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率部攻入洛阳。
进城后,孙坚命士兵打扫南宫、北宫和太庙的卫生,又到太牢进行了祭祀,还派出一部分人马出城,整理洛阳以北邙山一带被破坏的汉室各皇陵。
有人向孙坚报告说洛阳城南有一口甄官井,有人发现大白天井口不时发出异样光亮,“旦有五色气”,大家都觉得奇怪,不敢到这口井里打水。
孙坚派了个胆大的人下到井中,在下面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枚印章缺了一个角,正面的印文是8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一看大喜,因为这就是“传国玉玺”。
相传,这枚玉玺取材于著名的和氏璧,上面的8个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书,象征授命于天,是国之重器。
公元前207年冬天,刘邦率军打到灞上,秦始皇帝赢政的儿子子婴跪捧着这枚玉玺献给刘邦。
刘邦很珍视这枚玉玺,一直戴在自己的身上,并代代相传,作为大统合法的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子年幼,“传国玉玺”藏在长乐宫太后那里,王莽派弟弟王舜来索要,遭到太后的怒斥。
太后一气之下把玉玺扔在地上,摔破一个角。
后来,王莽命工匠用黄金进行了修补。
王莽兵败被杀,“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刘秀手里,又开始了世代相传。
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刘宏驾崩时,“传国玉玺”找不到了,董卓很想得到,派人四处找,但没有找到。
原来,当时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少帝仓皇出宫,宫中一片大乱,负责保管玉玺的情急之下把它投到了这口井中。
现在,“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中,孙坚把它保管起来,后交夫人吴氏珍藏。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于襄阳城外的岘山,孙坚旧部被袁术吞并。
袁术转战淮南,占领了寿春,随着势力逐渐壮大,生于称帝的野心,他听说孙坚当年在洛阳皇宫里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在吴氏手里,就把吴氏软禁起来,逼她交出玉玺,吴氏无奈,只得交出。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传国玉玺”成为袁术的“国玺”。
不过,“传国玉玺”没有给袁术带来好运,仅仅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术便已经走投无路,最后困死于寿春以南的江亭。
袁术的后事由从弟袁胤料理,袁胤畏惧曹操,不敢回寿春,率袁术部曲奉灵柩及家眷依附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后被孙策打败,袁术的家眷被孙策所得。
但是,袁术逼吴氏交出的“传国玉玺”却没能找到。
原来,“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徐璆的手上。
广陵郡海西人,度辽将军徐淑之子。
徐璆少时博学,辟公府,举高第,后升任荆州刺史。
在任时,董太后的侄子张忠担任南阳郡太守,因势放滥,贪赃枉法,董太后派人给徐璆递话,让徐璆照顾自己侄子,徐璆凛然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
”董太后大怒,但也无奈,只好将张忠调任为司隶校尉。
徐璆到荆州后,举奏张忠在任时贪污公款上亿,又奏其他官员贪污案件,“悉征案罪,威风大行”,张忠恼怒,与宦官勾结,构织罪名,徐璆获罪。
汉献帝迁许后,因为徐璆素有声望,深得民心,于是征拜为廷尉。
徐璆前往许县上任,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正要建立伪朝廷,需要有声望的人为他装点门面,欲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坚决不从,表示:“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看到徐璆真有一死而明志的决心,袁术不敢狠逼。
徐璆是如何得到“传国玉玺”的?史书未作交代。
徐璆后来辗转来到了许县,献上“传国玉玺”,使这件本来属于汉室的东西重新回到主人手里。
徐璆担任廷尉,在履行新职务前他把此前担任过的朝廷官职所有的印绶一并交还有关部门。
战乱时代,人们四处游离,生命尚随时不保,有几个人还能把官印这样的东西认真保管好并随时带在身边呢?徐璆在个人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仅保管着“传国玉玺”,还保管着数枚自己之前用过的官印,最后根据制度规定将它们一一上交,堪称三国时代最称职的“印章保管员”。
司徒赵温为此感叹:“君遭大难,犹存此邪”,徐璆恭敬地回答说:“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接着说徐璆誓死保护的这枚“传国玉玺”。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魏王,这时要求汉魏易代的呼声四起,一些人纷纷向曹丕上“劝进表”,汉献帝无奈,于是来到高庙,先祭祀列祖列宗,之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传国玉玺”前往曹丕所在的曲蠡,要求禅位。
但曹丕表示推辞,汉献帝再次派人前来提出请求,曹丕再次推辞。
前后去了3次,被曹丕推辞了3次。
最后,曹丕还是答应了禅让的“请求”。
延康元年(220年)10月的一天,受禅仪式在许县附近的繁阳镇受禅台举行,汉献帝刘协、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约400多人齐集繁阳镇,另外还有匈奴、单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国的使节以及10多万将士,大家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受禅仪式上,刘协向曹丕奉上“传国玉玺”,曹丕拜谢汉献帝,完成了汉魏禅代的主要仪式。
之后,新皇帝曹丕接受臣民及使节的朝贺,曹丕以新皇帝身份祭天地、五岳、四渎,改国号为魏,更年号为黄初。
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临去封地前,曹丕派人去要皇后的玉玺,汉献帝的皇后曹节与曹丕是兄妹,但曹节很生气,不给。
前后去了多次,曹节最后把来人唤进亲自斥责,又“以玺抵轩下”,流着泪说:“天不祚尔!”曹丕代汉后,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表明自己并非“篡汉”。
魏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依样而行,通过禅让方式代魏,建立晋朝,“传国玉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19年后后赵皇帝石勒灭前赵,得“传国玉玺”,石勒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4个字。
又过了20年,“传国玉玺”传到冉魏政权手里,冉魏乞求东晋救援,“传国玺”被东晋将领骗走,送至建康,“传国玉玺”重回司马氏手中。
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等4个朝代的更迭,一直到隋朝统一,“传国玉玺”收入隋宫。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无传“传国玉玺”,只好命人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以自慰。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皇后返归中原,向李世民献上“传国玉玺”,李世民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走“传国玉玺”,建立后梁政权。
16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传国玉玺”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被石敬瑭所逼,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皇太后、皇后、儿子等登上洛阳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下落。
宋代建立后,皇帝也想再次得到“传国玉玺”,于是向天下征召,各地也多次贡献“传国玉玺”,后均被官方否定,“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不明。
但梦中所见常常晦涩离奇、匪夷所思,使得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梦境,这时就需要请擅长解梦的占梦者指点迷津,判断吉凶。
那么,古之占者是如何解梦的,梦之吉凶又是如何与现实吉凶对应的,下面我们就跟随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去略窥门径。
梦中看到不好的事物,或令人害怕,或令人沮丧,有时确实会指向不利的结果,列举两个简单的案例: 公孙瓒之梦 话说汉末群雄争霸,白马将军公孙瓒与袁绍鏖战多年,最后公孙瓒逐渐不敌,消极地躲进城塞中固守不出。
一日,公孙瓒在睡梦中看见蓟城的城墙崩塌,这蓟城可是他的大本营,显然是凶兆。
献帝春秋曰:瓒梦蓟城崩,知必败,乃遣间使与续书。
公孙瓒心知自己必败无疑,于是派人给自己的儿子公孙续送信,寻求支援。
后来,公孙瓒果然战败,被袁绍攻破城塞,自焚了断。
关羽之梦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北伐曹魏,初期顺风顺水,势如破竹,大军围困樊城,逼得曹魏大将曹仁差点弃城。
虽然进展顺利,但关羽却难以宽心,因为他梦见野猪啃咬自己的脚,于是对长子关平说: “我今年气运衰败,此番恐怕是回不去了。
” 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后来,关羽果然久攻不下,后方又遭东吴偷袭,最后兵败身死。
以上两个案例,梦中的预兆明显,当事人自己就能解梦,下面我们再看看当事人自己解不明白的两个案例: 邓艾之梦 话说曹魏名将邓艾伐蜀前曾做一奇梦,梦见自己坐在山上,山上还有流水。
邓艾实在搞不明白此梦的预兆,便向殄虏护军爰(yuán)邵请教。
爰邵为邓艾解梦道: “按照《易经》中的卦象,山上有水指的正是蹇(jiǎn)卦。
蹇卦的文辞写道:‘蹇利西南,不利东北。
’孔子解释说:‘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因而,你此番出征必定能攻灭蜀汉,但却是回不来了。
” △蹇卦 邓艾听完解释后,变得怅然不乐。
初,艾当伐蜀,梦坐山上而有流水,以问殄虏护军爰邵。
邵曰:“按易卦,山上有水曰蹇。
蹇繇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
’孔子曰:‘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往必克蜀,殆不还乎!” 艾怃然不乐。
——《三国志》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创下灭蜀首功,但他居功自傲,擅行封赏,又被同僚陷害身死。
一切果然如梦中预示的那样,邓艾前往西南伐蜀,立下显赫功业,但回程往东北走的路却成了穷途末路,可谓是有去无回。
蒋琬之梦 蒋琬是蜀汉四贤相之一,诸葛亮病逝后,他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新掌舵人。
早年间,年轻的蒋琬随先主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
蒋琬有治国之才,治理一个小县实在轻松,于是总能早早把活干完,然后便喝得酩酊大醉。
恰巧刘备突击巡察官员,看到蒋琬这个样子,十分生气,当时就想法办了蒋琬。
好在诸葛亮从旁解释,刘备这才发现蒋琬确有才干,只是不太顾及表面工作。
朝廷官员毕竟要做出表率,活干完了也不能放浪形骸,所以刘备便减轻处罚,只是开除了蒋琬。
蒋琬被革职后,有天夜里梦见一个牛头挂在门口,还哗哗地淌血,感觉十分糟糕,于是找来占梦者赵直解梦。
赵直解释道:“看见血说明事情将见分晓;牛角垂到鼻子的位置,这是‘公’字的形象,您将来必定能成为三公,此乃大吉之兆。
” 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
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 ——《三国志》 △“公”字的演变 坚母之梦 东吴创始人孙坚,早年他母亲怀孕时,梦见肠子飞出体外并绕着吴昌门移动。
醒后她十分害怕,把梦告诉了邻家妇人。
邻家妇人告诉坚母不要怕,怎知这不是吉兆。
等到孙坚出生,容貌不凡,性格阔达,才志脱俗,一表人才,坚母这才知道当初的梦果然是吉兆。
及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惧之,以告邻母。
” 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三国志》 梦中令人惊骇的一幕,居然也能是吉兆,可见解梦绝不是只看表面,吉凶也不是简单的对应。
程昱之梦 曹魏名臣程昱,本名是程立,年少时曾梦见在泰山上,两手捧日,程昱感到奇异,曾将此事告诉荀彧。
等到兖州反叛,幸赖程昱等人为曹操保住了三城,荀彧将程昱的梦告诉曹操,曹操对程昱说: “你必将成为我的心腹之臣。
”于是在“立”上加一个“日”,改名为昱。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
”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丁固之梦 东吴重臣丁固,当初他做尚书时,梦见肚子上长出了松树,于是他对旁人说: “松字拆开来就是十八公,代表着十八年后我将位置三公。
” 果然十八年后,丁固被封为大司徒。
吴书曰:初,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程昱和丁固的梦显然都是吉兆,后来在各自的仕途中也都恰巧得到了应验。
魏延之梦 蜀汉大将魏延一直随诸葛亮北伐,一日魏延梦见头上生角,便咨询占梦者赵直,赵直骗魏延说:“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为不战而敌军自破之兆。
” 离开后,赵直告诉旁人:“角的字形,乃是刀下加一个用字;头上用刀,这是大凶之兆。
” 果然,后来诸葛亮病逝,魏延不听朝廷调令,被定罪杀死。
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 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三国志》 张猛之梦 汉末武威太守张猛,其父为汉末名将张奂,他的母亲曾梦见自己带着丈夫的印绶,登楼高歌。
天明后,猛母把做的梦告诉丈夫,张奂请人来解梦,占梦者解释说: “夫人刚生下男孩,日后必将再临此郡,并以身殉职。
” 许多年后,已是武威太守的张猛遭受韩遂的围攻,寡不敌众之下,穷途末路的张猛登楼自焚殉国,竟是应验了当年占梦者的话。
典略曰:初奂为武威太守时,猛方在孕。
母梦带奂印绶,登楼而歌,旦以告奂。
奂讯占梦者,曰:“夫人方生男,后当复临此郡,其必死官乎!” 及猛被攻,自知必死,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有知,岂使吾头东过华阴历先君之墓乎?”乃登楼自烧而死。
梦中所见看似有向好趋势,但也可能预示凶兆,占梦者的判断有时还真是令人难以捉摸。
结语 古人解梦的知识实在是博大精深,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们也只能初窥门径,还有许多个中深意无法领会理解。
不过我认为大家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解梦,即梦境所指代的吉凶并非是绝对的,它顶多是预示趋势的难易好坏,但事情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个人的心态品性和能力素质。
所以说,无论梦中吉凶,解梦仅是参考,无需过度焦虑,积极处世才是每个人真正的吉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关注,在此感谢。
小说人物的名字有时为了博眼球或其他效果而起得与众不同,本无可厚非。
但是迷到蜂拥似的照搬照抄,也是醉了。
比如“鸿轩”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呢,大雁和马车,风马牛不相及嘛!就如同幼稚的写作者胡乱堆砌辞藻一样,不知所云。
再看看古人的名字,冯可宾、褚遂良、刘文淇、黄觉,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来,则寓意深远,不落俗套。
很多名字都能在先贤典籍中找到出处。
闲话少叙,直接上干货,下面和大家一起说说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1、古人姓名的由来 古代贵族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名是生下来不久之后就有的,字则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笄而字;未许嫁女子称未字或待字。
《礼记·檀工》又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可见,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约定:年幼时以名相称,成人后以字相称,五十岁以后按照兄弟排行的伯仲相称,死了以后以谥号相称。
此外还有一个约定就是避讳,当时规定,取名或字不以邦国、官职、山川、牲畜、器币五类事物命名,主要是怕产生歧义,而非避君主或长者的名讳。
在夏商周时代,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到了秦汉已经混淆,汉朝的《史记》开始已经混为一谈了。
《左传·恒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取名有五种类型:“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清代高邮二王之王引之所著《春秋名字解诂》中,将名字结合形式概括为五类: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并提出了观察、分析名字的结合形式的六种方法: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有必然联系,号与名却没有必然联系。
正所谓名字必相协,名号不相关。
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2、名字中的排行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
从古人字中的伯仲叔季就能看出排行次序。
《三国策》中孙坚一家,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
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
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比如,姜维(字伯约)是嫡长子,马超(字孟起)是庶长子,孟姜女是庶长女。
但也不尽同,比如公孙瓒(字伯珪),为庶出。
曹操(字孟德)的父亲曹嵩的正室夫人姓丁,但史书没有记载曹操的母亲是哪一位,因此,曹操是嫡出还是庶出并无定论。
今人取名在应用伯孟仲叔季的时候还是要斟酌一番,以免产生歧义。
3、源自《诗经》的名字 《诗经》总计39000多字,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实录311首,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彼时起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如此接地气、包罗万象的诗歌总集,难怪常被后人引用,3000年经久不衰,举几个源自《诗经》的古人名字: 宋人权邦彦字朝美,《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毛传,彦,士之美称,孔颖达“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故以朝美应邦彦 《论诗绝句》的作者,清代丁咏淇,字瞻武,《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丁寿昌,字颐伯,精通文字音韵。
有《台垣疏稿》、《读易会通》、《说文谐声略例》、《睦州存稿》等著作传世,他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清代丁思孔,字景行,《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为大道,喻思慕孔子,如瞻望高山,行走在大道之意。
于奕正,字司直,《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4、源自《易经》的名字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所包含的智慧远非卜筮那么简单,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进制卦画表达的阴阳符号,在每一卦的六个爻里面分别代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揭示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劝诫人们要顺势而为。
举几个源自《易经》的名字吧: 清代刁包,字蒙吉,《易经·蒙卦》九二,包蒙,吉 宋代上官贲,字济叔,《易经·贲卦》,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卦六爻皆吉,故以济叔应之。
清代上官铉,字三立,铉,扛鼎工具,鼎三足而立,《易经·鼎卦》中,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三足鼎立以应铉,已故相声大家马三立的名字亦出自于此。
蒋介石的名字出自《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元代于石、字介翁,名字也同样源于此。
明代于慎思,字无妄,《易经·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
5、牵强附会的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和三才法、格局法类似,在很多起名APP中较为盛行,大意为通过查《康熙字典》得到姓名每个字的笔画,对照表格计算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总格,然后套用“包罗万象”(婚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
的固定表格,就可以判断这个名字的吉凶。
据传,五格剖象法是康熙年间诞生后传入日本,由日本的易学专家熊琦建翁整理成书后又传回台湾和大陆。
繁体字和简体字笔画不一样咋办呢?别急,某学者煞有介事地专门出了本字典以明确简体字的笔画数,省却了人们翻阅《康熙字典》的麻烦。
尤为荒唐的是,某测名软件竟将“王八蛋”评为高分好名! 大清朝的文字狱给我们传统文化造成的伤害还嫌不够吗?又拿舶来品愚弄百姓! 6、名字中的平仄 古诗词讲究平仄,汉字发音的高低长短各不相同,在古汉语中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在当今的普通话中,取消了“入”声,将“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保留了上声和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读一读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普通话的发音和古汉语虽然已有很多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押韵、平仄还在。
比较典型的七言对账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一点和英语完全不同,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起伏,所以外国人学中文普遍感到吃力。
好名字读音也要顺口,有些姓名连在一起读有些拗口,就是没有注重平仄相对相搭。
比较好的平仄搭配组合:“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等,比较拗口的平仄搭配组合:“仄仄仄”、“平平平”。
若再有双声连绵词或叠韵连绵词在里面就更加拗口了。
7、避免生僻字、谐音不吉字 一些古文典籍中经常出现的生僻字而今大多不用了,其最初的含义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再拿出来用在名字里,一方面使用不便,另一方面认读困难,容易产生歧义。
好名字重在寓意美好,清新脱俗,无须标新立异。
谐音不吉字很好理解,黄建仁、王守银、朱怡枝等,起名时多多注意就好了。
8、贱名、丑名好养活吗? 在过去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年代,生孩子、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风险极高,难产、早夭特别常见。
给孩子取个贱名、丑名,寓意结实、不易损坏、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铁蛋、狗蛋、铁柱、二愣子、二狗等等。
取贱名、丑名也可能是由于家长不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万一夭折了似乎不会过于心疼,寄托低一点的希望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贱名、丑名真的好养活吗?错觉而已,幸存者偏差吧。
如何看待贱名、丑名,不言而喻矣。
9、厚积薄发、灵光乍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或者说古文功底,想要取一个寓意典雅,清新脱俗的好名字那是不可能的,连四书五经都没怎么看过的人,煞有介事的给人起名字,你能信吗?还不如自己多下点功夫研究研究呢。
大量的阅读、积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字功底,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绕过,各种人情世故的历练能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若翻回头重读经典,则更能加深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说起来举重若轻,能做到几成呢? 输出的时候离不开前期的沉淀、积累,一味地输出难免油尽灯枯。
当你翻遍古汉语字典,搜肠刮肚的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时,可能数日不得,也可能灵光乍现,一蹴而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