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等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等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的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l-图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
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日再转左方(图3-图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
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图7)。
要点:蹲身握拳协调,上体微含,左、右拳应有争力。
3.踩腿挑拳身体左转,左脚前上一步,右拳直臂上挑,左拳变掌下拍在右前小臂处,同时右脚向体前下方戳踩,目视右拳方(图8)。
要点:挑拳、戳踢相合,右拳拳眼向上。
4.马步顶肘
右脚向下震步,左脚随向前踏碾地呈马步,同时身体右转,左臂屈肘上顶,右拳直臂后拧摆,目视肘方(图9).
要点:右、左脚落步应侧滑进身,与顶肘形成整力。
5.马步掼打身体微右转,左臂屈肘里格,随之右脚前上步呈马步,上体左转180度,左拳回收腰间,同时右臂直肘横向掼打,高与肩位,目视右拳方(图10,图11)。
要点:裹身格肘,掼打力达拳背。
6.弓步抻拳
身体微左转,右臂屈肘里格;接着双腿蹬拧成右弓步,同时左拳直臂前打,右拳屈肘后顶,目视左拳方(图12)
要点:蹬地转腰发力,左、右拳前后需有抻拉劲。
7.蹲步栽拳
身体左后转,左拳变掌屈肘回护体前,右拳由上至下栽打至腹位,同时左脚回撤与右脚并蹲震踏地面,目视前方(图13)
要点:震脚、栽拳配合一致,周身沉坠,力达拳面。
8.弹腿砸拳身体左转,左掌直臂向后立摆一周至腹前,握拳回抱腰间,随之右拳翻肘下砸拳,同时右腿向前弹踢,目视前方(图14—图16)
要点:砸拳、弹腿同动一致,力达拳背、脚尖。
9.马步崩拳身体左转,右、左手臂相交腹前;接着右脚侧上步呈马步,同时右拳直臂由上向下砸击,高与肩平,左手回收腰间,目视拳方(图17,图18)
要点:进步、崩拳相合一体,转腰挥臂发力,力达拳背。
10.弓步抻拳身体稍左转,右臂屈肘回格,随之双腿蹬拧呈弓步,右拳屈肘回拉体右侧,同时左拳侧向水平打出,目视左拳方(图19,图20)
要点:蹬地转腰发力,力贯拳面。
11.半马步推掌
身体右转,左脚收点右脚内侧,左拳变掌上托体前,右拳回腰;接着左脚上步,左拳后摆,随之右脚再向前上步,左脚跟进呈半马步,同时右掌向前方推出,目视右掌方(图2l,图22)
要点:左、右脚跟进相连,整体一致,推掌暗含螺旋力。
12.丁步托掌
身体右转,左、右手臂后摆,随由下向一上托至面前,同时右脚震跺地面,左脚回点呈丁步,左、右肘关节微屈,目视前方(图23,图24)
要点:跳震步沉稳,双掌宽与肩位,力打双掌。
13.半马步塌掌
左脚前落步呈半马步,同时双掌向下劈按于体前,左、有肘关节自然伸展,上体稍倾,目视前方(图25)
要点:落步、劈掌一气呵成,翻腕灵活、快捷,力达双掌。
14.虚步架推掌
身体前移,右掌横按,左掌经上穿出;接着左脚尖回点呈虚步,同时左掌前推,右掌由下摆架头侧,曰视左方(图26,图27)
要点:穿掌快速,落虚步‘亏左、右推架掌一致。
15.翻身架推掌
左腿上提,右掌后摆与肩平;接着左脚外摆震地落步,随之身体向左翻转一周,同时右脚前跳步,左脚回撤下落呈马步,左掌上架,右掌侧推,目视右掌方(图28~图30)
要点:跳步翻身快速,架推掌配合协凋一致,搓脚发力,力打掌根。
16.左右大缠 身体左转,右手臂向下抄挂,随之右转身,左、右臂立圆抡摆,右脚震地面
左脚回收呈丁步,右掌上架,左肘回格;接着左脚侧上步,右脚跟步,同时
左掌推出,目视掌方(图31~图34)
注:右大缠与左大缠动作要领相同,唯左右方向相反(图35~图38)
要点:抄挂抡臂连贯,震脚格肘一致,进步、推掌合整。
17.小缠崩拳
身体右转,左掌扣压右腕,随右腕向外缠绕一小圈抓握变拳,回收右腰间,同时右脚下震踏地,左脚回收呈丁‘步;接着左脚侧上步呈马步,左拳向体斜下方崩出,日视拳方(图39—图41)
要点:缠腕灵顺,震脚沉身,崩拳力达拳面。
18.马步推掌
身体稍后移,左拳变掌旋腕上托;接着右脚向前上步呈马步,同时右拳变掌
立推出,左掌屈肘回收腰问,目视右掌方(图42,图43)
要点:托掌活腕,上步、推掌同动一致。
19.退步挂塌身体右转,右脚回收,左手臂经右肘下方托穿于头前,右拳回腰;接着右腿后撤步呈弓步,右手臂直肘向下抡劈于体前,同时左臂后摆,目视右掌方(图44,图45)
要点:转身穿掌连贯,退步抡劈掌有力。
20.左右格肘身体挺立,左脚后撤步,左掌直臂上挑,右臂随动后摆;接着左脚前卜步,右脚回点呈右丁步,同时左臂屈肘外挡肘,右拳回腰间;随后右上步,左脚回点呈左丁步,右臂屈肘外挡肘,左拳回腰间,目视前方(图46~~图48)
要点:丁步、格肘相合,转腰活肘发力,力达肘外侧。
21.跪步栽拳
左脚上步,右脚跟步呈跪步.同时左手臂屈肘上架头顶上方,右拳直臂向体下方栽打,目视右拳方(图49)
要点:架打一致,跪步沉稳,右栽拳旋臂发力,力达拳面。
22.马步双顶肘
身体右转,右脚侧跨步呈马步,同时左、右拳变掌屈肘向身体两侧横顶肘,肘位高与肩平,目视右方(图50)
要点:回身快捷,左、右顶肘应含争力。
23.蹲步下塌掌
身体左转一圈,双掌由下向上摆托,同时右脚并靠左脚内侧,随之震脚蹲步,右掌直臂下塌,左掌屈肘回收腋下,目视右掌方(图51-图53)
要点:转身灵活,蹲步塌掌合整,力达右掌根。
24.马步挂拳
身体左转,左掌侧展开,同时左脚扣贴右膝窝;接着左脚侧落步,右脚跟进呈马步,右掌直臂变拳回挂腹前,左掌护收右腋处,目视右方(图54,图55)
要点:移步合整,挂拳有力,力达右拳臂内侧。
25.弓步挡手 身体右转拧呈弓步,右拳变掌,与左掌同时向体前推挡,肘臂自然弯曲,目视前方(图56)
要点:蹬地转腰发力,力达双掌,双臂宽与肩同。
26.马步推掌身体稍右转,左掌上托,右掌回收腰间,左脚收点右脚内侧;接着左脚上步,右脚连动上步呈马步,同时右掌前推,左掌后摆,目视右掌方(图57,图58)
要点:左、右脚上步连贯,推掌力达掌根。
27.转身推掌身体左转,左掌向外缠腕刁抓随回收腰间,同时右脚进步呈马步,右掌立推体右侧,目视右掌方(图59,图60)
要点:缠腕灵活,推掌蹬地发力。
28.退步推掌
身体右后转,右脚后撤步呈马步,同时右掌外缠刁抓回收腰间,左掌侧推身体左侧,高与肩平,目视左掌方(图61)
要点:退步推掌协调一致,左、右掌形成前后争力。
29.马步劈拳右转身,左掌变拳直臂由下向上回挂抡摆,随之身体左转,左脚后撤步呈马步,左拳回收腰间,同时右拳直臂劈出,目视拳方(图62,图63)
要点:撤步、劈拳要有闪展身法,转腰松肩发力,力达拳抡。
30.缠腕弹踢右转身体,左手扣握右腕,右手外缠回收腰间,同时右脚震踏地面,左腿高弹踢出,目视腿方(图64~图66)
要点:缠腕走小圆圈,高弹活胯发力,力达脚尖。
31.马步崩拳左腿侧落步,右脚跟进呈马步,同时右拳屈肘回收腰间,左掌变拳直臂向体左侧崩打,高与肩平,目视右拳方(图67)
要点:左.右脚移步应有前闯之劲,崩拳松肩展臂发力,力贯拳背。
32.蹲步栽拳身体左转一圈,左右手由下向上托摆,随之左掌回护体前,右拳下栽于裆前,同时左脚碾转,右脚合并震踏呈蹲步,目视前方(图68,图69)
要点:转身轻灵,蹲步、栽拳一致,力达拳面。
33.弹腿砸拳身体左转,左掌侧摆一周,随回收腰间;接着右拳翻肘下砸,同时右腿向前弹踢,目视腿方(图70,图71)
要点:摆掌目随,砸拳快速有力,弹腿力达脚尖。
34.马步崩拳身体左转,右脚扣贴左膝窝,左、右手臂交叉在腹前;接着右脚侧落步呈马步,右拳展臂向体右侧崩砸,左拳回收腰间,目视右拳方(图72,图73)
要点:扣脚抓地稳固,移步、崩拳同动一致。
35,弓步抻拳身体稍左转,右臂屈肘里格;接着右转身,双脚蹬拧呈弓步,同时右拳回拉体右侧,左拳向体左侧打出,目视拳方(图74,图75)
要点:格肘拧腰裹胯,抻拳内含争力3
36.半马步推掌
身体右转,左脚回收右脚内侧点地,同时左掌向卜缠托,右拳收在腰间;接着左脚上步,有脚跟步呈半马步,且右拳变掌向前推击,左手随动体后,目视右掌方(图76,图77)
要点:丁步、托掌同动,移步、推掌快猛有力。
i
37.马步推掌
右掌回旋刁拉收于腰间,左脚上步,身体右转屈蹲呈马步,同时左掌侧向推出,目视左掌方(图78)
要点:连环推掌快速,蹬地转腰发力,力达掌根。
38.退步砍掌
身体右转,右步向体后闪退步,同时右掌直臂平砍,左掌护击右小臂处,目视右掌方(图79)
要点:退步疾速,砍掌水平发力,力达掌外沿。
39.缠腕冲拳
右掌翻腕水平掼打,左掌相接护抓右腕,同时右脚下震步,左脚回收呈丁步;接着左脚上步呈弓步,右拳向前冲打,左手护抓右腕,目视拳方(图80—图82)
要点:震脚、双手回拉要有裹劲,蹬地转腰送肩发力,力达拳面。
40.弓步挡手
身体右转180度呈弓步,左、右掌成十字型向外推顶,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腕部相贴,目视前方(图83)
要点:转身快速,挡手沉肩屈肘,掌高与面。
41.缠腕冲拳
左掌变拳,向里掼打,右掌迎护左腕,随之左脚震地,右脚回收呈丁步,同时左拳回旋腕抽抓于腰间;接着右胸上步呈弓步,左拳向体前冲打,右手护抓左腕处,目视拳方(图84。
图86)
要点:震脚抽拳合整,蹬地转腰发拳,力达拳面。
42.弹腿穿掌
右掌下压,左掌翻穿体前,掌心朝上,同时左脚向前弹踢,高于裆位,目视左掌方(图87)
要点:支撑腿微屈,弹腿、穿掌相合一致。
43.弓步塌掌 左掌回挂变勾至体后,左脚前落呈弓步,同时右掌直臂向体下方推出,上体稍前倾,目视掌方(图88)
要点:落步、塌掌快速有力,勾尖朝上,转身俯身发力
44.弓步崩拳身体右转180度,右、左手依次向体右侧弧形摆压至腹前,同时右脚回点呈丁步;接着右脚下震步,左脚后撤变弓步,左拳回收腰间,右掌变拳向体下方崩打,目视拳方(图89,图90)
要点:转身顺达,摆臂下压连贯,崩拳快脆。
45.连环推掌右拳变掌向上旋托,随之右脚踏地震地面呈弓步,左掌向体前直肘推出;接着左脚上步,右脚提点地面,随后撤呈弓步,同时左掌向上旋托回腰间,右掌前推,目视右掌方(图91~图94)
要点:退步、缠托掌协调一致,弓步、推掌劲力合整。
46.蹲步顶肘 右掌上挑,随后摆拧至体右侧:左脚回收右脚内侧呈蹲步,同时左臂屈肘向上顶击,目视左方(图95)
要点:挑臂、顶肘合一,屈膝沉身。
收势
身体直立,左步侧开步,双拳变掌,平砍于体前;接着右脚并站左脚内侧,左、右手臂侧展平托,随之由上向下双按掌至腹前,目转视左方:继而,双手下垂身两侧,目转视前方(图96-图99)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问:敢问前辈:「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高妙的技法,「八卦门」也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门派。
但是,为什么今日练「八卦掌」的人已渐稀少?就是偶有习练的,也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的转圈子;和说许多玄乎其玄,叫人愈听愈不明白的干、坤、震、离、阴阳五行之类的话。
使人或以为「八卦门」的人玄妙莫测,敬鬼神而远之。
或以为「八卦掌」纵能健身,亦绝对不能应敌,而戏谑之为「驴推磨」。
此中实情,究竟何若?晚辈不敏,敢问。
答:「大哉,问」!只是,「一部二十五史」教我「从何说起」? 问:前辈随意指点不妨。
答:不然。
仍请足下随意问来,待我实说与你。
问: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首先,当然是名称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武术要叫「八卦」?可得闻乎? 答:咳...... 这真是说来话长。
本来,这种掌法并不叫「八卦掌」的,似乎可信叫「阴阳八盘掌」。
问:然则又何谓「阴阳八盘掌」? 答:所谓「阴阳」,浅说之,便是手心,手背的翻转,变化。
深入之,更及劲道,缠丝的运用、配合。
至于「八盘」,乃是因为这种掌法的操习,要立八根木桩,而后以掌历盘这八根木桩以练功夫的缘故。
所以,合以称之,就叫它「阴阳八盘掌」。
问:敢问这八根木桩,应该如何立法? 答:应该围绕己身,「前、后、左、右」各立一根,乃是四根。
再加「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各立一根,便是八根了。
问:如不叫「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而称之为「东、南、西、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仍是八根木桩,可乎? 答:叫它「东、南、西、北」,与夫「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自然是可以的。
只是有了方位,位置就固定了,就似乎非如此立桩,也非依此练习不可了。
今日社会,地狭人稠,似不必死守此限。
因地制宜,随意立之。
只要大致围绕己身,不碍练习可矣。
问:谨受教。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以及它所立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练「八卦」的人常说的「四正」、「四隅」? 答:一点不错,「前、后、左、右」就是所谓的「四正」。
「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是所谓的「四隅」。
问:那么,这八根木桩,与中国的阴阳八卦之学说,究竟有何关系? 答:笼统说来,若以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皆出不了八卦。
则此种掌法,此种木桩,又何独敢脱出于天地之外?自然是有关系的。
问:前辈话中有话。
敢问:若是不要笼统,明白清楚的说来,则八卦之学,与「八卦掌法」,有必然的,不可或分的关系否? 答:若这等说,自然没有必然的关系。
问:那么,为什么非叫它「八卦掌」不可呢? 答:其实,并不一定「非叫它『八卦掌』不可」。
只是因为后人将这些木桩分别命名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卦名,所以就将此掌法,叫做「八卦掌法」。
问:究竟是何人将此八桩安上八个卦名的呢? 答:虽然已不可考,总是很有学问的人吧。
问:然则前辈的意思,这八根木桩,并不一定要按八卦命名。
这种掌法,不一定要叫「八卦掌」了? 答:正是此意。
试看「阴阳八盘掌」之名,「八」是数目,「盘」是动作。
说得清清爽爽,实较「八卦掌」之名为优。
问:然则「八卦掌」一名,是否宜加修改呢? 答:此名经已通行,似亦不必多事。
而且,又将如何改呢? 问:这八根木桩径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时,叫「阴阳八盘掌」。
木桩被叫做「干、坤、震、巽、坎、离、艮、兑」之时,就叫「八卦掌」。
那么,另订新名,自然仍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作根据喽。
答:需知这八根木桩的称谓实是无谓的,叫它什么皆可。
叫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有何不可?叫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有何不可?叫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有何不可? 问:前辈谬奖了。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立妥以后,操习的方位,是不是一定的? 答:初学之时,操习的顺序是有一定的;先某桩、后某桩、再某桩、又某桩...... 但方位并不需要固定。
比如此次向东起手练去,下次向西起手练去。
总之自己之关系位置为准,依序而盘;不必死守方位。
更不必怕盘错了桩子,使得乾坤错位而发生地圻天崩的大祸。
问:前辈说:「初学之时」如此,似乎深入以后,还有变化? 答:这个自然。
熟练之后,随意行去,盘到那桩是那桩,亦不必死循次序了。
问:方位、次序、两不需守。
再请问:这八根木桩之数,亦可以增减否? 答:可以的。
之所以定标准为八桩,不在数目,而在方位。
将己身之「前、后、左、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皆围满它。
使人对任何一方之敌人,皆能应付。
其意在此,固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然则至少需立几桩?至多可立几桩? 答:这可说全无一定。
至少要立一桩,否则如何用功?至多可至无限,而其实太多亦是无用。
问:尝闻:「八卦掌」之练法,要在院中林立竹竿,而后在竹竿间穿来穿去,一面练掌,身法飞快,而不碰到竹竿。
有此功否? 答:这是妄说,而由来已久。
其实就是指的「盘桩」。
因为所知不确,又复故神其说,就成了在竹竿缝里穿来穿去了。
请问,就算穿得来穿得去,又怎样? 问:然则「八卦穿林掌」一名,亦不可信了? 答:「八卦穿林掌」、或「八卦游身穿林掌」之名是因为历盘八根木桩,就可叫作「穿林」。
此名不妨存之,不为害。
问:前辈提到「游身」二字,外间亦常闻有「八卦游身掌」、「游身八卦掌」,其说确否? 答:「游身」之说有二:一是双掌游走,穿缠己身──其实目的在穿缠敌身。
一是身法游走如龙,故谓之「八卦游身掌」。
至于「游身八卦掌」,同是一事。
问:前辈云「游走如龙」。
而外间亦有「龙形八卦掌」之称,可得而闻乎? 答:龙是说得好听,其实龙在何处?「八卦」之掌法穿缠,身法拧转,处处离不了一个蛇形。
为了好听,便不叫蛇形,叫它「龙形」。
其实「八卦」皆是「龙形」,去了「龙形」便无「八卦」,而又绝无其他虎形,猫形。
所以,叫它「龙形八卦掌」固无不可,不如此叫的也仍是「龙形八卦掌」也。
问:如此说来,只是「八卦」、「龙形」、「游身」、「穿林」颠来倒去的称呼而已,实东西仍是一个喽? 答:一点不错。
如果不嫌麻烦,也不妨一起用上,叫它「八卦龙形游身穿林掌」。
或将其中次序颠之倒之,或是省去几个字,皆无所谓。
问:前辈通达之论顿开茅塞。
然而外间常有因名称之不同,而互相菲薄之事,则又何说? 答:此辈不在技术上下功夫,专在字面上做文章,只得由他。
问:然而同是练「八卦」的,亦确有互不相同之练法,当是何因? 答:这是由于师承不同,心得有异之故。
其他拳术,亦多如此,不足为奇。
问:然其间定有优劣。
当如何判断辨析? 答:功夫之深浅在各人,技术之优劣则端看是否切合「八卦」之原理而定其高下。
问:「八卦掌」之掌法,共有几套? 答:任何武术,本不当以套数为讲究,「八卦掌法」尤不注重于此。
然一般而言,有「八卦掌」,及「八卦连环掌」。
问:「八卦连环掌」但闻其名,已难一观,愿先请教。
答:「八卦连环掌」亦简称之曰:「连环掌」,而将「八卦掌」简称曰:「八掌」。
这套「连环掌」就是游走八门,历盘八桩,步子不停,掌法亦不间断的一套基本掌法。
之所以谓之基本者,一因熟练以后,「盘桩」亦不必全依此套路,变化之妙,存乎其人。
二因「八卦门」无论徒手之技巧,兵器之应用,无不从此「连环掌」中衍生出来。
问:难道初学转圈子的八个掌法,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吗? 答:正是。
问:难道不是将基本的「八掌」连串,成此「连环掌」的吗? 答:问得好!这就牵涉到「八卦掌法」最初创造的次序,和正确的练习步骤上去了。
问:愿闻其详。
答:其实创造的顺序,亦正是练习的顺序。
首先,当然是「八卦掌法」独特的基本动作。
问:这些都是单动作吗? 答:都是单动作,而将「手、眼、身、腰、步」,一一练到。
熟了以后,则或由老师引导,或者自行连串起来,成为一组一组的动作,继续的练。
这、就近乎基本所谓的「八掌」了。
问:今日之练「八卦」者,似乎就此而已。
甚至连基本之单动作亦无,上来就是「单换掌」,「双换掌」...... 答:今日诸贤如何练法,我不知矣。
只是,这等练法,亦能练得出功夫否? 问:这倒是真个不能。
敢问,何以故? 答:无他,只是不曾上过木桩之故。
问:然则「上桩」如何? 答:「上桩」亦有次序。
等基本训练已成之后,可使他先盘一桩,而后两桩;使知如何「换桩」。
「换桩」之训练多不过三,便可使习「全桩」,亦即是学习「八卦连环掌」;游走八门,历盘八桩。
而也有为了连成一气,增加锻炼起见,更在八桩之中央,加立两桩,成为十桩者,亦无不可。
问:然则不是成了十挂了吗? 答:不然。
方位仍只八方,不在桩数之多寡。
问:今日之传「连环掌」者,除前辈外,尚有何人? 答:以「连环掌」炫人者甚多,然皆是自己编造的,非其本来矣。
问:晚辈无状,斗胆请问,何以知人皆是「自己编造的」? 答:此有何难?只看他能历盘八桩,圆转自如,而无丝毫勉强,鋀钉之处否,便可知矣。
问:「连环掌」练完,已能历盘八桩、十桩,乃至于理论上之无数桩,然则何庸再练什么「八掌」? 答:如果全不「上桩」,功夫一世出不来,固然不可。
然习之既久,必须「离桩」凭空而习,始能转化入神,极肆其艺。
问:那么,转圈换掌之法,就是「离桩」进修,「私练」的妙技了? 答:一点不错。
「离桩」之后,各人以习用而最能发挥体能,最为稳妥,绝对可以取胜之掌法,参合变化,「私练」下功。
问:如此说来,这「私练」的并不一定要「八掌」了? 答:「并不一定要『八掌』!」今人动称「八掌」,乃强合八卦之数。
问:而此「八掌」,各人练来亦不一定要全同了? 答:「不一定要全同」。
徒不必同于师,师不必强制弟子。
各人之体能不同,心得有异,虽欲强其同也亦不可能。
问:然而各家「单换掌」、「双换掌」好像总比较近似。
答:同是「八卦」,何得而不近似?「单换掌」、「双换掌」是基本的「换桩」技术,离此不足以成方圆。
是以诸家皆不敢轻忽。
至于其他诸掌,无论掌数,掌技,就各自表现,不能一律了。
问:然则「八卦掌」之艺,至此臻乎极致欤? 答:功夫深浅,永无止境,何得云「臻乎极致」?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更无法凭空予以品量。
问:前辈高明之论,使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晚辈愚鲁,敢问:「八卦掌」的技法如此精妙,而其训练又有程序,不知何以传人极少?门户不张? 答:咳...... 此则「八卦门」百口莫辩之大罪...... 问:晚辈惶悚无地。
答:不然。
足下何预? 问:前辈不谈无妨。
答:正当详告。
武术各派,多好自秘其技,不肯轻传。
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振兴,这是最大的病根。
而「八卦」一门,此病特深。
问:何以故? 答:个中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是「八卦掌法」,技巧之精微高妙,允称武术之奇技。
得之者视为秘宝,不肯轻以示人,况传人乎? 问:愿闻其二? 答:第二是这种技击之奇珍,实在不容易练习。
必须要先天之条件,后天之用功,两相配合,而且要求极高。
是故前辈先师,便不肯随便传授,糟蹋了东西。
问:愿闻其三? 答:也是巧合,也是不幸。
早先的几位老师,都太嫌严谨了点。
开门收的徒弟已经不多,徒弟中传给真功夫的就更少了。
而得了真传的弟子,又复相沿成风,相诫成习,不轻易以「八卦掌」之真面目,真功夫示人,更不轻易将「八卦门」之衣钵相授了。
问:董海川先生为各门各派所共同钦崇,其地位已得共同之确认。
据云形意一门之所以合于「八卦」,也是因较技败于董海川先生之故? 答:较技之事无确据。
然如非真正佩服董海川先生,以形意一门之地位绝不肯兼习「八卦」,以济不足。
问:这是自然。
答:然若妄传以为二门已经合成一门,则又不然。
问:外间皆作此说。
且武技得以交流,岂不甚好? 答:是又不然。
「八卦」之技,是偏才,是奇技。
其术极高,非人人之所能习。
习之不达相当水平,尤万万难以致用。
实不如形意之平易近人,只要下功夫,定然可成功者也。
问:前辈不标榜自己,不鄙薄他人,风度涵量,令人钦佩。
答:做人本当如此,习武尤贵谦恭。
问:坊间亦有许多「八卦」的著作,当以何本为佳? 答:坊间诸书,我皆曾寓目,而无可当意。
唯阎德华先生之〈八卦掌使用法〉」不无可取。
然其许多〈使用法〉仍非〈八卦掌〉纯正之技,读者慎之。
至于其他,不足道矣。
问:前辈所赐教言,皆为外间所未尝有,信是「八卦门」中不轻外泄之秘。
晚辈何幸,得聆一席语,真个胜读十年书,不知前辈允予发表以纠俗谬否? 答:武术界风习极坏,非尔所知,我若是不说,又恐学者误听胡言乱语,妄加解释,致使本门之技遭受鄙薄,则吾真成本门罪人矣。
也罢、我因足下问道,能探源索本,故为道之如此。
句句实言,字字有据,发表与否,悉听君意可矣。
因为是以问答的体裁写的,而内容在探究八卦掌的根源。
所以,就取了「林问」,这么一个笔名。
当然是取〈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而夫子在答复之先,就夸奖说:「大哉问」!这一段故事。
发表之后,曾经引起了相当的震撼。
许多研练八卦的前辈们,纷来打听:文中采访的,究竟是隐居在何处的怎样一位老先生? 但是,当知道了这其实是我向刘师习练八卦的问答笔记之后,他们马上掩耳低眉而去,竟就不再追问了。
而其实,他们许多是刘师的朋友! 习武,第一就是求实在;容不得一丝儿的虚假。
此辈习武一世,且也博得了若干的名望,却连面对事实的勇气也无,乌足复论也哉!? 后来,此文又在〈中国武术集刊〉的第一集中转载时,就用了我的本名发表。
篇名为什么改了〈八卦掌法问答录〉?可就再三想不起来了。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