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神秘的楼兰古城,在19世纪才被发现,丝绸之路的明珠因何一夜消失

时间:2024-06-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罗布泊位于新疆自治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边,是著名的“沙漠百慕大”。

荒芜和诡异是罗布泊的代名词,直到今天,罗布泊境内依旧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而位于罗布泊境内的楼兰古国,就是罗布泊神秘事件中最离奇、最神秘的地方。

和罗布泊的很多谜题不同,楼兰这块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世人猜想或者杜撰出来的。

史书上对它也有过诸多记载,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也多多少少听过这块地方。

但听过归听过,对楼兰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地方并不太了解,更不清楚为什么说楼兰能在罗布泊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如此出名。

那么,楼兰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楼兰古城的遗址为何会让众多科研工作者和探险家对楼兰趋之若鹜?在这个地方究竟又有多少秘密埋藏在数千年风沙岁月中呢?

一、对汉朝并不友好的楼兰古国

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最早被记录于《史记》当中,根据《史记》的记载,楼兰这块地方最早是归属匈奴管辖的一个小国家。

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又把西域一带的风土人情包括楼兰国的情况上报给了汉武帝。

当时的楼兰国只是荒漠中的一个小国家,傍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因此大汉帝国也没怎么关注,文献资料上对它的描述也只是停留在了人口、环境和地理位置上。

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国刚好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要道,在偌大的荒漠当中,楼兰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成为了往来商队的毕竟之所。

在无数商队的带动下,这个深处荒漠,连种地都要靠外借土地的小国家变得非常繁荣。

在当时,楼兰国不仅是商客们休息、买卖的好地方,更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科技文化的集散地。

无论对西汉还是匈奴而言,想控制西域,就必须控制楼兰。

可此前的楼兰国属于匈奴的势力范围,又同属西域的少数民族,因此双方联合起来对抗汉朝,很多汉朝的商客使者均在楼兰国被害。

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认为汉武帝通过反击匈奴之战一鼓作气把匈奴全部打走了,至此汉匈边境太平无事。

这是错误的,四十四年的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只是解决了匈奴南下侵扰的问题,汉武帝打完之后,后面的汉昭帝、汉宣帝时期西汉都和匈奴有过交手。

汉匈之间的战争从公元前202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1年,汉宣帝在位时期西汉才算是真正解决了西域的匈奴问题。

因此,楼兰古国在很长时间里对汉朝并不算很友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人墨客总喜欢拿“楼兰”比作要讨伐的少数民族的原因之一,动不动就要“破楼兰”。

鉴于楼兰的所作所为,汉朝派了个叫傅介子的猛人去外交一下,他一去楼兰就以汉帝的名义骂了楼兰王一顿,顺便在龟兹把匈奴的使者也杀了。

但是骂完之后楼兰王还不是很听话,又开始和匈奴眉来眼去。

到了公元前77年,傅介子又领着一队人去楼兰国骂人,这次骂着骂着直接在宴会上把楼兰王杀了。

此时已经时汉匈战争的后期,匈奴自身难保,楼兰国也不敢对傅介子怎么样,顺势归顺了西汉,改国名为鄯善,原来的国都楼兰城也被西汉驻兵屯田。

二、谜一样的楼兰国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楼兰划入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随着新旧王朝的更替以及战乱,关于楼兰种小国家的记载越来越少。

作为西域的小国家,楼兰国只能在不断更替的大国之中委曲求全。

公元448年,北魏西征,鄯善王投降,鄯善被划入北魏地图。

这么一看,楼兰古国的历史似乎没什么奇怪的,书中对楼兰的结局写得很清楚了。

可这,恰恰就是最奇怪的,王朝的更替不一定代表文明的更替,更不一定代表文明的覆灭。

依据史书记载,北魏军队进入鄯善时,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更是在占领鄯善之后派遣专人前往当地进行改革治理。

因此楼兰这块地方并没有因为北魏的占领而遭到弃用,也没有因此遭到大规模的屠杀或者破坏,楼兰的文明应该是能得以延续的。

但是从北魏之后,翻遍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再无对楼兰古国的实地介绍,楼兰就如同消失了一般。

随着楼兰古国一同消失的还有当时无比繁华的楼兰古城,从北魏之后再也没有人亲眼见到过书中那繁华热闹、风景优美的楼兰古城。

关于楼兰的一切美好幻想都消失在了茫茫的大戈壁当中。

也正是在东晋时期,有个叫法显的僧侣,来到了罗布泊的楼兰地域,据他的描述,楼兰这块地方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肉眼看得见的地方,只有死人的白骨能作为标记。

这哪里是什么贸易繁华的大都市,这简直和茫茫戈壁的死亡地带一样。

到了唐朝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对史料中记载的楼兰古城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在编写正史时都没有提起这个地方,就连曾经繁华的西域盛况都不愿多言。

三、楼兰的消失之谜

就这样人们对楼兰的怀疑一直持续了1600余年,在这1600余年里,关于楼兰是否存在的谜题一直争论不休。

直到1900年,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文物贩子证实了楼兰古国的真实性。

斯文·赫定除了文物贩子外也算得上是一个探险家,清政府被打开国门后,斯文·赫定就曾经两次踏足罗布泊。

一开始他也没奔着楼兰来,只是他的向导在找寻遗失的铁铲时偶遇狂风,直接在那名向导的附件吹出了一些精美的瓦片和古迹。

当斯文·赫定拿着向导带回的瓦片回到欧洲找到汉学家之后,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为之震惊,因为带回来的文物就是楼兰古城文物,后来在当地挖掘出来的一些竹简更是直接证明了这块地方正是曾经的楼兰古国。

和考古学家学家一同兴奋的还有当时世界各国的文物贩子,他们来到中国一车一车的带走楼兰古城的珍贵文物。

直到今天,很多精美的楼兰文物依旧流失在海外。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文物的发掘保护力度,也组织了专门的考古队挖掘保护楼兰遗迹。

从这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以及竹简中,楼兰曾经的繁华也慢慢出现在世人眼前。

可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此繁华的楼兰,为什么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突然消失不见呢?

关于这个问题,直到今天,历史学界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有战争说、鼠疫说、环境恶化说、自然灾害说等等,目前来看比较可靠的是环境恶化说和鼠疫说。

丝绸之路、罗布泊本身就处于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日益严重的地区。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保护力度,荒漠化、沙漠化的程度得以遏制。

可是古时没有这些措施,当地的荒漠化以及沙漠化本身就会因自然因素逐渐加剧。

而且据考古研究发现,楼兰流行一种太阳葬,就是人死以后,周围一圈一圈的都是胡杨树桩子,最多的一个墓地周围有数百个胡杨树桩子。

这样的墓葬方式,死一个人就要砍伐大量的木头,久而久之,周围的植被势必会衰退,水流消失,环境自然就会越来越差。

加上当地处于荒漠草原地区,啮齿类动物多,今天的蒙古国还常常闹鼠灾。

在楼兰的遗迹当中也发现了大量捕鼠工具,说明当时楼兰古国内老鼠数量繁多,很有可能爆发过大型的鼠疫。

在那种人口聚众而居,人口总量又少的地方来说,一旦爆发大规模传染病,死亡率是相当可怕的。

综合起来看,楼兰虽然繁荣,但也十分脆弱,不管怎么说,它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极为绚烂的一笔。

文/纪案

参考资料:《中国楼兰古城神秘消失的繁华王国》,王静

十二生肖都咋来的?为啥鼠是第一个?怎么没猫?

时间慢慢向前走,春节即将来临。

按照生肖纪年的说法,2020年应该是农历鼠年。

同样,按照出生年份来算,我们也都有一个“属相”。

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老鼠会排在首位呢? 生肖的“演化史”:先秦时已有相关记载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

资料图:图为鼠年元素灯组。

俞靖 摄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日书》里有关“盗者”的内容与十二生肖比较接近,如“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 到了汉代,十二生肖基本定型。

东汉时期,王充写了一部《论衡》,其中提到:“寅,木也,其禽虎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写明了十二生肖和对应的十二地支属性。

随着时间流逝,有关十二生肖的说法不断完善,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

比如,南朝时,沈炯写过一首《十二属》,诗中写道:“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蠢官悠哉。

”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有关生肖的掌故,人们总能聊上几句,但它们的由来却尚无定论。

资料图:展览上鼠年吉祥剪纸夺人眼球。

汤彦俊 摄 有一种说法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图腾文化,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上古以来,不同部落有自己崇拜的动物,例如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相传神农氏炎帝是“牛头人身”,所以炎帝的后裔就以牛为图腾。

还有人表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很差,猪、牛、羊等牲畜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虎、蛇等动物可能威胁到人的自身安全,人们也会感到恐惧……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生肖形成。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十二生肖既与真实动物有关,也有“天文学”背景,与古人对星象的联想有关系。

午马、辰龙、寅虎,就与这些星座的形象有关系。

当然,还有“十二生肖是外来的”等说法,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老鼠因何排在十二生肖首位? 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看似不起眼而且有点讨人嫌的老鼠,在其中名列榜首,这是啥原因? 资料图:卡通老鼠造型的彩灯很是醒目。

泱波 摄 中国古代学者曾经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作出解释。

天地混沌一片时,鼠类正好在时近夜半时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就是“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在那时是耕田的主力,所以丑对应牛等等。

中国民间则认为,老鼠繁殖力强,古人期待生命的繁衍、大家庭子孙兴旺,于是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清末画家任预的《十二生肖图册》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籽”与“子”音同,也代表“多子”。

以前还有一个问题很有趣:十二生肖里为何没有猫?其实答案很简单,猫原产于埃及,十二生肖已经定型以后才传入中国,所以没办法列入其中。

传说与故事中的生肖鼠 不过,老鼠在古代传说、故事或者书中也并不总是贼头贼脑的形象。

资料图:南京秦淮花灯传承艺人曹真荣展示他设计制作的“掌中鼠”迷你花灯。

泱波 摄 还有清代晚期的一本小说,名字叫《八仙全传》,其中也提到一个与老鼠有关的传说:在一次大水灾中,桥梁被冲毁,有老鼠衔枝搭桥救人,最后耗尽力气被大水吞没。

仙人被感动了,赐给老鼠一枚仙果,并收其为徒,最终帮助老鼠成仙得道。

另外,清代有一本书叫《梦园丛说》,记载粤东有一种玩具叫“钱鼠”,叫声好像数钱。

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

旧时一些地方以此声为吉祥之兆。

在寓意吉祥的年画、剪纸、花灯中,也有老鼠形象。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各自拥有丰富的传说,后来逐渐与一些民间信仰观念融合。

现代社会,它们也被视作春节的吉祥物。

(记者上官云)

真实的形意拳——从反清复明到护镖沙俄、中亚

中国武术里,形意拳,八极拳,这些名称所说的“拳”,并不是“拳击”,拳脚的拳,而是门派,军事、武术培训机构,甚至是准军事组织的意思。

比如义和团的前身叫义和拳,就是个典型的民间准军事组织,打仗时也不是用拳,而是冷热兵器。

当然义和拳属于因为工业文明的外侵而临时组织起来的,相对比较混乱,也没有完善的武术体系,今天说一个比较成熟的门派——形意拳。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特别是近代军队、民间武术的形成过程。

一、创始:反清,从军队到民间 首先看形意拳的创始人,姬际可。

姬际可,山西人,字龙峰,生于1602(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六年)。

据资料记载:姬际可从小学文习武,曾为明军军官,擅长枪术,有飞马点椽头绝技,号称"神枪"。

可知姬际可的核心技术是枪术,也是明代缺少骑兵的中原武人最重视的军事技能,这也是后来形意拳被称为“脱枪为拳”的原因。

官方记载,1644年后,姬际可访学于嵩山少林寺,终日与众僧研讨武技。

1644,正是清军入关的年份,可知姬际可的明军与清军或吴三桂的关宁军的战斗中兵败,为避清朝的追捕躲入少林寺。

明亡时,少林寺大量收容反清人士,除了姬际可,还包括生活于康、雍、乾年间的大侠甘凤池的老师朝元和尚,本是明宗室,明亡后也隐居少林。

引起清朝的不满。

官方记载,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创立了心意六合拳。

可知:姬际可在此期间希望有机会反清复明,他创立的拳法实际上也是为军事训练,特别是军队枪术训练做准备的。

戚继光说“拳法无用于大阵”,又说拳法是军队的“入门之艺”,可见将拳法训练作为兵器训练的基础,是至少在明军中就是普遍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形意拳的拳法是枪法的基础的原因(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劈钻崩炮横分别是五种兵器的训练基础) 而“形意拳为岳飞所创”的说法,也明显寄托了形意拳反清复明的精神寓意:"岳武穆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

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

独我姬公际可字龙峰者,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粹,语亦明畅"。

冯子建油画作品《郾城之战》 这当然不可能,伪托岳飞,一是岳飞的步兵可说是中原步兵阵的巅峰,被金军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军阵)难”,而大枪又是步兵阵的最重要兵器之一。

另外清前期自称“后金”,岳飞是与金国作战的,这又是典型的反清寓意。

二、发展:镖人时代 姬际可在少林寺一待十年,但清廷却日渐稳固,反清复明无望。

这样下去,形意拳可能就作为一个不知名的拳种流传下来了。

但一个商业集团的需求使得形意拳名扬天下,这就是晋商。

清朝入关后,从龙有功的晋商被朝廷大力扶持,随着清朝国势的上升,生意直至日本、中亚和俄罗斯,成为国际“白银帝国”,而晋商们成为巨富之后,一方面在兵荒马乱的古代,就成为被匪帮武装重点关注的目标,于是有了武装护院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做国际长途贸易,则有保镖的需要。

于是和前朝少林寺的“僧兵”一样,晋商的“商兵”就成为了必须且合法的需求。

在山西的太谷,平遥等地,一些功深艺精的著名拳师,特别是形意拳师,纷纷被一些家业殷实的巨富所聘用。

太谷城内的孟家、武家,城外的北汪村曹家、上庄村王家等商家大院,护院拳师基本上都是练形意拳的师徒们。

城乡大贾所聘拳师与家兵数量虽各不相同,但仅曹家兴盛时,就有家兵500多人。

这不是武馆,而是晋商“晋泰源”钱庄 曹家聘用形意拳大师吕学隆(人称三光师傅)为护院头目。

三多堂是曹家的大本营。

护院职责分东、南两院。

护院头目始由吕学隆与袁老四负责,后由形意拳师张永义(布学宽弟子)和朱福贵(人称牛师傅)接替。

护院拳师和家兵不仅要保护三多堂,而且要保护曹姓的全族人家,除有人常驻三多堂外,曹家全寿堂药铺和三多堂院相连相通,每日黄昏之后,三多堂的大门就关闭加锁,断绝行人,护院人坐在全寿堂柜上,为三多堂看门。

夜静后,护院人手执马棒,在三多堂院内开始巡查。

日日如此,从不间断。

三多堂也曾遭响马贼寇的抢劫,但均被护院人打退,财产未受损失。

这些护院拳师和家兵,除平时自己刻苦下功外,每逢三、六、九还要进城和县里的士兵一起操练。

在拳师们技击实战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形意拳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与发展,镖务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形意拳朴实无华、实战性强的特点。

晋商参与的丝绸之路贸易 晋商在莫斯科开设的商铺 晋商的“白银帝国”布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库伦、俄罗斯及日本和朝鲜等。

商业的兴旺,渗透着形意拳师们的心血。

史料记载:"北方陆路上,响马贼匪时出时没,虽际承平株未然尽绝,故商旅之有辎重者,必雇用镖客以保无虞。

此等保镖之人素有拳勇,每有绝技,仓卒之间盗匪眼识其人翻然避去。

长途夜深,重载晓行,群盗不敢即时下手,车辆乃可安然过境。

然所以酬镖客者,其资亦不菲也。

" 云集晋中各县商号达数千家,各大财东都有自家的镖师。

清嘉庆年间,祁县形意拳师戴隆邦父子所设的"晋盛镖局",主要服务于晋商巨贾。

"晋盛镖局"护镖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运镖从未有闪失。

明、清以来,河北沧州一带武林名师倍出,人称"藏龙卧虎"之地,向来有镖不喊的旧规。

镖车路经沧州,都掩旗不喊,登门拜访当地名师,赠金而通过沧州。

一次,戴二闾的镖车路经此地,随从不知当地规矩,而引起当地拳师的麻烦。

二闾给以赔礼道歉,沧州拳师则要见手比试高低。

他们过招后,互相敬佩结为挚友。

戴二闾名震武林,并引出河北深县拳师李飞羽到山西祁县苦心学心意拳的史话。

晚清火器输入,经官府备府发予枪证,镖师也可以合法持枪。

形意门布学宽保镖于东、西口时,"坐骑黄驃马,腰挎盒子枪"。

除有高强武功外,还有枪打香头的绝技。

他精通"黑国语",保镖从未有闪失。

是晚清镖师的代表形象。

注:黑国语主要形成于解放前商业、武林、帮会、土匪各团伙之中。

他们有的受到官府支持,有的被严格限制、取缔、打击。

为生存计,为适应险恶的外部环境,他们创造、借鉴和完善了一整套“黑国语”。

这对加强其内部控制,保守机密,辨识敌友均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江湖特别是武林人士使用“黑国语”为沟通工具后,能使素不相识的产生一种亲密感,彼此都有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体验。

这就是说,“黑国语”沟通的双方适才那种隔膜、戒备、敌视的状态便为一种温和、友善、热烈的氛围所取代。

所以说,不管是那个武术拳种流派的人,熟练地掌握、运用“黑国语”是至关重要的,不然他就不能吃练家子饭,而且还有被当作不“忠”对待的可能。

综上而言,“形意拳”是一套由古代军人创立,后经民间需要变革,集拳法、枪法,刀法,骑射,江湖规则手段等等于一体的一个武术军事培训体系。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