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百岁老人谈形意拳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作者:李静轩,1906年生,逝世于2012年,终年106岁

1.形意拳这一名称是什么含义呢?是否与岳飞将军有关呢?

形意拳既名形意,是说其有形有意,形即外形,意即内意,是内外兼修之拳也。

外形即人身之肘、膝、肩、胯、头、手、足等,内意即神、意、气、力等。

形意拳是从心意拳发展而来的。

心意拳的始祖是姬龙峰,相传姬龙峰求道终南山得到岳飞的九要论,才根据九要论的内容,创编了心意拳。

以此看来,形意拳是与岳飞有关连的。

不过心意拳只有五形拳与站枉及连环拳。

后传至李洛能,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形意拳。

2.形意拳的创始人是谁?

形 意拳的创始人是李洛能先生。

李洛能先生师从戴龙邦,戴龙邦师从曹继武,曹继武师从姬龙峰。

姬龙峰根据岳飞的九要论创编的心意拳,传至曹继武,再传至戴龙邦 又改为心意六合拳,至李洛能博采众家之长,扩编为形意拳。

形意拳的来源虽与姬龙峰等历代传人有关,但名称不同,内容有加。

李洛能创编了十二形及八式捶、杂 式捶、龙形四把等单练套路,和五行炮、五花炮、安身炮等对练套路,传至现在。

故形意拳的创始人应是李洛能。

3.形意拳共有几个流派?

形意拳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

山西派,特点是拳势紧凑,劲力精巧。

河南派,特点是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河北派,特点是拳势舒展,稳健扎实。

当年我的老师教授于我的形意拳为河北派。

4.什么原因使您学习形意拳?

我是在久病缠身,医药无效的情况下,以偶然的机会遇见恩师李应埙(字向左)先生才学的形意拳。

按照中国的旧说法是缘法,按现在说就是机遇。

5.很想请您谈些关于您老师的故事好吗?

我永远感谢和怀念我的恩师李应埙先生。

我现在为传播形意拳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延续老师的事业。

老师传授给我的好东西应该由更多的人分享。

6.习练形意拳对于健康是否有益?

答案是肯定的。

形意拳是扶正去邪的最好拳种之一,其劈拳养肺,钻拳养肾,崩拳养肝,炮拳养心,横拳养脾,在五行中属金、水、木、火、土,是技击与养生并行不悖的内家拳。

“五行练完,五脏保全”是我的亲身体会。

只要每天坚持练五拳,五脏就会得到保健,身体自然康健。

在 历史上“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诸多形意拳家活已80多岁。

我本人现已105岁,仍能每日晨练,这当然是和社会前进,生活改善等客观原因有重要关系,但 练拳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习练形意拳的拳友恢复了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是很好的证明。

7.练形意拳还需练其他武术吗?您练过其他武术吗?

形 意拳博大精深,内容非常广泛,在中国普遍受到好评。

习练形意拳的固然说好,练其他拳种的人对形意拳也很尊重。

尚云祥晚年时说:我已70多岁,如果我能再活30年,我还是练30年明劲。

尚云祥是名师,他毕生尚未练够,可见形意拳是无尽无休 的,形意拳的练习时间也是无尽无休的,拿它来作终身伴侣可也。

因此并不需要再格外习练旦他武术门类。

我还习练过太极拳、八卦掌,它们与形意拳都属内家拳。

此外未练过其他拳术。

不过我不反对大家习练其他武术,一个武术门类流传下来是经过岁月考验的,必有它的长处,都是于人身体有益的,这要看各人的爱好。

8.您教学生时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循规蹈矩,扎实苦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这是我的要求,切忌贪便宜,走近路。

这也是我当初跟从恩师李应埙先生学拳以及近70年习拳的经验总结。

9.初学拳应该注意什么?

在练拳之初,首先要凝神静气,排除杂念,全神贯注,身定心安,呼吸自然,使中枢神经处于良好的状态,自觉轻松自若,精神焕发,以练拳为无上乐事,然后按照师嘱进行锻炼。

10.形意拳的练法原则是什么?

动静相间,节奏分明,气力结合,形神统一;动作严谨,手脚和顺,身正步稳,快捷整齐;完整饱满,稳固沉着,劲力充实,刚柔相济;势正招圆,六合一体,劲整形齐,浑元一气。

11.形意拳的练法要点是什么呢?

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出脚迈步时裹胯合裆屈膝扣足,五趾抓地,转身以腰为轴,快速严谨,周身蕴藏着充沛的内在力量。

吾师经常提醒我在练拳时应注意的七个要点: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园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提颜以正顶,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12.练形意拳应分几个阶段?什么是形意拳的三步功夫?

练 形意拳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明劲,是练精化气之功。

第二步是暗劲,是练气化神之功。

第三步是化劲,是练神还虚之功。

明劲是练合求刚,暗劲是练活求柔,化劲 是练灵求巧。

前辈尚云祥先生说,急用骤发者为明劲,缓动随发者为暗劲,不意而发者为化劲。

若能按照老师所传的练法一步步练下去,直练到拳无拳,意无意,无 意之中是真意,那才算是登堂入室了。

13.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各有哪些特点?

三 步劲力的发动,都必须有明劲来做本钱。

明劲即为: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

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 落似箭钻。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破打硬上无遮拦。

此是初步明劲有 形有象之用也。

暗劲又在明劲的基础上更提高一步。

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

起似蛩龙升天,落似劈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落好似卷地风。

起不 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

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

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钻不翻以寸为先。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 破身式无遮拦。

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

化劲是三步功夫的最高境界。

何为化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于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

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

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

14.能介绍一些易于学练形意拳的口诀吗?

可以。

吾师李应损教给我很多简单易学的口诀,前面巳有介绍。

形意前辈总结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要诀。

例如10字诀、290字诀等,对习练形意拳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尚云祥先生之高足路凌云,常和大家一起切磋技艺,他喜爱以排比和顺口溜形式总结习拳体会,他的形意拳10字要领为:整、齐、顺、随、连、贯、观、闻、结、合。

具体解释如下:整而不散,齐而不乱,顺而不逆,随而不拙,连而不断,贯而不懈,观而不愉,闻而不失,结而不泥,合而不离。

还有一个290字诀,对形意拳有较全面的表述,仔细品味,对学者颇有裨益。

其全文如下:

五 行不等闲,要领十字言,手眼身法步,规则却是严。

前后步紧随,左右紧相连,气贯四梢,足抓头顶天。

外形发刚劲,内意柔自然,上下须一致,内外气自然。

三抱 和三顶,互扣和互圆,肩松肘下坠,双膝如弓弹。

外形内意拳,三节六合传,外表很筒单,内意却是难。

知外不求内,知易不知难,太极八卦掌,形意紧相连。

大同 小不同,照理是一般,皆是阴阳理,修身内家拳。

道道非常道,门门有真传。

门门须求精,不精亦枉然。

你高人亦高,天外还有天,文武学无尽,一生学不完。

三体 分内外,内容统一连,似斜而是正,似正又像偏。

眼神不可散,看处莫乱观,脖顶须竖直,拔背胸要含。

出手如钢锉,回手钩一般,出手要齐鼻,两肋要抱严。

抱肋 为增力,切记手相连,手眼准稳狠,手脚快抢先。

不可怀畏惧,才为形意拳,怯者必败阵,勇者必占先。

形意拳意深,终身学不完。

15.形意拳的技击能力如何?

形 意拳曾被誉为“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在武林中被誉为四大名拳之一。

然而形意拳又是一个技击和养生并行不悖的优秀拳种。

现在社会和谐安定,大家习练 形意拳,主要是用于养生,习练技击术也是为了防身和传承,切忌学拳之后逞强斗勇。

我的老师说过:“练拳一辈子,一次也没用(不和别人动手),是最大的幸 福。

”此语请各位拳友牢记在心。

16.形意拳技击中手和脚的关系?

足踩要先进,手势自然攻,手进足不进,发势终是空。

发拳时自觉内劲之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展于脊骨,布于两膊,形于手指,一气贯通,直透着力点,有入木三分之感。

17.内家拳技击特点是什么?

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以逸待劳,以柔克刚,后发先至。

一交手即使来犯者跌倒仆地,用智不用力。

对方来犯,借对方之来力以送出,力从人借,以我为主。

孙禄堂先生云:出手攻得巧妙急快,每发必中。

击中对方,不是我要怎么打你,而是你叫我怎么打的,相机行事而巳。

比方说猫逮耗子,看见耗子猛扑上去是逮不住的,应当在耗子跑动的一刹那迎上去逮,方能逮住。

上乘拳都是技巧取胜。

但内家拳的三个拳种在打法上也有不同之处。

形意拳是中直,太极拳是中空,八卦掌是中分。

形意拳是刚中求柔,太极拳是柔中求刚,八卦掌是刚柔相济。

此中奥妙是由功夫求得,然而仍要名师指教,方悉此中要义。

18.形意拳在技击方面要注意什么?

心情舒畅,精神沉着,胆大心细,快速勇猛。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使对方摸得着,打不到,离不开,走不了,以逸待劳,静待其变,伺机而击。

要眼尖、手快、胆稳、步坚、力实。

做到:①工(巧妙)②顺(自然)③勇(果断)④ 疾(急快)⑤狠(不容情)⑥真(每发必中)

19.形意拳有推手吗?是否有擒拿和高踢的技巧?

推手是太极竽的独有的煅炼方式,与形意学不同,形意讲的是开手就打,是打中有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

不过太极拳的粘连粘随的粘劲,是形意拳的主要劲法。

形意拳不讲究擒拿,也不吃擒拿。

戚继光说,拳打一下不招不架,是最受形意拳家推崇的打法。

形意拳不讲高踢,它是忌踢宜踏,讲的是起足望膝,起膝望怀。

20.行气有何要领?

坚持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外顺内合,运动中当呼则呼,当吸则吸,则气自然畅行。

蓄劲时吸气,向外发动时呼气。

(逆式呼吸)变转时吸气,定势时呼气。

收手时吸气,打拳时呼气。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