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国,文化多元,容纳百川。
同时中国也被称为东方巨龙,那么这条东方巨龙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华夏的开端,不能亵渎的黄帝陵;
令人生畏不敢挖的千古第一位帝王--秦始皇嬴政的陵墓骊山墓;
带有神秘色彩挖不开的女帝武则天的乾陵。
01 不能挖的黄帝陵
中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如要真正开始溯源华夏的开端,不得不提到黄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原始部落联盟的领袖,当时的五帝之首。
《山海经》记载黄帝时期有诸多以帝为名的首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才被定为一尊。
根据《五帝本纪》记载,书中提到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叫公孙轩辕,从小便展示出比同龄人更加聪慧的天资。
等到了轩辕强盛,神农氏的力量逐渐减弱,没有相对制衡的政治体制后各方诸侯开始相互掠夺残杀,期间无数平民百姓遭殃。
在此环境下黄帝开始学习政治武力,凭借黄帝的聪慧和勇敢果断的判决,四处平息暴乱的战争部分平民才得以片刻安宁。
后来遇上了同样力量强横的蚩尤,传闻蚩尤极其凶残暴政,同时还能调动山林中凶猛的野兽为其征战,一时间黄帝节节败退,手上的力量只能恰好与之和抗衡并不能取得胜利,这时战争急需一个转折点。
炎帝出现了,他与黄帝联手最终险胜赢得逐鹿之战,斩杀蚩尤,给天下一个太平。
此后黄帝轩辕氏为天下之主,代替神农氏。
华夏民族文明时代的到来是当年黄帝和炎帝联手共同打败了蚩尤,宣布华族部落首领成为天下共主所取得的民族胜利的产物,从此华夏正式摆脱莽荒时代的称号。
因此黄帝也被世人尊称为人文初祖”,后又有人称他为帝鸿氏”。
黄帝为人类文明迈出的一大步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与守护,哪怕在黄帝死后这种殊荣也不会磨灭。
在其去世后的几千年里,大部分的朝代都将黄帝视作先祖来祭祀追悼。
不管是出于对先祖的敬畏还是对华夏文明历史的尊重,黄帝陵都不可随意亵渎,更是不被允许做出挖黄帝陵这种大不敬的事。
黄帝陵的建造位置选址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同时根据《史记》所记载,古时候的人们又将黄帝陵称为桥陵”,春秋以后的多代君王伟人都将桥陵作为祭祀黄帝的首选。
著名的祭祀有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和声势浩大的汉武帝亲率18万大军祭祀桥陵。
因为黄帝在后人心中的独特性,黄帝陵也受到了与后世其他帝陵不同的敬仰待遇。
后代的皇室贵族纷纷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作为祭祀重地,不断有各个朝代的文物存放在黄帝陵中。
在陵前,甚至有颗传言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现树龄超过50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那么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又有何奇妙之处呢?
桥山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
清代顾祖禹写了一本《读史方舆纪要》的书,书中有记载有关桥山来历的说法,曰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
”
顾祖禹的话主要是介绍桥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沮河自西向东呈U形绕山而过,鸟瞰山水结合就像河从山底而过,桥山由此得名,黄帝陵也得别名桥陵”。
桥山的总面积有566.7公顷,三面环水,青山耸立,山上多茂盛林木,其中柏树面积超过89公顷,包括了国内最大的古柏群,而黄帝陵坐落于此,周身围绕的古柏林更增添庄严、肃穆的气氛。
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圣地。
在1962年,国家就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开始,不断有同胞捐款投资到对黄帝陵修葺的工程中,为的就是保护还原我国的文明历史,黄帝陵是中华儿女的根,其威严不容侵犯!
02 千古第一位帝王——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一统六国政治壮举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皇帝。
正是秦始皇称霸天下的壮举才开启了后来长达2000多年的帝王时代。
秦始皇在位期间,皇帝”封号的来源是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了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最后构成皇帝”的称号,后来又称自己为始皇帝”。
始皇帝在统一六国后,为了规范各国采办制度与公平,提出了统一度量衡的新政法。
后来秦始皇又相继统一货币和规范度量等民用制度、修筑万里长城,创立君主制等政治壮举让后人评价他为古代有雄才伟略的君主。
但人无完人,始皇帝后来焚书坑儒”的残忍举动又让后人对这位君主的独裁抱以批判的态度。
能够拥有统一六国气势的始皇帝在生活用度上决计不会亏待自己,同时也为了达到在等级上有鲜明区别的目的,始皇帝在创立伟业后的生活可以用恒舞酣歌来形容。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在首都咸阳大肆修建阿房宫,生前就开始准备死后下葬的陵墓。
最终骊山被始皇帝选中,建造了骊山墓。
此后早年登基的始皇帝有了政绩后更加珍惜生命,沉迷长生不老之道,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修墓、求仙,建立生死观。
然而始皇帝的长生之道并没有得以实现,年仅49岁的始皇帝,生命就走向了尽头,短短数十年始皇帝给自己修建骊山墓规模就已经极其华丽。
如此浩大的皇陵,更是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藏宝之地。
秦始皇陵,修建了共39年,从秦始皇在位期间就开始建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完善,规模庞大的皇陵,当时耗费人力达到80万更不记数不清的财力资源。
皇陵的设计布局以咸阳为模型,包括了象征咸阳的宫城和皇城的两重土城,据说是始皇帝希望在死后也要守护自己的领域。
探测到整个皇陵呈现漏斗形,高51米,最底边周长超过1700米。
根据1962年的考古勘测结果报告得出,大概估计始皇帝陵的占地面积超过56平方千米。
最先发现始皇帝陵墓面纱的是一位陕西农民,1974年该农民在土里挖出一个陶土人头,就此引起国家重视,考古队开始在骊山山脚进行探测,2000多年的秦始皇陵终于开始面世。
随后考古人员发掘了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兵马俑坑,坑中排列着陶俑和陶马8000多件,十多万的青铜兵器也得以面世,大规模的陪葬坑和兵马俑的壮观被列入世界八大奇迹”。
随着技术的发展,2000年后考古学家继续对秦始皇陵进行进一步探测,此次探测主要确定秦始皇陵藏宝区的范围。
多次计算,专家得出大约整个骊山和渭河都极大概率是秦始皇的藏宝地。
那如此大范围的藏宝地为何一直不被世人发现所盗取呢?原因就在于不敢挖。
史记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而水银的传闻便是不敢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00吨水银汇聚的江河湖川围绕着整个秦始皇陵,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保护墙,不要说是以前技术还不发达的社会,就是现在技术日趋成熟的专家也不敢轻易下手。
此外还有流传祭坛和阴兵的传言,加上复杂的皇陵地形,想要私自挖皇陵的人基本上都有去无回,这样冒险的事又怎么有人敢去挖呢?
03 乾陵:万年寿城”
对于不敢挖和不能挖的皇陵,大家可能更好奇那座挖不开的陵墓,历史上最牢固的陵墓--武则天乾陵。
先介绍乾陵的主人,一个一生传奇的女子--武则天。
武则天本名武媚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即位为皇帝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
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自封国号为周。
武则天的身份也不简单,她出身功勋将员之家,后来第一次入宫选秀被唐太宗看中成为后宫妃嫔之一。
当时的武则天不过豆蔻年华,而唐太宗已经是个日薄西山的老人了。
没过多久唐太宗便身体垂暮,但他放不下年轻貌美的武则天,于是下令为其陪葬。
不愿年纪轻轻就面临死亡的武则天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手段最终逃离太宗遗诏,转身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此后的武则天依靠自己的政治头脑把持朝政30年后,最终登上了帝位成为千古以来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一共执政前前后后将近半个世纪;其把政期间完善科举、减轻徭赋,做到了政绩斐然,流芳万世,为此宋庆龄先生客观地评价武则天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乾陵是唐十八陵之一,坐落的山脉位于梁山。
梁山距离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6千米,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共同合葬于此。
乾陵规模也同样及其宏大,占地面积在书中称周八十里”。
而乾陵重要的防护屏障是陵园的内外两重城墙,其中有关内城墙的长度数值分东西南北四个参数数值:分别为1582米、1438米和南北两边的城墙数值差不多长大约为1450米,陵墓的总面积接近230万平方米。
而如此浩大的陵园却是唐十八陵中经历过冷兵器和热兵器后主墓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是唯一座没被盗的唐陵。
没被盗的原因难道是盗墓贼看不上乾陵吗?
恰恰相反乾陵在建成到如今数十次被盗墓贼盯上。
武则天的乾陵在建成后的1200年中被盗贼惦记的次数光是有记录的就已经有17次,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不被人知的小型盗墓。
仅仅17这个数字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当你知道当时盗取乾陵规模最大的时候人数约有40万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乾陵对当时盗墓贼的吸引力之大。
到了现在,武则天依旧安寝在自己所建立的乾陵之中,那么乾陵这座万年寿城”又经历了哪些被盗取的故事呢?
不得不说能吸引几十万人,十多次盗窃的陵墓注定是珍宝无数的,就因为乾陵的陪葬品过于丰富,才能引得各种各样职业的人都踏之纷来。
记载中第一次尝试盗窃乾陵的是一位私盐贩子叫黄巢,他先作为土匪带领了60万的军队掠夺了长安,然后在从军队中调派了40万士兵开始对乾陵进行抢夺”。
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哪怕他们挖一条有40米深的黄巢沟”,也丝毫没有撬动半分乾陵,至此他们只能灰溜溜地作罢。
第一次记载的盗窃就如此声势浩大,那么第二次的盗墓记载又出现了什么奇闻趣事呢?
据说第二个盗墓贼身份不简单,还是个有来头有官职的身份,官员名叫温韬,是五代时耀州节度使。
温韬是个盗墓惯犯,在尝试盗取乾陵之前已经挖掘盗取了17座皇陵。
可偏偏这样一个盗墓老手在乾陵这里却碰上了硬茬。
温韬一共实施计划了三次光临”乾陵,但每次到了他率领上万人马去挖掘时总会出现狂风暴雨,天呈异象。
第三次盗墓时,温韬一行人明明在盗取前观测好天气,是个可以盗墓的日子,可是正式盗墓当天依旧刮起大风下起暴雨。
面对三次这样的异象,当时封建社会的人都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因此温韬一行人果断放弃了盗取乾陵的计划,乾陵也顺利逃过一劫。
时间来到第三次记载,这时候盗墓是由一个现代化的整编师来带领的,盗墓工具也不再是古时候的落后工具,是较为现代的热兵器机枪大炮。
当时的头目是一位国民党将军名叫孙连仲,为了有个光明正大的盗墓借口,孙连仲对外宣称要在梁上做军事演习,此后就带领一众部下拿着烈性炸药上了梁山。
在炸药的炮轰下,墓道有了入口,正当众人兴奋准备进入时,墓道中突然出现浓烟,而浓烟直冲正准备进入的士兵,当场7个前排士兵直接中招身亡。
随后孙连仲及其下属被这诡异的场景所劝退,才堪堪保住性命。
一场现代化的盗墓最后同样以失败告终。
民国过后,仍然有人惦记这座从未成功被盗取的皇陵。
等到了新中国成立,有人再次向上级汇报乾陵的事,建议以国家的名义再一次开掘乾陵,却被周恩来总理回绝了。
这次回绝终于还得乾陵这座万年寿城”一份法律意义上的宁静,武则天这古代唯一的女帝终于能在自己的陵墓中不被打扰。
可事实上,周总理拒绝开掘乾陵后,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是否真的放弃乾陵这座挖不开的皇陵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还有人在偷偷尝试,无功而返;也许有人甚至因此丢了性命,赔了夫人又折兵,而这些结果当然是那些不遵守法律的盗墓贼应有的惩罚。
参考信源
黄 帝 陵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秦始皇陵: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了秦始皇陵,发现五个惊奇之处 中青网关增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J].质量与标准化 知网秦始皇陵墓竟遭人唾弃?中国七大皇帝陵墓曝光 中青网【陕西文物览】唐帝陵——乾陵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