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红崖天书,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城东约7.5千米的晒甲山上。
它是一面绯红的石崖,长约100米,高30余米,远远望去很像一幅巨大的红色横幅悬挂在晒甲山山顶上,在石崖右方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的红色岩壁上有十九个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没有人认得是古文字?还是神秘字符?因此,被称为“天书”。
发现至今有多种称呼,如"红崖碑"、"诸葛公碑"等,其法定名称则为"红崖古迹"。
“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
——《永宁州志》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像是上古书法家谋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
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关于这部神秘天书,自明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一次又一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独具魅力的“红崖文化”现象。
那么,山岩上那些奇形怪状的古怪符号到底是古文字?还是神秘字符?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关于“红崖天书”都有那些说法?
一、与诸葛亮有关
"诸葛碑在红崖晒甲山悬崖上"。
——《永宁州志》
相传,关岭县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宿营地。
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三变坝陵河败退红崖山,安营之后卸甲晾晒山坡上,故此,「红崖山」又称「晒甲山」。
在坝陵桥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还有许多当年蜀军屯兵打仗的遗迹,如:孔明塘、关索洞、马创井、孟获屯、诸葛营、哑泉等。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
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
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
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红崖诗》
《红崖诗》作于嘉靖二十五年,辑于《黔诗纪略》中,也是有关「红崖天书」最早文字记载。
《红崖诗》的作者是邵元善,是一位举人。
他是贵州盘县人,在贵州生活多年,听说过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在看到「红崖天书」后,必然做过一些考证,他的一些见解应该是可信的。
邵元善的诗中提到,红崖天书是当年诸葛亮与当地少数民族舞结盟纪念的一种图谱。
这种说法从明至清数百年,地方志中都有转述。
因此,「红崖天书」又称为「诸葛碑」。
邵元善,在游山玩水时,写的《红崖诗》,让千古之谜的天书从平平淡淡中脱颖而出,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古迹首次公诸于世。
二、少数民族古文字
清代学者赵之谦根据关岭地区自古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提出了天书文字是苗民古语。
《贵州通史.金石志》的作者,不仅认为天书是苗民古书,更具体指出是万彝族古文。
“何时济火碑重出,汉刻非遥或可搜?”——姚茫艾
诗中的"济火",就是当年助诸葛亮南征的彝族首领,当今贵州境内彝族的始祖。
数年前,贵州大方县出土了《济火纪功碑》,碑中书刻乃原始变异的古彝文。
这块古彝文纪功碑的出土,为破解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惜今天史学界对此碑产生的年代仍然争论不休。
三、殷高宗伐鬼方
湘籍学者邹汉勋认为红崖天书的内容“当为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记功之石,世人因其在诸葛营旁,称之为“诸葛碑”。
邹汉勋将天书之文训释为25个字,破译为:殷高宗功克鬼方,除暴安良,东还经卤,这里的郡长都归顺了,殷高宗又分兵东进义播,南去自由(缅甸)。
邹汉勋从金石学角度指出,红崖天书结体之古茂,文义之雅奥,非尚质之世,断不能为,观其磅礴之气5,盎已上侪禹碑,下陋秦石”。
此结论赢得金石学家潘祖荫,汉学家祁隽藻的赞许。
因此,红崖天书又有“殷高宗伐鬼方记功之石”的说法。
不过,殷高宗时期,距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然而,红崖天书发现于明朝时期,那么在明朝之前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显然这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建文帝讨逆檄文
1999年11月,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表了他对红崖天书的最新破译。
红崖天书是明朝建文四年,建文帝被朱棣篡夺皇位,逃到贵州后,使用变体组合文字所书写的讨伐朱棣篡位的檄文。
他的译文:“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金川门破。
杀戮尸横,罄竹难书。
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
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
丙戌,甲天下之凤凰?”
林国恩的说法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赞同。
据有关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确逃到了贵州某地出家隐居以避灾难。
五、天然形成
也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沉积岩风化形成的,是自然界固有的。
关岭县一带在地质史上是寒武纪康滇古陆东面的歇湖区。
在远古时期,大量溶于水或被水冲来的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大量沉淀于湖底,经过许多年的地质变化,水退后,这些沉淀物在风化作用和火山作用下形成了沉积层,再经过不断的风化改造就变成了,人们传说中的「红崖天书」。
结语:“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
”这首晒甲山附近广为流传的民谣。
民谣暗含的意思:晒甲山的红岩对面有一堵白岩,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而对面的白岩里则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谁能够识破这“红崖天书”,红岩就会自动地洞开,就可以去对面的白岩里取出那把足够称量红岩里那十八抬金银的大秤来了。
这民谣有些玄虚,可却暗含着某种颇有意味的东西。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真正地识破“天书”,并得到那十八抬金银。
“天书”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让人破费心机却终不得解。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
孔甲在位期间意外获得了两条龙,一雄一雌,但由于不会养龙,最终导致一条龙死亡。
另外一条龙则被刘累驯养,刘累也因此被赐姓御龙氏。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在《史记》中也有关于孔甲养龙的记载,与《竹书纪年》非常相似,讲述了孔甲得到两条龙之后,因无法饲养而导致其中一条龙死亡的故事。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集合了地理、神话、民俗等内容的古籍,其中记载了许多奇异的生物,包括各种形态各异的龙。
《元史》 在《元史》中提到了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的记载。
其他史书 如《后汉书》、《五杂俎》、《述异记》等史书中也有关于龙的描述,涉及龙的形象、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等方面。
史书记载的小结 这些史书中的记载反映了在古代“龙”可能真的存在,小编也认为龙是真的存在!尽管现代科学认为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这些古代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对龙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仅仅是这一个论述也许并不能让大家信服,我们接着往下看! 02 现代考古发现 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考古学家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中发现了一些与“龙”相关的遗迹,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考古发现: 查海遗址的石龙“中华第一龙” 1982年,考古学家在东北辽宁的查海遗址,考古家发现了一条石堆的真龙,这条石龙有19.7米长,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与后来的龙形象非常相似。
查海遗址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华第一龙”。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6500余年的龙虎图案,其中的“真龙”有1.7米长,还有人骑龙、人骑虎的图案,与传说中的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
焦墩遗址的卵石龙 1993年,在湖北的焦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成的真龙,长约7米,龙首高昂,躯干横陈,扬角张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鳍,尾端上卷,鳞片层层,形态与后世的龙非常相似。
这一遗址距今6000余年。
贵州博物馆的“新中国龙”化石 贵州省出土的“新中国龙” “新中国龙”化石是在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一件重要古生物化石。
后藏馆在贵州安顺市的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这条龙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总长7.6米,龙头上还有一对醒目的“龙角”,活脱脱就是咱们传说中的神龙模样。
现代考古发现的小结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
这些考古证据也在挑战龙是虚构生物的观点。
可能大家还是不相信“龙”是真的存在,我们接着往下看! 现代信息的记载和网友们的分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极少的人见过龙,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龙是不是神话传说?而小编认为,“龙”并不是空凭而来,而是实打实的存在!请点击观看以下视频!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网友们看完视频纷纷发言 吉林的一位网友表示:他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龙,我们的老祖宗不可能无缘无故把龙放在十二生肖之中 山东的一位网友表示:龙是肯定存在的,全国的石刻、木雕、绘画、还有皇上的龙袍都有龙的形象,单凭想象是想不出来的 河北的一位网友表示:宁可相信龙的存在,不要不信,要尊重大自然 甚至有位黑龙江的网友表示:他本人真见过龙,一条黑色,一条浅黄色 而广东的一位网友表示:地球在宇宙面前是很渺小的,所有的生物都存在地球,那宇宙又算什么? 个人经历 在这里,要跟大家开个小差,小编也有听说过一些关于龙的故事,我还记得是在高中时期,在一个晚上的时候,我们一整个宿舍的人都睡不着,然后不知道是谁,提起了一嘴关于“龙”的话题,然后我们宿舍就有个人说,在他们村有几个老太婆在村口坐着聊天,然后突然有条蓝色的龙从水泥路面上窜出来,把一整条水泥路都给毁了,在当时只有几个老太婆看见,以至于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她们,然后这个故事就在村子里传开,还是没有人相信;突然,有个舍友打断他的话,说是不是50块钱的蓝龙; 原本整个宿舍听着是津津有味的,一下子就哄堂大笑起来;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小编并没有见过龙,但是我相信龙是真的存在! 写到最后 小编认为,世界上有些东西并不是科学能解释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尊重大自然就好! 对此,你有什么想要吐槽或者想要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哟,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
字画混体,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作为“黔中第一奇迹”,神秘的红崖天书其实仅数十字,经历代中外学者考证,虽然各种说法难以统一,关于红崖天书的来历和含义,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文字,用以安抚当地的夷人,有人认为这是建文帝出逃时留下的“讨燕檄诏”,用以告知自己的行踪,还有人认为这是一幅藏宝图,然而这些猜测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使得红崖天书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
红崖天书(图源网络) 来子洞天书,位于贵阳清镇市麦格乡观游村长冲千亩田坝,一处名为“来子洞”的洞穴岩壁上发现的神秘文字,文字看起来似图非图似字非字、大小不一、杂乱无章,专家学者也无法解读,岩壁上共有约400个字,形状有的像拉弓射箭,有的像跪地敬献,无倒顺之分,也无反正之分,无规律可循。
来此考察的专家认为这些文字是待解的彝族文字,后来又有研究彝族文字的专家来此研究,并当场表示,这些并不是彝族文字,至于其代表的含义目前还未解开。
来子洞天书(图源网络) 普定反字岩,反字岩位于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四方山,距黄果树瀑布约30公里,古迹显现于距离地面一丈开外的岩壁上,字为黑色(当地老年人说,原为红色,由于保护不善,被人用墨涂抹),大如核桃,不知用何物书写,虽经长期风雨侵蚀,终不褪色,因形似汉字反写,称为反字。
年长日久无人认识,“反字岩”因而得名。
专家认定“反字岩”古迹为古彝文,其所记载的史实为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贝勒阿德定居安顺之后征战、拓土、祭祀之事。
普定反字岩(图源网络) 夜郎天书,夜郎天书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彝族地区,夜郎天书是中国考古学家对一份在赫章县的彝族地区发现的古籍的称呼,由于当地的位置是历史上夜郎古国的国境,所以该古籍被称为夜郎天书,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由曲线和圆圈组成,笔划都像篆刻似的被曲折起来,笔画粗细不一,而且疏落有致。
夜郎天书被当代历史学家认为是一条解开中国西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水平的线索,因为现时考古学的新发现,都指明当时周朝四周的民族,并非皆为蛮夷之邦,而是与周朝一样同样拥有高度的文化水平。
夜郎天书(图源网络) 水族水书,于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所有,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的别具一格并存活至今、有着巨大社会功能的雏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编撰成的大量巫术书籍的总称。
它与水族的信仰习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
,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
水书在水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婚丧嫁娶仍然照水书记载的“水历”推算决定。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创始至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水书(图源网络) 苗文碑,位于黔东南雷山县雷公山,上世纪30年代,当地人在苗族聚集区中心地带的雷公山发现一块残碑,现存于贵州省博物馆,碑上的字形类似隶体汉字但无人认识。
此后,雷山县也有多位村民在雷公山上拾到过苗文碑,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是至今存世的只有些苗文碑,已经无法成为系统的语言文字。
关于苗文失传,贵州、湖南各有说法。
贵州一带的说法是,苗族先民向西南突围时,族老忘记将苗书带上,叫大儿媳回去取,大儿媳取书时听到有婴儿啼哭,跑去抱婴儿而忘记拿书,苗文因此失传。
苗王碑(图源网络) 古木文字,遵义市余庆县构皮滩镇,一位遵义的收藏爱好者在余庆县构皮滩镇一村民家中购得一棵陈年古木,古木上刻有1000多个符号。
据了解,这棵陈旧古木材质是枫香树,树龄应在200年以上,古木长7米,头径35厘米,尾径20厘米,重约200公斤,据了解,古木原放置于村民老祖屋堂屋梁上,百多年来无人移动,祖屋建于清朝中晚期,为该寨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因祖屋被拆,古木才被搬下放置于露天屋檐后。
古木上的符号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花朵,有的像树枝,有的像人在跳舞,有的像成熟的萝卜,有的像发芽的种子。
古木文字(图源网络) 带圈的字,位于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2014年,安顺市民委古籍研究者在普定县调研发现了一种神秘文字。
神秘文字出现在普定县化处镇一座村内的一个石墩上,这块石墩高度有半米、宽度有30厘米左右。
安顺市民委一位古籍研究者介绍,这个石墩上五面都刻了神秘文字,每个字的最上面都有一个小圆圈。
这个字与彝族文字相似,但细看又不是彝族文字,研究者分析说,从图案上看,这应该是当地少数民族创建的文字,从字体上来看,字已经比较成熟了。
在每个字的最上面都有一个圆圈,可能是表现于太阳的图案。
带圈的字(图源网络) 古彝文,毕节市,云贵彝区使用的彝文是彝族千百年来使用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贵州彝族人口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贵州毕节是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发起方言区之一,当地发现的彝文的金石铭文年代早,价值高且数量多,古彝文早期被考古发现时,都一直被认为是难以解读的文字,也有说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国外考古专家称其为外星人留给地球人的信息。
据考证,这些古彝文距今已有8000至1万年的历史,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的一个重要起源。
#春日生活打卡季# 古彝文(图源网络)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