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 形意拳

“形意拳有半步崩拳打天下”,这个“半步”从何来?

时间:2024-12-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形意拳趟泥步动作简单、朴实,但内涵丰富、深刻。

上肢动作比较随便,无严格要求。

这里,选择一种最常见的介绍:起式无极桩,站立,头顶项竖,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脚趾抓地,平心静气;向左转体90°,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两手侧平举,与腰相平,肘微曲,五指微曲并分开,掌心向下,如扶栏杆,同时膝微曲,身子下蹲,左右脚轮换直线迈进,与平日走路相似;回身左右脚一扣一摆,随转体180°即可,收式回原位,复归无极式。

所谓趟泥步,就是意想在泥水中行走,或在齐腰的水中行走,而杂草混杂其中,缠绕足踝,我则缓缓而行,仔细体会其阻力。

拳经云:“放步如涉水,务要钻插而进”,“拔脚如出泥,进退有阻”,即此谓也。

通过这种假想训练,以意导气,逐渐疏通下肢的经络,稳固下盘,并提高下肢的击打与抗击打能力。

日久功深,能练就进步如犁翻地,把对方拔根抛出“趟劲”绝技。

另外,训练一段时间后,能感觉出空气对腿的阻力。

可见,这种训练还可以使人对外物的触觉更灵敏、细腻。

走趟泥步关键在于以身(腰跨)带步。

趟泥步训练之前,必须先练好站桩,正如当代武术家杨鸿尘先生所说的“习步法者定要先明桩”。

经过桩功的训练,要做到气沉丹田,落地生根,肢体上下相合,左右相合,联结成一个八面支撑的整体,产生整体劲,亦称浑圆劲。

不站桩很难形成整体劲,无论习练什么门派功法,身上发不出整体劲,功夫只能在低层次上转悠,学的套路再多,实战也派不上用场。

尚云祥、孙禄堂教拳,入门先站三年桩,道理就在这里。

但静态的整体劲和动态的整体劲不同,有的人往那里一站,别人推拉不动,但动起来也奈何不了别人,这说明他至多具备静态的整体劲,动起来架子散了,整体劲也就不存在了。

很多习武者有这样的体会,站着不动和动起来不是一码事。

有静态的整体劲向动态的整体劲过渡,除在行走时不失桩功规矩外,关键之处在于克服日常行走以步带身的习惯,二十一以身带步,要让肚子领着走,或让命门催着步,原传形意将这步形象地称作槐虫步。

杨鸿尘先生将它的要领进一步总结为“以脊领身,以身抽肋,以肋提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

形意拳诀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太极拳大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讲得也很精辟:“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为何要先进身呢?形意拳经云:“举一身而言,身为中节,中节空则浑身空。

四肢之动皆源于身,故身不催则力不发,身不进则四肢难进。

手足身合出整劲,方得奥妙武艺精”。

技击中有了这种整体劲,沾实用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将人发放出去。

练拳者多如牛毛,动静都能发出整体劲的却凤毛麟角。

磨胫是形意趟泥步的重要要领。

磨胫即前后腿交替时,有一个提步动作,踝关节要相摩擦,两足横度勿使开张也,形意拳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

其功用在于:有利于两腿的协调配合,所谓“相助为友也”,磨可增劲增力,并能促使爆发猛烈的劲力,有利于在实战技击中防止对手击打裆(阴)部或插裆夺位,提步可以加强步法转化的灵活性。

脚平起平落是形意拳步法的显著特色。

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进步脚跟先着地,退步脚尖先着地;形意拳却要求足底与地面平行,离地寸许,平起平落,且步不宜大,“步大则不活”。

这是形意拳步法移动快,发劲迅捷的一个重要原因。

训练时,还可以加上“颤颤惊惊,如履薄冰”的意念,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

欲落脚前进,又似乎遇到坑洼石头等阻碍,又欲马上停住、抽脚后退或左右移动;欲止步不前,又似乎发现新的通路,举步将行。

这样,可以训练步法的灵活性,实战技击时,做到动转灵活,进退自如。

所以,形意趟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也不是单纯地走直线,与身法上“身无定法”,手法上“手无定处”相对应,步法上则要求“步无定位”。

强调一点,在下肢运动中,身体几乎是不动的,要在身体重心起伏不大的情况下,体会腿部的运行以及双腿与身体的关系。

这既有利于增加腿部力量,稳固下盘;又有利于增加腿部的弹性,腿微曲,整个身体像托在一个压缩的弹簧上,随时随处蓄而待发,身体起伏小,有利于提高步法转换的直接性和身法的隐蔽性。

最后揭示一条秘密,许多人练了半辈子拳,演练套路步法挺灵活,与人搭手却半步也挪不动,毛病何在?毛病在不懂阴阳上。

走步时,要经常使上下肢意力指向相逆相反,腿后撤而手臂意力向前指;腿前行,手臂力向后指。

这一方面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与人搭手时把步走活,一进一退,一收一放,相反相成。

步到人尚不知,胜负自不必说了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半步崩拳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