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
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
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
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
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
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
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
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
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炮的明军。
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获得了野蛮的胜利。
面对僰人留下的千古之谜,中国的古建筑学专家和诗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悬棺是用什么方法放置到悬崖木桩上的?这种葬俗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什么?众人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从山顶用绳索悬吊下来的,有的认为是采用联桩铺道的方法上去的,放好棺木后再撤去栈道,有的还认为是搭云梯送上去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僰人为何行悬棺葬?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者,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
这应是僰人行悬棺葬的原因。
崔陈多年从事僰文化研究。
他说,悬棺置放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
第一种方法,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经过多年考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铺道的桩孔,因此可以排除。
唯一可行的应是垂吊法。
此次维修,在岩壁上发现绳索勒放的印痕,从山顶放绳索将棺木吊放置崖壁的说法得到印证。
由此,悬棺之谜可以揭开。
僰人消失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由于明军对川滇少数民族的残酷镇压,人口相对较少的都掌蛮和僰人遭到大量屠杀,僰人为了避祸,便纷纷迁徙他乡,隐姓埋名,与其它民族融合,最终便消失了。
[img]古人所谓的悬棺葬,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木放到悬崖边上呢?这个问题的着眼点很有意思。
毕竟将如此沉重的棺木升到几百米的高空进行安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古人会发挥什么样的聪明智慧,解决这一难题呢?(一)为何悬棺1.地理原因悬棺大部分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或者靠近沿海的地区,那里气候潮湿,如果棺木埋入土里很快就会腐烂朽化。
再者,棺木远离地面也可以使遗体不受野兽侵扰。
所以,为了完好地保存亲人的尸骨让逝者安息,古人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启了悬棺葬。
2.避免战乱关于悬棺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三国时期,当时由于战乱频发如果实行土葬,陵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战争的打扰,或被盗掘或被破坏,为了不使离去的亲人再受扰,所以很多人就把去世的亲人安葬在悬崖之间避免战祸。
3.精神信仰在某些少数民族心目中,将棺木放在高处,似乎更加有利于接近心目中的天国,为了让灵魂更快地升入天空之上,庇护后人,所以很多人选择死后将其尸身放置于棺木中,悬棺于高山之上。
(二)悬棺之制所谓悬棺,就是将盛放有尸体的棺木安置于悬崖之上的做法,这其实属于崖葬的一种,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常用的葬俗之一。
而在重庆地区的巫溪县共计发现棺穴274座,其中以巫溪荆竹坝悬棺群最为典型,分布于高出河面100-400米的悬崖边上,现存悬棺24具。
这些棺木大多成组排列,直接搁置于岩壁狭窄而绵长的平台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了天然的岩棚,可以遮风挡雨。
而这些棺木则为整块楠木挖制而成,棺盖与棺身以字母榫叩合,制作比较粗糙。
悬棺的重量,根据考古现场考察的情况来看,荆竹坝第18号是其中体积最小的,实称80公斤,若连同两具尸体和随葬物品,总重量绝对不低于150公斤。
(二)悬棺之法对于如何将悬棺抬升至高处,其实学界早有研究,以四川大学考古系对于悬棺的考察成果来看,对此提出了四点设想。
一是化零为整,即事先在崖底就把棺材分为棺盖、底板、椁板等几个部分,然后分别运送到悬崖上,然后在崖上组装成型,再送尸体入棺。
二是吊运上崖,即直接把装有尸体的棺材吊上悬崖,有的棺木上有耳,孔洞。
有的额崖顶边缘则保留着牛鼻孔痕迹,可能都是为了便于吊运棺木。
三是横行崖上,即在有水平层理形成岩缝的地方,可以沿着岩缝横行,直接运送棺木。
四是利用孟良梯,即在绝壁之上人工开凿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形成之字形排列,然后再石孔中插入木棒,如同阶梯一般,人们则在其上进行通行与搬运。
总结:悬棺的升置方法,的确是一个谜团般的存在,而在不同地区可能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方案的施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地地质条件如何。
三峡悬棺的之谜三峡大峡谷峭壁是历史回音壁,三峡大峡谷的悬岩是一排排悬念与悬案。
在绝壁悬岩之上,悬藏着迄今难以解读的千古之谜——悬棺葬。
它构成一道风景,一派人文奇观,反映了古代三峡民族一种奇特的葬俗,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三峡悬岩峭壁、湍流险水之间,布有许多洞穴,因为原始人类曾经历过穴居时代,不少洞穴中都留存有古人类的遗迹,因而许多洞穴都披上了神密的面纱。
故有旧诗云: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
如瞿塘峡中的黄金洞,传说就极为神秘。
1958年,白盐山白龙洞村民杨文平用粗绳和爪钩冒险探洞,获得一柄柳叶形巴式青铜剑而归。
已故的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据此创作了小说和电影剧本《古峡迷雾》,叙述楚灭巴国时巴王逃到黄金洞后神秘失踪的传奇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96年,由中国、英国、爱尔兰三国组成的探险队成功地进入了传说神秘的黄金洞,但他们在洞中所见到的只是一堆白骨、散乱的木屑,以及洞壁上模糊不清的文字和绘画。
是何年何人所留?仍是一串难解之迷。
而在这些神密的洞穴中,最为神密的还是名传遐迩的洞中悬棺。
一、三峡悬棺溯源考三峡悬棺信息,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
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
1948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
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
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
③三峡崖葬的历史最早记载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
《水经注》载云: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
有一火烬,插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
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
插灶就是悬棺。
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插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插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
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
《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
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
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楯横半空,俯瞰不计丈。
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釐,瓦棺悲古葬。
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
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
这些记载,描绘出人们对悬棺逐步认识的过程。
当我们解读峡江两岸的景点时,也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景点的名称都与悬棺有关,或者说直接出自悬棺。
如:兵书匣。
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兵书匣,在瞿塘峡半,远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
曹学亻全《蜀中名胜记》亦载:赤岬山,岩穴中露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乃古兵书匣。
风箱峡。
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
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
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
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
兵书宝剑峡。
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
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候兵书。
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据三峡民间传说写了一首诗: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
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
龙船河。
清光绪《巴东县志》载:西氵襄溪,两岸壁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舷艄可辨。
西氵襄溪位于长江北岸,溪水与长江汇合处石壁间有悬棺如船,民间逐称之为龙船河。
箱子岩。
清同治《宜昌府志》载:雾渡河箱子岩。
去宜昌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岩上,有木箱至今不朽。
从上述有关三峡悬棺葬的历史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峡地区悬棺葬遗存历史久远,古籍中所见的载述年代最早的距今约1500余年,但由于古人科技水平有限,对三峡悬棺的发现与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衍生附会出了种种神话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二、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分布状态据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悬棺葬的地理分布几乎全部集中在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台湾等11省市境内河流两岸的峡谷之中。
三峡地区的悬棺葬是按自然地理组合的一个特定区域,也是中国南方悬棺葬中文化蕴藏最为丰富、最具民族学研究价值的悬棺葬区之一。
与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后形成的大库区不同,三峡悬棺葬仅限于峡中的六个县(即现重庆市的奉节、巫山、巫溪、湖北西部的巴东、秭归、宜昌),以及峡江两岸溪河峡谷的悬崖绝壁之上。
其分布特点是以峡江主流为中心向两岸的支流辐射,由一线多点、多线串连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其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具有十分明显的联系性和共性。
(一)三峡主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三峡主流上起奉节瞿塘峡,下至宜昌西陵峡口,全长约192公里。
自古至今,先后发现的著名悬棺点有十余处:赤岬山兵书匣。
载于古籍和地方志,穴中棺木数与棺中遗物不详。
粉壁堂。
位于夔门南岸,以岩壁上集中有大量古代石刻而得名。
岩间有一洞穴高出江面50米左右,中有悬棺一具。
黄金洞。
位于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
1958年有峡民进洞探宝,得一把巴式青铜剑而归。
1996年科学探险队再次进洞,仅见一堆尸骨。
吊槽。
位于瞿塘峡南岸峭岩间,高出江面70米左右,中有棺木一具,旁有木桩方孔。
风箱峡。
位于瞿塘峡北岸赤甲山半岩间,上距山顶约100米,下距江面约70米,垂直的岩石裂缝处有风箱峡三个大字。
1971年有三位峡民为了寻找龙骨从悬岩上攀入风箱峡,发现岩隙里横置的木桩上叠置着12具棺木,毁坏棺木8具,盗取一柄巴式青铜剑、木剑鞘、一把铜斧、一些料珠装饰品,还有一只制作十分精美的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
风箱峡一带是一个岩葬群,距此处东面50米绝壁的两条岩缝中,仍可见有悬棺存在。
盔甲洞。
《夔州志》载:相传此洞为宋代女将穆桂英藏盔甲的地方,这与孟良梯一样当然也是一种附会。
盔甲洞在风箱峡斜对面的南岸半岩间,下距江面约100米。
童恩正先生曾有专文记载盔甲洞悬棺发现的文物。
1958年,白帝城供销社请一位老工人进洞探宝,发现棺木三具,取出的文物现存白帝城文物陈列室,计有巴式青铜剑、木梳一把等。
铁棺峡。
位于西陵峡南岸巴东境内的楠木园。
铁棺峡长达500多米,距江面数十米的峭壁上有一排天然岩洞,因年代久远,悬葬之棺木色泽灰黑如铁,铁棺峡因此而得名,惜洞中棺木屡遭破坏无一幸存。
兵书宝剑峡。
位于西陵峡秭归县境北岸,船过香溪即可见崖壁上有一条状突兀岩石象一把宝剑倒插在岩石中,这就是宝剑。
在下游距江面约200米处峭岩间有一天然洞穴,穴中有一叠形状如书之物,相传为诸葛亮入蜀时留藏的兵书,实则是棺木。
1955年四川下来几位采药老人用绳索入洞中,发现内有两具棺木,揭开了兵书之谜。
(二)三峡支流悬棺葬的分布情况三峡两岸汇入峡江的溪河,皆为陡峭的峡谷,崖壁半腰均有悬棺葬分布,主要有:奉节草堂河悬棺群:主要有三架岩悬棺,现洞中仅存木杠。
巫山错开峡氵四氵襄悬棺群:有棺木阡、天子庙两处悬棺,内有悬棺10余具,现仅存4具。
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主要有龙门峡(因有多处悬棺,亦称铁棺峡)巴雾峡、滴翠峡飞云洞、大昌水口等5处悬棺葬。
多为天然洞穴,每洞有1—2具棺木。
悬棺穴距水面最低约40米,最高达200余米。
成为小三峡里的一大景观。
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主要有烂船湾、月亮洞、猫子石、棺木岩、黄岩硝洞、四方洞、南门湾、凤凰山、九层楼……等10多处悬棺葬,可谓星罗棋布。
距巫溪县城北30公里,位于大宁河与东溪河交汇处的荆竹坝悬棺葬群,高崖间石穴交错、棺木累累,计有25具之多,景象十分壮观。
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曾攀登上高崖实地考察,对其中18号棺进行了清理,两具尸骨一男一女均少年,随葬物有铜器三件。
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龙船河古名西氵襄溪,因有悬棺形似木船而得名。
从与长江汇合处起的沿河两岸峭壁间多有悬棺,有人统计至少在10具以上,但多遭破坏;距龙船河北面5公里处的罗坪河,绝壁上的自然洞穴里亦有悬棺遗存。
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九畹溪位于西陵峡南岸,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在此溪畔种植九畹芝兰,悬棺群在距峡江约15公里的九畹溪两岸,地名棺木岩。
棺木岩高700余米左右,红褐色的崖壁间天生一道横向大裂缝,距地面约50米,裂缝中放置着7具棺木。
民间有诗云:自古流传棺木岩,鸟鸣猿啼动人情,雪飘草木山戴孝,风吹松杉树举哀,春到百花呈奠礼,夜来明月照灵台,不知亡者何朝代?棺木七副洞穴埋。
现棺木都遭盗棺者破坏。
秭归县磨坪青干河支流悬棺群:在西陵峡南岸磨坪乡一处长约120米、高约100米的峭壁上,一排洞穴和石缝中放置有131口棺木。
通过望远镜还可看见棺木旁的一捆绳索。
这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发现的最大的悬棺葬群,极具研究价值。
尽管还未进洞穴发掘棺中遗物,但考古工作者认为:通过这一捆绳索,有可能解读悬棺如何放置的千古之谜。
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该悬棺群位于西陵峡北岸约20公里的黄柏河两岸。
在一处距地面约100米的陡峭岩壁间有一自然洞穴,洞分内外两层,其中放置有30多具棺木,洞中央还有一具较大的套棺,长约2米,高约1米,棺木均为整木挖凿而成,木质坚硬。
历史上屡遭盗棺者破坏,1958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有入洞者掀下棺木20多具。
与棺材岩隔河相望的龙王洞,也是一处悬棺葬,内有棺木6具。
从以上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地理分布情况,可看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分布特点:即峡江主流的悬棺相对稀少,宛若疏星半月点缀在璀灿银河之间;而峡江两岸支流之悬棺葬则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整个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分布,便以峡江主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状板块。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代三峡民族部落分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口聚居状况的反映。
峡中峰高岩陡,少有坪地可供人类居住和农耕,而两岸支流河谷地势稍平,且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古民村落大都分布于此。
悬棺葬分布正是古代部落、村落分布的缩影。
了解这一点,对于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之族属及文化内涵大有帮助。
三、三峡悬棺葬的地域特色三峡地区悬棺葬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同中国南方各地的悬棺葬相比较,即有其共同性和许多相似之处,也具有其个性,亦即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悬棺葬类型上多为自然选择,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三峡大峡谷地质结构多为石灰岩,经水溶和渗透后呈现出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两岸多奇峰峭壁、怪石嶙峋、溶洞迭出,所谓夷山多名洞便是三峡地貌的写照。
因此,三峡的悬棺葬一般都选择在自然洞穴,而少见有人工开凿式、悬棺木桩式等其它类型。
选择不需加工的自然洞穴(溶洞、岩壁间缝隙)作为悬棺葬之地,反映了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原始性与古朴性,与新石器时代的土坑葬更为接近。
(二)悬棺的棺木多采用整木挖凿而成。
由于古代三峡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古木参天、古人就地取材为棺。
悬棺棺木的简易加工和制作粗糙,也表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尚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距今年代较为久远。
(三)在悬棺的放置方法上因地制宜。
悬棺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在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之间的洞穴里?这一直是古今学者苦苦探解的一个谜。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不惜财力做实地模拟实验。
有堆物说(即在悬棺下堆积石土或它物以升高)、云梯说(类似古代战争之攻城)、地貌变迁说(认为古代江河水位高于现代,距悬棺葬处距离甚近)、栈道说、悬索下柩说。
很明显,人们推测的许多悬棺置放方法,都是不切合三峡地区悬棺葬实际的,地貌变迁也难以解释,因为三峡地区自有人类聚居历史以来,未见有如此高水位记载。
据现已发现的三峡地区悬棺葬来看,宜昌学者刘不朽同志认为:三峡地区悬棺在放置方法上采用悬索法的痕迹十分明显。
最近在秭归磨坪乡发现的悬棺洞穴中犹遗存有一捆绳索,便是悬索法的重要痕迹。
现代一些进入三峡悬棺中盗宝者,均采用从崖上悬绳索下吊入洞而取得了成功,也可以作为佐证。
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悬索法乃是三峡山民们惯用的古老传统作业技术,至今山民们在悬崖峭壁间采药、砍柴和劈岩筑路时,仍在普遍使用。
当然,这也与峡中民族剽悍、勇敢的素质有关。
栈道法(即在岩上凿孔架木作栈道)亦有数例。
有学者推断:瞿塘峡南岸的孟良梯(现存65个方形凿孔)可能是通往悬棺葬洞穴的栈道,因为附近有吊槽、粉壁堂、盔甲洞等多处悬棺葬。
但即使用栈道,也还须用绳索辅助。
总之,悬索法似可破解三峡悬棺悬入悬崖绝壁洞穴之千古悬念与悬案。
四、三峡悬棺葬的年代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年代,在上述论述中已显端倪。
通过悬棺遗存物品和碳14测定,大致可以确定其安葬年代。
从随葬品来看,专家们经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葬中的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楚式高背木梳、西汉文帝四铢半两钱,另有西汉时常见的长喙水鸟状和钩头蛇首状带钩和东汉五铢钱等等,这一地区悬棺葬流行的年代大致应为战国至东汉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亲自到西陵峡一带作过实地考察的舒之梅先生称:曾在宜昌新坪棺材岩拣到残棺材板送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结果2270前后80年,树轮校正年代2275前后90年,约当公元前325年,时为战国中期偏晚。
两者映证,年代基本上吻合,因此也是可信的。
三峡地区在战国时代是巴、楚聚居之地,其人半巴半楚,亦是巴、楚相互争伐之地。
《华阳国志·巴志》载云:楚、巴数攻伐,故置扞关、阳关、沔关。
古代学者考证,扞关有两处:一在巴山县(长阳),一在鱼腹(奉节)。
悬葬中之巴式剑、楚式剑,正是当时巴楚间战争之反映。
所以可以认为:三峡地区悬棺葬产生的年代,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其流行之盛期在战国时代,至汉代已逐渐稀少流行,仅有一、二处悬棺中发现西汉、东汉钱币便是最好的证明。
秦国灭巴后,巴人部落已分散瓦解,大都迁徙出三峡地区。
五、三峡悬棺葬的族属悬棺葬的年代与族属有着密切关系。
自殷商、西周时期起,三峡地区曾有许多民族部落在此活动和聚居,但战国时代活动时间最长、占统治地位的是巴人和楚人。
巴之名最早见之于殷墟甲骨文,当时称之为巴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方国。
顾颉刚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考证,巴方位于汉水、巴江之间,楚、邓之南。
据学者考证,巴人是参加武王伐纣时《牧誓》中八大部落之一。
杨守敬《水经图注》认为:参加《牧誓》大会的彭人,就是著称于春秋经传的巴人,当为武丁时‘巴方’的后裔。
巴人这一族名,是彭人、宗贝人、板楯蛮夷、月勾忍夷、阆中夷、白虎夷的总称。
杨守敬出生在三峡,对三峡地理、历史颇有研究,其观点极有见地。
《华阳国志·巴志》载云:其地东至鱼腹,即今重庆以东三峡一带,正是巴人活动的地域。
特别是在三峡悬棺葬中,有10余处出土有柳叶形巴式剑,与巴人在三峡活动的地区、年代三者吻合,足可以证明三峡棺葬的主人是巴人无疑。
但是,多年来献身于中国悬棺葬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陈明芳先生却另有见解,她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可能与这里古代亻襄人和延虫人有关,可以认为,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为古代濮人、越人后裔的葬俗。
研究巴蜀文化的著名学者林向先生的观点大致相同,也认为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可能是古代亻襄、延虫族的遗存。
他们不赞同巴人说的理由是共同的,即巴是国名,而非族名。
上世纪末,四川著名学者段渝先生推出了巴蜀古代文明研究新成果,他指出古代居息繁衍在这个地域内的各个族也被统称为巴,并由此派生出巴人、巴族、巴国、巴文化等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看,巴这个名称包有地、人、族、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内涵,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这可能是对巴是国名而非族名以及三峡悬棺葬的主人是否为巴人的最好的回答。
当然,古代生息繁衍在三峡地区的民族多而且杂,对这些民族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为百家之言,尚未有定论。
在古史的传说时代,三峡一带当属南方的苗蛮集团,亦即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所说: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传说中的三苗。
而后又出现百越的百濮:峡中秭归古为夔国,有学者认为夔即夔越,是百越的一支;三峡地区也是百濮所充之地,有学者考证濮在今湖北枝江西,与巴人活动的地域相同。
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巴族可能是越、濮的后裔,或者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六、三峡悬棺葬的文化内涵自从1000多年前在中国南方发现了奇特的悬棺之后,众多仁人志士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悬棺葬俗之起源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毫无疑问,奇特的葬俗形式,乃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产物。
学者们在探讨悬棺葬起源时,普遍认为这是人类葬俗的演进,悬棺葬与史前人类穴居和新石器时代土葬有密切联系,是一些民族宗教观念的反映。
具体到悬棺葬俗形成的原因,则是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且颇多臆想与猜测,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诸说:(1)祖先崇拜说。
将父母祖先的尸体高置在临水高崖上,既便于后代子孙瞻仰,也能让祖先的英魂保佑子子孙孙繁荣昌盛。
古人多有此说:唐张族鸟《朝野佥载》载曰: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既终身不复祭祀。
乾隆《珙县志》载:珙县多棘人人……相传有罗因者,以棘人人尝灭其祖,乃教以悬棺崖上,子孙高显。
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
(2)普渡灵魂说。
古人把人的形体叫作形,魂魄附之于形体,即所谓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灵。
有学者认为:棺木(尤其是船形棺木)好似独木船,将死者脱离形体的灵魂,载渡到天堂极乐世界。
楚辞《招魂》所表现的正是超度亡者灵魂这一原始的灵魂观念和三峡地区古老的民族习俗。
(3)升天成仙说。
古人以为高山高崖距离九天仙境最近,所以称悬棺洞穴为仙馆,悬棺葬为地仙之墓。
子孙将祖先尸骨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悬岩绝壁之上,宛若进入云雾飘绕的神仙境界,既可避鬼怪的干扰,又可以高高地瞻仰祖先。
(4)返水归真或返洞归源说。
即所谓来之于水,返之于水,来之于山,返之于山,居之于洞穴,回归洞穴。
原始人类曾有过穴居时代,狩猎于山林,捕鱼于水泽,对山水自然有着深深眷恋之情。
将祖先悬葬于水边山崖洞穴,有送其回归自然之意。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辞》质本洁来还洁去便是回归观念的反映。
此外,还有保护尸体说、抑制天花传染说等等,不一而足。
多为望悬棺而生义、难以令人信服,上述四种主要观点,皆为国内外研究悬棺的学者中甚为流行的见解。
各说都有所据,具有一定说服力。
总之,三峡悬棺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早期三峡人的人文宗教思想。
悬棺之谜是什么?只要到过三峡旅游的人,都会知道,在那猿猴也没法攀登上去的万丈绝壁上,竟悬着一具具棺材。
这三峡悬棺,真是千古奇观、千古奇谜啊!探险家白帆到过许多地方,却一直没去过三峡,心里总觉得遗憾。
这年夏天,白帆特意安排了一周时间到三峡旅游,专为看悬棺。
白帆跟着旅行团,先坐大船,再换小船,进了小三峡,船行一段路后,导游小姐告诉大家,再转一个弯,就可以看到悬棺了。
白帆精神一振,连忙调好望远镜的视距,船一转弯,顺着导游小姐的手指,举起望远镜看过去,只见悬崖峭壁上,鬼斧神工般开凿着一个个岩洞,洞中摆着一具具棺材。
白帆惊叹不已,就是徒手攀上那么高的崖壁,也叫人胆战心惊,真不知当时的人是怎么将沉重的棺材放上去的。
他逐一细细看过去,看到第五个洞口,浑身一震,望远镜都差点失手掉下。
他看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第五个洞口的棺材边上,竟坐着一个人!这人还是他的朋友,叫孙林,是重庆一所大学的年轻讲师。
白帆以为自己眼花了,这怎么可能呢?他又举起望远镜,千真万确地看到孙林站了起来。
这时,导游小姐和船上其他游客也看见了孙林,争先恐后地叫了起来:那洞里有人!是考古的。
不是,是千年僵尸复活!白帆强抑心中的震惊,孙林不是僵尸,也不是考古的,他教的是化学,跟古文物风马牛不相及,去那洞中做什么呢?他又是怎么上去的?这时,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孙林将那具棺材的盖子推开后,钻了进去。
白帆呆住了,孙林钻进棺材干什么?难道想体验当死人的滋味?游客议论纷纷,但由于崖壁实在太高,又不像白帆那样带着性能极佳的探险专用的望远镜,看得不太清楚,都不敢确定洞里的人在干什么。
导游小姐为稳定人心,斩钉截铁地说是考古人员在考察,乱了一、二十分钟后,船终于又向前走了。
白帆一直用望远镜死死盯着那具棺材,竟一直没见孙林出来。
白帆再没心思游玩,他担心孙林的安全,同时也想弄清楚孙林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举动。
船行不远,他便装起病来,导游小姐忙联络下行的船只,把白帆捎了回去。
到了巫山县城,在医院里打了个转,白帆随即出来,买了绳子、钩索等必需的东西,出高价租了一条船,重新入峡。
他从船工口中打听到,离着放置悬棺的崖壁不远处,有地段可攀沿上山,只是山上都是原始丛林,飞鸟难渡。
白帆可不怕这个,到了目的地,叫船工等着,自己上山。
上了山顶,果如船工所言,放眼都是茂密的荆棘林木。
白帆抽出早准备好的砍刀,向前开路。
他上山的地方离放置悬棺的崖壁不过一、两里,他却足足用了三个小时才赶到。
他俯身向崖下一看,不禁有些头昏目眩,暗吸了口凉气,心想:古时的巴人,是怎么将沉重的棺材弄上这险峻的崖壁上来的?孙林这小子又在捣什么鬼,偏偏跑到这儿来钻死人棺材?他四下搜索,见不远处的一棵树上,系了一根绳子,孙林显然是沿着这根绳子下去的。
白帆过去,扯着绳子往下看,能看到露出的半截洞口,他叫了几声孙林,并没应声。
他试了试绳子足够牢固,便沿绳而下,不一会儿便到了洞里。
洞并不很大,只放了一具棺材,由于常年的风吹雨淋,洞口岩石剥蚀严重,那具棺材比如今所用的棺材还略大一些,仍大致保持完整,叫人不得不佩服古时巴人选择木料的眼光。
棺材盖得好好的,不过旁边有条缝,白帆凑过去一看,里面黑黝黝的看不清楚,也听不见响动。
白帆暗暗寻思:这小子,难道在里面睡着了?他敲了敲棺材板,叫道:有人没有?过路的人口渴了,讨碗水喝。
白帆偷笑,孙林听了他这番话,非吓个半死不可。
但等了半晌,棺材里却没有半点响动。
白帆觉得不对劲,叫了两声孙林,伸手推开棺盖往里面一看,惊得目瞪口呆。
孙林不在棺材里,但他的整套衣服——外衣外裤、内衣内裤,包括皮带、手机、鞋子、袜子,竟全躺在棺材里。
那样子,就像是孙林在棺材里躺下后,肉身奇异地从衣服里消失了,就像蛇蜕皮一样,肉身离壳而去,而将包裹身子的所有一切,全留了下来。
这种景象,说不出的诡异。
白帆心中骇然,一丝寒意从心头升起,禁不住打了个冷颤。
白帆呆立了一会儿,脑中一片空白,实在想不出为何会这样。
孙林不可能是在棺材里脱光所有的衣服鞋袜,然后沿绳子又爬上去的。
凭直觉,白帆相信孙林就是在棺材里肉身突然消失的。
一个大活人,怎么会平空消失呢?他又去了哪里?白帆百思不得其解。
棺材里还有一样东西,是一个牛头,白骨森森,但牛角并未脱落,几乎要戳出棺材来。
牛头顶骨中心的空洞里,放着巴掌大小、椭圆形的一块鹅卵石,颜色青中带黑。
这牛头显然是棺材原主人的陪葬,并无特异之处。
白帆在棺材边坐下来,细细寻思这件事,任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眼看天色将晚,白帆只得原路返回。
那船工早已等得不耐烦了,埋怨了几句,匆匆开船。
一路上,白帆寻思道,这事还得从源头去查,先到孙林学校去调查他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钻死人棺材。
回到旅行团,他和导游小姐打了个招呼,不再跟团旅游,另坐了船直奔重庆。
到了孙林任教的大学,白帆向门卫打听,门卫热心地说:孙林老师啊,好的,我帮你叫。
他一个电话打进去,不一会儿,一个瘦高个大步流星走出来,正是孙林。
白帆瞪大眼睛,呆住了。
孙林怎么会在学校里呢?难道那天看错了,钻进棺材的并不是孙林,而是另外一个人?不可能会看错呀。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孙林在棺材里脱下衣服鞋袜,赤条条又爬了上来,回到了学校。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白帆暗道:难道这小子在信什么邪教?又钻棺材又脱裤子的。
正猜疑着,孙林已到了面前,见了白帆十分高兴,一把抓住他的手道:你来得正好,我正缺个帮手,你先去宾馆住下,回头我联系你,千万千万,一定要帮我这个忙。
说完,不容白帆说一个字,他急匆匆打的走了。
白帆被晾在那里,哭笑不得。
看孙林的样子,似乎真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他帮忙,而且他一肚子话,也一定要问个清楚。
他先找了宾馆住下来,接着又到学校打听孙林的事。
一问才知道孙林为了女朋友,这段时间正闹得满城风雨。
孙林的女朋友叫梁丽,两人在网上认识的,一见钟情,爱得很深。
但梁丽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坚决反对。
梁丽的父亲是个大老板,瞧不起孙林这个穷教书的,希望梁丽嫁给省委组织部长的小儿子,攀一树高枝。
为了阻止梁丽和孙林来往,梁丽父亲将她软禁在家。
梁丽是个倔强的女孩,一口咬定非孙林不嫁。
梁丽父亲拿女儿无可奈何,转头对付孙林,先出重金收买,孙林却颇有点书呆子气,视金钱如粪土。
梁丽父亲恼怒起来,指使人将孙林狠揍了一顿,这件事闹出去,媒体一报导,闹了个沸沸扬扬。
白帆心想:他让我帮忙,不是要我帮他抢老婆吧?没想到还真猜对了,第二天一大早孙林来找他,说要和梁丽见面,但梁丽的父亲派了两个人寸步不离地跟着她,白帆要做的,就是挡住那两个人。
这个忙白帆乐意帮。
他跟孙林到一个街口守着,没多久,一辆黑色小轿车开过来,孙林突然冲出去,双手一张,拦在了路中间,司机一个急刹车,只差一点点就撞在了孙林身上。
白帆心想:这小子,为娶老婆倒不怕死。
车门打开,出来两个一身横肉的汉子,同时一个女孩探出头来,大叫:孙林,小心!这女孩正是梁丽,眉目如画,非常漂亮。
那两个汉子直奔孙林,白帆一步跨过去,双臂一张,那两个汉子来不及收脚,在他臂上一撞,就像撞在一堵墙上,连退数步。
那两个汉子吃了一惊,一起看着白帆。
孙林从另一面绕过去,拉了梁丽就跑,那两个汉子想赶去阻拦,白帆却横身挡着。
一个汉子举起拳头要打,白帆眼光像刀一样锐利,喝道:动手手断,动脚脚断,我说话算数。
他声音不大,但有一股肃杀之气,那汉子举起拳头,竟不敢打下来,白帆冷哼一声,转身跟上孙林。
上了的士,孙林道:去公证处。
白帆弄不懂了,问题:要拿结婚证,得上民政局啊,上公证处干嘛?孙林摇头,道:我们不是去拿结婚证,是去做死亡公证。
白帆更加弄不懂了,什么叫死亡公证?公证处到了,三人走进去,梁丽对公证员道:我叫梁丽,我的生命是我父母给的,我现在要自杀,把生命还给他们,等我再活过来时,生命就是我自己的了,他们再没有权力干涉我任何事情。
这件事,我想申请公证。
这话,公证员和白帆都听糊涂了,正想问个明白,梁丽突然一声大叫:同时请你们证明,我是自杀的,与任何人无关。
说完,她身子一晃,软软地倒在地上。
白帆吃了一惊,过去一把搀住,只见梁丽脸色惨白,鼻孔嘴巴里都有血流出来,显然是中了剧毒的症状,惊叫道:你怎么了?公证员也慌了,孙林却不慌不忙地说:她服了剧毒化学药品,三十秒钟就会丧命,公证员,过三十秒钟,请你给她公证,她确已死亡。
白帆又惊又怒,一把揪住孙林,叫道:孙林,这药肯定是你给她的,你是不是疯了?!孙林是化学老师,自然有办法配出剧毒化学药品。
孙林说:不错,药是我给她的。
白帆,有些事情现在来不及跟你解释,请你相信我,梁丽是我最爱的人,我不会害她的。
我能让她活过来,但我需要你的帮助。
他的眼光清醒而恳切,不像神智迷糊的人。
白帆联想到他钻悬棺的事,觉得这一系列的事都很古怪。
他冷静了一下,问题:要我帮什么忙?孙林悄声说:晚上,请你帮我把梁丽的尸体偷出来,运到一个地方去,她就可以复活。
白帆心中一动,问题:三峡悬棺?孙林一怔,道:你怎么知道的?你既然知道,就更应该信我了。
白帆又惊又疑,心想:难道死人进了悬棺竟能活过来?那也太不可思议了。
不一会儿,警察来了,法医证实梁丽已死亡。
因梁丽亲口说是自杀,跟别人无关,警察只盘问了孙林一番,没有扣押他。
梁丽的尸体停放在殡仪馆。
半夜,孙林和白帆悄悄摸进去,把梁丽的尸体用被单裹了,抬出来,开着租来的车到了江边,连夜乘船下行。
孙林松了口气,说:我知道你有一肚子疑问,我慢慢说给你听。
我是巴人后裔,三峡悬棺里葬的,便是我的祖先。
悬棺里藏着一个秘密,由巴巫掌握,代代相传。
我的先祖里,出过一个巴巫,他将这秘密用文字记了下来。
我偶然知道了这个秘密。
说到这里,他吻了吻怀中梁丽的尸体,接着道:我的祖辈们,之所以要将棺材放到悬崖上,是因为他们相信,葬在悬崖上,灵魂就不会散,过了一定的时间,死了的人又可以重新活过来。
你可能认为这是迷信,但秘密就在这里,它是真的,人在悬棺里真的可以活过来,不过不是所有的悬棺,只是其中一具。
白帆问题:就是你钻进去的那具?孙林吃了一惊,问题:你怎么知道的?白帆将经过叙述了一番,问题:你在棺材里搞什么鬼?怎么把衣服都脱在里面,光着身子溜出来?那是你巴巫老祖宗留下的古怪仪式?孙林笑了:你以为棺材里的衣服是我自己脱下的?不是,这就是那具棺材的奇异所在,死人进棺,可以复活或投胎转世,活人进棺,则可以跨时空转移。
我虽然从先祖的记叙里知道了悬棺的神秘功能,但我不敢拿最爱的人的生命来冒险,所以我自己先试了一下,躺进去,脑子里想着回宿舍,‘哧溜’一下,真的回去了,没想到身上所有的东西全留了下来。
原来是这样。
白帆惊奇到极点,笑道,古话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你这一趟倒很有点古意了。
这悬棺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呢?孙林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据先祖记载,这具悬棺是巴巫之圣天巫升天的居所,是天巫以三年之功亲手制成,而将棺材悬置于悬崖绝壁之上,也是他的创举。
我进去的那具棺材,其实是自有悬棺以来的第一具。
说着说着,天色渐亮,船入小三峡,驶近悬棺地点。
白帆明白了一些事,却又增加了新的疑惑,寻思道:悬棺能将人在时空中平空转移,那也太不可思议了,那制造悬棺的天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两人带着梁丽的尸体,仍从白帆上次开出的路上崖。
到崖上,孙林先下去,白帆将梁丽的尸体吊下去,自己再下去。
孙林将梁丽的尸体放进棺材,后脑勺正枕在那块鹅卵石上。
盖上棺盖,孙林扑通跪了下来,叩头道:列祖列宗,一定要让梁丽活过来啊。
我们已经做了死亡公证,她父母再不会干涉她。
她将是我孙氏一脉最善良美丽的媳妇,会生下好多儿女,延续孙氏香火。
白帆听了暗笑,心想:这书呆子,先搞什么死亡公证,这会儿又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了。
孙林告诉他,进入悬棺,一炷香时间便可心想事成。
他凝神细听棺中的动静,半个小时过去了,什么反应都没有。
孙林急了,揭开棺盖,突然惊呼一声:梁丽!棺材中空空如也,并无梁丽的身影。
据孙林先祖记载,死人复活,并不会离开棺材。
就算梁丽是像孙林一样发生了时空转移吧,可也有不同,棺材中并没有留下梁丽的衣服。
这……这是怎么回事?孙林看着白帆,眼泪便要喷涌而出,白帆也茫然不知所措。
梁丽!孙林大叫一声,一脚跨进棺材,拉上了棺盖。
白帆知道拉不住他,只得盘膝坐下,凝神打坐,顿时进入无我境地。
他学过武术和禅定,并有极深的修为,这时希望能以一点清净无染之禅心,去破解悬棺那不可思议的谜。
一入禅境,白帆立即感应到悬棺内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召唤着让他前去。
白帆睁开眼睛,打开棺盖,孙林果然已消失。
他毫不犹豫地跨进棺中躺下,反手盖好棺盖。
一会儿,只觉得后脑勺枕着的鹅卵石忽然热了起来,一股热流从后脑勺一直弥漫到全身,同时有红光从脑后部射出,越来越亮,照得棺中一片粉红。
白帆只觉脑子一麻,身子已躺在了另一个地方,头顶蓝天白云,身下碧草如茵。
他翻身坐起,孙林和梁丽都在,梁丽果然活过来了,笑盈盈地向他打了个招呼。
孙林惊喜地叫道:白帆,你也来了,太好了!白帆看看四周,问题:这是什么地方?孙林说:我不知道。
这时,只听到山背后传出震天的鼓声,还有叫喊声。
三人循声而去,上了一个小山包,眼前陡然开阔,是一块极大的平地,有两大群人正互相对峙。
这些人都穿着古人的服装,老少不一,各持刀矛棍棒,像是两个村寨的人起了争执。
左边一群人的首领,是一个头插白羽毛的汉子,拿着一根长矛,十分雄壮;右边的首领,则是一个插黑羽毛的汉子,同样雄壮,拿着一柄石斧。
鼓声停止,插白羽毛的汉子喝道:黑云,这块土地,是我们先祖早就定下的葬地,你最好赶快领着你的族人离开,若硬要强夺,一旦开战,那时后悔可就晚了。
插黑羽毛的汉子大叫一声:白鱼,你不要说瞎话,这块葬地是我们先祖先选定的,还是你带着你的族人赶快走吧,否则打起来,只怕你们有灭族之祸。
这都是什么人啊?穿得古里古怪,说话也稀奇古怪。
梁丽问,他们是在拍电影吗?白帆皱着眉头,寻思道:难道悬棺把我们送回了古代?两群人越说越僵,战鼓重起,眼看便是一场大规模的械斗。
这时,远处传来一声长啸,声震云天,竟将战鼓声压了下去。
啸声过去,一个老者大步走来。
老者身材高大,白发披肩,头上一左一右插了两根羽毛。
天巫!两群人一齐欢呼,齐齐跪下拜倒。
天巫?孙林惊呼道,难道我们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巴人时代?天巫在人群前站定,却抬眼望向白帆等人的藏身处。
白帆与他四目一对,心中一震,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正是先前召唤他入棺的。
天巫看着白帆,面带微笑,说道:远方来的客人,请你们过来,见证巴人丧葬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白帆略一迟疑,带着孙林和梁丽走到天巫面前。
白帆双手抱拳道:晚辈白帆,拜见前辈。
跪伏着的巴人突然见到三个穿着古怪的生人,脸上都有惊疑之色。
梁丽也吓得紧挨着孙林。
天巫向白帆点一点头,对巴人道:他们是远方来的客人,将见证我们巴人的一段历史。
说完,他喝道:黑云,白鱼,你们本是同一个祖宗的兄弟,这块地本是你们共同的祖业,但你们却为了它而互相争斗,这让你们的先祖非常痛心,昨夜他们托梦于我,已为你们所有的人选定了新的葬地——江边悬崖的洞穴。
葬进悬崖洞穴的人,灵魂将进入天国。
你们的先祖还告诉我,为了让你们及你们的后代确信不疑,他们将使第一个葬进悬崖洞穴的人死而复生,以显示他们的神力。
现在,我决定选两个人。
说到这里,天巫突然双掌齐出,同时拍在跪伏着的黑云和白鱼头顶上。
他掌力奇重,黑云、白鱼同时脑浆迸裂,栽倒在地。
梁丽和跪伏着的巴人一齐惊叫出声。
天巫大喝一声,双眼电光飞射,白发扬起,威风凛凛,叫道:我以天巫之名立誓,三天之后,他们必将复活。
他的神威震住了所有人,再无一人出声,在天巫的指挥下,巴人抬着黑云、白鱼的尸体来到江边高崖上,另分出一批人去抬了一具棺材来。
白帆一眼认出,这棺材正是他们进入的那具。
在天巫的指挥下,巴人将黑云、白鱼的尸体一起放进了棺材里,用巨藤将棺材吊下崖壁,先下去的人再用木钩将棺材钩进洞中。
白帆等人目睹了放置悬棺的全过程,都难抑心中的激动,不时发出惊叹。
孙林叫道:我回去后,一定好好写一篇文章,将放悬棺的全过程披露出来,必定会引起轰动。
梁丽却苦着脸道:只怕我们回不去了,会和他们一样,死了也葬进悬棺里,后人发掘悬棺,看到我们陪葬的手机手表,一定又是件举世轰动的大新闻。
不必担心,你们能回去的。
答话的是天巫。
这时巴人已全部离开,只剩下天巫一个人,微笑着看着他们。
白帆问题:前辈是哪个星球上的人?悬棺的神奇功能,以及天巫眼中传出的巨大力量,使白帆确信,天巫绝不是普通人,十有八九是外星人。
天巫微笑着摇摇头:不,我是地球人,是已经灭绝了的第一代地球人。
什么?白帆惊呼道。
天巫发出一声叹息,道:早在七亿三千万年前,第一代地球人便已出现,当时的地球不像现在这样四分五裂,是一个整体,高山耸立天际,大河劈开原野,每一块平原,从南到北,至少有一万公里,那种雄浑壮阔,现在这种疙疙瘩瘩的地形根本没法比。
那时的人也和现在不同,共有十二种形象,有的牛头,有的马面,有的人首蛇身,有的鸡嘴三足。
在第二代地球人中,中国人是继承第一代地球人印象最多的。
你们知道中国为什么有十二生肖吗?白帆愣了一下,道:难道十二生肖是对十二种第一代地球人的记忆?天巫点点头,道:对,我们本想告诉第二代人,第一代地球人大体是什么样子,给他们留个记忆。
但传来传去,传到后来,走样的很多,但大概样子还是传下来了,像我们这一类,实际上是牛首人身,与十二生肖中完完全全的大水牛并不一样。
说着,他一声低吼,身子突然长高,同时头部开始变异,嘴巴突出,脑后长角,成了一个体形庞大、牛首人身的怪物。
梁丽顿时吓得尖叫起来。
原来,第一代地球人科技远比现在发达,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也比现在先进得多。
并且对资源尽情利用,不加以保护,最终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为了争夺剩下的有限资源,互相之间大打出手,最终同归于尽。
天巫这支牛首人在灭绝前,集所有智慧,制造了一台超级电脑,命名为大成器,就是悬棺中牛头顶心骨上镶着的那块鹅卵石。
悬棺之所以能让人起死回生及穿越时空,全是大成器在起作用。
天巫其实早已死了,此时看到的天巫,不过是大成器制造出来的幻影。
白帆等人感慨不已,同时想到自己这一代人,尔虞我诈,对地球百般掠夺而不加保护,不正在走第一代地球人的老路吗?天巫说,之所以骗巴人把棺材放置在悬崖上,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资源枯竭的年代,知道沃土难得,不愿看到他们用最好的土地来埋葬死人,于是略施小计,帮他们从死人手里把地抢回来。
白帆等人弄明白了悬棺的来历,都觉得有些好笑。
三天眨眼即过,天巫指挥几条汉子从崖顶下去将棺材拉了上来,打开棺盖,只见黑云、白鱼突然睁开眼睛,一起站了起来。
天巫,天巫!巴人齐声欢呼,一齐拜倒。
黑云、白鱼手拉手齐声道:我们是同一个祖宗的兄弟,从此再不争斗,我们死后,所有的人都将葬进江边悬崖洞穴里,同往天国!白帆等人相视而笑。
巴人散去后,天巫道:你们也该回去了。
白帆问题:前辈把我们弄回两千年前的巴人时代,不会仅仅告诉我们悬棺的来历吧?天巫笑道:是,我叫你们来,一是孙林偶尔闯入,缘分难得;二是眼看第二代人又在重复着先辈的老路,实在不甘心,希望借你们的口,传话给第二代人,若不想像先辈一样灭绝,现在便是回头的时候了。
他话音刚落,白帆三人眼前一花,身子已站在来时的船上,往江边悬崖上看,天巫孤独地立着,慢慢化为牛首人身,再慢慢消逝不见。
看着天巫消逝的身影,白帆等人仿佛看到了第一代地球人的消亡,心中无限伤感,他们都知道,回去之后该为这古老的地球做些什么了。
什么是悬棺之谜?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
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
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
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
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
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
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
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
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
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
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
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
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
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
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
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
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
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
可靠吗?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
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
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
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
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
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委之壑。
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
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
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
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
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
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
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
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
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
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
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
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
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
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
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
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
《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
……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