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嘉庆二十年三月,两广总督蒋攸铦上疏嘉庆皇帝:陈查禁鸦片烟章程,随后军机处行文总督衙门:“洋船到澳门,按船查验,杜绝来源。
官吏卖放及民人私贩者,分别治罪。
”这是第一次朝廷的名义正式禁烟。
这一年的四月某日的深夜,京师。
大清江西道监察御史石承藻当时正在浏览当天的朝廷邸报,希望从公开发表的公告中发现某些蛛丝马迹,并分析出朝野内外的风吹草动。
石承藻职务就是朝廷都察院所属江西监察查机关的主官。
这一衙门是在乾隆十四年定制,“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汉各一人。
先是定为坐道,不理本道之事,乃空衔,至是则以职事分隶之”。
是从五品官衔,也就是说石承藻就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言官。
石承藻在邸报最不起眼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消息:
“今吏部带领引见原任湖北襄阳府知府王树勋……奉旨仍发湖北以简缺知府用。
”
石承藻看罢之后,猛然电光火石之间,昔日的尘封的记忆如触电般袭来,真应了那句话,该来了还是来了,也许我等的有点太长了。
王树勋,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熟悉了,一个昔日和尚居然能运作成为堂堂四品的襄阳知府,大清是没人了吗?
王树勋,此人的一生实在是过于离奇。
他江苏扬州人,乾隆二十六年生人。
其父王纶做过山东莒州同知、凭借父亲的关系,冒籍在大兴县考取了童生,和现在的高考移民差不多。
后花钱捐了个监生,但参加科举落榜,在北京北漂的时候,与广慧寺的僧人连宗熟识,因好谈佛法在连宗劝说,在北京出家,拜僧人妙悟为师,取法名明心。
妙悟的师父达文是广慧寺方丈,因此让王树勋做了广慧寺住持。
王树勋在当和尚期间,沉迷世俗社交,与京城官员来往甚密,后来因非法进行宗教活动,被步军统领衙门查处,由于牵扯的官员过多,王树勋就此被打了一顿,并勒令还俗回原籍扬州。
由于挺会来事,受到原广西知府王文治的推荐,王树勋投奔山东巡抚伊江阿做了幕僚,又花钱捐了湖北一个同知的职衔,顺利步入仕途,成为湖北的一名地方官。
湖北官员也都熟知其来历,称呼其为“明和尚”,石承藻对此一清二楚,对于这种政治和尚一向十分反感。
到了嘉庆十七年冬,王树勋看上了襄阳知府这个肥缺,为此他还亲赴北京去拜会原刑部尚书金光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金光悌儿子重病,金光悌听说王树勋“佛法广大”,所以邀请他入京给儿子治病祈祷长寿,王树勋在金光悌府上亲自做法,给金光悌的儿子做法祈福,事后,金光悌执香虔诚地向王树勋跪地长拜,作为交换条件,金光悌举荐王树勋为襄阳知府。
现如今,湖北巡抚张映汉、布政使素纳在金光悌暗示之下,保举王树勋升补襄阳知府,这就是石承藻所看到的朝廷邸报。
石承藻就认定此事必有蹊跷。
上疏弹劾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出于谨慎考虑,石承藻还是决定先暗访查证一番。
此后几日,石承藻实地走访广惠寺一探究竟,与住持超凡和尚深入交谈,确认了王树勋正是当年的明和尚,于是五月初二,石承藻向嘉庆上疏,直接弹劾王树勋及湖北督抚,请旨究办,以清流品而肃官方。
至此,和尚当知府一事被正式捅到了嘉庆皇帝面前。
嘉庆二十年五月初二,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石承藻奏报让嘉庆深感震惊,一个和尚能够混入大清朝堂,还和朝中高官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那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当下引起了皇帝的警觉。
官员结党营私,欺君罔上,自古都是皇帝的逆鳞。
就在石承藻上奏的当天,嘉庆火速颁发上谕:
“王树勋著解任,交刑部严审确情具奏。
”
刑部事务的大学士董诰看到皇帝旨意,当天便着手侦办此案。
经过七天严审之后,王树勋的确就是昔日的广慧寺僧人明心。
早年间,明和尚与京城官绅多有来往,其中就包括翰林院检讨庞士冠、庶吉士谭光祥、侍郎蒋予蒲、尚书金光悌、举人章宗源、从九品赏钧、生员赏镛等人,不少人还在明和尚门下受戒皈依。
这些人和师父打成一片,对师父那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
到了嘉庆元年,王树勋经好友王文治举荐,结识了当时的户部尚书伊江阿,伊江阿也对明和尚颇为赏识。
等到伊江阿外放山东巡抚之时,王树勋成为伊江阿的正牌幕僚,每天帮着巡抚处理公务,顺带着陪同伊江阿研讨佛法。
不久之后,伊江阿答应牵头为王树勋纳捐买官,而且买官的三千两银子还是伊江阿自己掏的腰包,不仅如此,还拉上了两江总督李奉泰、东河总督司马騊、南河总督康基田及济南知府陈廷杰,大伙一同为王树勋纳捐出资。
有了一众大佬的慷慨解囊,王树勋很快众筹得白银四千八百两,顺利买到了候补通判的官衔。
就在这个时候,伊江阿就出事倒台了,王树勋遂辗转来到陕西投军。
当时,陕甘总督松筠正为辖区内盗匪猖獗而头疼不已,王树勋瞅准机会主动请缨,乔装成道人模样前往招抚,最终凭着过人的胆气成功招降盗匪无数。
王树勋一战成名,令松筠刮目相看,在松筠的提携下,他也终于补缺通判实职,得偿所愿。
此后,王树勋一直在湖北做官,历任荆州同知、襄阳知府,仕途还算顺利,直到十余年后被石御史检举弹劾。
既然是皇帝督办的案件,一经查实,董诰自然是要从重议罪的。
刑部翻遍律例,终于找到“文职官员隐匿公私过名以图选用,已除授者,发近边充军”这一依据,重判王树勋发配黑龙江充军。
对于这一判决,嘉庆是满意的,他认定王树勋是罪有应得,当即下旨允准,并令刑部先行将王树勋收监,让其受两个月枷刑之苦,刑满后无可质讯,再行发遣。
嘉庆二十年五月十四日,嘉庆下旨,早年间拜明和尚为师的那些京城官绅。
金光悌、庞士冠、谭光祥等人早已病故,免于追责,既然不能治死人的罪,皇帝便将怒火尽数宣泄在了那些因循疲玩的在朝官员身上。
仓场侍郎蒋予蒲等人尚在朝中任职,因此事被当即革职。
广东督粮道陈廷杰因资助王树勋捐官,虽不知其为僧人,亦被降三级调用;
原刑部侍郎宋镕曾与明和尚有过来往,明知其背景却隐匿而不举报,虽未受戒,同样被罚降三级调用;
伊犁将军松筠因陕甘总督任上保举王树勋,也受到了朝廷的追责,被罚降两级调用;
而作为王树勋的顶头上司,湖广总督马慧裕、湖北巡抚张映汉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二人最终均被罚降三级留任。
因王树勋一案,前前后后共牵连各地官员数十人,大部分官员因亡故而免于处罚,但遭惩处的官员仍有将近十人,其中更是不乏封疆大吏。
官方惩治结果一公布,朝野内外也随之议论纷纷,但对于王树勋一案的态度,士人却是和皇帝空前一致的。
然而,这些官员能讥讽的无非只是王树勋的和尚出身,若抛开这层身份不谈,王树勋凭着自己对仕途的渴望,一路披荆斩棘,有勇有谋,成为正四品的一方太守,政绩和能力显然都是可圈可点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相传,此拳于清朝董海川所创。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
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有存留书籍这样记录的。
吴图南1936年所著《国术概论》: “尝于山中遇道士毕澄霞(碧尘侠)者,见其演习穿掌于青石之上,伶俐活泼,轻巧动人,遂师事焉,山居三载,造诣颇深,创八卦掌,以教后世,盖因海川精究名家拳术,融会贯通,结晶得此,其术之精不亦宜乎”。
另一说法,清代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
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亦有一说,八卦掌起源于清代。
八卦掌由清代董海川所创,因其在府内当拳师,从而慢慢传向民间,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高人修炼的启示,结合自身武艺加以整理而成。
自成一体,创立门派。
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拳术。
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
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基本掌法是:单换掌、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掌、摇身掌、转身掌等八掌。
八卦掌的基本步法是:起、落、扣、摆等四种。
八卦掌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武林百年多的实践考验和发展完善,其独特的走转练法,精深的技击技术,科学的运动规律,博大的文化内涵,以及充满哲学、力学、中医学、心理学之原理,为中华武术的发扬作出了重大贡献。
乾隆帝御笔亲题“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师霍殿阁做过溥仪的御前侍卫; 八极拳在日本ACG【Animation(动画)、Comics(漫画)与Games(游戏)】作品中的出场率非常高;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一线天拳脚过人、以一敌十,其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的八极拳拳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有海外八极拳弟子在国际泰拳搏击擂台上夺得冠军……可见八极拳在技击实战中的重要地位。
八极拳名家吴连枝 八极拳的技术特点 八极拳是中国实战性拳种的代表之一,招式朴素而实用,套路短小而精悍,属于短打拳法。
其动作朴实简洁,脆烈刚猛,动静分明,刚而不硬,柔而不软,杀伤力和技击性都很强。
八极拳训练讲究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是一种以挨、崩、挤、靠的贴身技击为特点的短打拳术。
猛虎硬爬山、顶心肘、六大开、八大招都是耳熟能详的招式,绝招“贴山靠”是其中翘楚。
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八极拳的练习者 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八极拳有八极架、六大开、六肘头、八大招、四郎宽等套路。
除了拳术,八极拳还有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行者棒、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极拳的由来 八极拳从创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其创始人及发源地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认为,八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形成于晋,显名于明,流传于清,盛于民国; 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由“巴子拳棍”发展而来; 八极拳的练习者 第三种说法认为,八极拳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其内家拳法所创,而当前有史可考、有据可依的是清代吴钟创立一说,《吴氏家谱》《八极拳谱》等皆是有力证明。
八极拳名家 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涌现出很多高手,其中以吴钟、李书文为代表的武术名家为八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钟(1732-1822),清代山东海丰县(今庆云)后庄科村人。
吴钟天性聪颖,自幼练习武术,曾在少林寺习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吴钟只身南游,来到福建南少林寺,持一杆大枪三进三出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被寺僧和镇寺钦差官誉为“神枪吴钟”,威名远震四方。
据传,吴钟还在与京城抚远大将军、恂勤郡王胤禵的比武中获胜。
吴钟画像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吴钟回到家乡设场授艺,把几十年所掌握的各种拳法、器械及气功进行系统归纳、整理,采众家之长,反复提炼,融会贯通,以八极拳、六合大枪为核心,创立了八极拳门户武学体系。
李书文(1862-1934年),绰号“六合神枪”,是清末武术名家,擅使枪,绰号“神枪李”,八极拳的杰出代表。
李书文曾被民国大总统冯国璋、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
李书文幼年学拳时距离师父家十六里路,往返都是一路打拳,风雨无阻。
还有着“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的记载。
李书文画像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广招天下豪杰,并重金聘用东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训练精锐。
代师任教的李书文与日本教官伊藤太郎比武。
比试中,李书文一枪刺死准备出刀的伊藤太郎,被袁世凯称赞为“神枪”。
宣统年间,李书文一拳打裂来华挑战的俄国拳王马洛托夫的肋骨,并将其打下擂台。
霍殿阁(1886-1942年),是李书文的开山弟子,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
溥仪当年效仿先人习武强身,技艺出众的霍殿阁被推荐为溥仪的武术教师。
相传曾经和一骑马的武师较劲,霍殿阁让他的马拉他,武师连打数鞭,霍殿阁使出千斤坠的功夫纹丝不动,武师叹服。
霍殿阁画像 1937年,大同公园事件。
霍殿阁之护军弟子和日本士兵打斗,踢死日本狼狗,打伤10余日本兵。
日本人乘机迫使溥仪赶走霍殿阁的护军弟子,霍殿阁离开溥仪。
刘云樵(1909-199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七岁随李书文习武,是李书文最后一个弟子。
李书文教拳认真严格,刘云樵经常因此受伤。
20岁时,父亲原本想让他到朝阳大学法律系念书,但刘云樵拿着学费,跟着李书文四处闯荡。
参军后与日军多次作战,被升为团长。
1936年天津租界内,刘云樵公开挑战日本军校的著名武士剑道高手太田德三郎。
双方器械对决,刘云樵仅用一招“一剑三化影”,就把对方打得心服口服了。
八极拳实战功夫 除了以上几位名家的功夫写照外,八极拳在擂台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不仅在CCTV组织的武林大会中决出过总擂主,在海外,八极拳还登上搏击擂台,并夺得国际冠军。
八极拳的练习者 在委内瑞拉,拳手马杜蝶拜师苏昱彰学习八极拳。
马杜蝶充分发挥八极拳出招刚猛的技击特点,多次在泰国国际泰拳擂台上夺得冠军,充分体现了八极拳的技击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的实战能力吸引到著名导演陈勋奇、王家卫的注意,他们创作出《一代宗师》。
台湾演员张震扮演的八极拳传承人一线天戏份虽少,但其使用的八极拳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一代宗师》中,八极拳传人一线天 为拍摄此电影张震拜师八极拳名家王世泉,苦练3年,每天早上3小时,晚上3小时,终成八极拳高手。
不仅拿下全国八极拳比赛一等奖,还登上了央视羊年春晚舞台。
据说张震在习武之后,出门都很少带保镖了。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姚栋 责任编辑:锦瑟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