖掘开发与“夜郎”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
在新晃的强大攻势下,一向以夜郎国自居的贵州省也改变思路,开始重视夜郎这一文化资源,提出了“举全省之力,抢占‘夜郎’品牌”的口号,从多个方面加强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争抢”工作,相继在赫章、六枝、贵阳等多个市县推出了“夜郎”项目。
一场关于夜郎文化旅游开发权的争夺战悄然拉开。
∧湖南新晃县的夜郎寨项目。
如今双方仿佛谁也没有就此“擂鼓进军”,也没有谁“偃旗息鼓”。
一系列的夜郎谜团仍有待世人揭开。
究竟夜郎文明何以在历史的时间表上昙花一现?今天的夜郎遗风和文化遗脉又有多少在传承、衍化和流变?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无数好奇人的心,那些仆仆于徒的行囊,那些结伴而行的驴友,还有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和摄影家,在千百年来探索者一串一串的步履之后,留下了无尽的猜测、考索和追寻…… ∧湖南新晃县先后开发建设了夜郎峡谷、夜郎文化广场、夜郎城、夜郎古乐城等项目,充分挖掘开发与“夜郎”密切相关的文化资源, 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
夜郎故地知何处 “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史记》。
牂牁河这个唯一的夜郎地标,在今天的地图上被叫做北盘江,头在云南尾落广西,江水深幽,蜿蜒曲折。
也许,古夜郎国就是通过这条河与巴、蜀、楚、南越进行经济乃至文化的沟通。
实际上,关于“夜郎”的文化资源之争最后将聚焦到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夜郎古国的疆域和都邑都分别在哪。
从历代文献、方志及考古资料的印证,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有今川南。
而关于夜郎的中心,有人认为在今天贵州北部的桐梓县境内,据《桐梓县志》记载:“南夷前无邮亭,唐蒙既通其道,南夷邮亭即始于此。
”有人认为在今贵州铜仁石阡县,石阡是夜郎都城故地。
有人认为在普安、普定,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贵州省向来以夜郎国自居,“夜郎”之争主要围绕着湖南与贵州两省展开。
沿着历史线索往前追溯,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眼里夜郎国又该在何处呢?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受命为郎中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都、笮、昆明,安抚西南少数民族。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结(头发束成椎形的髻)耕田、有邑聚。
”司马迁又说:“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依司马迁的说法,似乎找到“牂牁江”就找到了夜郎故地。
于是历代无数学者开始了大量考证,最后认为牂牁江即今天贵州境内的北盘江,北盘江发源自云南,流经贵州之后以苗岭为分水岭向南入珠江水系,是贵州能够通过“行船”直达广西、广东的河流,也是唯一具备《史记》“牂牁江”基本特征的河流。
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在六枝、晴隆一代的北盘江还叫做“牂牁江”。
长期以来,多数学者均认为文献所载的“牂牁江”即是北盘江,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相关考古材料的支撑。
2005年4月,贵州省考古工作者在对当地的一个水电站淹没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贞丰小河口、镇宁田脚脚遗址。
该遗址位于北盘江两岸。
这是第一次在北盘江岸边发现并发掘的秦汉时期古文化遗址,其与随后发现的十余处史前至汉代遗址一下将北盘江两岸的古代文化遗存丰富了起来。
∧赫章可乐墓地是贵州夜郎考古拉开序幕的地方,共清理地方民族墓葬300多座,中原式汉墓42座。
从地理位置发现的汉代遗存分析,可乐应是西汉犍为郡汉阳县治所。
汉武帝建元年间,汉朝与南越之间战争不断。
司马迁还记载了当时做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县令的唐蒙上书汉武帝:“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
”皇帝批准了这一攻伐南越的作战计划。
于是在公元前135年,由唐蒙领兵千人,经四川到达夜郎。
唐蒙带去大汉王朝许多的封赐给夜郎王多同,说服多同并得到“十万精兵”的支持,达成共同讨伐南越的协约。
而这条南下的路径是远比从长沙、南昌翻山越岭到岭南容易得多。
∧新晃地区侗乡山寨吊脚楼。
∧侗族是中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天柱、剑河、锦屏、三穗、镇远、新晃等地称为“北部侗族区”。
有意思的是唐蒙与夜郎的协同作战最后消灭了南越,安抚完夜郎之后,周边的各小城市和山寨,都愿意归附汉朝,最后汉王朝在此设置犍为郡。
这个犍为郡大约包括今四川宜宾、泸州、内江、自贡为中心,北达成都以南,东抵贵州遵义凤冈,西至毕节,南抵经六枝一线至南盘江北岸广大地区,汉武帝任命唐蒙为犍为郡都尉,驻汉阳(今贵州赫章县境内,汉阳县含今赫章、威宁、水城)。
这一点已由被誉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赫章可乐汉墓墓葬群所证实:当年唐蒙驻扎的赫章地区,确实有过非常繁荣的“文明”时期。
司马迁关于“夜郎国”的说法似乎是迄今所见文献中的一个“孤证”。
《史记》中关于夜郎的各种记载是否“信史”,也许需要更多像小河口、镇宁田脚脚遗址、可乐遗址那样的考古发现我们才能一窥其真伪。
∧古夜郎人除了崇拜竹,也崇拜牛。
图为贵州夜郎主题文化广场上的牛头装饰。
夜郎是否自大 “西南夷以什数,夜郎最大”——《史记》。
“夜郎最大”到“夜郎自大”的讹传使我们感到了夜郎国的自信。
夜郎与滇两种文化发展水平到底孰高孰低?到底是滇王还是夜郎王自大?只有待夜郎王室和臣属的墓地发掘后才能揭晓。
同样是来自《史记》的成语“夜郎自大”似乎是对夜郎国最有传播力的一个词汇。
汉代以后,先后有一些朝代以“夜郎”做郡县名。
其中做郡名的大约有两个:一是西晋朝廷曾在北盘江上游设夜郎郡,辖境多属古夜郎国范围。
南朝梁大宝年后废,存在了200多年;二是唐朝改珍州为夜郎,辖境在今贵州桐梓及正安一带,可知已非晋夜郎郡位置。
用作县名大约有四次:一是晋夜郎郡治所;二是唐朝夜郎县,武德四年(621年)设于今贵州石阡县西南,6年后废;三也是唐朝夜郎县,贞观五年(631年)设于今湖南新晃县一带,五代时废;四是北宋夜郎县,大观二年(1108年)重设于今湖南新晃县一带,十余年后又废。
由上可见,汉代以后的夜郎,与古夜郎国几乎已经无多大关系,不过是后人托古附庸的一个地名而已。
∧地戏是傩戏群中的重要品类。
这种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又称为“跳米花神”。
长期以来,“夜郎自大”都被认为是狂妄自大的表现,其实司马迁《史记》中是说“西南夷以什数,夜郎最大”,何来“夜郎自大”?真正要和汉比大小的其实是滇王。
问题是为什么要“以什数”呢?历代的训诂家似乎都没说清楚这个“什”的含义。
我们认为按照《管子·立政》所说比较妥当,即“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夜郎人口户数多,自然是大国,按什么来计算和衡量它是“大国”呢?当然是人口,“小国寡民”不是夜郎的实际情况。
换一个角度看,就算“夜郎自大”是“讹传”,我们也该感觉到其中的自信,一个拥有独立的持续发展生存策略的地域,为什么不可以多一点“自信”,成“佛”的人总是可以担当地说一句“我是佛”的,没什么不好。
∧“长角苗”也被称为“箐苗”,生活在贵州西北部六枝、织金和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的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12个寨子里。
不过,由于目前夜郎文化的遗址、墓葬和遗物发现较少,已经发现的遗址、墓葬也不是典型的夜郎遗存,尤其是夜郎的都邑遗址和王室、臣属墓地尚未发现。
所以,目前对这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颇难作出正确的估价。
关于贵州古夜郎地区与“滇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目前也难定论。
如果用云南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墓地发现的遗物,同贵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墓群出土的遗物比较,后者肯定远不如前者。
不过,这种比较的标准是不准确和恰当的,前者是滇国王室和臣属的墓地,后者是夜郎国中一般平民和奴隶主的墓葬,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别甚大,不能作为两种文化比较的对象。
所以,夜郎与滇两种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待夜郎王室和臣属的墓地发掘以后才能进行合理、科学的比较。
∧贵州花溪夜郎谷。
这是一个以再现自然风貌、原始喀斯特地形,突出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夜郎文化为宗旨的生态园。
夜郎古风延绵不绝 万物有灵的观念使得夜郎文化中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敬畏,因此尽管夜郎国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几百年,夜郎文明的生存密码却历经千年延续了下来,在黔西南那遥远而又神秘的夜郎故地至今仍流淌着古夜郎的文化因子…… 从战国到汉代,夜郎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古风习习,历经沧桑。
2000年可乐遗址中发现,墓葬的埋葬方式非常独特,为典型的“套头葬”葬式,即下葬者的头部被套入铜釜或铁釜中,少数死者的脚下也套有铜釜或铁釜。
这种罕见的葬式,除在贵州外,其他地方还未见有发现记录。
同时还出土陶、铜、铁、玉、骨等不同质地随葬品500余件,以青铜器为最多最有特色,青铜器中又主要是兵器和装饰器。
同时发现的装饰器不仅种类多,数量也较多,均出土于生前佩戴部位,铜手镯、铜铃铛等都是成组出现,有的铜带钩还嵌错有金银花纹,形体大,装饰功能强。
从这些出土物可以看出,夜郎民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
∧贵州六枝特区陇脚布依族乡月亮河边的龙山上,有一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夜郎布依铜排鼓”。
在黔东南地区斗牛的习俗要比西班牙还古老。
古夜郎人除了崇拜牛,也崇拜竹,至今在西南地区竹王多同的传说广为流传,竹王就是夜郎王。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是夜郎竹王后裔的传统节日“竹王节”,到了这一天他们都要祭祀祖先夜郎竹王。
竹王的故事是难以索解的。
正如同两千多年前就已被汉王朝灭掉的夜郎国一样。
在今天的西部,在那崇山峻岭的贵州,扑面而来的是曾经被很多人误读为“落后”的历史遗风。
你能看到大树上挂着红布,那是对大树的膜拜与祭奠。
你也会看到那些成群的小男孩头顶的发髻,但这种古老的束发剃发的方式,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而这种发髻,恰是《史记》中的关于夜郎古老先民装束“结”遗风,依然保留在今天赫章人的生活里。
侗乡那无须伴奏的多声部和声音乐曾经让维也纳也为之倾倒,东方音乐的王国里的神秘曾经无数次令世界为之赞叹、为之震撼。
∧千百年来,蒙正苗族一直坚持自己是古代夜郎王的后裔。
妇女独特发式里面的竹节象征了对夜郎竹王至高无上的崇拜。
用竹片来装饰头发,在苗族各支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贵州六盘水水城县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夜郎王宫。
这个当地著名景点在2010年一场森林大火后化为灰烬。
从江岜莎苗寨有最后的带枪部落,古老文明的狩猎方式依然保留,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行不悖,完美融合。
在人类发展、生存智慧还没有最后定论的时候,岂能简单武断地冠以愚昧和落后的帽子?须知那种特立独行的保护森林的意识,那千百年来绵延的林海所造就的生存的天然屏障,正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最高智慧之表征,又岂是“工业时代”思维的人们可以轻易理解的!苗族的古歌,关于最古老的“亚鲁王”的神秘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文明,也不同于现有文献记载的异质文化,竟然在古夜郎地域繁衍绵延。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奇迹。
而水族的历法书写,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以及彝族的人猴变戏等等都流淌着古夜郎的文化因子。
∧在六盘水市以北50公里,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节。
历史总是永恒的一个瞬间,没有历史沉淀的地域是苍白的。
在遥远的夜郎地域,因为绵延横亘的群山,阻断了许多被视为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信息时代依然没有遭到彻底破坏的那份宁静,夜郎文明延续更多的生存密码中,有干栏式建筑的依山傍水,信奉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正是万物有灵的观念使得夜郎文化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敬畏,在寻求和谐与自然的生存法则中,永远保留一份持续的命脉,这也许是古老的夜郎文明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和昭示。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1年05期,责编 / 兰搏 制作 / 金妤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客服邮箱:84754005@qq.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公元前278年,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都城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
古滇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
据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东汉初年。
古滇国国王庄乔在公元前279年带兵经黔中至沅水以南,攻破且兰(今贵州福泉、黄平一带),征服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势如破竹,一路攻到滇池,正当庄桥要像楚威王汇报时,楚国被秦攻占,归途被迫中断,于是,庄乔便留在了滇池,自立为王,号“庄王”。
后来,汉武帝时期,汉兵临城下,滇国主上投降,并请汉置吏于滇,汉武帝便赐滇王王印,让滇王接着统领滇国。
后来,汉武帝于云南设益州郡,滇国被划入其中,其权利被郡守所取代。
之前在千易网上了解到到东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使得该地区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密切,汉族的迁入,使得原来的古滇国与滇族逐渐被融合分解同化,最终在公元115年完全灭亡。
由于史料缺乏,古滇国的起源和历史沿革一直是一个谜。
一些学者认为,古滇国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古滇国是外来部族与当地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
此外,古滇国的历史沿革也一直是一个谜,例如滇国的疆域、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都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
虽然古滇国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文化特征却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古滇国的建筑风格、服饰、礼仪等都与中原文化不同。
此外,古滇国的民族构成也是一个谜,例如滇国的族群构成、语言文字等都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
关于古滇国的消失原因,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由于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等原因导致的。
此外,关于古滇国的传承也是一个谜,例如滇国的后代是否继续保留着其传统的文化和习俗等都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
总之,古滇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其未解之谜不仅包括历史沿革、文化特征和民族构成等方面,还包括消失和传承等方面。
这些谜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逐渐揭开。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