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鬼话”
聊聊8处京城冷门”的灵异地点
北京城有故事的地方不少,从皇帝居住的故宫到平头百姓生活的小胡同,都有老一辈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宫,佛香阁、京城81号外还有几处古怪地方,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有图有故事,你信么?
1、钟楼
现在钟楼的大钟不敲了,当年敲的时候,尾音里总是带着隐隐的邪,邪,邪”的声音。
这老人就该说了:这铸钟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
据说皇上盖了鼓楼,就要有和鼓楼差不多的钟楼。
皇上下了圣旨责成工部在三个月内铸1万3千斤大钟一座。
工部就找到了北京最好的铸钟师傅。
大家齐心合力很早就铸成了大钟,心想这下可以请功领赏了。
可谁知皇上看了大钟,极不满意,说这么大的一口钟怎么是铁铸的,黑漆漆的真难看。
下令工部务必在三个月之内铸成一万三千斤铜钟一口,如若不成,拿工部大人是问。
工部大人接旨谢恩,迅速找到铸钟师傅。
说要是完不了工,你们的脑袋就都没了!铸钟师傅赶紧都回去工作。
可是到了最后一夜了大钟还是铸不成,因为这铜亚,不好凝结。
等凝结了,这钟早就变形了,于是大家只能坐在化钟炉旁边,等天亮就是大家的死期!
在铸钟师傅里有个年纪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里有个小女儿。
这天小女儿来到铸钟厂给爸爸送饭,知道了大家的事情。
没想到一头冲进了化钟炉。
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拦,可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只绣花鞋。
可谁知大家一看化钟炉,铜水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大家齐努力,竟连夜铸成了大钟。
至于说后来,铸钟厂拆了在原址盖了一座铸钟娘娘庙,现在好像也拆了鼓楼后面就放着那口不用的铁钟。
2、虎坊桥湖广会馆
虎坊桥湖广会馆名列京城四大凶宅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光绪年间,这个所在一时风云际会,在此处下榻饮茶听戏的才子、达人多为名动朝野之辈。
尤以此后在菜市口引刀成一快的谭嗣同,以及康梁二夫子最为有名。
此处闹鬼之说由来已久,非谭复生(嗣同)公殁后方有。
百姓曰,此处建会馆之前为一片坟茔,南人称之为乱葬岗子,后民国初年有佛山大贾斥资建义庄,雇一面如狮的麻风老者看管义庄,也是异状,待老人在此居住之后,乱葬岗子原来的夜夜鬼哭和磷磷鬼火渐渐少了,直至老人无疾而终,因为其曾患麻风,面目骇人,从无百姓赶上前搭讪,老人的身份也永远成了迷。
自老人死后,厉鬼重生,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见墙外无端扔来些石头瓦砾,并传来訇骂声,开门却杳无一人。
从此,虎坊桥一带,即便单身男子,亦不敢昼夜出行。
3、地质大学——五道口
老人说老北京菜市口管杀人,那些被宰了的犯人没家属领尸的就都埋到五道口来,所以有菜杀五埋”的说法,在地质大学建校前,也就是一直到40年代五道口还是片乱坟冈。
那边盖楼挖点死人骨头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地大的老住户估计都知道这事,只是有一点,地大附中盖那个一号教学楼还有地大操场南边那三层小白楼,盖的时候都有民工莫名其妙地把小推车直接从上面连人带车推下来,都出了人命。
地大附中那楼盖好后先后两三位教师从楼梯处摔倒,这是真事,就是莫名其妙地脚下一空就摔了,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好象没再听说有人摔倒了。
4、石虎胡同七号的松坡图书馆
诗人徐志摩曾在此居住,此地据传是吴三桂的住宅。
陈圆圆的芳魂几百年来都在这条幽深胡同的升空游弋,据说民国初年,一位洋车夫路过此地,客人下车后,会钞后就转眼不见,只看到一只清朝大员脑后的孔雀翎在空气中浮动着渐行渐远,而车夫低头一看,手里的袁大头”变成了早已废止的在清朝初年流通的顺治通宝。
5、礼王府
和湖广会馆一样,西安门礼王府也是北京有名的四大凶宅之一。
西安门礼王府的凶宅”传说盛行于网络,但却始终没看到探险解密的版本。
按理说,王府官邸选址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风水好,为大富大贵之地,又怎么会被传为凶宅”呢?从民间流传的故宫、恭王府、礼王府闹鬼的故事版本来看,象征着皇权的王府向来是高墙大院,守卫森严,在老百姓眼里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
于是,王府的深宅大院就成为了鬼故事流传的载体,各种凶宅”的版本便流传开来……
但是无风不起浪,关于礼王府大风更加科学的解释的产生也许还有一段时间。
6、朝内130号
话说朝内大街还真是多灾多难,朝内130号位于朝内大街81号斜对面,这两座凶宅隔着一条大马路,远远相望。
据说搬进里面办公的企业全都以赔钱搬走结尾,现在处于空置状态。
大楼门口有俩石狮。
一雌一雄,当中雄师半夜出去伏魔,结果将胸前铃铛不慎丢失,自此,雌狮大怒,将小狮压于爪下。
现在去依然可以看到雄师的铃铛似被人取走,有好象掉在了哪里,根本就看不出来是人为的或是其它手段造成,因为石狮在雕刻的时候根本就是浑然一体,不可能将铃铛单独成型。
很奇怪,这样的一栋楼为什么不拆除,重新翻盖。
而是内外布满编织布,似乎是要修缮。
而且这个实际高5层的老式建筑,在80年代却又在其楼顶新加盖了一层楼。
我们知道楼上加楼是需要建设部门批准的。
而批准的条件之一就是这栋楼必须有足够深的地基。
那么朝内大街130号的地下究竟有什么呢?它在文革时期又发生了哪些离奇故事呢?
朝内大街和小街路口之间的过街天桥为什么建成X字形状?
朝内大街恒亲王府又称五爷府内有何样机关密道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90年代初朝内大街的改造工程,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
一切也将随历史烟飞云散。
7、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
西单的小石虎胡同33号在清时(及至清末)是右翼宗学府,曹雪芹到西山着书之前曾在这里任差。
传说这个小院是北京四大凶宅”之一,纪晓岚曾描述过这所房子:袭文达公赐第在宣武门内石虎胡同,文达之前为右翼宗学,宗学之前为吴额驸(吴三桂之子)府,吴额驸之前为前明大学士周延儒第,阅年既久,故不免有时变怪,然不为人害也。
厅西小房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横通小屋两极楹,童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出,不知是鬼是狐,故无敢下榻其中者。
”据当地久居的人说,在这里住的人,时间长了都会在夜里听到丝竹之声,夹杂有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
8、菜市口刑场
大家都知道,菜市口是前朝的刑场。
有这么一家裁缝铺子,就住菜市口,由于手艺好,生意很旺盛。
时间久了就远近都出了名。
据说有这么一年夏天,菜市口外砍死了一个乱党。
当天晚上,裁缝铺掌柜的睡着正香,突然发现屋里有人走动,心里一想,八成闹贼。
可又一想,这贼就让他闹吧,反正我这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就眯缝着眼睛瞅着,这贼摸索了一会,倒也懂事出门随手把们给关了。
第二天,掌柜的起床看看丢没丢什么东西,一收拾发现自己的针线笸箩不见了。
就在这时外头有人喊:掌柜的快出来看看吧。
掌柜的出门跟众人到荒郊一看,昨天那个斩首的人,脑袋和身子连在了一起。
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细细的线痕,旁边就扔着裁缝铺的笸箩!
菜市口斜对过儿有个鹤年堂,刀伤药出名。
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
后来,到鹤年堂买刀伤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骂人俗话了。
老铺现在应该已经拆了。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亲自去看看
内容来自微信订阅号:鬼迷心窍(gmxq0622)
为平淡的生活加点猛料”
外家拳习肢体,以勇武著名,好攻击搏杀;内家拳习内功,以静制动,防人就是治人。
说到内家拳,相传武当张三丰以“阴阳化育揉球式”,作动静长生之功,依八卦、五行而定为十三势。
内而精、气、神,外而手、腿、身,比求其六合:内合心、力、气,外合手、足、膝。
物转星移,随着时代变迁,内家拳后来逐渐演变出太极、八卦、形意三派。
武林中人多认为,晚清王府太监董海川便是内家八卦拳的始祖。
其人艺惊武林,经历传奇,高徒辈出,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位晚清时节武林宗师级人物。
董海川一生,很少提及早年,自离家出走后,一生只回过两次故乡,因为他对过往的缄默不语,关于他早年间的历史一直笼罩在迷雾中,各种说法很多,演绎出的种种故事很有江湖传奇的味道。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嘉庆二年十月十三日出生在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
有种说法,他的双亲在他六岁时就死了,他是跟着十几岁的大哥相依为命,长大成人的。
哥哥二十来岁时成了家,嫂子初看很不错,贤惠持家,知冷知热。
哪知道,董家嫂子后来被当地恶霸武家三少爷看中了,一来二去地勾搭,竟然得了手。
有了奸情之后,董家嫂子再不是良妇,而是黑化成了潘金莲式的淫毒妇人,最后串通奸夫武三冤枉害死了董家哥哥。
当时的董明魁虽小,但已有相当的血性。
为了给哥哥报仇,他发誓要拜师学艺,有朝一日能效仿水浒武松,杀了那一对奸夫淫妇,为冤死的哥哥报仇。
董明魁习武的开蒙老师,传说有两个人。
一个是他嗜武成癖的堂兄董宪,一个是藏身在家乡破庙里的神秘乞丐。
不管师从谁人,自从董明魁开始习武,凭借天生有神力,他的武艺长进很快,几年后报了血海深仇,杀死武家十几口人,灭了武家的门,从此浪迹天涯。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平淡,没有武侠式的快意恩仇,却多了一些现实的残酷,世态炎凉。
明清时候有个怪诞现象,河北多出太监。
许多穷苦家庭,为了生计,往往会把孩子阉割后想方设法地朝宫中送。
董家因为穷困,也是这种想法,就这样,董明魁小小年纪就被阉割了。
然而,董家的运气并不好,董明魁被阉割后,一连几年,也没能进宫当太监。
董明魁不像乡间的其他孩子,一来他双臂过膝,骨骼奇好;二来他性情豪迈。
阉割一事,他不仅怨恨父母,而且视之为奇耻大辱。
没能顺利入宫当太监,在他而言,反倒是一件好事,从此他以武明志,苦练功夫,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间少侠,拳打不公,脚踢不平。
明清习武者有名山问道的风尚,少林、武当、峨眉、五台、九华,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董明魁不仅是习武之人,更是报仇雪恨的杀人者,或者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少侠,所以,漫游四方,上山访师,是他命中注定的江湖路。
董明魁云游四海,首先登上的是峨眉山。
在峨眉山,董明魁得高人指点,学得了相传是明嘉靖年间碧云、静云两法师传下来的八盘掌掌法。
自峨眉山下来后,董明魁又转道登上了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盘山道人见董明魁乃武学奇才,倾囊相授平生武功绝学。
盘山道人的武学,以转掌为体,以拳械为用,有击闪制胜之法,有练神导气之功。
八载春秋,董明魁功成,并锤炼出一套八卦掌。
告别盘山道长,从九华山上下来,董明魁改名叫董海川,时而侠盗高飞,时而替天行道。
有江湖传言,董海川途径苏州时,曾一掌劈死强抢民女的苏州知府。
闯下大祸,再次成为清廷钦犯之后,董海川为躲避官府追捕,一路向北亡命。
不料在灞州,董海川不改江湖侠义豪情,又当街击伤了以强凌弱的地方恶霸。
这一次,因为轻信他人,遭小人告密,董海川酒后在一家客栈遭官府逮捕。
但官府的手铐脚镣根本困不住董海川,当天夜里,他便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奔逃出去。
有一种说法流传极广,董海川屡遭官府追捕,恨透黑暗腐败的清廷。
在河南,他秘密加入了与太平军一道反清的捻军。
捻军首领得知董海川武功高强,且有幼年遭阉的屈辱经历,很想他能回到京城,混成太监身份,然后潜入紫禁城,寻机刺杀清廷皇帝。
董海川的武林宗师之路,此一段最为传奇,亦最具大侠味道。
当时以及后世,多数人不相信董海川早年即遭阉割,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董海川乃是挥刀自宫的。
一代大侠,何以要挥刀自宫呢? 这里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董海川再传弟子李子鸣的记述,董是接受太平天国洪秀全谋刺清廷咸丰皇帝的任务,自阉入宫。
李子鸣说:“关于董先师的历史奥秘,第二代梁振圃、刘凤春、司元功三位都是这个说法,第三代年龄大的马贵、居庆元、李永庆、曾省三、韩福顺等人也是这个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八卦掌第三代、史计栋弟子福源上人讲出的,后来被卞人杰记在《国技概论》中。
福源上人的原话是:“盖董氏本剧盗,积案过深,循迹空门,变名曰海川,非其原名也。
既不遵三戒,故态重萌,有司震怒,逻辑甚急,董惶骇无计,无已自废为宦者云。
” 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次子孙存周也有类似的看法。
他说,董海川曾潜入紫禁城盗取宝物,几次得手之后被大内侍卫总教习击败,为了表示忏悔,同时也是自惩明志,董海川自宫为太监。
第三种说法有点“东方不败”的味道。
据精通八卦、螳螂、八极的刘云樵讲,八卦掌走圈要夹裆,对肾囊的摩擦刺激甚多;加上八卦掌的内修由炼精入手,年轻人肾火旺则忍耐不住。
刘云樵,董当年可能也有欲火难耐的苦恼,为了修炼功夫,终于痛下决心而自宫。
哪种说法是真相呢? 不得而知。
董海川进京之后,到底入没入过宫,也是一桩谜案。
有的说他入过宫,但遭到了总管太监的猜忌,最后被发落到总管内务府大臣肃亲王那里。
另一种说法,董海川入京之后,在几个王府间辗转,最后在肃亲王府落了脚。
董海川在肃亲王府落下脚的时候,太平军、捻军已遭到剿杀,众多义士的鲜血已经付诸东流。
此时的董海川,无论内心藏着怎样的秘密,事实上他都成了一位大隐隐于王府的江湖高人。
董海川在肃王府突然名声大噪,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一个偶然的场合,董海川与太极宗师杨露禅在王府中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对决。
据传,董海川还在肃王府当杂役太监时,有一天,太极宗师杨露禅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在了园网之上。
是时,董海川手托茶盘正巧由此经过,见拳师遇险,他立即飞身上网救下了拳师。
杨露禅见此人功法精奇,提出比武切磋。
肃亲王见府中隐有高人,亦要董海川登场,与杨露禅一较高下。
这一场比武,两雄对峙,大战几百回合,最后也没有分出胜负。
但也有人说,董海川终究技高一筹,此战杨露禅略处下风;还有人说,董海川占据上风,乃是因为他有高绝的轻功,如果一招一式地对决,也许杨露禅还略胜一筹。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还有人说,两位高人当时根本没有直接过招,而是各显了神通。
董海川轻功了得,他飞身跃起,抓住了半空中的一只麻雀,杨露禅的内功也绝,他托起董海川抓住的麻雀,那麻雀竟然不能飞走。
见此情景,众人皆惊。
这时,两位高人相视一笑,从此成为江湖知己。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董海川的功夫到底有多高? 晚清民国,每说到武林高人,一般都有跟洋人大力士比武的桥段,但董海川身上没有,关于他的功夫,流传下来多是些让人惊叹的细节小处。
旗人全凯亭在肃王府当差时,曾在窗外窥伺,董海川察觉后,报以纸弹。
全凯亭一只眼被纸团击中后,先是感到剧痛,片刻之后再看,眼睛竟然已经青紫。
全凯亭后来不服,提刀从身后欲砍董海川脖颈,哪知道,刀刚落下,董海川已闪到全凯亭身后,一指点去,全凯亭手中的刀顿时掉在地上。
又有一次,董海川秋凉小憩,徒弟轻手轻脚地过来给他加盖薄被,董海川以为有人谋害,结果徒弟刚进身,董海川一个飞闪,已端坐在不远处的一张椅子上。
董海川有一徒弟,善打弹子,百发百中。
董海川说,我拿弹子打空中小燕,你拿弹子打我,看谁行。
徒弟听罢,抢先一步,发出一弹,但董海川腾挪极快,徒弟飞出的弹子,竟连一发也不能击中。
反观董海川,一边腾挪,一边飞出弹子,空中小燕,一个不剩,全被击落下来。
说到轻功,董海川好与徒弟夜间“捉迷藏”,徒弟从来摸不着他,找寻许久,点灯一看,董海川已钩住房脊,挂在半空之中。
用兵器,董海川好用鸡爪阴阳锐。
有一次,几十个歹徒围攻过来,董海川用鸡爪阴阳锐,一次就击杀二十几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讲内功,董海川有一幕甚为经典,他能用一根头发提起一桶水来。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拳术之道,练要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
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致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董海川是孙禄堂老师,即达到了这步境地。
说到弟子门徒,董海川在肃王府展露绝学,名噪一时后,肃亲王给以七品执守侍的首领太监,着其在府中代替沙回回为护院总管。
在肃王府效力多年后,董海川征得肃亲王同意,在京城另辟住处,教授门徒,研修八卦掌武功秘籍。
肃王特赐匾,“大清第一人”。
在董海川的一众弟子中,最有名的有尹福、程廷华等人,与此同时,流传下来的八卦掌门派也随他们的姓氏而分为尹派、程派等。
尹福是董海川出了肃王府后所收的得意大弟子,他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少时在北京靠售卖油条烧饼为生。
他自幼极其喜爱武术,二十岁时带艺投师到董海川门下,将八卦掌发扬光大。
尹福面貌清秀文静,性格温和,当时人称“瘦尹”,艺成后一度以护院武师为业,后来经人举荐,供职宫中,成为光绪皇帝的武学帝师,深得尊敬与信任。
因尹福在拜师前习的是“弹腿”等腿法,因此由他教授流传下来的“尹派八卦掌”比之其他派别,多了一些腿法上的变化。
“程派八卦掌”的传承者程廷华不仅是董海川的高徒,而且还是晚清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程廷华生于道光二十八年,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于北京崇文门外四条火神庙开了一间眼睛铺,江湖人称“眼睛程”。
二十八岁时,程廷华投身拜在董海川门下,后深得其转掌精髓,且功力深厚。
此外,程廷华还是一位武德甚佳的侠者。
有一日,程廷华由前门返回家的途中,行至芦草园胡同内正走时,忽听背后有急促的脚步声,他急忙回头,只见一个陌生人手持钢刀自上而下猛地劈头砍来。
程廷华缩身闪转,同时一记“卧牛腿”,将那人踢出丈余。
胜负已分,程廷华没有赶尽杀绝,他回身掸掸长衫说,朋友,回家练几年,再来吧。
此事传开后,程廷华名声大振。
此后,对于上门较技的武人,他总是三招两式便能取胜,且不伤对手分毫,为其在人前留足面子。
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期间,程廷华拒绝为慈禧保镖,后因解救遭到德兵迫害的少女,出手连杀十数人而遭到德兵报复,最终命丧洋人乱枪之下,终年五十二岁。
晚年,董海川被弟子“贼腿”史六史计栋迎养在家,一过就是二十年。
光绪八年冬日,晚饭过后,董海川在众弟子的簇拥下去戏楼看京戏——三岔口。
中场休息时,戏院里众声嘈杂,人们四处走动,董海川端坐在包厢内,正欲端起茶杯喝茶,忽然“嗖”地一声,一道白光直向董海川袭来。
说时迟那时快,众弟子还没反应过来,董海川已消失不见,而飞刀已插入正座之后的柱子上。
弟子惊愕之下,连呼师父。
这时,董海川纵身从柱上拔下飞刀,对弟子说,江湖险恶,成名遭人妒忌,可见习武者要勤操不懈才能立足。
散场后,董海川站起来,忽然感到头晕,复又跌坐下去,头上直冒冷汗。
史六见状,连忙与众师兄弟一道护送师父回家。
回家之后,大限将至的董海川,举止颇为奇异。
他先说口渴想喝鸡子汤。
史六听到立即让家中厨子杀鸡煲汤。
然而,当鸡子汤煲好端来后,董海川只饮一口,便闭上了双眼。
史六心中担忧,想叫徒弟韩福顺去请郎中,董海川听到动静,阻止说,无妨大事,我累了,想休息。
众弟子不放心,皆不肯离去,史六便请他们在客厅中休息,自己服侍师父宽衣睡下。
那一夜,董海川竟几次惊醒弹坐而起。
史六为师父擦汗,进茶,悉心安抚,董海川的心神这才安然一些。
天亮之后,众弟子都来房中请安探望,董海川坐起来,吩咐把练功束腰的布带拿来,让众弟子把自己腰束紧。
可是,无论众人怎样来也感到束不紧,董海川让两边各站五人,拼命用力拉拽,董海川却屹坐不移。
就在这时,董海川忽然大喊一声:“嗨!” 功带应声而断,董海川叹了一口气:“吾内功尽矣。
” 叹完这一句,董海川默默躺下,不一会儿复又坐起来,点名要弟子梁振莆给他端茶。
梁振莆将茶端来,董海川手触茶杯,茶杯竟破碎,一连三次,都是如此。
后来,史六又端来一杯茶,这一次,茶杯没破碎,董海川终于喝上了一口茶。
喝完人生中的最后一口茶,董海川右手把茶杯递来,史六上去接,犹如碰上铁棒,被董海川右手一送,踉跄跌出数尺之外。
这一推送之后,董海川往后一仰倒在床上,众弟子感到不妙,赶紧围上来,只见董海川喉际微微一动,骤然间就凝住了,眼睛跟着闭上,再无气息。
一代大侠,内功耗尽,年过八十而仙逝。
众弟子为师父立碑,碑文概述了八卦掌宗师奇雄的一生——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
少任豪侠,不治生产。
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
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
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
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
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豪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
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
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
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
及至弥留之际,从人启其手足,诚如铁汉。
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
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
因茔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
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