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覆灭,百年风云渐渐模糊,宫闱秘史却无往而不在。
关于珍妃坠井一事,究竟是怎样一个凄惨的遭遇?今天就让我们从网民的视角一窥背后的缗凄隐情。
众所周知,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年代,后宫佳丽如云,可谓是百花齐放。
唯独珍妃这位俏皮开朗的小美人儿,却让人看不惯她那股子痞气。
作为出身清官之女,她不仅保留了书香世家的才情,更接受了西洋新鲜事物的熏陶,时而文雅脱俗,时而大胆前卫,别有一番风情。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珍妃时,她正在后院里弹着古筝,歌声空灵动人。
可谁承想,她竟也爱学那些洋人游戏,在宫中到处搭窝棚玩起了火箭。
真是个花枪俏冷的淘气包!网友@皇家话痨感慨道。
不可否认,珍妃初入宫时的确引人侧目。
她那股子不羁劲儿,不仅让守旧的慈禧太后大为恼火,更是让当朝皇帝乾隆荷尔蒙爆棚,着了魔似的宠爱有加。
嗨,不得不说珍妃的确是个撩人的小妖精!就连乾隆这老小子,都把持不住,恨不得把她惦记在眼里怀里。
@蓝颜祸水调笑道。
曾几何时,珍妃的确是坐拥万贯家财,地位尊崇。
可好景不长,她那麻雀般轻浮的个性,再加上对政事的斜杠介入,终于惹恼了慈禧这尊大佛。
我就说嘛,原本珍妃还只是慈禧小小的芥蒂,可她太嚣张了!竟敢觊觎御服的权威,这不是自找死路嘛!@戏凤惯了直呼受不了。
事实上,珍妃的确做过头了。
可怜她祸从口出,说漏了嘴要做一件像慈禧的珍珠翠衣,竟然踩到了老佛爷最痛恨的尾巴。
随后慈禧开始了对她的无情酷刑,渐渐升级,最终直接下令将她打入冷宫,关乾隆禁闭。
唉,如此看来珍妃也算是半个祖宗了,竟然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
当时宫中人说她被毒打得遍体鳞伤,可怜见儿。
@小可怜儿替珍妃不平。
老天有眼,珍妃的命运却更加悲惨。
1900年,慈禧逃跑的时候,竟然下令将珍妃扔进了一口井里,就这样凄惨而亡。
我勒个去,慈禧这老太婆做事也太绝情了吧!把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直接丢井里,指不定得淹死多慢啊!@只许怨佛则呐喊不已。
珍妃的死,的确是个无奈的遭遇。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还是那个亲手将她扔入井中的太监崔玉贵。
直到他临终,也难以释怀自己这桩罪行。
天可怜见,崔玉贵那可怜的小太监,他怎敢违抗慈禧太后的旨意呢?可是扔下珍妃,却也禁不住落在心头成疴。
唉,几多楚楚可怜!@花不语颇有同情之意。
故事到此,珍妃已葬身井中,成了永世的禁脔。
她素来热情洒脱的个性,将永远凝固在那个年代。
而我们现在所见的珍妃井,不过是后人美化過的遗存。
它那朴实无华的模样,又能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哪些惨绝人寰?
亲爱的书友们,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这段往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热烈讨论!
乾隆帝御笔亲题“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师霍殿阁做过溥仪的御前侍卫; 八极拳在日本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作品中的出场率非常高;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一线天拳脚过人、以一敌十,其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的八极拳拳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有海外八极拳弟子在国际泰拳搏击擂台上夺得冠军……可见八极拳在技击实战中的重要地位。
八极拳名家吴连枝 八极拳的技术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实战性拳种的代表之一,招式朴素而实用,套路短小而精悍,属于短打拳法。
其动作朴实简洁,脆烈刚猛,动静分明,刚而不硬,柔而不软,杀伤力和技击性都很强。
八极拳训练讲究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是一种以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为特点的短打拳术。
猛虎硬爬山、顶心肘、六大开、八大招都是耳熟能详的招式,绝招“贴山靠”是其中翘楚。
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八极拳的练习者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八极拳有八极架、六大开、六肘头、八大招、四郎宽等套路。
除了拳术,八极拳还有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行者棒、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极拳的由来 八极拳从创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其创始人及发源地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八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形成于晋,显名于明,流传于清,盛于民国; 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由“巴子拳棍”发展而来; 八极拳的练习者 第三种说法认为,八极拳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其内家拳法所创,而当前有史可考、有据可依的是清代吴钟创立一说,《吴氏家谱》《八极拳谱》等皆是有力证明。
八极拳名家 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涌现出很多高手,其中以吴钟、李书文为代表的武术名家为八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钟(1732-1822),清代山东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
吴钟天性聪颖,自幼练习武术,曾在少林寺习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只身南游,来到福建南少林寺,持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被寺僧和镇寺钦差官誉为“神枪吴钟”,威名远震四方。
据传,吴钟还在与京城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的比武中获胜。
吴钟画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吴钟回到家乡设场授艺,把几十年所掌握的各种拳法、器械及气功进行系统归纳、整理,采众家之长,反复提炼,融会贯通,以八极拳、六合大枪为核心,创立了八极拳门户武学体系。
李书文(1862-1934年),绰号“六合神枪”,是清末武术名家,擅使枪,绰号“神枪李”,八极拳的杰出代表。
李书文曾被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
李书文幼年学拳时距离师父家十六里路,往返都是一路打拳,风雨无阻。
还有着“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的记载。
李书文画像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广招天下豪杰,并重金聘用东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训练精锐。
代师任教的李书文与日本教官伊藤太郎比武。
比试中,李书文一枪刺死准备出刀的伊藤太郎,被袁世凯称赞为“神枪”。
宣统年间,李书文一拳打裂来华挑战的俄国拳王马洛托夫的肋骨,并将其打下擂台。
霍殿阁(1886-1942年),是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
溥仪当年效仿先人习武强身,技艺出众的霍殿阁被推荐为溥仪的武术教师。
相传曾经和一骑马的武师较劲,霍殿阁让他的马拉他,武师连打数鞭,霍殿阁使出千斤坠的功夫纹丝不动,武师叹服。
霍殿阁画像 1937年,大同公园事件。
霍殿阁之护军弟子和日本士兵打斗,踢死日本狼狗,打伤10余日本兵。
日本人乘机迫使溥仪赶走霍殿阁的护军弟子,霍殿阁离开溥仪。
刘云樵(1909-199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七岁随李书文习武,是李书文最后一个弟子。
李书文教拳认真严格,刘云樵经常因此受伤。
20岁时,父亲原本想让他到朝阳大学法律系念书,但刘云樵拿着学费,跟着李书文四处闯荡。
参军后与日军多次作战,被升为团长。
1936年天津租界内,刘云樵公开挑战日本军校的著名武士剑道高手太田德三郎。
双方器械对决,刘云樵仅用一招“一剑三化影”,就把对方打得心服口服了。
八极拳实战功夫 除了以上几位名家的功夫写照外,八极拳在擂台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不仅在CCTV组织的武林大会中决出过总擂主,在海外,八极拳还登上搏击擂台,并夺得国际冠军。
八极拳的练习者 在委内瑞拉,拳手马杜蝶拜师苏昱彰学习八极拳。
马杜蝶充分发挥八极拳出招刚猛的技击特点,多次在泰国国际泰拳擂台上夺得冠军,充分体现了八极拳的技击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的实战能力吸引到著名导演陈勋奇、王家卫的注意,他们创作出《一代宗师》。
台湾演员张震扮演的八极拳传承人一线天戏份虽少,但其使用的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一代宗师》中,八极拳传人一线天 为拍摄此电影张震拜师八极拳名家王世泉,苦练3年,每天早上3小时,晚上3小时,终成八极拳高手。
不仅拿下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还登上了央视羊年春晚舞台。
据说张震在习武之后,出门都很少带保镖了。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姚栋 责任编辑:锦瑟
据专家鉴定,双塔山悬空矗立状态已经有几千万年,在四周没有任何支撑的40米高巨石上,建两座塔实属不易,令人称奇。
据《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山顶双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
1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北峰粗大,高40余米,南峰上粗下细, 34米。
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
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
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
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神奇的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
这两座巨石是下窄上宽的倒三角形结构,石头表面受风化侵蚀严重,表面石块松软,难以攀爬。
宝塔的第一层中间是空的,里面供奉着一尊石雕佛像,佛像前有一个案台,案台上摆放着香炉。
根据塔砖背面的绳纹以及生产工艺,专家判定这是典型的辽代青砖。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双塔建造于辽代,距今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
2那么辽代人是怎样把建筑材料运上去的呢?原来,走进双塔山仔细观察,在两块巨石朝内的一面,对称分布着一些岩石凹槽,这些凹槽是建造者为了运输建筑材料铺路而人为凿出来的。
两块巨石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最近的地方相隔只有几米远,借助凹槽搭起木梯就可以登顶了。
仔细观察有些凹槽里还有未完全腐烂的木梯残片。
辽人为何要费尽心思将塔庙建在巨石顶上呢?这跟当时辽代崇信佛教的习俗有关。
众所周知,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从游牧民族向封建政权转变的过程中,历代皇帝逐渐信奉起佛教,于是全国各地广建寺庙之风盛行,加之契丹族一向崇拜高山和日月,因此他们觉得寺庙建的越高越好,而且为了建寺庙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可料想,双塔山上的寺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
双塔山下有个单塔村,村子怎会叫这个名字呢,原来,此前村子里还有过一个高约7层的单塔,现在村子的半山腰还有单塔塔基的遗址,塔砖的铭文记载着单双塔曾是古代的路标。
除了礼佛,双塔山还有重要的军事路标作用,单塔若是还在的话,和双塔是遥遥相对的,辽人想要南下攻宋的话,双塔山一带是必经之路,但是由于这一代群山环绕,大军到此常常迷路,于是辽代皇帝下令在双塔山一带几个制高点上建立高塔,为南下大军指明方向。
3经过对塔中放置物品的年代鉴定,塔体是建于辽代的,但是塔里面的佛像、香炉、和案几却是乾隆年间的,这说明乾隆年间有人登过此塔。
登顶者谁?又是如何登顶的呢?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他在陪同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避暑时偶遇此塔,二人还登顶过,书中是这样说的: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提到了搭建云梯一事。
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
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
由此可见,在清代乾隆年间时双塔山是有云梯的,倘若乾隆皇帝登上塔山一事属实的话,应该也是通过云梯攀爬而上的。
4建于辽代的双塔山,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遗存,承德市在附近建起了双塔山风景区。
景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处,总面积3000公顷,是承德市区最大的自然风景浏览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