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 形意拳

民国孙禄堂形意拳之五拳合一进退连环拳

时间:2024-10-1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形意拳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

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

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

无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

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

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

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摧矣。

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

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

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若言其静,未露其机。

若言其动,未见其迹。

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

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

"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

二五合一之机也。

第一节

起点时,两手攥上拳。

进步与崩拳同式。

如行军之阵形之理(图29、图30)。


第二节

退步与崩拳收式剪子股式同,如行军出左翼,谓之青龙出水(图31)

第三节

再换式为黑虎出洞。

出右手右足,右足出去要直,左足随后跟步,足仍斜着,后足里踝骨相对右足脚后根。

右手从右胁为心口平着直出,拳仍与崩拳相同。

两眼看右手食指中节,左手腕朝里扭劲,手心朝上,与右手同时往后拉,拉至左胁停住。

两手出拉之时,两肩里根均往回扭劲,进步之时,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此式名黑虎出洞,与行军出右翼同理(图32)。


第四节

先将右手屈回,在心口下边与左拳相对,两手心紧靠腹,再将两手腕向外扭劲至两手背向里,一起徐徐往上起,至头正额上边,再往前后如同一条线分开到极处,两拳如同画一上半圆形,伸至两拳前后相对、均与肩平时停住。

然后左足极力往后垫步,两拳一齐往下落,如同下半圆形落至小腹处,两肘靠胁,左手张开,右手仍是拳,手背落至左手掌中。

手起时两眼看两拳,手落时两眼看右手随着下落。

右足同时与两手往回撤至左足处,右足仍直着,足后根紧靠左足里踝骨。

身体要三曲折形,惟腰极力塌下劲。

两肩两胯均如前抽劲,头仍顶住劲。

身要稳住,两眼再往前看。

此谓如行军阵图两翼翕张之式,故名白鹤亮翅(图33)。


第五节

再变为炮拳。

将右手往上钻,钻至头正额,手腕向外扭劲,手背仍靠正额处,左手亦同时钻至心口直往前出。

右足同时往前进步,左足亦随后紧跟步,与单习炮拳均皆相同,惟此式直往前进步,不斜着走步,停住。

此谓两翼合一直进,名为锐形,故名曰炮拳(图34)。


第六节

再变为劈拳。

左手往下落似半圆形,如劈拳劈物形式,落至小腹处。

左足极力往后垫步要直着,左手心朝里,顺着身子往上直钻至心口,右手再直往前往下劈去。

伸到极处,左手从嘴往前劈去,此时右手从左手下边拉回,两手仍似劈拳撕法撕开。

右手拉至右胁停住,右足也同时退至左足,后边相离远近与劈拳式相同。

两眼看左手拇指根食指梢,两肩两胯均松开抽住劲。

此时身子阴阳相合之式,腹内如同空洞相似为妙。

此式取金方之义,故名劈拳式(图35)

第七节

变为包裹式,亦名为横拳。

两手皆先将中指、无名指、小指极力一起卷回,两手拇指、食指均皆伸直,两手心均暗含与两肩相合着抽劲,不可显露,再将左手往下落至小腹处,手腕向里裹,左肘紧靠左胁,手往上钻至口处。

手腕再向外扭劲,斜着往前拧着劲出手,到极处手心朝下,虽然胳膊斜出,总是与心口出去之意。

朝里裹手时,左足与左手同时回至右足踝骨前边。

足尖着地,足后根欠起,再一齐同左手出去仍回原处。

似落未落之时,右手手腕从右胁朝里裹劲。

从心口至嘴往前钻出,到极处手心朝上。

食指伸着,与嘴相对又平着,左手侯右手出时即往回拉,拉至左胁仍手心朝下停住,右足同时随后跟步(图36)。

此式亦错综着,身子三折形式,小腹放在左腿根上为度。

此名为包裹之式,亦名圆形,属土。


第八节

换为狸猫上树之式。

先将左足往前垫步,再起左手、右足,一齐极力前进,右手回时拉回至心口右边,左足亦同时随后紧跟步,两腿仍为剪子股式,两手皆张开,两肩两胯均齐抽劲,不可有一外错不齐,使内气不得中和,丑态百出,拙气尽生,人虽有勇敢之心,亦不能有所得也(图37)。

学者慎之。

此谓狸猫上树之式,如阵图爪牙之形,又剪子股式,如擒拿是也。


第九节

变崩拳式。

先垫右足,再极力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至心口左边,右足随后紧跟步,手足用劲与两足相离远近仍与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身。

此谓直形,亦追风赶月不放松之谓也(图38),

第十节

回身为狸猫倒上树之式,仍与崩拳回身剪子股式相同,停住(图39)。

此式如同行军败中取胜之式,故名为狸猫倒上树。


第十一节

回演仍垫右足,进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右足后跟步,形式用劲,皆与第一节式相同。

第十二节

退步出手。

与第二节式相同。

第十三节

出洞。

与第三节式相同。

第十四节

亮翅。

与第四节式相同。

第十五节

炮拳。

与第五节式相同。

第十六节

劈拳。

与第六节式相同。

第十七节

包裹。

与第七节式相同。

第十八节

上树。

与第八节式相同。

第十九节

崩拳。

与第九节式相同。

第二十节

倒上树。

与第十节式相同。

第二十一节

收式。

仍与崩拳收式相同。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