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是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夜郎国的位置大约在今天云贵一带。
受到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夜郎国直到战国中后期才被发现。
提到夜郎国,大家都会想到“夜郎自大”的成语。
成语讲的是夜郎国王询问汉朝使者,夜郎国和汉朝谁更大。
以此来讽刺夜郎王目光狭隘,不自量力。
那历史上的夜郎国究竟有多大呢?夜郎真的是“弹丸之地”吗?
夜郎自大的典故
根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大行令王恢奉命率领大军南征东越。
东越人自己杀掉东越王向汉朝投诚,王恢便接着余威派使者唐蒙去往南越国传旨招安。
南越人拿出了蜀地特产杞酱给唐蒙。
唐蒙感到疑惑,远在千里之外的杞酱如何到了南越?等他回去问过蜀地商人才得知是夜郎国剧中贩卖。
西汉初年的汉朝疆域示意图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
他此次出访还去到了中亚的大夏国(今阿富汗地区),在那里见到了出自我国蜀地的蜀锦和竹杖。
经过询问是来自邛地以西的“身毒国”。
此时的武帝想要找到与西域诸国沟通的道路,北边的匈奴虎视眈眈,影响河西走廊的稳定。
如果可以在西南方向找到去西域的路,那汉朝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西域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大月氏和大夏国
于是汉武帝便派遣王然于、柏始昌等人前往西南地区寻找身毒国。
如今我们知道,身毒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古国。
武帝的使者按照张骞的讯息想要借道云南前往身毒国。
可各路使者走到云贵地区就都被滇王拦住了。
这才有了那句名言:“汉孰与我大?”
请注意,这句话是滇王问的而不是夜郎国。
在史书上记载的是“及夜郎侯亦然”。
也就是说,夜郎侯也这么问过。
后面司马迁也给了答复,是因为“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夜郎国的兴起
夜郎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如今已经不可考证了,可最早有记录的时代是在战国末期。
《华阳国志》中曾记载:“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庄跃溯是楚国顷襄王时期的大将。
楚王派他到且兰(今贵州福泉)讨伐夜郎王。
这算是中原与夜郎国打的一次交道。
后来庄跃溯占据昆明一带建立滇国,随后七国乱战秦统一中原。
夜郎国则再次和中原失去联络,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再次联络。
云贵地区地形崎岖难以交通,即使在现在也是公路建设的难点。
可夜郎人之所以能在这里建国甚至发展壮大,却也是因为这里的交通。
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东亚地区与中亚、南亚的交流主要就是通过云贵地区完成的。
上文提到过,张骞曾在大夏见过蜀锦可以得知东西方交流在当时已经很普遍了。
从云贵川出发,经过云南大理地区至保山出缅甸。
再从缅甸向西便是印度的密支那。
近代二战时的远征军和解放后的国军残部,也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去的南亚。
这条古商道在后来便发展成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商道——“茶马古道”。
中国共有三条丝绸之路:北路(河西走廊)、南路(西南地区)和海上丝路
我们再回来看夜郎所在的云贵地区,正是因为把住了这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五尺道”,才奠定了建立政权的经济基础。
这也正是夜郎国可以“自大”的基础,确实在很久的时间里他们就是西南地区的王者。
夜郎国的商业贸易
我们说夜郎的兴起是因为位处贸易枢纽,那具体有哪些重要商道经过夜郎呢?
第一条便是上文提到的“五尺道”。
五尺道是战国时期修建的,连接中原和云贵川的重要通道。
秦国著名的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积薪(柴)烧岩的方法开凿山路。
因为道路平均只有五尺宽,因此得名五尺道。
五尺道北起四川宜宾,经过昭通地区到达昆明。
这条道路虽然狭小,但却为西南地区南北交流创造了重要条件。
蜀地的纺织品、特产也是因此才得以流通进入云南甚至南亚、中亚诸国。
第二条便是著名的“临邛道”。
临邛道北起新津以西的邛崃,经西昌到达云南大理。
是四川入滇的另一条重要道路。
临邛道一路翻山越岭,四川地区大部分的丝绸布匹茶业都是通过这里运送出去的。
以上两条商道通过陆路将川蜀地区的宝贝运送出去,第三条道路则是通过水路运输。
这条水路便是牂牁江(zang ke)。
牂牁江西起云南宣威一带,经过六盘水、安顺、黔西南汇入南盘江,再经过广西进入广东珠江。
在西南地区连绵不绝的大山沟里,这条水道的效率可比陆路要高出很多。
因此,南越才能享用到蜀地的特产“杞酱”。
除了牂牁江通道,沅江通道也是贵州地区重要的水路枢纽。
沿着沅江一路向东可以抵达湖南洞庭湖区。
当年楚国伐夜郎,庄将军就是从这条水道进攻的夜郎(庄跃溯沉水)。
夜郎究竟有多大?
说了半天,夜郎国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还是先看《史记》。
司马迁曾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意思就是西南地区的小国部落要用几十来计算(代表特别多),其中只有夜郎国最大。
《后汉书》中的记载更为详细。
“西南夷者,有蜀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髻左衽,邑聚而居”,由此可知夜郎的范围大概就是贵州中西部、云南东北部一角和四川东南部。
从地图上可以大致测算出,夜郎统治的面积也有近四十万平方公里(约合4个江苏省/1个云南省/德国)。
如此说来,夜郎的确也不能算是小国了。
夜郎的自信除了确实统治了相当大的一片国土外,还有其内部也是由几十个“小国”组成的联邦。
史书中记载西南地方的小国为“君长”,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酋长”或者“部族长老”。
相较于同时代汉朝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夜郎的政治体制更像是美国刚建国的样子。
夜郎内部共有22个小国,其中比较大的有且兰(福泉)、鳖(遵义)、平夷(毕节)等地。
贵州地区山脉交错,很难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夜郎的首都大致在如今毕节市可乐乡一带,在那里曾发现了大量的夜郎贵族墓葬,以及许多夜郎文物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毕节可乐(赫章可乐遗址)和黔西南(普安铜鼓山遗址)看看夜郎国当年的辉煌。
夜郎国的消亡
夜郎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经济繁荣、兵强马壮。
到了武帝时期,据说夜郎也拥兵十余万,是西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
可偏偏夜郎遇到了武德充沛、火力全开的汉武帝。
武帝为了联合夜郎围攻南越,派唐蒙出使夜郎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武帝希望可以在夜郎国建立郡县,收编他们。
夜郎考虑到西南地区道路不畅,即使接受册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还能白得那么多宝物。
因此,夜郎设立了犍为郡等行政区。
然而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发兵进攻南越。
得了好处受封官爵的夜郎却不打算兑现承诺了。
不发兵也就罢了,夜郎还仗着主场优势杀掉了武帝的官员。
这下暴脾气刘彻爆发了。
在平定了南越之后,汉军调转枪口朝着夜郎就过来了。
夜郎王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立刻服软又投降了。
这次汉武帝又高抬贵手,将夜郎设为牂牁郡就退军了。
到西汉末年成帝年间,夜郎仗着自己的块头比较大开始和身边的小国搞摩擦。
这就等于是巴西顶着美丽国和南美小兄弟打群架,美丽国肯定不能袖手旁观。
在汉朝的积极调停下,夜郎不但没有停火,还带着22个小兄弟直接起义了。
汉朝此时也已经实力大减,可终究还是大汉王朝。
成帝下令派陈立为牂牁太守,出兵讨伐夜郎。
就这样,辉煌一时的夜郎终究在汉军到达都城的时候知道了汉军的强大。
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国被西汉吞并成为了牂牁郡。
最终夜郎古国消失在茫茫历史中,只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被后世讥讽。
有籍可考的是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系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称为 “老祁派”。
祁传其子,其子又改 “通背猿猴” 为 “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 “少祁派”。
通背拳流派众多,各有其特点和历史传承。
其中白猿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拳术,源于古人对猿的推崇,讲究探臂松肩、放长击远、闪展穿插、交错攻击,风格劲力脆放,身形灵活多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由武状元温长勇推动民间习武,李金富成为第一代传人,在宜兴埠传播开来,此拳以永远有新人出现为寓意。
五行通背拳是 20 世纪初修剑痴在大连所创,科学结合多种理论,内外双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在大连流传久远,习练者甚多。
通背拳的历史发展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职业拳术家的竞争宣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附会假托的拳种源流传说,造成武术史料真伪混杂。
但自祁信以后,通背拳的传承有籍可考。
通背拳的流派发展丰富多样,如白猿通背拳在择徒授艺方面非常严谨,京津冀等北方地区的白猿通背拳是由山东皮货商鲁云清传给北京玉顺诚皮货店专聘武术教师石鸿胜后逐渐发展起来。
而猿仙通背拳始创于北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发展,在 2009 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通背拳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传说其起源于战国时期 “鬼谷先师” 传道云蒙山,仿诸猿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其子祁太昌继承发展形成少祁派通臂拳,又称为 “五行通背拳”。
现今流传的通背拳流派众多,如北派通背拳是当代通背名家刘成浩在五行通背拳基础上结合其他拳种精华汇编而成。
通背拳恢复项目在京启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背拳研究会会长钟宝义宣布项目启动,并通过课堂讲解和实战展示让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感受传统武术魅力。
北京地区主要流派有白猿通背拳、祁家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各流派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练功拳法和手法。
通背拳传统文化价值集实战技击性、养生健身性、艺术观赏性于一体,已入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未来,政府将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武术文化的扶持力度。
二、通背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通背拳流派众多,各具特色。
以下分别介绍白猿通背拳、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和五行通背拳的特点。
白猿通背拳源于古人对猿的推崇,讲究探臂松肩、放长击远、闪展穿插、交错攻击,风格劲力脆放,身形灵活多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白猿通背拳的特点是身法变化多,感官性强。
在习练时动作的外形与内涵酷似白猿,取猿猴之势,不似猿猴之形。
此拳种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快速、顺力之所长,同时结合人体的自身功能,使其达到周身灵便、伸展自如,发挥出超于常人所能为的健身、修性、防身、竞技等功能。
白猿通背拳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实战性极强,其散手及攻防实战是实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撞打、抄腿横摔、搬臆拧摔、插步横打等招式,干脆利落,制胜关键在于动作的准确、快速和有力。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距今已有 160 年历史。
手法有摔、拍、穿、劈、钻等,步法有多种形式,腿法有勾、挂、踢、蹬、弹、踹等。
特征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先发制人,灵活快捷。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是中国拳术之一,基本内容以其高、难、惊、险的套路,进行单打、双人对练、一对多练习,讲究手法、步法、腿法。
其特征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远击长,先发制人,灵活快捷,力发腰背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
做到掌如铁,腕如棉,两只胳膊似皮鞭,无影无形,飘忽不定,打中求变,拳腿并进,攻如潮起,退如水去,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
五行通背拳 20 世纪初修剑痴在大连所创,历经百年,传承七代。
拳术系猿猴派,内藏五行生克制化之意义,科学地结合了多种理论,内外双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五行通背拳拳术系猿猴派,内藏五行生克制化之意义,取其放长击远,遇敌先发制人,动静如阴阳,无影无形玄妙不测,刚柔急缓动静虚实,进退生克制化,迎敌制变,变化无穷。
科学地结合了兵法、人体学、力学、心理学、医学和气功学的理论,内外双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其功法以单操为根基,六合为标准,动时两臂相同无左右、两手互进无前后。
步法多变,抬步即腿,抬腿即步。
手主连环掌、一步三手、一手三手、三绝掌、三决掌、静如赤兔,动如猛虎,灵似猿猴。
出手似有似无,快如追风,变化多端,击防自如,功久即能防身自卫,更可去病延生,在大连流传久远,全国各地习练者甚多。
五行通背腿法多样,有著名的三绝腿,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三、通背拳的训练方法 通背拳的训练方法丰富多样,以下是对其训练方法的详细介绍。
1. 活腕训练 通背拳必练手腕,通过抖腕和摇腕把手腕练活,这对于通背拳的习练至关重要。
抖腕时,比如斩手抖腕,手掌放松地抖两下,第三下时突然握拳一抖,体会由松到紧、由柔入刚的感觉,既练了摔法又练了斩劈,还放松了手掌。
掸手抖腕与斩手抖腕性质类似,只是手背方向不同,劲力路子一样,两松一紧。
拍掌抖腕则是两手掌向下,像拍球似的连续抖拍若干次后突然发力,有把球拍爆的奇妙感觉。
摇腕是以腕当车轴,顺时针逆时针反复摇动,由慢到快,以舒适为度,但要注意别摇脱环了。
通过活腕训练,能把原本柔弱的手腕练成坚韧的刚轴,不仅有利于打出劲来,在实战中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抬手一抖就能把对手鼻梁骨打塌,而且还有利于舒筋活血、舒展手指。
2. 养气法、练气法和抱气法养气法:养气法通过坐功吐纳增强深呼吸功能。
预备势为盘膝打坐,左腿在上(女子相反),腰松直,头顶项领,闭目合睛,双手盘叠于丹田处,左手在上(女子相反),手心朝上,周身放松入静。
行功时,先开闸门,嘴微张,齿松开,舌从上腭放下,由腹经口向外均匀缓慢吐气,吐净后关住闸门,齿叩,舌抵上腭,用鼻均匀、沉长深深吸气贯于丹田,如此循环吐纳。
其目的是呼吸养神,加强深呼吸功能,增大横膈膜上下活动幅度,久则气血合顺充盈,不受疮疾之苦,是人之养生根本。
要领是周身要松,心定神静,无杂念,均匀沉长深呼吸。
练气法:练气法有小五功周天法,预备势与养气法相同。
呼吸自然,眼内视,用意念引导经气畅通于任、督二脉,即起于下丹田,出会阴,经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如此循环,称之文火周天,亦意念周天。
久之不用意念引导,经气仍能畅通,即为经络周天。
除用小周天运行法亦可用督脉运行法。
意念行功后,有一系列动作,如双手变拳举于双耳侧醒气扔拍等,最后静坐一会儿。
小五功练完后要收功,包括搓手、干洗面、干梳头、拍打头部、揉按穴位、搓弹双耳、揉眼眉、揉鼻侧、叩齿、转头、擦大椎掐颈椎、揉搓上身、搓腰肾、搓拍手臂、松腿脚等动作。
其目的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加意念力,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要领是松、静。
抱气法:预备势与养气法、练气法相同。
一势为左脚向前迈,出成五五步,前脚合,后腿扣,十趾抓地,两手松垂握半空拳,食指伸直松垂于两腿侧,手心相对,用鼻深深吸气,同时两肩向里合扣,空胸紧背,两手变掌里旋,掌心向外,再两掌变拳,拳心向前翻,两肩后展,身正腰挺,用鼻向外呼气,反复练习。
二势为左脚上步,两腿前后分开成五五步,两臂松垂,两拳松握,拳眼贴于腿侧,两臂上举到顶,握紧拳,同时用鼻吸气,两肋抱紧,松后,双脚前脚掌碾地,右后转 180 度,双拳落下,握紧,拳心朝前,拳轮贴于腿侧,周身抱紧,用鼻呼气,循环操作左四、右三次。
四、通背拳的实战应用 日本通背拳高手常松胜日本人常松胜先后拜秘宗拳大师赵凤亭和通背拳大师于少亭为师,练就一身好武功。
他不仅在武术界和大连市都非常著名,还为日中武术交流和友好做了很多工作。
1952 年,7 岁的常松胜被养父送到赵凤亭门下学习秘宗拳、螳螂拳和太极拳。
1963 年赵凤亭大师去世后,他又拜于少亭为师学习通背拳。
通过名师指教和自己的钻研苦练,常松胜形成了独特风格。
1972 年日中邦交正常化,常松胜于 1978 年回到日本。
1982 年,他成立日中武术交流协会,旨在将中国传统武术传授到日本,让日本人了解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推进日中武术交流和发展,加强两国友好交流。
协会成立后,先后几十次访问中国,同中国武术大师交流,组织了四次国际武术交流大会,在日本各地道场教授中国传统武术。
在日本,只要提到秘宗拳和通背拳等中国传统武术,人们都知道是常松胜先生和日中武术交流协会教授的。
五行通背拳散手招式五行通背拳在防身自卫搏击格斗中有精华散手招式,实战运用灵活多变。
通背拳术练法独特,攻防合理,讲求以柔为主,以活至巧,以舒生力,刚柔相济;两臂立抡成圆,抖腕,摇臂,快如流星闪电,冷似手中脱鱼,进如潮涌,穿掌出手如箭齐发,回手带钩,攻中有防,转环连手。
习练通背拳者,手如铁,腕如绵,两只胳膊似皮鞭,放长击远。
应敌搏斗要则主要是以静待动,犯者应手即仆。
通背拳老拳师讲解实战用法通背拳老拳师讲解中国武术实战用法,展示了通背拳的高手风范。
通背拳老拳师通过讲解实战用法,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通背拳的技击特点和实战应用。
老拳师的讲解不仅展示了通背拳的高超技艺,也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五、通背拳的价值与传承 1. 价值 通背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背拳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实用价值方面,通背拳的技击招式独特,攻防合理,如五行通背拳在防身自卫搏击格斗中有精华散手招式,实战运用灵活多变。
其观赏价值也不容小觑,白猿通背拳身形灵活多变,风格劲力脆放,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同时,通背拳在教育方面也有积极意义,能够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能锻炼人的协调性、同步性等。
2. 传承现状 部分通背拳流派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如猿仙通背拳在全国普及程度低,亟需得到重视和关注,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猿仙通背拳始创于北宋时期,虽在 2009 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其保密程度高、择徒授艺严谨等原因,能全盘、系统地继承其技艺者寥寥无几。
目前,猿仙通背拳主要面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传承人也在社会上广泛推行义务授拳,然而其在全国的普及程度依旧很低。
3. 传承措施 通背拳传承人组织成立研究会,通背拳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审命名为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通背拳传承人组织成立了淄博市通背拳研究会等,为通背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2013 年 11 月,通背拳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审命名为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这一举措为通背拳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通背拳恢复项目在京启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背拳研究会会长钟宝义宣布项目启动,并通过课堂讲解和实战展示让首都体育学院大学生感受传统武术魅力。
未来,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武术文化的扶持力度,让武术不仅进入学校,还将从校园进入北京的街道社区,让社会各界了解中华武术文化。
取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处理
按照生肖纪年的说法,2020年应该是农历鼠年。
同样,按照出生年份来算,我们也都有一个“属相”。
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老鼠会排在首位呢? 生肖的“演化史”:先秦时已有相关记载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
资料图:图为鼠年元素灯组。
俞靖 摄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日书》里有关“盗者”的内容与十二生肖比较接近,如“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 到了汉代,十二生肖基本定型。
东汉时期,王充写了一部《论衡》,其中提到:“寅,木也,其禽虎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写明了十二生肖和对应的十二地支属性。
随着时间流逝,有关十二生肖的说法不断完善,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
比如,南朝时,沈炯写过一首《十二属》,诗中写道:“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蠢官悠哉。
”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有关生肖的掌故,人们总能聊上几句,但它们的由来却尚无定论。
资料图:展览上鼠年吉祥剪纸夺人眼球。
汤彦俊 摄 有一种说法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图腾文化,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上古以来,不同部落有自己崇拜的动物,例如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相传神农氏炎帝是“牛头人身”,所以炎帝的后裔就以牛为图腾。
还有人表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很差,猪、牛、羊等牲畜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虎、蛇等动物可能威胁到人的自身安全,人们也会感到恐惧……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生肖形成。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十二生肖既与真实动物有关,也有“天文学”背景,与古人对星象的联想有关系。
午马、辰龙、寅虎,就与这些星座的形象有关系。
当然,还有“十二生肖是外来的”等说法,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老鼠因何排在十二生肖首位? 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看似不起眼而且有点讨人嫌的老鼠,在其中名列榜首,这是啥原因? 资料图:卡通老鼠造型的彩灯很是醒目。
泱波 摄 中国古代学者曾经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作出解释。
天地混沌一片时,鼠类正好在时近夜半时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就是“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在那时是耕田的主力,所以丑对应牛等等。
中国民间则认为,老鼠繁殖力强,古人期待生命的繁衍、大家庭子孙兴旺,于是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清末画家任预的《十二生肖图册》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籽”与“子”音同,也代表“多子”。
以前还有一个问题很有趣:十二生肖里为何没有猫?其实答案很简单,猫原产于埃及,十二生肖已经定型以后才传入中国,所以没办法列入其中。
传说与故事中的生肖鼠 不过,老鼠在古代传说、故事或者书中也并不总是贼头贼脑的形象。
资料图:南京秦淮花灯传承艺人曹真荣展示他设计制作的“掌中鼠”迷你花灯。
泱波 摄 还有清代晚期的一本小说,名字叫《八仙全传》,其中也提到一个与老鼠有关的传说:在一次大水灾中,桥梁被冲毁,有老鼠衔枝搭桥救人,最后耗尽力气被大水吞没。
仙人被感动了,赐给老鼠一枚仙果,并收其为徒,最终帮助老鼠成仙得道。
另外,清代有一本书叫《梦园丛说》,记载粤东有一种玩具叫“钱鼠”,叫声好像数钱。
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
旧时一些地方以此声为吉祥之兆。
在寓意吉祥的年画、剪纸、花灯中,也有老鼠形象。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各自拥有丰富的传说,后来逐渐与一些民间信仰观念融合。
现代社会,它们也被视作春节的吉祥物。
(记者上官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