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又再次打开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它朴素而真切的讲述里带着如斧如凿的拷问,以唢呐曲《百鸟朝凤》为引子将传统老手艺传承的思考带给大家。
我想,这个职业也一样传承着中国的老手艺。
父亲刚走的第二天早上,一男一女开着面包车来到我家。
一了解,原来是来扎灵堂的。
他们是夫妻,看来是夫妻档,也可以说是夫唱妇随。
他们同时还把一套工作都揽下了:打锣鼓,唱孝歌。
我们谈好了价格,他们便开始工作了。
他告诉我们,他姓杨,就叫他杨师傅吧。
他说,他的老婆和我们一个姓,那就是姐姐。
他们砍来了10多根竹子。
杨师傅用刀将竹子一根根迅速的划成两半,我终于知道势如破竹这个成语了。
同时,还把竹子的各个节用刀剃得很光滑。
然后就开始了主体工程。
用尺量好尺寸,再用刀割成长短不一的竹条,用细铁丝将这些竹条扎成需要的样子,同时他爱人将白纸糊在竹条上面,还折了很多白花和少量彩色的花点缀。
大概一天半的工夫,整个灵堂都布置完毕。
同时,也安上了电子屏幕。
我知道这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他的老婆工作就算完成了,然后都没有再来。
或许又去接其他活儿,也或许在家里种点庄稼。
晚上的时候,我看到杨师傅开着面包车还带来了四个男人,年龄大概都在50多岁以上了,后来我知道其中一个是他父亲。
他们是来打锣鼓的。
看着带来的乐器,一共五样:鼓、锣、钹、铙、长号。
难道杨师傅也在其中?到了晚上大概7点,他们拿着手中的乐器开始每隔一段时间演奏起来。
果然,杨师傅也在其中。
关键是,他们都交换着彼此的乐器(也就是都会任何一件乐器)进行演奏,直到11点多。
然后,除开杨师傅的其他四人,从12点多钟开始唱孝歌,直到早上6点。
他们的歌曲从古到今,也有唱三国,也有唱水浒……后来,我有了和杨师傅的短暂聊天。
更觉得他是一位牛人。
他属于子承父业,比如打锣鼓就是跟父亲学的。
以前也唱孝歌,但是需要通宵达旦,所以退出这一行业。
同时,发展了与之相关的扎灵堂,玩狮子和有表演组织的乐队。
也算是与时俱进。
同时,他还从事一些更可怕的事情。
比如,给死人穿寿衣。
他说,刚开始穿的时候很害怕,之后的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尤其在黑灯瞎火的农村,朦胧中还会想起模样。
到后来,穿得多了,很平常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外科医生。
他还帮尸体取钢板之类的带铁的东西。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人死后不能带有铁的东西入棺。
他说,他们的这个行业正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锣鼓正被现代乐器代替,孝歌正被现代歌舞代替。
他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继续下去,所以努力培养孩子,现在儿子在中科院读研究生了。
我说,那你的这么多手艺不是都传承不下去课?他笑笑说:我一直会做下去,直到做不了了。
但传承,真不好说,更多的年轻人已经对我们这行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去接受新式的东西……是的,传统的手艺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靠自己的意念。
同时,手艺人的内心,在嘈杂的世界,也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其实,消失的又何止一门传统技艺。
我依然记得儿时妈妈纳的鞋底、织的毛衣、缝的书包,虽朴素但却温暖,因为其中包含着质朴的感情。
而如今,商品日益丰富而又在快速更换,虽多了一些方便,却也少了一份留恋与情感的交流。
但是后来渐渐的,我们国家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发达,这些农村的老手艺人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些老手艺也渐渐的消失了……说起以前的老农村吃香的手艺,有几种老手艺就不能不提,第一种老手艺就是做木活,那时候我们的家具农具大多都是找木匠做的,木匠总是能把一块大木头变成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
以前的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学了些手艺,农闲时,就干这些手艺活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这些手艺人主要是木匠、铁匠、石匠、篾匠等。
其中,木匠是各地农村最具代表的手艺人。
以前农村的手艺人一一木匠,是非常吃香的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这边农村新建房屋,门、窗、房梁、柱孑等都需木材,那就必须得木匠来做。
以前农村的各种家具,桌、椅、板凳、衣柜、平柜等,都离不开木匠。
以前农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部分农具,耙田的耙孑,风稻谷、麦孑的风谷机等,都是木匠做的。
在九十年代后,特别是2000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多工业品代替了农村手艺品农村新建房屋,淘汰了木质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房,更牢固、美观,门窗也是铝合金、钛合金或防盗门。
家具也是由家具厂生产的更具时代特色,美观、大气的现代家具。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建房钢混化,家具生产工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传统的手工艺木匠就自然的淘汰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