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通过《逝去的武林》里的几段话谈谈真实的形意拳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这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导演和编剧徐皓峰,但引用的是原形意拳真拳师的口述,所以从这些文字里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原版形意拳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传统武术健将在擂台上发挥的那样很正常科学的格斗术呢,还是玄学假大湿所谓的仙术吹牛。

就像形意拳劈拳叫“劈抓”,不但要劈出去,还要抓回来,能抓回来的拳才叫劈拳,因为有个回旋劲,一去不回头的拳打不了人。

(逝去的武林)

这说明形意拳也是快打快收的,其实能打的格斗技要么快打快收,要么出手不回连招不断,这很正常。

打一拳在空气停顿几秒,那根本没法打。

李存义说:“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

”形意拳难看,因为拳架既不是用于表演也不是用于实战,它是用来出功夫的。

拳架出功夫可以举一例,练形意拳总是挤着两个膝盖,磨着两个胫骨轴,一蹲一蹲地前进,用此打人就太糟了,两腿总并在一块,只有挨打的份。

其实挤膝磨胫的目的,是练大腿根,大腿根有爆力,比武时方能快人一筹,这是功夫。

(逝去的武林)

练法和打法的区别,平时练的各种动作,老话叫“出功夫”,其实就是各种发力体能训练,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器械,只能靠做各种运动来反复训练,而打法是独立的,更不是今天看到的武术表演套路。

形意拳是“久养丹田为根本,五形四梢气攻人”,首重神气,所以眼神不对就什么都不对了。

他教徒弟管眼神,身子步法要跟着眼神走。

他说,比武是一刹那就出事,一刹那手脚搁的都是地方,就赢了。

所以他校正学员拳架极其严格,不能有分毫之差,说:“平时找不着毛病,动手找不着空隙。

”(逝去的武林)

这是说打架一在眼神,二要距离感打击位置正确,拳架要正确,防守要不留空隙,三是出招要有爆发力,奔着一招制敌的目标去。

我第一次见薛颠,一见他的状态,就知道是个跟尚师一样的人,一天到晚身上走着拳意。

他轻易不说话,一说就是大实话。

比如他送我一对护手钢钩作见面礼,见我很喜欢,就说:“使双钩的窦尔敦也就是在戏台上厉害,能赢人的是剑棍刀枪,这东西没用。

”我觉得特逗,哪有这么送人东西的?(逝去的武林)

这是说老前辈对于兵击实用性的认识,不会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真正追求实战。

尚云祥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轻着练出来的,好比走钢丝,脚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轻,得更用力才能轻得起来。

不是在一个劲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几股劲。

走钢丝为控制平衡,得调动全身劲道,敏捷变化,既不能踩实了钢丝,也不能踩虚了,掌握住这个火候,方能练出功夫。

(逝去的武林)

脚的发力方式。

放到今天都是很科学的。

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祸害中国人,程廷华拎着大砍刀在房上走,见到落单的洋鬼子就蹦下来一刀劈死,转身又上了房。

他杀的人一多,给盯上了,最终被排子枪(洋兵队一起开枪)打死。

他是武林的英雄,八卦门的成就者。

(逝去的武林)

英雄,致敬。

怒打脸,传统武术古代主要就是杀敌的,白莲教、天地会抗清,也练洪拳、形意拳。

李存义也是以杀洋人闻名的。

形意拳的功夫出在腿上,腿快的人打腿慢的人,犹如拳击里重量级打轻量级,能有这么大区别,而且腿上出了功夫,拳头的冲撞力就大。

所以,说一个练形意拳的人腿快,就是在说他技击厉害。

唐师当年和孙禄堂齐名,以腿快著称,他能认可薛颠快,我就信服了薛颠。

(逝去的武林)

这是在说形意拳的步伐,以及发力“力从地起”的理论,跟现代搏击一模一样。

尚师的这一迎,就是大势。

所谓“大势所趋”,练的是身法的动态趋势。

抡着胳膊打人,不是形意拳。

形意拳是扑着身子打人,犹如虎豹,窜出去一丈是这个势头,略微一动也是这个势头。

云法的大势,就是身子往前一扑,又把自己拧拉回来,身子刚缩又把自己推出去,一推就转了个身。

几次换劲均无断续,要变化在一起。

(逝去的武林)

形意拳整劲儿的特点。

切记。

这也是内家拳跟其他格斗术的区别,哪怕胳膊不动,也要用身体发力,实战时候,是一个冲撞的力量,其实特别像摔跤、相扑、柔术的风格,所以你凡是看到那种傻子一样把练法当打法来用,一拳一脚或者抡胳膊打架的,都是假货。

看了这些,以及我之前发过的那么多战绩帖你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客观看法的话,只能说,你已经没救了。

谁都拯救不了一头装睡的。

有人说,这是小说。

那肯定的,这当然不是什么正规文献。

但是格斗这种东西,主要靠老师教自己悟刻苦练,不是看什么“拳谱”能学会的,我摘录的其中的段落,是我认为说的很实在的东西,你看完了在回复。

如果实在的东西,你也不能认同,那你确实只配活在最底层。

不然你乱喷吧务删你楼你也只是白废精力

说形意拳难看也主要是有这个猴蹲身,练拳时,处处都有只猴子蹲着,可想这一式的重要。

猴蹲身之后,有张狂的招数。

蹲身先练了膝盖,所以猴蹲身一变,就是扬身膝击,名猴挂印。

这一蹲一扬,正如劈拳的一起一伏,也如崩拳的一紧一驰,只不过猴形放肆,劈崩含蓄。

猴挂印的下一变是“猴摘桃”,就是抓敌人脸,泼妇打架一般,这是为膝击作掩护。

不抬腿是立于不败之地,抬了腿是兵行险道,得有收场、后撤的技俩。

这连抓带点,练着滑稽,打起来狼狈,但这一番乱七八糟,兴许就乱中取了胜。

比武时要懂得挑事端、找头绪,无理取闹一下,也许就乱了对方。

(逝去的武林)

说的多么具体?拳腿膝组合使用方法。

抬腿还是不抬腿要注意什么说的很明白。

老祖宗就是说话太具象,生怕后辈不懂,结果还是被认为玄幻这是因为某些人根本没接触过格斗。

人在抬重物时,会用蹲身起身的方法抬,摔跤要用上腰胯方能胜人,一抡拳头反而忘了。

满族人的跤法叫鞑子跤,练踢带摔,一近身就用脚铲人胫骨。

光绪的父亲奕镮当时绰号“大力神”,是鞑子跤高手。

有的跤场就托名是他传的跤,那就不好惹了。

鞑子跤的基本功,一是跳黄瓜架,传说满族人摔跤的祖师家里种黄瓜,早晨起来就在黄瓜架下跳胯。

第二个有趣的基本功是撸草绳,就是一根小孩胳膊粗的草绳子,来回撸,体会“劲在两头”的感觉——象形术摇法便是练“劲在两头”,虚了这根绳子,或轻或重地练。

(逝去的武林)

不用多说自己看吧,现代摔跤都能用到的基本功。

飞法在生活中常人也总用,比如过年时放鞭炮,点炮信子时,拿着香头的胳膊上的那种感觉,就是飞法——没这个拳意,不成功夫。

飞法可以用在劈拳中,我们的掌是“叉叉手”,五指根都要叉开,一掌劈出去,含着掌心,精神在食指尖上。

可以将这根指头当成点炮的香头,找着这感觉,象形术就进了形意拳。

其实,飞法是形意必得练出来的东西。

但往往人练出来了却总结不出来,因为功夫是自然而成了。

而且不管总结得多高明,只要落成文字,内行人见了,总有“这少一句那少一句”的感慨,武术这东西,说不全的。

(逝去的武林)

有一说一,确实。

老拳师文化不高有的是文盲,不像现代搞格斗那些人满嘴术语,所以这段话练过形意的都懂得是劈拳的发力方法,以及为啥学拳需要面授,看书、看视频是学不会的。

形意拳如同“火烧身”要找火烧到身上那种火急火燎的应激反应,才算出功夫了。

飘飘欲仙,以柔克刚那不叫格斗。

炮拳两手有前后,马形是两只手的炮拳,两手齐出,好像呆板,但只要转起来,呆板的也就变化无穷了。

这个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个身子的重量从这边翻到那边。

所以练马形对出整劲,有好处。

马形有践踏之意,动了手就不停,这个打法能先发制人。

动手想快,光抡胳膊不行,脚下得踏上劲,手上才能快。

所以马形抡着胳膊却练了脚。

马形成就了,脚下有弹力,随时可撩起伤人,冲着敌人的胫骨脚腕,撩上就踏,脚离地的时间越少越好。

马形的腿击法,不是明目张胆,在抡胳膊的时候藏着。

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学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这是个容易使上的防身之技。

(逝去的武林)

泰拳扫腿?传统武术早有了,而且更加暴力,具有变化性,隐藏在拳法中,虚实之间。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