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大家应该知道吧,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是最早有系统性的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尤其是在物理、光学、几何学、机械工程方面,可是你能想得到墨子这样的伟大人物,竟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还记录了下来。
首先声明一下 此篇文章只是在翻译搬运中国先秦书籍《墨子》,而不是宣传封建迷信,并无不良引导。
“今执无鬼者言曰:夫天下之为闻见鬼神之物者,不可胜计也。
亦孰为闻见神鬼,有无之物哉?子墨子曰: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昔者杜伯是也。
”
这个世界是没有鬼的,天下人都说见过鬼神,那么这些鬼神在哪里?没有真实的案例?
墨子说:有,以前杜伯之事,很多人都看见过,听见过
“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
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用於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
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入车上,中心折脊,噎车中,伏弦而死。
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着在周之《春秋》。
”
周宣王要杀了臣子杜伯,杜伯对周宣王说:君上,臣并没有罪,君上却要杀我,若我死后,消失在天地之间也就罢了,如若不然,我三年之内一定会回来报仇的。
三年后,周宣王带着一众诸侯去打猎,车百辆,人数千,整个旷野都是人,然而到了中午之时,杜伯突然出现了,他坐在白马素车,身穿红色衣冠,拿着红色的弓,追到了周宣王车架处,用箭杀死了周宣王,当时离得近的人也看不见,离得远的人也听不到了,并且这个事还被记录在周人的《春秋》当中。
(有人认为这个莫不见,莫不闻还有一种翻译就是,都看见了,都听见了,莫就是没有,不见就是没有看见,合在一起就是没有没看见的)
看来鬼神是不怕太阳的,如从记载还有燕国燕简公,也是无罪杀了他的臣子庄子仪,庄子仪也是发出诅咒不出三年就回来报仇,果然,才过去了一年时间,大太阳下庄子仪就出现了,他拿着红色木棍把燕简公打死在了车上。
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谋,若此之僭遨!
杀害无辜无罪之人是会带来不详的,鬼神之事不可越线。
“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非惟若书之说为然,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乌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
郑穆公见之,乃恐惧,轰。
帝享女明德,使子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
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
曰:予为句芒。
”
从以往的书来看,鬼神是存在的,不能不信,不但是书上这样说,现实还有,当年郑穆公就曾经见到过。
郑穆公中午在庙里,有神从庙外进来,这神长得有点吓人,郑穆公被吓了一跳,可这神并不是恶神,他告诉了郑穆公你不要怕,上面看你明德,特给让我给你加寿十九年,郑穆公大喜,拜见此神,并问此神乃何神也,此神回答到我是句芒
句芒在传统神话当中是春神,木神,生命之神,是辅助东方天帝太昊伏羲的神灵,并不是所谓的巫祖,那是洪荒流小说对于句芒神的污蔑
加寿命这点还正好是句芒神和太昊帝权柄,倒也符合这一条件。
(这里的郑,有些人认为是秦,我这里不管是秦还是郑,只管原文翻译)
“若以郑穆公之所身见为仪,昔者武王之攻殷诛纣也,使诸侯分其祭,曰:使亲者受内祀,疏者受外祀。
故武王必以鬼神为有,是故攻殷诛纣,使诸侯分其祭。
若鬼神无有,则武王何祭分哉。
非为武王之事为然也,故圣王,其赏也必於祖,其僇也必於社。
赏於祖者何也?告分之均也。
僇於社者何也?告听之中也。
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
如果以郑穆公的亲身所见为依据,那么鬼神的存在,难道还有疑问吗?
当年武王伐纣,让诸侯分别祭祀,让自家人内部祭祀,外面的人就在外祭祀
武王是相信鬼神的存在,要不然也不会进行祭祀,若没有鬼神,武王何必要祭祀了?
所有的圣王都会进行祭祀,告慰先祖天神,这自然有着他的道理。
古代圣王进行赏赐,一定在祖庙,实行刑戮,则一定在社坛。
在祖庙行赏是为什么呢?是告诉祖先行赏公平;在社庙行戮是为什么呢?是告诉社坛处理得公允。
不仅这一记载说的是这样,而且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这样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是先鬼神后人民。
古代圣王必定认为鬼神是存在的,所以他们祭祀相当丰厚,又恐怕后世子孙不能知道这点,所以写在竹简帛书上,流传给后世子孙。
或者担心它们被腐蚀、被虫咬而灭绝,使后世子孙不能记住,所以又雕琢在盘盂上,镂刻在金石上,以示重视。
又担心后世子孙不能敬顺以取得吉祥,所以先王的书籍,圣人的,即使是在一尺的帛书上、一篇简书上,都反复述说鬼神的存在,反复重申敬重鬼神。
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圣王要勉力侍奉鬼神。
现在主张没有鬼神的人说:“鬼神,本来就不存在。
”
那么这就是违背圣王的要务。
违反圣王的要务,就不是君子所行的道了
(这里,墨子是在嘲讽儒家)
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
墨子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
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
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
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墨子仅是个人而言,不足以当真
反对迷信,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反对封建迷信
” 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不是由上天决定的,主要受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影响。
拥有上等风水的家庭,想要温馨和乐,福运亨通,就要具备这三样东西。
家中三不动,越不动,越有福,一定要知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动怒,福气自来 古人常说:“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场所。
无论父母还是子女,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才能留住福气,家庭美满。
反之,遇事争吵,时常动怒的家庭,则会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法理智处事,从而造成灾祸。
人生而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因性格、脾气、处事方式的不同也常有摩擦纷争。
而正因为是最亲密的家人,很多人在家人面前说话更是口无遮拦,发泄自己的怒气。
这种做法往往是疼了自己,伤了亲人,还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
毕达哥拉斯说:“愤怒常以愚蠢开始,并以后悔告终。
” 之前新闻里经常看到: 有夫妻经常性不管不顾争吵,导致孩子长期抑郁致病。
有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恨铁不成钢肆意发泄怒气,导致孩子不堪重负跳楼。
有父母插手儿女婚姻生活,矛盾加深,每天争吵不断,导致儿女婚姻破裂。
以上种种事例都告诉我们:情绪稳定,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子女犯错,父母首要不是发泄情绪,而是注重引导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错能改。
夫妻矛盾,彼此不应愤怒指责,计较对错,而应换位思考,理性沟通,感情才会更和谐。
文章《家之上下四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上下大肆推广学习汉人礼仪。
乾隆帝热衷于“孝”治天下,下令满朝文武及民间百姓学习孝道。
而湖北一个家境颇好的家庭,因婆媳矛盾导致家庭破败的事广为流传。
原来婆媳两人经常因琐事不和,由最初的愤怒指责,发展到大打出手,家里鸡犬不宁。
三番五次的争吵,也让街坊四邻不得安生,于是邻居一纸诉状将他们告到了总督府。
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这件事无疑给当地抹了黑。
总督大为震怒,以夫妻二人不孝为由治罪,以兄弟姐妹规劝教导不力顶格处置。
原本家境殷实、人丁兴旺的家庭,也因这次事件迅速没落。
正如有句话所说:“和睦堂里福寿广,和气家中人为贵。
” 一个家庭要想美满幸福,福运多多,家人之间就要学会遇事情绪稳定。
不动怒,不指责,多理解,多沟通,才会让整个家庭处于一个积极的能量场,福气才会自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动怨,灾祸远离 《不抱怨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 “抱怨从来不会吸引、带来那些你想要的东西;相反,抱怨会使你永远摆脱不掉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
” 诚然如此,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才能活得开心幸福。
若只纠结于不如意的八九之事,那么连仅剩的一二幸福都会被剥夺。
人是如此,由众多人组成的家庭也是如此。
所处的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处于积极向上的家庭,所遇之事皆为美好。
处于怨声载道的家庭,则永远多灾多难。
就像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洁白的丝,染青色的染料,就会变成青色。
染黄色的染料,就会变成黄色。
之前看到一个帖子,三十多年前,有两个婴儿在同一家医院同一个产房出生,但都不幸得了先天性心脏病。
这不论对婴儿本身还是家庭都是噩耗。
不仅意味着他们终生都要与心脏病做斗争,更意味着他们的人生路比旁人艰辛的多。
医院对这两个病例做了追踪记录。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两人的人生却有了完全相反的状态。
一个婴儿平安成长,活得乐观积极,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如今家庭幸福美满。
而另一个则活得坎坷艰辛,反复被病痛折磨,整个人消极厌世,如今更是孤独度日。
有如此大差别的原因就是两人有不同的家庭。
成为医生的那个孩子,有一个遇事积极、能量满满的家庭。
虽然他带着病痛来到这个世界,但父母从来没有抱怨过上天的不公,而是将他当成上天给予的礼物。
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将积极的能量传递给他,教导他乐观开朗,让他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向往。
而孤独的那个孩子则相反,有一个遇事抱怨,只说不做的家庭。
从他出生开始就很讨厌他,埋怨上天的不公和残忍,遇事怨气满满,总是让他觉得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从而内心孤独抑郁,病情也越严重。
两相对比下,我们就会明白为何两人都身患心脏病,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们常说抱怨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不至于立刻毒发身亡,但它会慢慢折磨你,腐蚀你,直至你自己崩溃瓦解。
优秀健康的人往往就来自于积极正向的家庭。
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爱的供养和呵护。
而能做到不动怨,懂感恩,能以积极的能量场影响家人的家庭,才会化解一切祸患灾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动欲,自在富足 古人云:“人心不知足,常逢灾与愁。
” 世界上命最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不管努力多久,从来没有相应回报的人。
一类是得到越多,贪欲越大,从不满足,在得到和失去中反复挣扎痛苦的人。
生活是一面镜子,人生的样子就是内心的样子,更是整个家庭的缩影。
内心自在富足的人常常活得安然喜乐,家庭也多是幸福美满。
而欲望无度,不知满足的人则活得纠结痛苦,家庭也多有灾祸。
朋友小赵说了自家表哥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表哥从小聪明,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在公司做到了副总的位置。
表嫂也有稳定热爱的工作,两人恩爱如初,儿女双全。
舅舅舅妈也都退了休,不是在家含饴弄孙,就是出门旅游。
他们一家的幸福羡煞旁人。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幸福和乐的家,短短几年毁在了表哥无休止的贪欲中。
前年开始,他认识了几个炒股的朋友,看到那些朋友因炒股有了可观的收入,他那颗安稳的心变得蠢蠢欲动。
天生好强的他觉得别人可以靠炒股赚大钱,自己并不差,肯定也可以。
起初他只是浅试,不知是因为运气还是实力,竟然赚了不少,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陷了进去。
之后逐渐沉迷的他往里面大笔投资,之后还因炒股耽误工作被辞退。
家里人都纷纷劝阻,告诉他家里虽说不是大富大贵,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大家都很知足。
希望他不要被贪欲蛊惑内心,守着安稳的小日子才是最幸福的。
但此时的表哥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觉得凭借自己的聪明劲,将炒股作为职业也会赚大钱。
最后竟瞒着家里人贷款炒股,没成想之后被彻底套牢,背负了巨额贷款。
整个家庭都不复往日幸福安乐,表嫂极度失望,提出离婚,带走了孩子。
而舅舅舅妈也为这事接连病倒,又在花甲之年重新打零工替表哥还债。
一念贪欲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更让曾经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
我们常说所有命运的馈赠,其实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如果你赚到了你认知之外、能力之外的钱,那么你也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个家有多幸福不是取决于有多少财富,而是取决于有多满足当下的状态。
正如有句话说,家不动欲,人心富足,福运才会自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一个人一生的归宿。
把家经营好,是一个人最大的修行,更是一个人的幸福来源。
能真正做到“不动怒,和睦圆满;不抱怨,家庭兴旺;不贪婪,福气长存”,才能真正养出上等风水的富足之家。
愿你我都能做到以上三点,拥有幸福和乐的美满之家。
作者:哲学君·子木,来源:微信公众号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小说人物的名字有时为了博眼球或其他效果而起得与众不同,本无可厚非。
但是迷到蜂拥似的照搬照抄,也是醉了。
比如“鸿轩”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呢,大雁和马车,风马牛不相及嘛!就如同幼稚的写作者胡乱堆砌辞藻一样,不知所云。
再看看古人的名字,冯可宾、褚遂良、刘文淇、黄觉,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来,则寓意深远,不落俗套。
很多名字都能在先贤典籍中找到出处。
闲话少叙,直接上干货,下面和大家一起说说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1、古人姓名的由来 古代贵族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名是生下来不久之后就有的,字则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笄而字;未许嫁女子称未字或待字。
《礼记·檀工》又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可见,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约定:年幼时以名相称,成人后以字相称,五十岁以后按照兄弟排行的伯仲相称,死了以后以谥号相称。
此外还有一个约定就是避讳,当时规定,取名或字不以邦国、官职、山川、牲畜、器币五类事物命名,主要是怕产生歧义,而非避君主或长者的名讳。
但是先秦之后就鲜有遵守了。
在夏商周时代,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到了秦汉已经混淆,汉朝的《史记》开始已经混为一谈了。
《左传·恒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取名有五种类型:“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清代高邮二王之王引之所著《春秋名字解诂》中,将名字结合形式概括为五类: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并提出了观察、分析名字的结合形式的六种方法: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有必然联系,号与名却没有必然联系。
正所谓名字必相协,名号不相关。
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2、名字中的排行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
从古人字中的伯仲叔季就能看出排行次序。
《三国策》中孙坚一家,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
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
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比如,姜维(字伯约)是嫡长子,马超(字孟起)是庶长子,孟姜女是庶长女。
但也不尽同,比如公孙瓒(字伯珪),为庶出。
曹操(字孟德)的父亲曹嵩的正室夫人姓丁,但史书没有记载曹操的母亲是哪一位,因此,曹操是嫡出还是庶出并无定论。
今人取名在应用伯孟仲叔季的时候还是要斟酌一番,以免产生歧义。
3、源自《诗经》的名字 《诗经》总计39000多字,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实录311首,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彼时起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如此接地气、包罗万象的诗歌总集,难怪常被后人引用,3000年经久不衰,举几个源自《诗经》的古人名字: 宋人权邦彦字朝美,《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毛传,彦,士之美称,孔颖达“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故以朝美应邦彦 《论诗绝句》的作者,清代丁咏淇,字瞻武,《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丁寿昌,字颐伯,精通文字音韵。
有《台垣疏稿》、《读易会通》、《说文谐声略例》、《睦州存稿》等著作传世,他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清代丁思孔,字景行,《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为大道,喻思慕孔子,如瞻望高山,行走在大道之意。
于奕正,字司直,《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4、源自《易经》的名字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所包含的智慧远非卜筮那么简单,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进制卦画表达的阴阳符号,在每一卦的六个爻里面分别代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揭示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劝诫人们要顺势而为。
举几个源自《易经》的名字吧: 清代刁包,字蒙吉,《易经·蒙卦》九二,包蒙,吉 宋代上官贲,字济叔,《易经·贲卦》,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卦六爻皆吉,故以济叔应之。
清代上官铉,字三立,铉,扛鼎工具,鼎三足而立,《易经·鼎卦》中,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三足鼎立以应铉,已故相声大家马三立的名字亦出自于此。
蒋介石的名字出自《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元代于石、字介翁,名字也同样源于此。
明代于慎思,字无妄,《易经·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
5、牵强附会的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和三才法、格局法类似,在很多起名APP中较为盛行,大意为通过查《康熙字典》得到姓名每个字的笔画,对照表格计算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总格,然后套用“包罗万象”(婚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
的固定表格,就可以判断这个名字的吉凶。
据传,五格剖象法是康熙年间诞生后传入日本,由日本的易学专家熊琦建翁整理成书后又传回台湾和大陆。
繁体字和简体字笔画不一样咋办呢?别急,某学者煞有介事地专门出了本字典以明确简体字的笔画数,省却了人们翻阅《康熙字典》的麻烦。
尤为荒唐的是,某测名软件竟将“王八蛋”评为高分好名! 大清朝的文字狱给我们传统文化造成的伤害还嫌不够吗?又拿舶来品愚弄百姓! 6、名字中的平仄 古诗词讲究平仄,汉字发音的高低长短各不相同,在古汉语中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在当今的普通话中,取消了“入”声,将“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保留了上声和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读一读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普通话的发音和古汉语虽然已有很多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押韵、平仄还在。
比较典型的七言对账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一点和英语完全不同,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起伏,所以外国人学中文普遍感到吃力。
好名字读音也要顺口,有些姓名连在一起读有些拗口,就是没有注重平仄相对相搭。
比较好的平仄搭配组合:“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等,比较拗口的平仄搭配组合:“仄仄仄”、“平平平”。
若再有双声连绵词或叠韵连绵词在里面就更加拗口了。
7、避免生僻字、谐音不吉字 一些古文典籍中经常出现的生僻字而今大多不用了,其最初的含义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再拿出来用在名字里,一方面使用不便,另一方面认读困难,容易产生歧义。
好名字重在寓意美好,清新脱俗,无须标新立异。
谐音不吉字很好理解,黄建仁、王守银、朱怡枝等,起名时多多注意就好了。
8、贱名、丑名好养活吗? 在过去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年代,生孩子、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风险极高,难产、早夭特别常见。
给孩子取个贱名、丑名,寓意结实、不易损坏、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铁蛋、狗蛋、铁柱、二愣子、二狗等等。
取贱名、丑名也可能是由于家长不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万一夭折了似乎不会过于心疼,寄托低一点的希望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贱名、丑名真的好养活吗?错觉而已,幸存者偏差吧。
如何看待贱名、丑名,不言而喻矣。
9、厚积薄发、灵光乍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或者说古文功底,想要取一个寓意典雅,清新脱俗的好名字那是不可能的,连四书五经都没怎么看过的人,煞有介事的给人起名字,你能信吗?还不如自己多下点功夫研究研究呢。
大量的阅读、积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字功底,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绕过,各种人情世故的历练能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若翻回头重读经典,则更能加深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说起来举重若轻,能做到几成呢? 输出的时候离不开前期的沉淀、积累,一味地输出难免油尽灯枯。
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当你翻遍古汉语字典,搜肠刮肚的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时,可能数日不得,也可能灵光乍现,一蹴而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