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十四检测揭开了三星堆遗址的时间之谜。
一直以来,关于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区间有着很大的争议点,一方面三星堆遗址完全是祭祀坑,其中满是形象迥异、造型夸张的青铜人像,这种形象与中原一脉相承的传统形象来对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很多网友猜测这是一个与中原文化相对的独立文明,另一方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制造难度非常大,代表的黄金面具最薄处仅0.2毫米,还有巨大的青铜古树,有些人开始怀疑华夏文明的起源地,甚至很多人因此推测三星堆遗址背后的古蜀人受到了外星人的点拨。
不过,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对祭祀坑内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300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好与商代晚期同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历史上的商朝可是非常的强大,三星堆遗址破败的祭祀坑会不会是商朝入侵古蜀国的证据呢?
碳14为何能如此精确地测定出样品年份呢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12、碳1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外来的宇宙射线与大气作用产生宇宙射线中子,宇宙射线中子撞击掉氮原子中的一个质子产生碳14,并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此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些特殊的二氧化碳一样会被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然后动物通过 摄入植物体内也积累起一定量的碳14,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
碳14属于放射性元素,它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动植物死亡后体内就不会摄入新的碳14,所以研究人员只需要检测样品中剩下的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断其年代。
这种方法就是广泛应用于考古领域、地质领域的碳定年法。
三星堆遗址年代区间属于商朝晚期意味着什么
提起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时候,因为其年代久远,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原始很蒙昧的时代,但是事实上的商朝,特别是商朝晚期,这个朝代的文明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尤其冶铁,纺织,酿酒这些技术。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铜钺是目前人类最早使用和制造的铁器,出土的石质砭镰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出土的麻布残片是目前发现最早利用人工脱胶技术纺织的麻织品,甚至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酿酒作坊。
铁器的出现并没有阻碍青铜器的发展,商朝有名的大型青铜器四羊方尊、人面纹铜鼎、后母戊鼎,其中后母戊鼎更是重达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并且商代晚期的国土面积空前辽阔,盘庚迁殷后商朝在这时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
盘庚以后再传三世到武丁,此时的商朝已经处于鼎盛时期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作为商朝最有作为的国王之一,武丁最大的作为就是在武力方面。
国力强盛使得商王朝有能力与周边的部族势力相抗衡,可以进行长期的斗争,并取得许多战争的胜利,最著名的当属武丁对羌方的讨伐。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个部落,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击败羌方后绝大多数人都在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牺牲品。
在武丁征讨羌方后,位于羌方南部的另一大部族,就是三星堆。
从武丁时代开始,商对蜀多次征伐,从某些甲骨文字可以见证:王供人正蜀,登人征蜀,敦缶于蜀,甚至丁卯卜,王敦缶于蜀,武丁亲自出征。
三星堆遗址可能是商朝攻破古蜀国后的大规模破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太过古怪。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囊括了金器、青铜器、象牙、玉器、动物、陶器,如果是单纯的祭祀,在我国古代对于祭祀神灵的祭祀品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出土的黄金权杖,这都是至高权利的象征,不可能用来祭祀神灵,祭祀神灵大多使用玉器、牲畜,在商代晚期虽然人类文明程度空前发达,但是青铜器仍然是极为消耗国力的奢侈品,那个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反观三星堆中的青铜器,重达180公斤的青铜立人像,宽过1米的纵目青铜面具,还有巨大的青铜古树,用这等规格的青铜器来祭祀,有着明显的不合逻辑。
其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如果说是神像或者是宗教器物,在上古宗教神灵至上的环境下别说是损坏,哪怕是玷污或者不合礼的动作都是对神灵的亵渎,如此杂乱的堆砌、破坏、焚烧等行为,明显是对神的极大不尊重,古蜀国人是做不出这种事的。
如果是入侵者这样做呢?
不妨做个假设:商朝的军队攻破了古蜀国,在古蜀国最高等的祭祀场,将巨大的神树砸碎,神像推倒,挖出巨大的坑来焚烧、填埋这些古蜀国神圣之物,将所有和古蜀国神灵有关的器物统统深埋,一件不留在世上,这样古蜀国的神灵就再也不会降世了。
以商朝对羌方的手法,古蜀国人皆祭神灵也不是不可能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