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既遥远,却又不陌生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提到死亡,我们往往又会感到恐惧,不愿意去面对它。
其实是因为死亡的未知性,让我们产生了不确定感,我们不知道死亡真正意味着什么,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面临死亡,你会有哪些感受呢?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anliu通过追踪研究200位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总结出了人在面临死亡时,会产生的四种感受和思考。
首先,死亡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恐惧感,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天的到来,然而死亡又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当我们真正需要面对死亡时,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害怕。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性理论中所描述的,当我们步入老年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自我的整合,回顾这辈子所经历的事情,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评价。
如果发现自己过得是有价值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欣慰感与满足感,坦然的度过自己最后的岁月。
相反,如果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有很多未尽的遗憾,我们则会产生一种无奈感,难以安心的接受自己的一生,不愿意去面对死亡。
其次,当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往往会放下很多以前放不下的东西。
比如,某段求而不得的感情、与其他人的不愉快经历、对某些事情的仇恨。
因为面临死亡,我们会感到这辈子即将画上句号,以前的感情纠葛都是身外之物,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说,很多老人往往都是心胸宽广、不计较的,他们经历了太多,也就知道哪些事情没有必要去纠结
另外,面临死亡的人往往会回忆出很多过去的场景,这些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那些记忆都是美好而甜蜜的。
他们会真切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人。
毕竟当这辈子走到头了,你就会清晰的知道哪些人是真正你在乎的,哪些人是真正爱你的,你会更加珍惜当下,享受每一份光阴。
你会觉得自己曾经的一些烦恼都是没必要的,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忍住情绪,不伤害那些你爱的人。
最后,你还会产生一种坦然、无所畏惧的感觉。
想到自己曾经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遇见过那么多有意思的人,去爱过、被爱过,你会觉得这辈子总体来说还是值得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人们普遍会产生“乐观归因”,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价值的。
因此,你面临死亡时,也会认为自己这辈子做了很多很棒的事情,是值得的。
你会以一颗最纯粹、朴质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持有包容、接纳的态度面对自己。
如果不是听说自杀的人死后会进地狱,她早就结束自己这条烂命了。
活着虽然无趣,虽然糟心,虽然苦不堪言,可是,想到死后还要和那些罪孽深重的恶鬼“同处一室”,被他们恶心和折磨,她宁可在这个让她厌烦透顶的世上挣扎。
是的,她是在挣扎。
从她有思想的时候开始,她就不喜欢这个世界,不喜欢周围的人,最讨厌的就是自己。
她缩在自己那个畏畏缩缩的壳子里,看着这个可笑的世界,也看着这个讨厌的自己。
死亡,她不畏惧。
但她畏惧死亡后的世界。
她怕死了以后,会再次轮回,她怕死了之后,会下地狱,会成为最终上了人类餐桌的畜牲。
她想过很多种死法。
她怕疼,她怕恶心。
因为这种感觉在这世上对她最不离不弃。
很多年,疼痛提醒她,她还活着。
所以她想,死亡的疼痛,她能忍,那一定不如她平日的痛来得彻底。
而且那只是一个瞬间。
很多很多年,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强者。
只有她自己知道,在每一个快撑不住的夜里或者白天,死亡的戏码在她脑海里一次次上演。
她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洒脱一点,处处顾及别人,可是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伤害。
是的,她想死,她确实想死。
但她不想死得太痛苦。
这一辈子,她遭的罪太多,所承受的痛苦太多。
她想死的时候能轻松一点。
今天,收拾那一堆不值钱的首饰,翻出唯一一件铂金项链,那是她结婚的时候,同学凑份子买给她的。
她把它戴在脖子上,镜子里是一张让她讨厌的脸,她手上渐渐用力,项链一点点嵌入脖子的肉里。
氧气一点点流失,她竟然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快感和轻松。
项链一点点深入,她的脸色越来越红,她手上的力道加大了些,她在想项链会不会断掉?如果断了,可不就前功尽弃了? 在快完窒息的时候,她松开了手。
她剧烈地咳嗽了起来。
是的她想死,可是,想死得干净。
不想死了还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她想到大剂量的安定,可是,她怕死不了的痛苦。
哪里能有一片净土,让她安安静静没痛苦地离开?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有生命,但许多人声称有传闻作为证据。
据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3月2日报道,大概40多年前,一位名为兰德尔(Randall)的男子因心脏病发作而短暂死亡,经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最终死而复生,与死神擦肩而过。
苏醒之后,兰德尔讲述了他这段“死而不亡”的神奇经历。
他对濒死体验研究基金会(NDERF)的研究人员说:“我当时有一种特别清醒的认识,能够意识到我在病床上的位置,能够感知到地球的运动...... 我冷静地意识到我周围的每个人以及他们在做什么,并且我和我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任何联系。
我也知道自己正在去往下一个境界的路上,但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我丝毫没有任何恐惧,而是怡然自得地坦然接纳,因为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个过渡状态。
” 兰德尔的这种经历通常被称为“濒死体验”(NDE:Near-Death-Experience),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同时濒死体验也是人们遇到危险时的一种反应。
最初的濒死体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雷蒙德·穆迪 (Raymond A. Moody)博士写了《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书,里面收集了一系列濒死体验的叙述,至少有一部分学者相信穆迪书中收集的例子是真实的。
另一个康涅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eth Ring)对濒死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常见的濒死体验叙述归纳为五个阶段,分别命名为:平静、灵肉分离、进入黑暗(隧道)、见到光明、进入光明。
大部分濒死体验叙述都并不包含这五个阶段的全部,而只是包含其中的几个。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濒死体验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被正式纳入了西方主流医学与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范围。
来自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此前在临床上诱导老鼠心脏骤停,同时监测老鼠的大脑活动。
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在生命的最后30秒,大脑活动激增。
密歇根大学分子和综合生理学副教授、神经学副教授吉莫·博尔吉金(Jimo Borjigin)博士说,"这项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是首次针对濒临死亡的大脑的神经生理状态而开展的研究工作。
从本质上讲,如果大脑更活跃,则人们可能会产生较为生动的幻觉,从而导致他们相信自己已经看到了来世。
我们在心脏骤停期间发现大脑中存在一些意识活动的迹象,这种预测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数据的证实。
” 尽管各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业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现代科学尚未能够合理解释为何有些人会经历濒死体验。
从客观角度而言,这并不表示科学解释是谬误的,只能说明濒死体验是一种复杂、主观并饱含情绪化的体验。
濒死体验就是这样一门边缘上的学问,它与医学、心理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迷幻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答。
图片来源:MSN,英国《每日快报》,密歇根大学官网,维基百科等 本文选题:金戈帝企鹅。
编辑:Hungary2001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