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蛊术是中国古代所遗传下来的一种神秘巫术。
过去,在中国的南方一些乡村当中,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而且还是谈虎色变,谁也不敢当它是假的。
文字学上的蛊有多种涵义,主要的一种涵义作「腹中虫」解,从虫,从皿。
皿是一种用器盛饭的饭盒、饭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饮料的用器都是;虫字象徵好几只虫「腹中虫」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虫,也就是中了「虫食的毒」一种自外入内的毒。
众多的虫侵入人的肠胃发生了蠹蚀的作用就叫做蛊,又叫中蛊。
据相关学者大量考证,战国时代在中原地区就早已经有人开始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一些方法。
偏远的苗族聚居地区,如果小孩吃食硬物,稍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会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
挨刀砍脑壳的,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
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鱼骨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几大口饭,将鱼刺一股脑儿地吞下肚里。
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某某家妈有蛊啊,她放蛊着我,我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这就是有名的苗族蛊术。
据说苗族蛊术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自然就会十分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会严重危害他人。
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
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
然而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
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
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
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
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
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
传说苗族蛊术当中制造毒蛊的一些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
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
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神秘之物。
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
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行介绍治蛊方法的《庆历善治方》一书,就连《诸病而侯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
蛊是许多虫搅在一起造成的。
关于苗族蛊术在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
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
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
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
有毒的蛊多在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养成,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
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染了蛊毒的人会染患一种慢性的病痛。
以现代观点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
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
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苗族蛊术,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信以为真,于是,就想出许多治蛊的名堂.蛊之种类有十二种蛇蛊、金蚕蛊、篾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情花蛊。
过去,有些人专以制蛊来谋财害命。
苗族蛊术制蛊法:多于端午日制之,乘其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致人于病、死。
又多用蛇、蛊、蜈蚣之属来制,一触便可杀生。
其余有些特殊的,分说如下:蛊虫癫蛊:传说多是壮族所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蛊:又谓之 放疳、放蜂。
据说,两粤的人,多善为此。
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 蛇,蚂蚁、蝉、蚯蚓、蚰蛊、头发等研末为粉,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有毒的泥鳅。
石头蛊:用随便的石头,施以蛊药而成的。
篾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
金蚕蛊:据说这种蛊不畏火枪,最难除灭;而且金蚕蛊还能以金银等物嫁之别人。
《岭南卫生方》云: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
利用苗族蛊术疳蛊进行害人:将蛇虫末放肉、菜、酒、饭内,给人吃。
亦有放在路上,踏着即入人身。
入身后,药末粘在肠脏之上,弄出肚胀、叫、痛、欲泻、上下冲动的症状来。
肿蛊的害人:壮族旧俗谓之放 肿,中毒后,腹大、肚鸣、大便秘结,甚者,一耳常塞。
癫蛊的害人:取菌毒人后,人心昏、头眩、笑骂无常,饮酒时,药毒辄发,忿怒凶狠,俨如癫子。
阴蛇蛊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
初则吐泻,然则肚胀、减食、口腥、额热、面红。
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
加上癫肿药,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
即肿起物,长二三寸,跳动,吃肉则止;蛊入则成形,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痛,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情蛊:苗族蛊术特有的情蛊又名情花蛊,是苗族女孩子特有的,用心血加蛊练成,每日以心血喂养,十年得一情蛊,此情蛊可下在饭菜中,也可下在服饰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情蛊下在自己的情郎身上。
每月情蛊会发作一次,那种感觉应该是撕心的。
中了情蛊的人如果不吃解药的话,在情蛊发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忍受不住痛苦,自杀了。
据说古老的苗族人擅长用蛊。
蛊是指将上百种毒物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残杀,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蛊。
而最毒的蛊叫情蛊,苗族蛊术中蛊之人一想到自己心爱的人蛊就会啃噬他的心,让他心痛。
只有见到心爱之人,疼痛才会停止。
相传他们的女子会在爱人的身上下蛊--美其名曰为情蛊。
一但男方再与第二个女人有性行为,就会爆毙而死,当然那女子也不会独活。
情蛊只有下蛊的女方可解,但情蛊一解,解蛊者(女方)就不可以再有第二个男人了,不然也会爆毙而死。
传说的苗族蛊术避蛊方法很多。
试验是否已经中金蚕蛊?可啃白矾或口嚼生黑豆。
白矾的味道很苦,啃这两种东西的人,如果觉得白矾是甜的,生黑豆是香的,就是中了蛊,要用石榴皮煎成汁,服用以後,可以吐出金蚕蛊的蛊毒。
有旅行经验的人,进入蛊区要饮食的时候,会偷偷的用筷子拣第一块食物放在手里,用餐完毕以後,随手将放在手里的食物埋在人行道的十字路地下,蛊就回到放蛊的人家里。
有的人经过蛊区,遇到可疑的食物,先请主人下筷子拣吃,这样可以避免中蛊。
有的人在蛊区就食,通常先问主人:这碗菜、这碗面你们有没有下蛊?一面拣出一块食物,放在一边,然後就食,蛊就不能为害了。
蛊术蛊毒非常厉害,能使人惹病丧生,虽有方法医治,也不应轻易去尝试。
据说苗族蛊术预防之法有:(1)凡房屋整洁,无灰尘珠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2)凡食茶、水、菜、饭等物之先,须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是在施毒,急须向主人问道: 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3)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4)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5)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
(6)蛊是很爱干净的,吃饭的时候用手摸几下头发也可以避免。
蛊或有形或无形,中毒极易,但辨认之法,是应该万分注意的。
苗族蛊术中毒后的辨认之法:1、以生黄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闻腥臭,是中毒。
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随之吐出的,是中毒。
3、插银针于一已熟的鸭蛋内,含入口内,一小时后取出视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解除苗族蛊术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
金蚕,最畏头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猬,故刺猬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
其他如蜈蚣、蚯蚓,他如蜈蚣、蚯蚓,每每也可以治蛊。
1、治蛊的药草古代医药不发达,如有人染上了蛊毒,通常用两种方法治疗:一是服用草药,周礼称这种草药为嘉草(见庶氏注),一是祷告神明,请神明降下医药,史记就有「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
」(见封禅书)的记载。
後汉书说:在仲夏月,用一根米色的绳索,将荤菜和弥牟连在一起来扑灭蛊毒,在大门上挂一枝桃树以驱邪(见礼仪志)。
本草纲目引用古代疗治奇毒的药方,是在每年五月五日收取许多毒虫做蛊,这种蛊主治恶疮,不料後来 有人利用这种蛊来害人。
民间在端午节当日午时也有「聚五毒」和饮雄黄酒、在脖子上搽雄黄酒的举动,其用意都在预防生疮。
2、治蛊的药丸江苏省溧阳县的乡下,早年常有人中蛊。
当地的竹林寺有一个会治无名种毒的和尚,制造一种药丸专门治疗蛊毒,一枚药丸的售价是绢一匹,治愈了不少中蛊的病患。
在当地做「观察使」的韩晃,为了根绝蛊毒,在溧阳县温泉旁建造一座寺庙,请竹林寺那位懂药性的高僧主持,专门治疗民间发生的蛊毒,并请高僧把药方公开刻在石碑上。
这份治蛊的药方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取初生的桃子一个,把它的皮碾成细末,份量是二钱。
另用盘蝥末一钱,先用麦麸炒熟,再用生大蕺末二钱,将这三味药用米汤和拌在一起,搓成如枣核一样大的丸子,中蛊的人祇要用米汤吞服这种药丸一个,就会药到毒除。
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牛,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之一。
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这不是吃饱了瞎问,而是在生物学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之下有两个属——牛属(Bos)和水牛属(Bubalus)。
它们完全是两种动物,就连“通婚”都做不到。
在河北承德市双桥区俊凤剪纸创作室,剪纸艺人石俊凤创作贺岁迎春生肖牛主题剪纸作品(年1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刘环宇摄) 类似的情况,在羊这种属相上也有体现:你到底是属绵羊,还是属山羊? 话说回来,黄牛也好,水牛也好,中国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且亲近。
一般来说,北方多黄牛,南方多水牛;蒙古、新疆牧区多黄牛,西藏牧区多牦牛。
牛,是人类驯化的体格最为庞大的物种之一,能与它相比较的,大概只有马和骆驼。
不过,从古至今,牛驯养和分布的范围,一定比马和骆驼要广泛。
虽然身强力壮,但是牛的性情总体来说比较温和,这也是大型食草动物的通性吧;虽然性情总体温和,但一旦发起牛脾气来,“顶起牛”来,那也是不得了、吓死人的。
这种丰富的性格,倒让牛看起来更加真实可爱。
牛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耕田,可以肉用,可以取乳。
用一句套话来说,它“浑身都是宝”。
在很多种田人的心里,它就像一位任劳任怨、值得依赖的家庭成员。
不少神话传说,也是基于这样的“牛设”而产生,例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
在辽宁沈阳中街步行街,市民观看福牛艺术雕塑(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柳宗元告诉你,牛牛为什么那么可爱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牛有关的诗文。
大诗兄首先想介绍的,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牛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
垂耳抱角,毛革疏厚。
牟然而鸣,黄钟满脰。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
往来修直,植乃禾黍。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
输入官仓,己不适口。
富穷饱饥,功用不有。
陷泥蹙块,常在草野。
人不惭愧,利满天下。
皮角见用,肩尻莫保。
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这首赋体骈文,是柳宗元被贬谪柳州(今广西柳州)后,有感于当地人杀牛而作的。
他劝谕当地百姓: 你们了解牛吗?牛这种动物啊,身材魁梧,牛头硕大,双耳下垂,双角相抱,毛稀皮厚;哞哞牛鸣,低沉厚重,就像黄钟大吕一般。
它每天顶着烈日,耕田百亩;拉着犁耙在田间来来往往,这才有了禾苗稻麦。
它耕种和收获粮食,又驮着箱子、拉着车,把粮食送入粮仓,自己都没能吃上一口。
不论身在富家穷家,不论吃饱还是饿着,它都在付出辛勤的劳动。
你们这些人哪,不知道怜悯和感恩,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牛杀了,皮革牛角、从头到脚都派上了用场。
还有人把牛穿了鼻子,用牛来做供品祭品……唉,不管怎么说,牛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是没有其他动物能比得上! 应该说,这是一篇极富温情的、教科书级别的说明文。
感觉柳宗元就差脱口而出:“牛牛那么可爱,你们怎么能杀牛牛呢?”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文物青铜器“凤纹牺觥”。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事实上,在古代,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慎杀与禁杀牛类,一直是主流思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早在商周先秦时代,人们也只有在祭祀、出征这样的隆重场合,会杀牛作为牺牲;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会杀牛马等动物“歃血为盟”,而拿到“牛耳”的人,所谓“执牛耳者”,就是盟主。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中国人的田园牧歌 因为牛是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又因为牛是人类最亲近的家畜之一,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牛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如果说有田园牧歌,这就是真正的田园牧歌,一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田园牧歌并不是在真空之中,它也包含着忧伤和思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夫君为国在外征战,妻子独守家园的情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夫君在外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园。
请你回想家园的情景吧,“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暮时分,公鸡母鸡都回到了鸡笼中,叽叽咕咕地叫唤;在外散养一天的牛羊,从长满芳草的坡地上缓缓走下,它们的身影笼罩在夕阳下,形成活动的剪影。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夫君呀,你一人在外,饿不饿,渴不渴?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牛羊仿佛不会说话的家人,它们温顺的眼神,是温馨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李义成在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2020年4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样优美的句段,流传久远,被后世很多诗人点化借用。
唐朝时期,杜甫客居三峡夔州时,写过一首《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客居他乡,日暮时分,看到牛羊下来,不禁想到《诗经》中的诗句,不禁思念故园。
在古代,牛羊不仅是家园的精神寄托,也是家庭的重要物质财富。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首诗的口吻,比较诙谐幽默。
好像一位大财主在用“凡尔赛体”抱怨:“唉,我家里真的没啥,没多少羊,也没多少牛……”结果,马上被人反问嘲讽:“谁说你没有羊啊?三百头一群呢。
谁说你没有牛啊?整整有九十头黄牛呢。
你看羊圈里的羊,羊角都攒在一起啦!你看牛栏里的牛,摇动着耳朵在反刍呢……” 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观察细致入微:“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不是潮湿的意思,而是耳朵摇动的样子。
牛是反刍动物,进食很快、食量很大,然后再细细反刍。
反刍的时候,神态颇为闲适,摇晃着耳朵。
在新疆江布拉克景区内,两头牛躺在麦田里休憩(2017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你的那些牛羊啊,有的在丘陵山岗上吃草,有的在小河边饮水,有的卧着,有的走动。
你的那些牧人啊,有的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背着干粮。
这么多牛羊,一定是足够用来祭祀的啦! 全诗四段,虽然比较长,虽然有不少生僻字,但是相隔数千年,我们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透过牧童诗 看见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说到牛,我们就会不由得想到与它不可分离的一类人——牧童。
大家想过没有,作为一种庞然大物,中国人居然放心让小孩子来放牧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牛是一种本性善良、令人放心的动物。
2020年6月19日,媒体记者在拍摄徐悲鸿作品《牧童与牛》。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中国古诗中,牧童诗词真是不计其数,而且很多都妙趣横生: 牧童词 唐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村庄四周,绿树繁茂,庄稼旺盛。
山坡上的乌鸦、鹭鸟,飞到牛背上,点点啄啄。
在老牛看来,这也许就是挠痒痒、捉虱子,不足为道;而在牧童看来,这些鸟儿也真是烦人,需要不停地驱赶,没法尽兴地在田野上撒个野啦。
山坡上的草儿真多呀,各家的牛儿三三两两。
雪白的小牛犊,来到河边芦草丛,哞哞鸣叫。
牧童采撷芦秆,做成芦哨,悠悠地吹了起来。
河堤对岸,传来同样悠扬的笛声,原来是隔壁村的阿牛。
笛声间歇,响起清脆的牛鞭声,牧童们玩耍之余,还是相当敬业的。
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两只飞鸟在水牛头上休息、觅食(2020年8月2日摄)。
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牛儿“开会”,难免磕磕碰碰,顶角斗牛。
牧童又挥起了鞭子:“牛儿呀莫要斗!当心官家来了,把你们的牛角都给锯了,拿去做号角,拿去做弓胶。
”用官家来吓唬人,这也许是大人教给孩子们的吧? 牧童词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春到大地,放牛娃,朝朝暮暮去放牛。
春雨沙沙,穿蓑戴笠。
卧吹芦管,绿草茵茵。
猛然间,牧童爬上牛背,直立其上,腰间插满刚刚拔下的芦苇秆,修长、翠绿,头儿尖尖,仿佛一支支利箭。
“大老虎,我不怕,敢来我就射杀它!”初生牛犊不怕虎,果然如此! 牧牛儿 宋 陆游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乡间,陆游创作了大量充满田园趣味的诗歌,其中就有《牧牛儿》。
诗歌浅显易懂,如同儿歌。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些,都是中国牧童的“传统艺能”,踩在牛背上,牛儿走、我也走。
牛儿入水,牧儿不怕,牛儿仿佛与牧童有默契,始终有一块牛背露出在水面上,如同一艘小船。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的农民在田间“犁春牛”(年2月2日摄)。
新华社发(邱海鹰摄)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上几首牧童诗的情景,都发生在水滨湿地,所牧的牛儿,无疑是南方的水牛,也就是“吴牛”。
那么,有放牧黄牛的诗篇吗?当然有!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样的直立牛背,一样的顽皮童真,一样的无比默契,一样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本期编辑 邢潭
牛,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之一。
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这不是吃饱了瞎问,而是在生物学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之下有两个属——牛属(Bos)和水牛属(Bubalus)。
它们完全是两种动物,就连“通婚”都做不到。
在河北承德市双桥区俊凤剪纸创作室,剪纸艺人石俊凤创作贺岁迎春生肖牛主题剪纸作品(年1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刘环宇摄) 类似的情况,在羊这种属相上也有体现:你到底是属绵羊,还是属山羊? 话说回来,黄牛也好,水牛也好,中国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且亲近。
一般来说,北方多黄牛,南方多水牛;蒙古、新疆牧区多黄牛,西藏牧区多牦牛。
牛,是人类驯化的体格最为庞大的物种之一,能与它相比较的,大概只有马和骆驼。
不过,从古至今,牛驯养和分布的范围,一定比马和骆驼要广泛。
虽然身强力壮,但是牛的性情总体来说比较温和,这也是大型食草动物的通性吧;虽然性情总体温和,但一旦发起牛脾气来,“顶起牛”来,那也是不得了、吓死人的。
这种丰富的性格,倒让牛看起来更加真实可爱。
牛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耕田,可以肉用,可以取乳。
用一句套话来说,它“浑身都是宝”。
在很多种田人的心里,它就像一位任劳任怨、值得依赖的家庭成员。
不少神话传说,也是基于这样的“牛设”而产生,例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
在辽宁沈阳中街步行街,市民观看福牛艺术雕塑(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柳宗元告诉你,牛牛为什么那么可爱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牛有关的诗文。
大诗兄首先想介绍的,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牛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
垂耳抱角,毛革疏厚。
牟然而鸣,黄钟满脰。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
往来修直,植乃禾黍。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
输入官仓,己不适口。
富穷饱饥,功用不有。
陷泥蹙块,常在草野。
人不惭愧,利满天下。
皮角见用,肩尻莫保。
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这首赋体骈文,是柳宗元被贬谪柳州(今广西柳州)后,有感于当地人杀牛而作的。
他劝谕当地百姓: 你们了解牛吗?牛这种动物啊,身材魁梧,牛头硕大,双耳下垂,双角相抱,毛稀皮厚;哞哞牛鸣,低沉厚重,就像黄钟大吕一般。
它每天顶着烈日,耕田百亩;拉着犁耙在田间来来往往,这才有了禾苗稻麦。
它耕种和收获粮食,又驮着箱子、拉着车,把粮食送入粮仓,自己都没能吃上一口。
不论身在富家穷家,不论吃饱还是饿着,它都在付出辛勤的劳动。
你们这些人哪,不知道怜悯和感恩,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牛杀了,皮革牛角、从头到脚都派上了用场。
还有人把牛穿了鼻子,用牛来做供品祭品……唉,不管怎么说,牛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是没有其他动物能比得上! 应该说,这是一篇极富温情的、教科书级别的说明文。
感觉柳宗元就差脱口而出:“牛牛那么可爱,你们怎么能杀牛牛呢?”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文物青铜器“凤纹牺觥”。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事实上,在古代,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慎杀与禁杀牛类,一直是主流思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早在商周先秦时代,人们也只有在祭祀、出征这样的隆重场合,会杀牛作为牺牲;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会杀牛马等动物“歃血为盟”,而拿到“牛耳”的人,所谓“执牛耳者”,就是盟主。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中国人的田园牧歌 因为牛是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又因为牛是人类最亲近的家畜之一,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牛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如果说有田园牧歌,这就是真正的田园牧歌,一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田园牧歌并不是在真空之中,它也包含着忧伤和思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夫君为国在外征战,妻子独守家园的情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夫君在外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园。
请你回想家园的情景吧,“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暮时分,公鸡母鸡都回到了鸡笼中,叽叽咕咕地叫唤;在外散养一天的牛羊,从长满芳草的坡地上缓缓走下,它们的身影笼罩在夕阳下,形成活动的剪影。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夫君呀,你一人在外,饿不饿,渴不渴?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牛羊仿佛不会说话的家人,它们温顺的眼神,是温馨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李义成在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2020年4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样优美的句段,流传久远,被后世很多诗人点化借用。
唐朝时期,杜甫客居三峡夔州时,写过一首《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客居他乡,日暮时分,看到牛羊下来,不禁想到《诗经》中的诗句,不禁思念故园。
在古代,牛羊不仅是家园的精神寄托,也是家庭的重要物质财富。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首诗的口吻,比较诙谐幽默。
好像一位大财主在用“凡尔赛体”抱怨:“唉,我家里真的没啥,没多少羊,也没多少牛……”结果,马上被人反问嘲讽:“谁说你没有羊啊?三百头一群呢。
谁说你没有牛啊?整整有九十头黄牛呢。
你看羊圈里的羊,羊角都攒在一起啦!你看牛栏里的牛,摇动着耳朵在反刍呢……” 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观察细致入微:“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不是潮湿的意思,而是耳朵摇动的样子。
牛是反刍动物,进食很快、食量很大,然后再细细反刍。
反刍的时候,神态颇为闲适,摇晃着耳朵。
在新疆江布拉克景区内,两头牛躺在麦田里休憩(2017年9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你的那些牛羊啊,有的在丘陵山岗上吃草,有的在小河边饮水,有的卧着,有的走动。
你的那些牧人啊,有的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背着干粮。
这么多牛羊,一定是足够用来祭祀的啦! 全诗四段,虽然比较长,虽然有不少生僻字,但是相隔数千年,我们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透过牧童诗,看见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说到牛,我们就会不由得想到与它不可分离的一类人——牧童。
大家想过没有,作为一种庞然大物,中国人居然放心让小孩子来放牧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牛是一种本性善良、令人放心的动物。
2020年6月19日,媒体记者在拍摄徐悲鸿作品《牧童与牛》。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中国古诗中,牧童诗词真是不计其数,而且很多都妙趣横生: 牧童词 唐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村庄四周,绿树繁茂,庄稼旺盛。
山坡上的乌鸦、鹭鸟,飞到牛背上,点点啄啄。
在老牛看来,这也许就是挠痒痒、捉虱子,不足为道;而在牧童看来,这些鸟儿也真是烦人,需要不停地驱赶,没法尽兴地在田野上撒个野啦。
山坡上的草儿真多呀,各家的牛儿三三两两。
雪白的小牛犊,来到河边芦草丛,哞哞鸣叫。
牧童采撷芦秆,做成芦哨,悠悠地吹了起来。
河堤对岸,传来同样悠扬的笛声,原来是隔壁村的阿牛。
笛声间歇,响起清脆的牛鞭声,牧童们玩耍之余,还是相当敬业的。
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两只飞鸟在水牛头上休息、觅食(2020年8月2日摄)。
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牛儿“开会”,难免磕磕碰碰,顶角斗牛。
牧童又挥起了鞭子:“牛儿呀莫要斗!当心官家来了,把你们的牛角都给锯了,拿去做号角,拿去做弓胶。
”用官家来吓唬人,这也许是大人教给孩子们的吧? 牧童词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春到大地,放牛娃,朝朝暮暮去放牛。
春雨沙沙,穿蓑戴笠。
卧吹芦管,绿草茵茵。
猛然间,牧童爬上牛背,直立其上,腰间插满刚刚拔下的芦苇秆,修长、翠绿,头儿尖尖,仿佛一支支利箭。
“大老虎,我不怕,敢来我就射杀它!”初生牛犊不怕虎,果然如此! 牧牛儿 宋 陆游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乡间,陆游创作了大量充满田园趣味的诗歌,其中就有《牧牛儿》。
诗歌浅显易懂,如同儿歌。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些,都是中国牧童的“传统艺能”,踩在牛背上,牛儿走、我也走。
牛儿入水,牧儿不怕,牛儿仿佛与牧童有默契,始终有一块牛背露出在水面上,如同一艘小船。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的农民在田间“犁春牛”(年2月2日摄)。
新华社发(邱海鹰摄)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上几首牧童诗的情景,都发生在水滨湿地,所牧的牛儿,无疑是南方的水牛,也就是“吴牛”。
那么,有放牧黄牛的诗篇吗?当然有!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样的直立牛背,一样的顽皮童真,一样的无比默契,一样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来源: 新华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