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随着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国宝重器横空出世,三星堆顿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有学者推测,这些国之重器湮没于尘埃是因为古蜀文明在三星堆文化末期发生了一次暴力性政治变革。
随着最高权力在不同族群间的更迭,三星堆文化式微,十二桥文化兴起,古蜀文明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金沙遗址地区。
为了直观地呈现这一点,展览大胆吸纳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方介绍,经过对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青铜人像从发型、发饰进行比对解析,佐证了古蜀文明早期的上层社会中有两大族群:主世俗事务的辫发族群与主祭祀的笄发族群。
然而到了十二桥文化时期,辫发族群取代了笄发族群成为宗教的代言人,在上流社会一家独大。
但政治影响力可以擦除,三星堆时期的文化烙印却无法从十二桥文化中抹去。
通过平行对比,展览带着观众抽丝剥茧,从权力、信仰、礼仪等角度揭开了社会变革中两个文化间紧密的传承关系。
其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过去权力更迭的象征器物今天却成了解密两种文化传承关系的关键符码。
在三星堆文化时期,权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毫无疑问是金面具。
在展馆中展示的诸多青铜人头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尊戴金面具的辫发青铜人头像,其大小、形状与展出的其他人头像几乎别无二致,但在金面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严高贵、气度不凡。
金面具的双眉、双眼部位镂空,与头像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历蹭试、剔除、黏合等繁复工艺。
王方告诉记者,制作金面具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可能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功用和文化意义。
而这样的金面具在十二桥文化中也有发现。
本次展览展出了金沙遗址所发掘的两件金面具中较小的一件。
面具表面光彩熠熠,背面却略显粗糙,表明它应该同三星堆的金面具一样是某个器物或人像的附属。
学者认为,它很可能作为神职人员祭祀作法和神灵沟通的法器使用,这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其他文化中还未曾发现,足以说明金箔覆面的用法和文化内涵是一以贯之承袭自三星堆文化时期。
当然,细细比较仍然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这场政治变革留下的痕迹:三星堆的面具眼廓呈菱形,而这件面具却呈椭圆状,暗示了权力中心在两个族群之间发生了转移。
除了金面具,权杖是三星堆时期另一重要的权力象征。
王方说,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权力道具便是一根残长143厘米、包覆金箔的权杖,杖上饰有带头冠与耳饰的人头像以及箭射穿鱼、鸟的纹饰。
尽管这根金杖没有来到本次展览的现场,但有另一件权之重器——爬龙柱形青铜器。
这只爬龙有着羊一样外翻的大犄角,龙口大张,獠牙外露,威势毕现;龙身则像蜥蜴一样趴在柱形器座上,两爪攀附两侧,尾巴稍稍勾起,显得生机盎然。
由于器物已在埋藏前损毁,对其性质学界一直多有猜测,但相信只要见到它,便没有人会怀疑它对于至高无上的诠释力。
而十二桥文化时期权力具象出现了新形态,其代表器物就是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金冠带。
冠带表面采用精湛的錾刻手法,以对称布局的形式刻画了四种图案纹饰:中央是简化了的人头像,两侧以延续的方式分别刻有一鸟、一鱼、一箭。
每组之间又以人头像相衔接,线条流畅,生动奇妙。
这鱼、鸟、箭的组合图案却又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纹样几乎一模一样,若说这种权力表现形式直接承袭自三星堆文化也毫不为过。
王方说
2.交与融:百川终归海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在李白的诗中蜀地是神秘且与世隔绝的,但在展馆中,丫形射部的牙璋、有领玉璧等脱胎于中原文化礼器,勾连甘肃、新疆的青铜牌饰,来自海洋文明的青铜贝与阿文绶贝玉佩饰……一件件珍品却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开放且包容的蜀地。
而到了青羊宫文化时期,这种与中原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态势更是从未有过的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羊宫文化展区内,巴蜀一词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蜀与古蜀,似乎喻示着这一时期蜀文化与同处四川盆地的巴文化已经难分你我。
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便是巴蜀图语。
西汉史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曾武断地评价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因此古蜀文明没有文字一度成为考古界的共识。
但这对古蜀文明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来说显然十分反常。
据成都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介绍,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逐渐意识到,将一些在容器、兵器、印章、漆器等器物上频繁出现的纹样认定为装饰,其实是低估了它们的文化价值——这些符号很有可能是当时巴蜀地区通行的独立文字,在秦统一六国后的书同文政策下销声匿迹。
提到巴蜀图语,就不得不提巴蜀印章,而巴蜀印章中规格最高的则是一枚古蜀王印。
这枚王之印玺默默地隐藏在展区右侧,但即便它十分亲民地与一众兄弟姐妹待在一个展柜里,也掩不住它的独特与雍容。
印章图案十分有趣,下方中部放着一个装酒的器皿罍,两边各站着一个人像,互相手拉着手;上方正中是一个网格状的图案,这疑似族徽的符号两侧各有一个铜铃状的乐器,谢志成告诉记者,它们一为木铎,一为金铎。
铎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战事时用的大铃,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这方印集文武之铎于一体,也证明了它的尊贵地位。
巴文化之外,蜀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也交集颇深。
传说,有荆(今湖北、湖南)人鳖灵溺死,尸体逆流而上来到成都,竟然复活了。
当时的蜀王杜宇拜其为相。
因鳖灵生长于多江湖的荆楚,识水性,成功地治理了一场大洪水,最终令杜宇禅位于鳖灵。
鳖灵及其子孙皆号称开明帝。
有意思的是,中心柜中这五件鼎正来自开明王朝时期的蜀王墓。
谢志成指着正中一件鼎向记者示意,只见它附耳、蹄足,鼎盖上卧了三只铜牛,是典型的楚鼎样式;而盖内铸铭邵之飤中的邵又恰是楚国三大姓氏屈、景、昭之一,似乎暗示了蜀地王族与荆楚的历史渊源。
更有意思的是,这只鼎与其余四只蜀人的仿制品共同构成了列鼎现象。
谢志成介绍,以九、七、五之数成组列鼎是周王朝的礼器制度,出现在四川地区还是首次发现,他还指出此墓葬中同时还随葬五件形制相同的铜罍,则又体现了蜀地特有列的罍制度。
中原王朝的礼器制度与蜀地的礼器制度同时并存于同一座墓葬,正是古蜀文明逐步融入华夏主体文明的证明,也让我们看到,或许每个文明的骨子里都带着渴望交流的基因,没有哪一种文明能是一座永远的孤岛——可能一时会受到地理限制而闭塞,而一旦这种限制被打破,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便再难阻隔。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本文明中特性的棱角也将不可避免受到消磨——可惜吗?
不。
王朝或有尽时,文明却永远不死:吸收了秦楚文化后从瑰异走向写实的水陆攻战纹青铜壶凭借繁复的长篇人物故事攀上了战国青铜艺术的新高度;而巴蜀文化创制的青铜鍪、巴蜀图语中的虎纹被秦文化吸收后也随着武力扩张渗进各地的文化……正是这样的层层积淀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走出展馆前,记者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
也许很久都不会再有这样惊心动魄的体验了:千百年的光阴被浓缩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内,从中走过,便目睹了一个文明从惊艳亮相到恢宏落幕。
这就是文物的力量,也是文物展览的力量。
三星堆遗址面积为12平方公里,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考古发现之一。
自1920年代以来,中外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门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城墙遗址和精美的文物。
三星堆遗址和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的蜀国历史的存在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部。
有一条古老的河叫做玛木河。
河的北边缘呈月牙形。
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月球湾。
三星堆是南岸的三个大丘。
三星堆遗址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意义。
独立报纸以中国无与伦比的青铜雕像为标题,声称三星堆雕像是古代艺术的最杰出产品。
大量青铜器的出现也使人们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先进冶金技术。
这种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感受到高度发达的早期蜀族文明的无限魅力。
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察,商代权力文化的影响确实达到了成都平原。
尽管专家在研究殷墟的神圣著作中发现了各种楚辞和古籍的记录,但不幸的是,人们仍怀疑商朝能否深入到四川等地。
结果,这些记录以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于商业文化如何从偏远的中原地区传入四川,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推测。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研究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
他认为,四川的商业文化可能已经通过淮河,洞庭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
三星堆的存在是中国人说上下五千年的最有力证据。
由于中国历史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所以没有考古学证据支持这种观点。
在考古学中,这一历史不能称为信仰史。
三星堆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出土的。
这标志着上下五千年一词的真实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