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令后人震撼与敬佩。
他一手建立的朝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赞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不仅功绩显赫,其留下的秦始皇陵也让后世为之向往。
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实在太多,相对于其他朝代的帝陵,它神秘的面纱始终没有完全被人们揭开,直到现在也没有对其进行挖掘。
千古一帝”秦始皇
虽然自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便开始下令保护秦始皇陵,后来历朝历代也是如此。
但还是不免有些人对陵墓进行破坏,就如项羽就曾经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毁坏。
那秦始皇陵里到底有什么?为什么我们到现在也不敢挖开它呢?它到底有多神秘?
神秘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始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247年),历时39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用修建陵墓的人最多时达到80万。
秦始皇陵3D复原图
秦始皇陵目前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奇特结构和丰富内涵的帝王陵墓之一。
关于这座帝王陵和地宫,千百年来有无数神奇的传说故事。
燃不尽的人鱼油灯、形似江河湖川的水银湖、堆砌成山的罕见珍宝...然而由于这座皇陵的特殊性,我们至今也没有动土挖掘。
秦始皇陵构造想象视图
秦始皇陵的考古历时40余年
1962年,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做了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探,根据勘探结果绘制出第一张秦始皇陵的平面布局图。
秦始皇陵的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有78个故宫那么大,令世人震惊。
1974年,一位陕西的农民在土里铲出一个陶土人头,这座沉睡了2000年的地宫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被揭开。
这是对秦始皇陵成立的第一支考古发掘队,考古专家在骊山脚下的那片石头滩上开始了细致的探寻与勘测。
出土的兵马俑
这一次挖掘出来的三个兵马俑坑多达两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八千多件陶俑和陶马,十万多件青铜兵器。
这样大的陪葬坑规模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由此兵马俑坑也被列入世界八大奇迹”。
尽管考古专家在这次机缘巧合之下挖掘出一部分兵马俑,但实际上还只是在秦始皇陵的地宫门口来回勘探,并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如今距离我们发现秦兵马俑已经经过40余年,但我们对皇陵的认识和现有的技术,以及现实环境并不足以让我们打开地宫,看到秦始皇的地下盛景。
兵马俑坑被列入世界八大奇迹”
2002年,全面勘探秦始皇陵
2002年,考古专家们借助遥感技术和传统探挖方法,又一次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全面的勘探,震惊世界的五大惊奇之处浮出水面。
兵马俑复原图
78个故宫的超大规模
此前专家就已经对秦始皇陵的面积进行过勘探,其总面积大约56万平方千米。
根据兵马俑坑的位置和秦始皇陵墓的位置,二者相距1.8公里,而这也只是挖出的三个兵马俑坑给出的数据。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由封土夯筑而成,其形状似金字塔,面积达25万平方米。
经过专家测量,整个封土高为51米,底部周长1700多米,相当于有17个足球场。
再往外延伸后发现两圈城墙,内城墙周长为3.8公里,外城墙周长为6.4公里。
秦始皇陵专家复原的立体结构
但此时距离兵马俑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最后专家通过脚步和铲子丈量,得出秦始皇陵整个陵区大概是一个边长为7.5公里的正方形。
而骊山的南北之间大约7千米,也就是说整个骊山和渭河,大概都是秦始皇的藏宝地。
根据多年的勘探和史料的记载,我们已经了解到,秦始皇陵就是对咸阳城的仿建。
其陵园有四个层次划分,以地宫为核心,由内到外一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
其中地宫就相当于是秦始皇生前所居住的宫城”。
秦始皇陵复原图
内城是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并且有南北之分,根据其中的建筑我们可知南部为重点建设区,背部为附属区,这样的修建内涵也与宫廷的结构相一致。
外城中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密集,在南北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遗物,在整个陵园中的重要性较次。
在外城以外的地区则有三处修陵者的墓地和一些打石场等,地位更次。
秦始皇陵内部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几乎就是对地面咸阳城的复刻。
100吨水银汇聚的江河湖川
之所以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的最大阻碍便是其地宫中的水银。
在《史记》中曾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些水银还会日夜流动。
不过,专家们对其中的水银仍然存在疑问。
秦始皇陵有水银河
水银,指的便是化学元素汞,不需要经过加热,在常温下就会挥发,会释放慢性毒素。
根据专家的探测结果,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大约有100吨,然而1981年,中国水银产量一年才300吨,而秦始皇在两千年多年前就用100吨来铺地宫,未免有点夸张。
水银
于是专家对地宫的土进行化学分析,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物探结果表明,地宫中的汞含量确实存在异常。
并且根据汞含量的分布来看,东南、西南含量高,东北、西北含量低。
如果将这真的是秦始皇陵中的江河,其对应的便是渤海与黄海的位置分布。
然而专家们还是对这一数据有疑问,到底这些汞含量是由水银蒸发得来还是秦朝人的某种手段?
用水银来保存尸体
根据记载,在宋朝流行用水银来保存尸体,让尸体百年不腐。
但当时宋朝一年的水银产量也只有两千多斤,要得到100吨的水银,在宋朝提炼水银的技术上都需要90年。
如果秦始皇陵当真有100吨水银,那短短的39年,是如何得到那么多水银的?
丹砂
这100吨的水银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得到证实。
这一册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巴寡妇清是其中唯一一个经营丹砂(也就是提炼水银所需的东西)而入选的人。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
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秦始皇和巴寡妇清的雕像
《史记》中对巴寡妇清的记载正如上文,秦始皇与这个女商人的关系可谓是相当的好,甚至还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为她造了一座怀清台。
巴渝文化专家李永明认为,如果这100吨水银存在,那么唯一有能力提供给秦始皇的就只有巴寡妇清了。
秦始皇地宫的位置
有关秦始皇地宫的位置,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地宫是用来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品的地方。
在《汉旧仪》一种书中有一段关于地宫深度的介绍。
丞相李斯
大概是说丞相李斯带领72万劳工在骊山底下挖了很深,不知挖到了哪里,突然便凿不动,也烧不燃,敲击时还会发出空鸣之声。
于是秦始皇便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这样一来,地宫的位置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这一故事,不少人猜测,地宫的位置应该是在骊山底下,从封土往骊山底下挖时,或许是碰到了花岗岩之类的岩石,秦始皇才下令让其绕开那个挖不动的石头,旁行三百丈。
秦始皇陵
不过在2002年的勘探过程中,专家就否认了这个说法。
考古专家段清波说: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
地宫中的不灭油灯
《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还有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人们对于这个人鱼烛能燃多久?现在是否还能照亮地宫?人鱼烛是由什么制成的?感到十分好奇。
古时候的灯
据《史记新解》和《史记正义》中记载,秦始皇陵中的人鱼应该指的是娃娃鱼。
由于其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因为被人们称作人鱼”。
但从娃娃鱼身上提炼的鱼油可以燃烧那么久吗?显然不行。
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用的鱼油应当是鲸鱼油。
在《史记》中,记载过秦朝时期有一位方士徐福到海外给秦始皇寻找可以长生不老之药,但有一只大鲛鱼让他们不敢前往,于是秦始皇亲自率军出海将其射杀。
这里的鲛鱼大抵就是鲸鱼,秦始皇陵的人鱼烛便出自此。
鲸鱼
原本考古专家认为秦朝时他们并不具备可以出海并捕杀鲸鱼的能力,但在2002年,在一口水井中却打捞上了大量竹简,其中就有描述秦始皇射杀鲸鱼的记载。
不过即便是有了这能够长明的人鱼烛,地宫中的氧气足够它们持续不断地燃烧吗?虽然根据考古专家讲述,确实在地宫下勘探到有明亮之地,但其是否是人鱼烛的光亮,我们也不得而知。
传说中的人鱼
或许这个光亮是其他能够发光的物品,就如《史记》中记载的,魏王拥有的能够挂于车顶,照亮后方十二两的夜明珠吧。
九层妖塔
2002年,遥感组在勘探过程中在封土地方发现重力异常,经过计算,封土底下可能有一个很高大的夯土台。
洛阳铲
专家用洛阳铲在封土上铲出的土,果然与一般的封土不同。
封土的土层一般较松软,而这一铲却十分结实。
第二铲带出的夯土足有60-70厘米,却还没有到底。
难道这个封土底下还有一座祭坛吗?
根据钻探结果,在封土底下确实存在一个高出地面30米的夯土祭坛,形似金字塔。
中山王墓地上享堂复原图
一般来说,祭坛为后人修建来祭祀先祖所用。
例如中山王陵的享堂,就是修建在封土之上的祭坛。
然而这座祭坛确实修建在封土之下,那么这断不是用来给后世所用。
此前,当地有一传说,讲得是秦始皇会带着他的阴兵登上这座祭坛,来俯瞰他的帝国。
但传说始终是传说,这里的祭坛究竟有何用处,还需要专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发掘秦始皇陵
一直以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议。
实际上,虽然其地宫中或许存在着很多珍宝,对我们研究秦朝文化有一定益处。
但秦始皇陵实在太过复杂,我们目前的技术与环境等设施还没有达到能够将其从尘封千年的地方挖出来还保存完好的水平。
兵马俑
更何况,国家文物局也早有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
任何一种底下文物的挖掘,都无法免对文物造成损伤和破坏。
如果要解开秦始皇陵的秘密,我们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有足够的动机对其进行发掘,否则就违背了考古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