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史前南极的凶恶大海怪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图注:生活在南极海域的海神龙,图片来自网络
南极是一片冰封大陆,不过白垩纪时期的南极是另外一番景象,陆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海洋中生活着可怕的海怪。
就在不久前,来自智利的古生物学家公布了他们在南极发现的一种沧龙类,这就是埃氏海神龙(Kaikaifilu hervei)。
2011年1月,来自智利的古生物学家登上位于南极半岛北端附近的摩尔岛,这座岛屿上曾经发现了许多古生物的化石。
尽管此时正是南极洲的夏季,但是自然环境依然恶劣。
经过艰苦的发掘,古生物学家们在岩石中找到了许多破碎的被严重风化的骨骼化石,包括有大型沧龙的头骨、下颌骨、肱骨及30颗独立的牙齿。
化石编号为:SGO.PV.6509。
与摩西岛上发现的大部分化石不同,这具沧龙类化石呈现出淡黄色,表明在化石形成过程中其矿物质发现了变化。
图注:海神龙发现的地点,图片来自论文
图注:古生物学家搭起帐篷过夜,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海神龙的部分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海神龙已经发现化石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研究,智利的古生物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埃氏海神龙,发现于南极洲上马斯特里赫特阶的新种大型沧龙(有鳞目,沧龙科)》(Kaikaifilu hervei gen. et sp. nov., a new large mosasaur Squamata, Mosasauridae from the upper Maastrichtian of Antarctica)的论文,正式命名了海神龙。
海神龙的属名来自Kai-Kai filú,这是生活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的马普切人文化中像爬行动物一样的海神。
模式种名(Kaikaifilu hervei)中的hervei是献给智利地质学家弗朗西斯科·埃尔韦(Francisco Hervé),他为智利和南极洲地质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注:智利著名地址学家埃尔韦,图片来自网络
海神龙是一种大型的沧龙类,其体积大于同时代的大部分沧龙类。
根据头骨推测,海神龙的体长在10米之上,体重在5吨左右。
海神龙的脑袋长1.2米,脑袋前面尖后面宽,能够很好的分开水流,减少阻力。
海神龙的嘴中长有锋利的牙齿,还有一条前面分叉的舌头,这条舌头能够增强其嗅觉。
海神龙的身体很长,而且并不是很胖,其身后的尾巴上长有类似鱼类的尾鳍,这种尾鳍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海神龙的身体两侧一前一后长有两对鳍状肢,鳍状肢的作用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并且控制前进的方向。
图注:海神龙与人类的比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海神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海神龙生活在距今7000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化石发现于Lopez de Bertodano Formation地层,化石层位距离古近纪只有200米,说明这种大型沧龙类一直生活到中生代的结束。
海神龙是南极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这种凶猛的海生爬行动物会以鱼类、头足类、其他海生爬行动物及潜水鸟为食。
在发现海神龙化石的同一个层位中,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当时死亡的恐龙尸体很可能被流水冲到大海中,然后成为海神龙的点心。
图注:摩尔岛上发现海神龙化石的地层,图片来自网络
海神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沧龙类,它的嘴中长有异型齿,也就是大小外形不同的牙齿,而大部分沧龙类的嘴巴中只有一种类型的牙齿,目前只有它和发现于摩洛哥的沙漠龙(Eremiasaurus)有异型齿的特征。
图注:海神龙的牙齿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海神龙并不是南极洲发现的唯一一种沧龙类,在之前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名为南极海怪龙(Taniwhasaurus antarcticus)的沧龙类,它们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时期的南极洲海洋是一片凶险又生机勃勃的海域。
图注:海怪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Otero, R.A.; Soto-Acua, S.; Rubilar-Rogers, D.; Gutstein, C.S. 2016. "Kaikaifilu hervei gen. et sp. nov., a new large mosasaur Squamata, Mosasauridae from the upper Maastrichtian of Antarctica". Cretaceous Research. 70: 209. doi:10.1016/j.cretres.2016.11.002.
2.Leblanc, A.R.H.; Caldwell, M.W.; Bardet, N. 2012. "A new mosasaurine from the Maastrichtian Upper Cretaceous phosphates ofMoroccoand its imppcations for mosasaurine systematics". Journal of Verteate Paleontology. 32 1: 82–104. doi:10.1080/02724634.2012.624145.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