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传国玉玺是失踪还是被毁了?玉玺上刻了什么字让各朝都拼命争夺?

时间:2024-02-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一件具有特殊价值的宝贝。

在它身上,王权得到体现,传承得到体现。

这就是传国玉玺。

前生--和氏璧

传国玉玺使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

传国玉玺不平凡,这块和氏璧夜不平凡。

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在今天的云南,盛行赌玉。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的云南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这也难怪,他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后来居然还不服,于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臣不为膝盖骨被挖伤心,伤心的是宝玉没人识的)”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慧眼识玉,又执着如此,堪称赌玉祖师!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卞和献玉

和氏璧遇上皇权

秦朝一统,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开启了和氏璧的权力生涯——从此以后,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秦朝“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暨寿永昌”

传国玉玺“金镶玉”

传国玉玺本来是遍体通透,但是,一次意外它成为“金镶玉”——但这次意外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它的尊贵。

当王莽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将玉玺扔向金柱,使得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

但是这并不影响传国玉玺的价值,王莽将其镶上了金边。

得玉玺未必得天下

下一个于玉玺纠缠在一起的是孙坚。

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孙坚率部讨伐董卓,没想到却在洛阳宫中的枯井下发现这块玉玺。

玉玺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魔力——忠诚的孙坚觉得天命在我,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但可惜得玉玺未必得天下,孙坚却死于刀箭之下。

相反的,当儿子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袁术后,却获得了不小的发展。

▲东汉末年

朝代更变,不变的是那玉玺

之后,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

中原大乱,“城头变幻大王旗,唯一不变是玉玺!”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

后冉魏又乞兵东晋,用玉玺换,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就这样,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隋大业(公元618年)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那位大名鼎鼎的唐太宗照样龙颜大悦。

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

玉玺被毁,幻假幻真

公元939年,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真的传国玺就此失踪。

但是,玉玺的传奇并未结束,而是开启了一段幻假幻真的岁月。

幻假幻真之一:北宋哲宗时,有名叫段义者的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块儿玉玺,疑似传国玉玺,送至朝廷。

后蔡京为首的十三位大学士考证,认定这是传国玉玺。

幻假幻真之二: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传国玉玺”忽现于元大都,被人叫卖于市。

权相伯颜知道后命人购得。

幻假幻真之三: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

幻假幻真之四: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玉玺”。

▲乾隆“十全老人”之宝

终结于乾隆

传国玉玺传奇岁月的终结在乾隆时代。

乾隆即位后,命人验证了一下皇太极传下来的所谓“传国玉玺”,认定是赝品。

后来他名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并且宣称新朝有新气象,本朝不再需要前朝的传国玉玺证明合法性,大庆自己刻制二十五方玉玺,向天下宣称自己就是能够代表“天命”的朝代!

传国玉玺--“天命”的证明

其实,这么多朝代争夺传国玉玺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代表“天命”——得到了它就能得到天下。

很多朝代宁可假造也要冒充就是为了天下宣称自己符合“天命”。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孙坚最有发言权。

所谓“天命”,一在民心,而在实力。

得民心就有实力,有实力才能争夺天下。

光有一块而玉玺又有什么用呢?!

恐怕也只有具有大气魄的乾隆才敢于走出传国玉玺的阴影吧!

就这样,传国玉玺,随着封建王朝一起走进历史的烟海中,湮灭了!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牛奕达

皇太极得到了秦始皇传国玉玺,乾隆却对之不屑一顾

话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等四贝勒统帅一万精骑远征察哈尔,捷报频传。

察哈尔林丹汗已在前一年病死,后金此次出兵,主要是彻底平定这个曾经强悍的死敌。

远征的结果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意外得到了一件宝物——即传说中秦始皇传国玉玺! 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奏章传开,后金汗廷一片欢腾。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由工部特制宝函,皇太极择吉郊迎,然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惊喜若狂,连连点头,一一允准。

这尊传国玉玺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上天垂爱!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四载:相传这尊传国玉玺藏于元朝大内宫廷之中,当元顺帝为明洪武帝所败,仓皇丢弃都城,携玺逃至沙漠。

元顺帝崩于应昌府后,玉玺遗失。

过了两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冈下放牧时,发现有一头山羊连续三日不肯吃脚下的草,只是不断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铲深挖,竟然挖出了这尊历代传国玉玺。

多尔衮奉还玉玺之日,皇太极渡过辽河,隆重远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阳石木,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后金大小臣工、特别是明朝降臣降将,谀声四起,大拍马屁。

都元帅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 总兵官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

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 既然这尊玉玺是“历代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之宝”、“镇国传世之宝”和传承两千余年的汉代宝玺,皇太极如果不去汗称帝,那就是逆天而行、辜负天意了。

于是,皇太极钤用此宝,去汗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大清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比较扯的是,这尊玉玺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到清高宗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极私刻的四宝,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上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而对被皇太极等人称为“历代传国玉玺”的宝贝嗤之以鼻,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诸帝中最通晓儒家典制的人,他一望皇太极传下的“历代传国玉玺”就知道是噟品、假货,为了不让天下人耻笑,他坚定地弃用。

那么,乾隆皇帝是根据断定这货是假呢? 最简单的,有三点。

一、据《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如龙鱼凤鸟,正面所刻为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而皇太极这枚假货正面所刻只有四个字,为“制诰之宝”。

所以说,皇太极朝的君臣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竟然傻乎乎地拿着假货当宝贝。

二、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此玺献给了刘邦。

刘邦即帝位后,“传国玉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有心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玉玺”。

王太后气愤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

王莽得到后,命人以黄金镶补。

皇太极这枚假货并无黄金镶补的痕迹,进一步证明是十足假货。

三、传国玉玺曾经经过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石勒则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皇太极这枚假货根本没有! 话说回来,“传国玉玺”虽然是世间至尊之宝,也不过是一死物,即使没有它,只要以德抚有天下,也是海内咸服、实至名归的皇帝、天子。

元顺帝败亡时,携带玉玺远遁塞外,玉玺不知所踪。

即大明王朝立国近三百年,并无此宝,但明朝诸帝并未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最担心的就是天下民众非议其得国不正。

为此,乾隆帝惴惴不安,而自乾隆帝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

那么,后来的清朝皇帝有没有找到那枚真正的“传国玉玺”呢?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地毯式搜索,并无所获。

看来,数代清朝皇帝都没有找到。

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正面刻的8个字很霸气,历经千年如今何在?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平静之前的乱世总是来势汹汹,生灵涂炭的背后,亦昭示着新时代即将来临。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传国玉玺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