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等四贝勒统帅一万精骑远征察哈尔,捷报频传。
察哈尔林丹汗已在前一年病死,后金此次出兵,主要是彻底平定这个曾经强悍的死敌。
远征的结果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意外得到了一件宝物——即传说中秦始皇传国玉玺!
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奏章传开,后金汗廷一片欢腾。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由工部特制宝函,皇太极择吉郊迎,然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惊喜若狂,连连点头,一一允准。
这尊传国玉玺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上天垂爱!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四载:相传这尊传国玉玺藏于元朝大内宫廷之中,当元顺帝为明洪武帝所败,仓皇丢弃都城,携玺逃至沙漠。
元顺帝崩于应昌府后,玉玺遗失。
过了两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冈下放牧时,发现有一头山羊连续三日不肯吃脚下的草,只是不断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铲深挖,竟然挖出了这尊历代传国玉玺。
多尔衮奉还玉玺之日,皇太极渡过辽河,隆重远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阳石木,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后金大小臣工、特别是明朝降臣降将,谀声四起,大拍马屁。
都元帅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
总兵官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
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
既然这尊玉玺是“历代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之宝”、“镇国传世之宝”和传承两千余年的汉代宝玺,皇太极如果不去汗称帝,那就是逆天而行、辜负天意了。
于是,皇太极钤用此宝,去汗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大清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比较扯的是,这尊玉玺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到清高宗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极私刻的四宝,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上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而对被皇太极等人称为“历代传国玉玺”的宝贝嗤之以鼻,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诸帝中最通晓儒家典制的人,他一望皇太极传下的“历代传国玉玺”就知道是噟品、假货,为了不让天下人耻笑,他坚定地弃用。
那么,乾隆皇帝是根据断定这货是假呢?
最简单的,有三点。
一、据《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如龙鱼凤鸟,正面所刻为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而皇太极这枚假货正面所刻只有四个字,为“制诰之宝”。
所以说,皇太极朝的君臣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竟然傻乎乎地拿着假货当宝贝。
二、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此玺献给了刘邦。
刘邦即帝位后,“传国玉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有心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玉玺”。
王太后气愤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
王莽得到后,命人以黄金镶补。
皇太极这枚假货并无黄金镶补的痕迹,进一步证明是十足假货。
三、传国玉玺曾经经过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石勒则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皇太极这枚假货根本没有!
话说回来,“传国玉玺”虽然是世间至尊之宝,也不过是一死物,即使没有它,只要以德抚有天下,也是海内咸服、实至名归的皇帝、天子。
元顺帝败亡时,携带玉玺远遁塞外,玉玺不知所踪。
即大明王朝立国近三百年,并无此宝,但明朝诸帝并未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最担心的就是天下民众非议其得国不正。
为此,乾隆帝惴惴不安,而自乾隆帝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
那么,后来的清朝皇帝有没有找到那枚真正的“传国玉玺”呢?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地毯式搜索,并无所获。
看来,数代清朝皇帝都没有找到。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曲阜作为当时鲁国的故城,也预示着这座古墓肯定会发现一些稀世珍宝。
果不其然,一块外径32CM左右,孔径11CM左右的玉璧在古墓中被发现。
因为这块玉璧很大,而且是在鲁国古墓中发现的,因此就将其命名为“鲁国大玉璧”。
虽然比不上传说中的和氏璧,但其纹饰完美,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纯熟,绝对算得上战国玉璧中的极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玉璧的厚度仅0.6CM左右,也就三枚硬币的厚度。
虽然这是玉璧的标准厚度,可联想到“和氏璧”就让人非常奇怪。
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发现一块玉石原料,于是献给楚王。
然而当时的楚王不识货,觉得他是想骗钱,于是砍掉了他的左腿。
到了下一任楚王登基后,卞和再次献玉。
可这位楚王也不相信,就把他的右腿也砍掉了。
等到第三任楚王登基后,事情发生了转变,楚王选择相信,于是命人打开石料,果然在黎墨发现了一块绝世美玉。
事后楚王召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加工美玉,最终将此玉做成一块玉璧。
为了纪念多次献玉的卞和,楚王决定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因为和赵国和亲,这块玉就到了赵国。
不过在天下一统之后,玉璧被始皇帝夺走并做成了传国玉玺。
可是这就非常不合理,因为玉璧的中心都是挖空了的环形,其厚度应该也和“鲁国大玉璧”的厚度类似,如何能够制作成体积大且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但凡对玉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印章基本都是正方形印章,尤其是皇帝的玉玺,在“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影响之下,肯定都是正方形的底座,圆形的钮。
至于玉玺的大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时间越靠后的朝代,玉玺就越大,比如清朝时期的玉器,一般是方四寸、厚两寸、高三寸。
这是因为相较于靠前的朝代,明清时期的采玉技术非常发达,就发现了不少大型的美玉。
因此明清时期的玉玺都非常大,显得非常霸气。
不过唐朝之前的玉玺其实都不大,甚至可以挂在腰间,遇到了紧急的事情,皇帝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印章。
细想一下,如果将玉器做得很大,挂在身上岂不是累赘。
而这个东西如此重要,又不能假手于人。
从目前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官印来看,也就在2.5cm见方。
由此可以推断,皇帝的玉玺也大不到哪里去。
既然秦汉时期的玉玺都这么小,那么是否说明“和氏璧”最后做成了玉玺呢? 按照史学界的考证,传国玉玺应该是“方四寸,高三寸六”,换算现代的长度单位,那么大小应该在9cm左右,高度8cm左右。
前面说过玉璧的中心是挖空的环状,如果想要将其改成玉器,那么玉璧的圆径至少要30厘米,厚度为8.5厘米。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和氏璧”就成了磨盘一样又大又重了,起码要十几公斤以上。
可如果低于这个圆径,那么周边的圆弧就无法处理。
低于这个厚度就无法雕刻上方的圆形钮。
再加上从目前出土的战国大玉璧来看,最厚的也不过2cm左右。
当然了,厚度超过2cm的玉器也不是玉璧,而是玉琮,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礼器。
这和主要用于装饰的玉璧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前出土的神人纹玉琮王,其厚度达到了8.8cm,圆径才17cm,因此其重量也只有6.5公斤。
换句话说,虽然器形看上去差不多,但很薄的是玉璧,很厚的就是玉琮。
图:神人纹玉琮王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和氏璧”无法做成传国玉玺。
既然是假的,那么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翻开历史典籍会发现,这个说法出自《录异记》。
其实单单看这本典籍的名字就知道是一本记录奇闻异事的书籍,其参考价值其实并不高,甚至可以确定是假的。
既然是假的,那么传国玉玺又出自何处呢。
其实《后汉书》中有过描述,书中原文如下: “传国玺,其玉出蓝田山”。
没错了,这才是正史的记载,虽然《后汉书》是南朝的作品,但作者范晔谨慎成书,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参考资料:《后汉书》、《史记》、《录异记》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