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没有什么确切的说法,听说一说吧。
正式说林家宅37号之前,写说点题外话,这是一个好朋友的真实经历。
我这个朋友是扬州人,当时12岁。
那时候,一个远亲家里办喜事,邀请他家参加。
我这个好朋友的爸爸那时候在外面打工,母亲腿脚有些残疾实在不方便走长路。
实在没办法,就让我这个好朋友带着礼金,代表全家去了。
远亲根本没想到他会来(都知道他母亲腿脚不便),这下傻了眼。
他来的最迟,其他能留宿的房间,包括邻居家的客房全部都住满了客人,都等着第二天的喜事。
万般无奈下,只得将我朋友安排到一间大瓦房里面。
当时我朋友年龄小,主人怎么安排就怎么住,也不敢多说什么。
他只是觉得,主人的表情有些奇怪。
当晚我朋友没有睡好,老是在做噩梦,梦中有一个白色的什么东西在房梁上飞。
第二天醒来,他也没多想,只是有些害怕。
谁知道,第二天中午吃酒席期间,一个大嘴巴客人对他说:啊?你住在那间屋啊?你胆子很大。
2年前我们村有个妇女和丈夫吵架,一气之下就在这间屋房梁上上吊死了,死的时候穿的一件白衣服。
这间屋2年都没人敢住了,你倒不怕邪。
我朋友听到以后,先是从心里涌起一股凉气,随后破口大骂C他妈的!酒席都不吃了,他直接起身走人,搭车回家。
以后,他再也不和这家远亲来往!多年后,朋友跟我说了这件事,他赌咒发誓绝对是真的。
他们家和这户远亲之前基本没来往,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村子的任何事情,也不知道有人上过吊。
所以,当晚他梦到的东西就非常吓人,给他留下多年心理阴影,不敢独居。
好了,说正题。
时间大概是1956年,上海公安局803接到报警。
报警的人是邻居,家住在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林家宅附近。
邻居反应,林家宅住户老叶一家很多天没有出门了。
他今天忍不住走到这家门前,伸头往里看,似乎看到一些红红的东西,像是血迹。
邻居吓得半死,急忙报警。
50年代,普陀区还是很落后的,武宁路附近都是农田,很偏僻。
刑警们立即赶到林家宅,片警已经等在林家宅门口。
片警简单介绍了一下林家宅的情况。
林家宅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栋小别墅,本来是一个富商的房子。
这个姓林的富商是做证券投机的,一度发了大财,盖了相当豪华的房子。
随后,他将自己在浙江乡下的妻子和一对儿女接到上海,一起居住。
可惜,好景不长。
也就一二年后,证券市场大跌,富商赔光了财产,别墅也早已抵押出去。
刚倒霉的是,富商曾经向黑道借了巨额的高利贷。
此时很多帮派的流氓上门逼债,威胁要把他的老婆卖做妓女,把他的女儿卖做童养媳,儿子卖做仆人。
富商走投无路,在房子里点了把火,自焚而死。
火没有将房子烧光,只烧毁了一两个房间。
奇怪的是,房间里面只找到富商的焦尸,他的妻儿不知去向。
当时警方认为:富商的妻儿应该带着私藏的一点钱,逃走了。
债主们四处找不到富商的妻儿,只得骂骂咧咧的花钱将别墅修好后,又卖了出去。
购买别墅的是1个国民政府官员,平时不住在上海,只让几个河北老家亲戚轮流来看守房子。
几年后,很少来住的官员,突然发现这里死过人,是凶宅。
官员恼羞成怒,同卖家打起官司。
只是,黑帮也不好惹,官司久拖不决。
由此,这个别墅就空闲着,没人居住。
1949年,这个官员丢下大陆的房产,逃到台湾。
周边的居民都知道这里死过人,也不敢搬进去。
到了1956年,从河北搬来一户叶姓人家,住在了林家宅。
老叶只和邻居隔着家门聊过一次。
他自称同逃走的那个国民党官员有亲戚关系,曾经来这里看守过房子。
河北老家有饥荒,活不下去,他只得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上海林家宅居住。
他自称有一儿一女,大的9岁,小的才4岁。
老叶一家不和外人接触,住了几个月也不出门,邻居也不知道老叶在哪家工厂上班。
这就是全部信息了。
刑警和片警撬开房门,进入林家宅。
这一进去,民警们立即闻到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因为是老别墅,林家宅仍然铺着陈旧的地毯。
此时,一楼客厅的地毯早已被鲜血浸透。
时间已经较长,这些血液已经开始凝固,相当吓人。
这些刑警非常有经验!他们通过地毯浸透的血液多少判断,林家宅绝对发生了命案,死者绝对不止一二个人。
客厅的鲜血非常多,深的可以浸透脚背,显然有多人遇害。
刑警们立即拿出手枪和警棍,开始一间间的搜索。
一楼除了客厅以外,其他房间倒是没有鲜血。
顺着楼梯走到二楼,楼梯上的鲜血很多,二楼地板上也有不少。
同时,二楼的卧室墙壁有大量喷溅血迹,地板上也全是血。
显然,被害者是在二楼被杀,鲜血顺着楼梯从高流到一楼。
奇怪的是,林家宅中没有发现尸体,也没有发现老叶。
刑警们把林家宅搜索了好几遍,最终在院子的厨房发现了一把带血的斧头。
经过辨认,这是老叶经常用来劈柴的斧头,上面只有老叶的指纹。
来看,老叶有重大罪案嫌疑,是他杀死了妻子和2个孩子。
为什么要杀人呢?不知道。
尸体在哪里?不知道。
老叶跑到哪里去了?更是不知道。
刑警们认为,老叶因不明原因杀了妻儿,逃走了。
尸体可能是老叶杀人后,埋到了某处,以隐瞒证据。
老叶无法彻底清除满屋的血迹,也无法更换这么多地毯,只能先逃走再说。
警方发出了通缉令。
对老叶的情况一无所知,刑警只能根据前主人国民党官员的信息,去河北老家抓捕。
让警方赶到河北稍微一调查,就惊呆了。
原来,老叶早就挂了。
他确实是国民党高官的亲戚,也来过上海林家宅看守房子,但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50年代,老叶是当地一贯道邪教的头目。
在1951年政府调查一贯道的时候,老叶杀死了一个部下,后者向政府检举了他们准备武装暴动的计划。
随后,这里的一贯道组织被政府捣毁,老叶被捕。
正好是镇压反革命大运动时期,老叶已经被押赴刑场枪毙了。
况且,老叶也没有妻儿,他是个光棍汉。
枪毙后,无人收尸,老叶骨灰被火葬场填埋处理了。
搞错了?还是有人冒名顶替?看到老叶枪毙前拍摄的照片时,上海刑警却惊呆了。
照片上老叶右腮帮上有颗黑痣。
而上海邻居也说林家宅住的老叶,脸上有颗黑痣。
那么,这应该就是同一个人。
这事太邪气,上面下达了封口令,不允许办案人员乱说。
自然,对老叶的通缉令一样全国散发。
说不定,这是另一个脸上有黑痣的人,伪装成已经被枪毙的老叶作案。
林家宅的怪事还没有结束。
下面就有些瘆人了。
大概1年以后,突然又有邻居找到民警,说昨天夜晚林家宅有亮光,好像是蜡烛的光。
民警们判断,很可能是那个冒充老叶的杀人犯,又逃回林家宅躲避了。
于是,4个民警悄悄的埋伏进入了林家宅,他们分为两组。
一组负责在房子外,监视林家宅的前后门。
另一组则埋伏在林家宅内的一楼和二楼,等待杀人犯上钩。
当晚,埋伏在房子外的刑警,毫无收获,根本就没有人靠近房子。
深夜0点,外面的刑警突然发现二楼卧室有灯光。
当时民警的设备落后,也没有什么对讲机,通讯只能靠吼,无法联络屋内的那组刑警。
奇怪的是,灯光一直亮着,却没有听到有刑警搜索的动静。
埋伏在前门的刑警性子急,主动拔枪进入林家宅。
在他进门之前,二楼灯光突然灭了。
这个刑警进入林家宅,什么也没有看到,只发现2名战友昏倒在亮灯房间的门口地上。
他大吃一惊,急忙招呼救护车,将战友送到医院。
两人并无大碍,只是一时休克罢了。
奇怪的是,两个年轻民警苏醒后,立即长谈了一次。
随后,无论谁来问他们为什么晕倒,两个民警都回答老宅子不透气,我们是憋气晕倒的。
自然,领导不是傻蛋。
副局长出面,语重心长的同两人谈心。
最后,两人才说出了秘密,也就是当晚他们看到的事情。
当晚,他们也发现二楼突然有灯光,推测是杀人犯回来了。
怕一个人对付不了杀人犯,他们两人聚合在一起,一前一后摸到亮灯的卧室门口(就是发生凶杀案的那间房)。
就在他们准备推门时,突然听到里面有小孩说话的声音,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刑警倒没有顾得上多想,直接破门持枪冲入。
这一冲进去,他们顿时惊呆了。
屋里地面和墙壁都是鲜血,就和一年多前一模一样。
当先的一个民警受惊过度,首先晕倒。
后面那个民警胆子稍大,急忙向后退,试图逃出去。
谁知道,刚逃出门口,他发现整个楼梯道一楼也全是鲜血,地毯都被浸透了。
更夸张的是,这个刑警清楚的听到耳边有孩子的笑声,相距最多一二米。
极度惊恐下,他也晕倒在地。
他们被送到医院后,私下商量了一下。
这事太邪气,太奇怪,太不可思议。
如果说给别人听,恐怕他们会被当做精神病。
他们商量一通,决定什么也不说。
这件事发生后,虽当事人保密,仍然逐步被老百姓所知道。
一时间,林家宅成为凶宅的代名词。
不但没人敢住,连周边的邻居都害怕搬走了。
当地政府觉得这会造成社会恐慌,干脆拆掉算了。
于是,林家宅就这样被拆掉了。
拆到最后,又有大事发生了。
建筑工人们发现,林家宅竟然有1个暗藏的地下室。
而地下室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口大缸。
建筑工人闻到一股浓烈的臭味后,不敢打开,立即报警。
警方赶到后,打开了这口缸,里面赫然是一大二小3具尸体。
根据衣服辨认,这竟然就是当年自焚富商的妻儿。
他们都是被人用斧头砍死的,然后丢在大缸里,埋到了地下室。
可怜的母子,当年根本没有逃走,而是惨死了。
那么,杀死母子三人的凶手是谁?现在看来,最有可能的就是富商本人。
他可能怕自己死后,妻儿被高利贷债主百般欺凌(妻子可能会被卖做妓女,儿女会卖做仆人),就将他们砍死后埋掉,然后自焚而死。
这就解释了林家宅第一起凶杀案!但是,老叶又是什么人?他究竟是不是老叶?他的妻儿究竟死了没有?没有人能够回答。
不过,民间倒有一种吓人的说法。
林家宅就是凶宅,是阴气很重的地方。
一些同这座房子有过关系的横死怨灵,死后会到这里居住,不会随便离开。
其实,老屋子基本都有鬼,只是大家所在的空间或者说维度不同,人看不见鬼,鬼看不见人。
可是,这种凶宅却是例外。
在某些特定时候,人可能看到一些怪相,甚至能够看到鬼。
那么,林家宅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是。
。
。
自己都写的毛骨悚然,不写了,太渗人了。
老将于汉超下半时替补登场后打进一球,赛后他的前队友朱晓刚也为他送上赞美。
朱晓刚发布了曾与于汉超一起效力时的照片,并开心地说道:“猴王猴王,能和你做过队友又还在一个房间绝对能吹一辈子牛逼。
” 朱晓刚和于汉超曾经是大连阿尔滨的队友,此后于汉超辗转广州恒大和上海申花,至今仍活跃在中超赛场,且在队中仍有重要作用,而朱晓刚的职业生涯较为平淡,目前已经退役。
(注:新闻图片取自朱晓刚微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4年春晚,《咏春》精编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惊艳登场。
2024年度文化传播 它是一个无需语言就能让观众“读”懂的故事,它是一次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的绝妙尝试。
它融合了俊朗武术和飘逸舞姿,结合了舞剧精髓与武术精神。
它删繁就简,以小见大;它写意又写实,极简又宏阔。
它不只塑造出英雄本色,还提纯了英雄精神,讲好了中国故事。
大幕拉开,“叶师傅”一袭黑色长衫,离开故乡佛山前往香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想为咏春开一扇门……这是一个围绕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展开的故事。
2024年龙年春晚,舞剧《咏春》片段曾经让不少观众赞叹岭南风味的“舞武融合”,其实这部由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在B站2022年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上就曾斩获2亿播放量,拥有一众粉丝。
2024年秋天,它又走进欧洲,在伦敦和巴黎掀起了一阵“咏春热”。
《咏春》之美,美在舞武和合的视听盛宴,美在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咏春》之新,新在创新重塑传统文化表达体系,新在孵化机制够包容、传播手段够新锐。
这是一个传统又现代的故事,用“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实现“咏春拳”和“香云纱”活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用“双故事线”展现出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深圳精神风貌的华章。
《咏春》让舞剧“潮”起来、“燃”起来,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范。
一个担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故事,出自深圳似乎理所应当。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追光逐梦是深圳城市品格的自然流露。
不少观众在看《咏春》前,惊讶于这出文艺大剧的出品方,不是来自北京和上海,而居然是来自深圳。
但看完这部五星佳作后,又纷纷表示“这很深圳”——“咏春”是最能展现岭南风骨、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经典IP,以“春”咏志的深圳敢于挑战这个经典题材,恰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棵古树达成的开端 能在伦敦连演12场,是《咏春》总编导之一韩真没想到的,她更没想到的是,向来含蓄的英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尖叫不止,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让演员们数次返场谢幕。
在伦敦的每一次演出现场韩真都留意观察,第一场演出,观众里亚裔面孔占到三四成。
西方观众中,能看出来有不少是功夫爱好者,因为他们穿着当地武馆的练功服。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泰晤士报》即以“古代艺术、现代舞台”为题报道了《咏春》首映情况,专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专业评论网站Curtain Call Reviews给出了五星高分。
热爱艺术和舞蹈的观众迅速涌进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观看者逐渐多元,非亚裔面孔的西方观众占据了剧场的80%以上。
海外观众不再仅仅抱着猎奇心态看中国功夫,而是看到了人,而艺术本该如此,没有跨越不了的文化,只有跨越不了的心灵。
法鲁克·乔杜里是英国现代舞团阿库·汉姆舞蹈团的监制、制作人,也是前职业舞蹈家,他特别喜欢《咏春》中八卦掌片段——“舞者的身体内仿佛正进行一场风暴。
”他作为同行受邀观看了首场演出后,马上自掏腰包给家人买了票,没过几天,陪着朋友又观看了一遍。
在他看来,《咏春》不仅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更给观众带来了“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的观演感受,带来情感共鸣。
根据公开的票房统计,《咏春》在伦敦和巴黎的演出共16场,晚上场次的票几乎售罄,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纪录。
不少伦敦市民“二刷”甚至“三刷”《咏春》,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艺术风潮,也带动起了文创周边,不少观众得知《咏春》是由深圳原创出品时,直接被“种草”,在网络上留言说:“我一定要去。
”“《咏春》成功勾起了我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兴趣。
” 视频片段在YouTube上,已经有130多万播放量,收获了2.6万点赞。
有人没看够,强烈要求加演,还有人建议《咏春》来自己的城市巡演。
在英、法演出取得亮眼成绩,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机构和承接商,他们正朝《咏春》挥动橄榄枝,积极与《咏春》团队联系,协商将《咏春》引入本地的可能性。
《咏春》自2022年12月于深圳启航以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在全球46座城市、56座剧院演出了233场。
“我相信观众会看得懂、感受得到。
”周莉亚说,“因为这部剧不仅包含为世界所熟悉的中国功夫,还传递了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性格特质。
我相信这也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情感方式的一个途径。
” 在创排《咏春》之前,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曾深入岭南地区调研,取材、采风、查证,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里找寻线索。
她们发现岭南文化有一种特殊的风貌,一方面传统根脉深厚,却又在这基础上,开风气之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
韩真到现在都记得,采风时行至中英街——这条250米长的街道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是特区中的“特区”,街中心有一棵百年古树,根在大陆,繁茂的树冠枝叶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处奇妙的景观。
这处景观触动了韩真和周莉亚,她们开始有表达的冲动,渴望寻找一个质朴的故事去呈现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一棵古树达成一个作品的美好开端。
在深圳电影制片厂的档案馆,她们又发现,原来大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侠港片都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
自己那代青少年就是看这些英雄的故事长大的,而电影对武术的传播意义,不仅影响了她们这代人,更是实现了国际上深层次的文化传播。
两人灵感迸发,决定创作一部关于拍摄咏春电影的故事。
“今月曾经照古人” 《咏春》之难在于双线叙事。
虽然剧名为《咏春》,但它讲的却不仅仅是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而是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
电影里的“叶师傅”远赴他乡,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为追心中的一束光。
前者是“扶弱小以武辅仁”、弘扬民族自信的英雄,后者则是根植深圳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致敬追光的平凡人。
一个戏中戏的结构成就了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也打通了两个故事之间的情感勾连和“理想”共鸣。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舞台剧不同于影视,无法利用蒙太奇,在一部作品的时间里,同时讲好两个时空的两拨人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很困难。
“韩周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这是网络上许多舞剧迷笑谈的一句话。
最终,通过舞美置景以及舞蹈编排的设置,从影业公司到武馆街跨越半个世纪的两个场景在舞台上实现旋转交替和场景转换,让同处于各自困境中的两条故事支线,产生了一种类似“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对照。
从而恰到好处地让观众、剧中人共同在这种对照中产生共情。
“我们实在不想去延续影视剧已经给大家划定好的一个老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对功夫不同理解,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韩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且创作本身是需要克制的,这也是这部舞剧并未选取“叶问”或“一代宗师”的原因。
在韩真眼中,咏春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是咏春的意义所在,也是在咏春拳之外,所赋予这两个字的更广泛深厚的精神内涵。
“双线叙事”不仅拓展了舞剧“众生相”的边界,还让观众能以“上帝视角”窥见创作者内心的图景。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重合,所有服化、场景、灯光都随之分裂与聚合,共同构成《咏春》复杂的叙事模态。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两个时空,这种开创性的表达,也成为《咏春》对于重构舞台空间的一次探索。
用舞蹈诠释岭南武术精髓,是《咏春》的一大看点,也是创排的另一大难点。
主演常宏基记得,为了完美呈现武术效果,所有演员一起学武练武,由咏春、螳螂、太极、八极、八卦等拳法和掌法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前后持续一年,其中打桩有三个月,最后所有演员的手腕和手肘都是淤青。
封闭式排练近半年,封闭期间,每天要进行近12小时高强度的创排训练。
后来即便进入巡演周期,演出之余,他们也做到了“拳不离手”。
让舞蹈演员学习武术动作并不难,难的是武舞结合。
因为舞蹈演员的呼吸和发力方式,与武者完全不同,要想打出真功夫,只能扎扎实实学,从零开始,没有捷径。
舞蹈动作多优美舒展,但武术需要气息下沉,将力量极速打出。
这样一来,要让武打动作与舞蹈节奏相合,就尤为困难,只能一遍遍磨合细调。
功夫对体力的消耗极大,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掌握武术的力量感和内在气韵之后,接下来是艺术转化,毕竟舞台要求可看性。
电影里,“大战三百回合”只需镜头剪辑就能完美实现,一次做不好可以拍好多条。
舞剧可不行,舞台上所有的武术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员一气呵成地完成,哪怕慢半拍,哪怕有一点差错,都会导致一整套招式全部被打乱。
甚至,演员需要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控制,从而产生电影镜头的观感,例如,模拟出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去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咏春》全剧高潮舞段是叶问在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
所有对打套路,都要求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两人对攻,招式连绵不断,又不能真的伤到彼此,需要动作、节奏精准到每一寸每一秒,默契配合。
为此,所有对攻的演员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周莉亚记得,有时候该去吃饭了,两个演员站起来,忽然“砰砰”地就“打”起来了,把所有招式对一遍,再“呼哧带喘”地擦把汗去换衣服。
有时候是排练前,一碰面,“俩人迎面走着呢,默契地就又对上招了”,过招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正是一遍遍磨合,才实现力量与美感的共舞,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而产生了奇妙的火花。
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干净利落的身手和行云流水的出招让人目不暇接,激烈对战正酣时却又点到为止,瞬时收手,拱手施礼,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古典浪漫与美感。
18分钟“通关大战”缩减为13分钟的华彩片段曾登上B站跨年晚会,累计播放量如今已经超过2.8亿。
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人们心中的叶问坚定、隐忍,总是一袭黑色中式长衫。
舞台上,黑幕与光束之下,叶师傅的黑衫像陶瓷一样光洁,亦有黑胶唱片般的质感。
这种极具特色的布料,是韩真和周莉亚在采风时发现的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采风的时候,偶然看到在田间晾晒着的香云纱,瞬间就被打动,实在太美了!”韩真说。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染色面料,香云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丝绸为胚,用植物和矿物染整,非常昂贵,被称作面料中的“软黄金”。
张爱玲在《沉香屑》中写到过:“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香云纱的黑色,在光束照下,不会像黑色棉布那样把光线吸收,而是反射出清朗的色泽,可以呈现出传说中的“五彩斑斓的黑”,幽暗却明亮,坚定又不失灵动。
如果说咏春拳可以承载故事的主题,那么香云纱刚好以视觉呈现人物的性格。
在舞剧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里,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极具岭南风韵。
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巧妙融入舞剧,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以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正是《咏春》得以“破圈”的原因。
韩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舞剧中注入非遗文化,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一片有历史的土壤,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非遗的传承,但是这些是否适合作品,还要看整个作品真正呈现时的需求,创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要在传统作品里体现当代性,就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回望,而是在其中注入当代的思考。
在为舞剧《咏春》采风时,韩真就透过咏春,思考过功夫在当代的意义。
在她看来,咏春祖训里“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这四句话,满满透出了中国人的勤劳、温文、谦让和处世哲学,不但具有当代性,而且是可以通过舞剧与全世界分享的古老智慧,小小的招式里藏着大大的天地。
这种链接传统与现代的特性,也正是深圳的城市品格。
深植于内心的力量,自然可以跨越山海,获得更广大人群的共情。
韩真和周莉亚始终记得2023年9月《咏春》首度走出国门,首站登陆新加坡时现场收获的感动。
在观众席的前区,有两位老人,他们全程绷得板直地坐着,到了演出后程的时候,甚至攥紧拳头,演出结束后,他们又站起来鼓掌。
后来,韩真听说他们是新加坡的华人,早早从岭南地区下南洋,背井离乡出去打拼。
在《咏春》里,他们看到叶问,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更感受到了故乡。
韩真记得,那天还来了很多驻新加坡的各国大使,其中一个大使对她说:“看到这部剧,想起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 没有什么力量比情感的共鸣更强大。
《咏春》不仅用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产生的美感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将传统文化在今天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解读,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
“我们渴望英雄,渴望塑造自己民族的英雄,渴望证明自己,所以英雄在功夫这个概念里留下了印记。
从今天看,英雄是什么?谁是英雄?也许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努力的普通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韩真说。
《咏春》不仅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怀抱梦想的普通人,当大幕落下,舞台幕布上缓缓闪动着一句话:“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
” 发于2025.1.6总第117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