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世人忌讳的话题,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神秘且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人死时究竟会看到什么?似乎从来没人说得清。
有人相信人死,就是尘归尘,土归土,就是眼睛一闭一黑,人的意识和思想都将不复存在,但是从不少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的亲身经历来看,“死”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刘芳(化名),经历了唐山大地震,被坍塌的房屋压伤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那时她才23岁。
她说在废墟中濒临死亡时,她感觉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以往那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同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有童年与小伙伴嬉戏打闹,有与恋人的欢乐时光,也有第一次在厂里受表彰的情景等等,她强烈体验到了生的快乐!
而像刘芳这样的人并不是个案,1987年,国内曾对81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出现了走马灯似的生活回顾、看到奇异发光形象、灵魂出窍、遇见离世亲人、走到隧道尽头被迫返回等体验,这类体验也被人们统称为濒死体验。
所谓濒死体验指的就是人在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或脑电波消失的临床死亡状态下,经历的一系列特殊体验,而后由于及时抢救等特殊原因,濒死者又活了过来。
而濒死体验并不局限于国内,1980年美国盖洛普公司曾经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在经历过危机生命的严重疾病的成年人中有43%出现过濒死体验,而经历病危的儿童有高达85%体验过濒死体验。
而且国外的濒死体验与国内的描述也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国外濒死体验描述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听到医生和在场人员判断他们已经死亡;2.感到安详宁静,不再疼痛;3.被某种力量推入黑暗隧道;4.感觉脱离身体,并在身体上方或旁边看到自己的身体;5.遇到已故的亲人;6.看到发光的生命体;7.回顾一生的细节;8.遇到边界和限制,某种力量使他返回。
这些年很多科学家都试图去解释濒死体验,不少人认为濒死体验是大脑缺氧后的补偿反应,是大脑缺氧后,出于自我保护需要所产生强烈脑电波造成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濒临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大量的安多芬等物质,这类物质可以使人愉悦,引起各种幻觉。
而且人在濒死时,视觉感官将无法正常工作,但由于中部细胞最为活跃,周围细胞功能逐渐减弱,这种作用就会导致濒死体验者感觉看到隧道和亮光,当然,有人也认为这可能是临死前瞳孔放大所导致的错觉。
不过,无论哪种解释似乎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科研人员发现不少处于“死亡”状态的人,本身并没有专业医疗知识,但他们却能准确讲述抢救过程中发生的每个细节,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后天失明的濒死体验者,准确描述了他们在脱离肉体后,看到医生在他们“死亡”身体上使用的医疗器械,而有些器械是他们失明后才发明的。
或许随着科学进步,我们终将会解开这些谜题,又或许不能,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人死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从众多濒死体验者的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人在死亡时,大脑的确会通过某种梦境或幻境的方式,试图让整个过程变得温和,帮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给予他们心灵的最后慰藉。
如果不是听说自杀的人死后会进地狱,她早就结束自己这条烂命了。
活着虽然无趣,虽然糟心,虽然苦不堪言,可是,想到死后还要和那些罪孽深重的恶鬼“同处一室”,被他们恶心和折磨,她宁可在这个让她厌烦透顶的世上挣扎。
是的,她是在挣扎。
从她有思想的时候开始,她就不喜欢这个世界,不喜欢周围的人,最讨厌的就是自己。
她缩在自己那个畏畏缩缩的壳子里,看着这个可笑的世界,也看着这个讨厌的自己。
死亡,她不畏惧。
但她畏惧死亡后的世界。
她怕死了以后,会再次轮回,她怕死了之后,会下地狱,会成为最终上了人类餐桌的畜牲。
她想过很多种死法。
她怕疼,她怕恶心。
因为这种感觉在这世上对她最不离不弃。
很多年,疼痛提醒她,她还活着。
所以她想,死亡的疼痛,她能忍,那一定不如她平日的痛来得彻底。
而且那只是一个瞬间。
很多很多年,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强者。
只有她自己知道,在每一个快撑不住的夜里或者白天,死亡的戏码在她脑海里一次次上演。
她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洒脱一点,处处顾及别人,可是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伤害。
是的,她想死,她确实想死。
但她不想死得太痛苦。
这一辈子,她遭的罪太多,所承受的痛苦太多。
她想死的时候能轻松一点。
今天,收拾那一堆不值钱的首饰,翻出唯一一件铂金项链,那是她结婚的时候,同学凑份子买给她的。
她把它戴在脖子上,镜子里是一张让她讨厌的脸,她手上渐渐用力,项链一点点嵌入脖子的肉里。
氧气一点点流失,她竟然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快感和轻松。
项链一点点深入,她的脸色越来越红,她手上的力道加大了些,她在想项链会不会断掉?如果断了,可不就前功尽弃了? 在快完窒息的时候,她松开了手。
她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是的她想死,可是,想死得干净。
不想死了还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她想到大剂量的安定,可是,她怕死不了的痛苦。
哪里能有一片净土,让她安安静静没痛苦地离开?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有生命,但许多人声称有传闻作为证据。
据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3月2日报道,大概40多年前,一位名为兰德尔(Randall)的男子因心脏病发作而短暂死亡,经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最终死而复生,与死神擦肩而过。
苏醒之后,兰德尔讲述了他这段“死而不亡”的神奇经历。
他对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NDERF)的研究人员说:“我当时有一种特别清醒的认识,能够意识到我在病床上的位置,能够感知到地球的运动...... 我冷静地意识到我周围的每个人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并且我和我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系。
我也知道自己正在去往下一个境界的路上,但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我丝毫没有任何恐惧,而是怡然自得地坦然接纳,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过渡状态。
” 兰德尔的这种经历通常被称为“濒死体验”(NDE:Near-Death-Experience),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同时濒死体验也是人们遇到危险时的一种反应。
最初的濒死体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雷蒙德·穆迪 (Raymond A. Moody)博士写了《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书,里面收集了一系列濒死体验的叙述,至少有一部分学者相信穆迪书中收集的例子是真实的。
另一个康涅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对濒死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常见的濒死体验叙述归纳为五个阶段,分别命名为:平静、灵肉分离、进入黑暗(隧道)、见到光明、进入光明。
大部分濒死体验叙述都并不包含这五个阶段的全部,而只是包含其中的几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濒死体验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被正式纳入了西方主流医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范围。
来自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此前在临床上诱导老鼠心脏骤停,同时监测老鼠的大脑活动。
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在生命的最后30秒,大脑活动激增。
密歇根大学分子和综合生理学副教授、神经学副教授吉莫·博尔吉金(Jimo Borjigin)博士说,"这项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是首次针对濒临死亡的大脑的神经生理状态而开展的研究工作。
从本质上讲,如果大脑更活跃,则人们可能会产生较为生动的幻觉,从而导致他们相信自己已经看到了来世。
我们在心脏骤停期间发现大脑中存在一些意识活动的迹象,这种预测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数据的证实。
” 尽管各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业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尚未能够合理解释为何有些人会经历濒死体验。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并不表示科学解释是谬误的,只能说明濒死体验是一种复杂、主观并饱含情绪化的体验。
濒死体验就是这样一门边缘上的学问,它与医学、心理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迷幻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答。
图片来源:MSN,英国《每日快报》,密歇根大学官网,维基百科等 本文选题:金戈帝企鹅。
编辑:Hungary2001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