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简化太极拳3白鹤亮翅
(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目视左手(图118)
(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图119, 120)。
【要领】
两手抱球与右脚跟进半步要协调一致,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转动动作要以腰带臂,虚步动作要收腹敛臀,臀部与脚跟在一条垂直线上。
24式简化太极拳4左右搂膝拗步
(1)右手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121, 122, 123)
(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目视着右手(图124, 125)
(3)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目视左手(图126, 127, 128)
(4)上体右转,右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搂过,落于右胯旁,指尖向前,目视右手(图129, 130)
(5)左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右腿前弓,身体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外翻掌,由右后向上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随转体向上、向右下划弧落于右胸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右手(图131, 132, 133)
(6)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图134, 135)
【要领】
腿前弓成弓步的同时,手掌向前推出;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时须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在约30厘米左右。
(张三丰太极拳五六式提手上式和白鹤亮翅) 进步双掌 动作说明: 太极拳此进步双掌式,开始动作与搂膝拗步完全相同,但后面动作不一样。
具体区别如下: 承接白鹤亮翅之后,(开始第七式搂膝拗步中:虚步下切-起身揉球-搂膝拗步)。
(张三丰太极拳七八式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 动作不停。
右手随右身左转前推之时,重心开始在左脚上,随右手推出时,右脚经左脚边呈外弧形斜前迈开尺半许(图67正、反)。
上动稍停,右掌略坐吐、前右脚承受重心后,腰身以右脚为轴右转。
左脚与左手同上,左脚经右脚侧呈外弧形斜前迈开尺许,同时左手随腰身转动上步之时,由下至上划圆弧翻腕推掌(图68)。
要点; ①前面动作与搂膝拗步基本相同,只是搂膝拗步式的继续推掌和变形; ②说明一个跟步而上,上手必上步的道理。
在实际运用中,也是在接膝拗步中所击不中或力度不到位时,或某种特殊情况下,用快速之进步双掌。
1.上步搓掌 接上式。
右手和右脚同时由右向左再向身前划弧形上步,右脚跟先着地,掌心随动而滚翻向上,左手从胸前经右肘处往下搓推而出,掌心向下,左脚同时上步,脚尖着地,形成右实左虚步(图29) 2.分掌抖翅 重心后沉,气沉丹田,双掌随呼吸拉丝式分开,右手向右上扬至头右侧。
与头同高,左手下至左膝附近(图30) 要点: ①上步搓掌式先右手粘擦,左手臂有挤靠之势。
然后有搓掌拉丝之意。
②分掌抖翅首先要有头手向上之气势,由腰愈发动,略带抖意展翅,拉丝有展翅舒伸、身肢拔长的感觉。
③沉气落尘胯身,但上头要有精神提起朝上之意,下体稳重,两臂成弧形,松肩沉肘,身体中正。
用法说明: ①如在上式中切掌之后,马上枯上对方手臂,趁对方收回之际,跟上对方缠臂或拿臂(这也是粘),或进档击擦对方中下部,随即左手身上进靠击。
②如果对方左手招架,则我左手向上分开.趁机再击。
③如果对方拿我右手,我则用左手搓拿拧劲之法解之。
搂膝拗步 1.左楼膝拗步,与第七式相同(图37) 2.右楼膝拗步,动作原理相同,惟方向相反(图38) 3.左楼膝拗步.同第七式(图39) 要点: ①太极拳此式包括左右三个搂膝拗步,中间过渡要求重心的变换、脚步外撤弧度和进步线路的变化要格守第一个楼膝拗步的要求。
②动作用法和姿势要求基本一样,换接处的重心变换、脚步外撤弧度及进步路线有所不同。
③大多原理相同,而方向互变。
力求身法灵活平稳。
④实用上保持中轴稳定而灵变得法、速快轻灵。
⑤慢练对养气练丹和腰腿之病均有很好疗效。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