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迷案追踪

大案纪实:19岁娇妻离奇遇害,丈夫在妻子的葬礼上被警方逮捕

时间:2024-01-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年5月11日,一个普通的夜晚,雅典警方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报警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模糊不清,但通过断断续续的呼喊声,警方意识到这是一起紧急求助。

他们迅速赶到了巴比斯家,这座位于雅典东部格利加内拉的别墅。

然而,当他们踏入大门时,一股浓烈的血腥味扑面而来,让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警方小心翼翼地进入别墅,只见一楼一片狼藉。

家具被翻得乱七八糟,墙壁上布满了血迹。

他们急忙冲上二楼,楼梯还没走完一半,就听到了婴儿的哭声。

他们推开卧室的门,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瞠目结舌。

巴比斯先生被绑在床边,眼睛被蒙住,而他的妻子卡罗琳已经倒在血泊中失去了生命。

他们的十一个月大的女儿则在一旁不停地哭泣。

巴比斯颤抖着向警方讲述了案发经过。

凌晨4点半左右,他和妻子被突然闯入的歹徒吵醒。

他试图保护妻子,但歹徒们凶狠地对他进行了殴打。

巴比斯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妻子已经不在人世。

他费尽周折才摸索到电话报警。

警方开始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他们怀疑这起抢劫案可能是由一伙流窜作案的犯罪团伙所为。

通过对近期类似案件的分析,警方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就在几天前,雅典市中心一对年迈夫妇的家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抢劫案。

这对夫妇是格鲁吉亚人,其中一名老人说出了抢劫者说的是格鲁吉亚语。

警方怀疑这两起案件可能有关联。

经过三天的侦查,36岁的格鲁吉亚籍男子特穆尔在边境被捕。

他身上搜到了一本假护照,警方怀疑他是想要偷渡到保加利亚。

特穆尔坚决否认与这两起抢劫案有关,但证据却证明他在说谎。

在年迈夫妇的家中,警方提取到了歹徒的生物检材,DNA比对结果显示特穆尔正是其中一名劫匪。

尽管特穆尔承认参与了那起抢劫案,但他始终否认曾经去过巴比斯家。

案件发生在雅典的富人区,嫌犯可能是外国的犯罪团伙,被害人又是英国公民,这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媒体纷纷对此案进行报道,并对巴比斯进行了采访。

巴比斯面对镜头回忆起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眼中充满了泪水。

这段采访画面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无数观众都为之动容。

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言论。

巴比斯的社交媒体账号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

案发后的第五天,他更新了一张与卡罗琳在海滩上的婚纱照片,并配文道:“我们永远在一起,亲爱的,祝你旅行愉快。

”这张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警方对现场收集到的有关物证进行了反复研究,结果对死者手上戴的那块智能手表产生了兴趣。

卡罗琳十分喜好运动,所以她也开启了手表上的心律监测功能。

心律监测记录显示,案发当天4点05分时她的心跳突然出现异常波动,6分钟后心跳停止。

看着这个时间节点,调查人员若有所思。

巴比斯声称劫匪闯入的时间是4点半,可是卡罗琳却在4点11分就停止了心跳。

虽然让人感觉难以置信,但是警方还是将巴比斯列为了嫌疑人。

年6月17日,这天是卡罗琳下葬的日子,葬礼刚进行了一半,一架直升飞机突然在不远处缓缓下降,几名警员从飞机上跳了下来,径直向正在痛哭流涕的巴比斯走去。

“您好巴比斯先生,现在怀疑您与卡罗琳女士的遇害有关,请您跟随我们回去配合调查”。

警员当着众人的面给巴比斯戴上了手铐,葬礼现场顿时一片哗然。

雅典警方经过数天的调查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巴比斯面对证据根本无力反驳,最终承认了杀害妻子的犯罪事实。

巴比斯声称妻子生下女儿之后就性情大变,不但暴躁易怒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暴力倾向。

案发当天凌晨,女儿一直哭闹着不肯睡觉,卡罗琳一气之下便将女儿踢到了床下。

巴比斯一边心疼地将女儿抱起一边对妻子一阵数落,结果对方却大发雷霆,一场夫妻大战因此爆发。

最终巴比斯在愤怒的驱使下一时失手酿成了惨剧。

巴比斯称卡罗琳已死,他根本无法向岳父岳母交代,在思考许久之后灵机一动,便伪造了抢劫的现场。

巴比斯讲述得有声有色,警方却并不相信他的说辞。

卡罗琳的心律在发生变化之前一直都十分正常,显然遇害前她是在熟睡的状态。

巴比斯说妻子是被女儿的哭闹声搅得心烦意乱所以发火,大家认为这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卡罗琳有一本日记本,警方翻阅了日记之后却发现其中的句子写得水泄不通。

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在意,直到发现案情还有隐情之后才怀疑这些奇怪的句子中暗藏玄机。

在专家破译了日记的内容之后,巴比斯不为人知的一面终于显露在了公众的面前。

4月,本案在雅典正式开庭审理。

卡罗琳的心理治疗师出庭作证,他认为巴比斯给被害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巴比斯控制着家里的所有财务支出,卡罗琳的身上经常身无分文。

他不但在卡罗琳的手机里安装定位跟踪软件,而且还在家里安装了监控探头,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妻子的动向。

这些行为令卡罗琳毫无隐私可言,却根本不敢轻易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巴比斯愚弄了大众37天之久,他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痴情的丈夫,似乎时刻都在怀念已经永远离开自己的妻子。

他的表演能力似乎并不是随机而生,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5月16日,法庭经过近一个月的审理后终于有了结果,巴比斯故意杀人罪名成立,被判处无期徒刑,并且终身不得假释。

这个杀害妻子的恶魔将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人有三处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人们常说“风水养人”,却不知人也能“养风水”。

风水与人并非单向作用,而是相互影响。

福祸皆由己出,而非天定。

正如古语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福气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养好三处风水,一生顺遂。

01 养一张善言的嘴 俗话说,不揭人短,不言人丑。

但总有人喜欢无事生非。

林志玲身高174厘米,梁朝伟170厘米,二人合作过电影《赤壁》。

一次采访中,记者调侃林志玲:“梁朝伟比你矮,你会接受比自己矮的男人吗?”无论她如何回答,都可能让梁朝伟陷入尴尬。

然而,林志玲淡定回应:“在我心里,男人的气度远胜于高度。

”寥寥数语,化解了尴尬,也展现了智慧。

智者之言如莲,愚者之言如粪。

古人云:“养一张富贵嘴,享一世富贵命。

”会说话的人,人生会更顺遂。

刘墉在《说话的魅力》中说,不会说话是因为没有多想一步。

我们应学会用心操纵舌头,而不是被舌头操纵。

愿我们慎思、谨言,多谈风月,少论是非。

02养一个善处的品 《增广贤文》云:“能言不是真君子,善处方为大丈夫。

” 曾经,农民弗莱明救了一个掉进水沟的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父亲——一位绅士登门致谢。

弗莱明拒绝接受报酬,但绅士提出带走他的儿子,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弗莱明同意了。

多年后,他的儿子发明了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包括绅士的儿子——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善处之人,处处生机;恶处之人,处处危机。

运气好坏,往往与为人处世息息相关。

真诚待人,厚道做事,是立足之本。

03 养一颗善良的心 英国文学家罗素说:“在所有道德品质中,善良最为重要。

” 选秀节目《创造101》中,练习生们为争夺歌曲而奔跑。

一个女孩摔倒,滑倒在地,周围的人却无人搀扶。

发起人黄子韬愤怒质问:“她摔倒时,你们在做什么?”他强调:“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 善良的人格如同金子般珍贵。

易卜生说:“我们的过错不在于所作之恶,而在于未行之善。

”生而为人,我们应有社会责任感,用良心做事。

善良的力量,才是真正的优秀。

善良之人,必得天佑。

风水命运,皆由身心德行决定。

世间唯一的真理是:你向世界释放什么,世界便会回报什么。

养一张善言的嘴,让人如沐春风,路越走越宽;养一个善处的品,传递正能量,积德行善;养一颗善良的心,出淤泥而不染,福往福来。

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咏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的舞剧。

2024年春晚,《咏春》精编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惊艳登场。

2024年度文化传播 它是一个无需语言就能让观众“读”懂的故事,它是一次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的绝妙尝试。

它融合了俊朗武术和飘逸舞姿,结合了舞剧精髓与武术精神。

它删繁就简,以小见大;它写意又写实,极简又宏阔。

它不只塑造出英雄本色,还提纯了英雄精神,讲好了中国故事。

大幕拉开,“叶师傅”一袭黑色长衫,离开故乡佛山前往香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想为咏春开一扇门……这是一个围绕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展开的故事。

2024年龙年春晚,舞剧《咏春》片段曾经让不少观众赞叹岭南风味的“舞武融合”,其实这部由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在B站2022年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上就曾斩获2亿播放量,拥有一众粉丝。

2024年秋天,它又走进欧洲,在伦敦和巴黎掀起了一阵“咏春热”。

《咏春》之美,美在舞武和合的视听盛宴,美在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咏春》之新,新在创新重塑传统文化表达体系,新在孵化机制够包容、传播手段够新锐。

这是一个传统又现代的故事,用“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实现“咏春拳”和“香云纱”活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用“双故事线”展现出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深圳精神风貌的华章。

《咏春》让舞剧“潮”起来、“燃”起来,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范。

一个担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故事,出自深圳似乎理所应当。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追光逐梦是深圳城市品格的自然流露。

不少观众在看《咏春》前,惊讶于这出文艺大剧的出品方,不是来自北京和上海,而居然是来自深圳。

但看完这部五星佳作后,又纷纷表示“这很深圳”——“咏春”是最能展现岭南风骨、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经典IP,以“春”咏志的深圳敢于挑战这个经典题材,恰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棵古树达成的开端 能在伦敦连演12场,是《咏春》总编导之一韩真没想到的,她更没想到的是,向来含蓄的英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尖叫不止,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让演员们数次返场谢幕。

在伦敦的每一次演出现场韩真都留意观察,第一场演出,观众里亚裔面孔占到三四成。

西方观众中,能看出来有不少是功夫爱好者,因为他们穿着当地武馆的练功服。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泰晤士报》即以“古代艺术、现代舞台”为题报道了《咏春》首映情况,专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专业评论网站Curtain Call Reviews给出了五星高分。

热爱艺术和舞蹈的观众迅速涌进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观看者逐渐多元,非亚裔面孔的西方观众占据了剧场的80%以上。

海外观众不再仅仅抱着猎奇心态看中国功夫,而是看到了人,而艺术本该如此,没有跨越不了的文化,只有跨越不了的心灵。

法鲁克·乔杜里是英国现代舞团阿库·汉姆舞蹈团的监制、制作人,也是前职业舞蹈家,他特别喜欢《咏春》中八卦掌片段——“舞者的身体内仿佛正进行一场风暴。

”他作为同行受邀观看了首场演出后,马上自掏腰包给家人买了票,没过几天,陪着朋友又观看了一遍。

在他看来,《咏春》不仅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更给观众带来了“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的观演感受,带来情感共鸣。

根据公开的票房统计,《咏春》在伦敦和巴黎的演出共16场,晚上场次的票几乎售罄,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纪录。

不少伦敦市民“二刷”甚至“三刷”《咏春》,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艺术风潮,也带动起了文创周边,不少观众得知《咏春》是由深圳原创出品时,直接被“种草”,在网络上留言说:“我一定要去。

”“《咏春》成功勾起了我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兴趣。

” 视频片段在YouTube上,已经有130多万播放量,收获了2.6万点赞。

有人没看够,强烈要求加演,还有人建议《咏春》来自己的城市巡演。

在英、法演出取得亮眼成绩,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机构和承接商,他们正朝《咏春》挥动橄榄枝,积极与《咏春》团队联系,协商将《咏春》引入本地的可能性。

《咏春》自2022年12月于深圳启航以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在全球46座城市、56座剧院演出了233场。

“我相信观众会看得懂、感受得到。

”周莉亚说,“因为这部剧不仅包含为世界所熟悉的中国功夫,还传递了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性格特质。

我相信这也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情感方式的一个途径。

” 在创排《咏春》之前,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曾深入岭南地区调研,取材、采风、查证,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里找寻线索。

她们发现岭南文化有一种特殊的风貌,一方面传统根脉深厚,却又在这基础上,开风气之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

韩真到现在都记得,采风时行至中英街——这条250米长的街道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是特区中的“特区”,街中心有一棵百年古树,根在大陆,繁茂的树冠枝叶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处奇妙的景观。

这处景观触动了韩真和周莉亚,她们开始有表达的冲动,渴望寻找一个质朴的故事去呈现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一棵古树达成一个作品的美好开端。

在深圳电影制片厂的档案馆,她们又发现,原来大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侠港片都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

自己那代青少年就是看这些英雄的故事长大的,而电影对武术的传播意义,不仅影响了她们这代人,更是实现了国际上深层次的文化传播。

两人灵感迸发,决定创作一部关于拍摄咏春电影的故事。

“今月曾经照古人” 《咏春》之难在于双线叙事。

虽然剧名为《咏春》,但它讲的却不仅仅是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而是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

电影里的“叶师傅”远赴他乡,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为追心中的一束光。

前者是“扶弱小以武辅仁”、弘扬民族自信的英雄,后者则是根植深圳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致敬追光的平凡人。

一个戏中戏的结构成就了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也打通了两个故事之间的情感勾连和“理想”共鸣。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舞台剧不同于影视,无法利用蒙太奇,在一部作品的时间里,同时讲好两个时空的两拨人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很困难。

“韩周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这是网络上许多舞剧迷笑谈的一句话。

最终,通过舞美置景以及舞蹈编排的设置,从影业公司到武馆街跨越半个世纪的两个场景在舞台上实现旋转交替和场景转换,让同处于各自困境中的两条故事支线,产生了一种类似“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对照。

从而恰到好处地让观众、剧中人共同在这种对照中产生共情。

“我们实在不想去延续影视剧已经给大家划定好的一个老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对功夫不同理解,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韩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且创作本身是需要克制的,这也是这部舞剧并未选取“叶问”或“一代宗师”的原因。

在韩真眼中,咏春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是咏春的意义所在,也是在咏春拳之外,所赋予这两个字的更广泛深厚的精神内涵。

“双线叙事”不仅拓展了舞剧“众生相”的边界,还让观众能以“上帝视角”窥见创作者内心的图景。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重合,所有服化、场景、灯光都随之分裂与聚合,共同构成《咏春》复杂的叙事模态。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两个时空,这种开创性的表达,也成为《咏春》对于重构舞台空间的一次探索。

用舞蹈诠释岭南武术精髓,是《咏春》的一大看点,也是创排的另一大难点。

主演常宏基记得,为了完美呈现武术效果,所有演员一起学武练武,由咏春、螳螂、太极、八极、八卦等拳法和掌法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前后持续一年,其中打桩有三个月,最后所有演员的手腕和手肘都是淤青。

封闭式排练近半年,封闭期间,每天要进行近12小时高强度的创排训练。

后来即便进入巡演周期,演出之余,他们也做到了“拳不离手”。

让舞蹈演员学习武术动作并不难,难的是武舞结合。

因为舞蹈演员的呼吸和发力方式,与武者完全不同,要想打出真功夫,只能扎扎实实学,从零开始,没有捷径。

舞蹈动作多优美舒展,但武术需要气息下沉,将力量极速打出。

这样一来,要让武打动作与舞蹈节奏相合,就尤为困难,只能一遍遍磨合细调。

功夫对体力的消耗极大,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掌握武术的力量感和内在气韵之后,接下来是艺术转化,毕竟舞台要求可看性。

电影里,“大战三百回合”只需镜头剪辑就能完美实现,一次做不好可以拍好多条。

舞剧可不行,舞台上所有的武术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员一气呵成地完成,哪怕慢半拍,哪怕有一点差错,都会导致一整套招式全部被打乱。

甚至,演员需要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控制,从而产生电影镜头的观感,例如,模拟出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去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咏春》全剧高潮舞段是叶问在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

所有对打套路,都要求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两人对攻,招式连绵不断,又不能真的伤到彼此,需要动作、节奏精准到每一寸每一秒,默契配合。

为此,所有对攻的演员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周莉亚记得,有时候该去吃饭了,两个演员站起来,忽然“砰砰”地就“打”起来了,把所有招式对一遍,再“呼哧带喘”地擦把汗去换衣服。

有时候是排练前,一碰面,“俩人迎面走着呢,默契地就又对上招了”,过招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正是一遍遍磨合,才实现力量与美感的共舞,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而产生了奇妙的火花。

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干净利落的身手和行云流水的出招让人目不暇接,激烈对战正酣时却又点到为止,瞬时收手,拱手施礼,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古典浪漫与美感。

18分钟“通关大战”缩减为13分钟的华彩片段曾登上B站跨年晚会,累计播放量如今已经超过2.8亿。

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人们心中的叶问坚定、隐忍,总是一袭黑色中式长衫。

舞台上,黑幕与光束之下,叶师傅的黑衫像陶瓷一样光洁,亦有黑胶唱片般的质感。

这种极具特色的布料,是韩真和周莉亚在采风时发现的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采风的时候,偶然看到在田间晾晒着的香云纱,瞬间就被打动,实在太美了!”韩真说。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染色面料,香云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丝绸为胚,用植物和矿物染整,非常昂贵,被称作面料中的“软黄金”。

张爱玲在《沉香屑》中写到过:“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香云纱的黑色,在光束照下,不会像黑色棉布那样把光线吸收,而是反射出清朗的色泽,可以呈现出传说中的“五彩斑斓的黑”,幽暗却明亮,坚定又不失灵动。

如果说咏春拳可以承载故事的主题,那么香云纱刚好以视觉呈现人物的性格。

在舞剧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里,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极具岭南风韵。

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巧妙融入舞剧,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以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正是《咏春》得以“破圈”的原因。

韩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舞剧中注入非遗文化,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一片有历史的土壤,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非遗的传承,但是这些是否适合作品,还要看整个作品真正呈现时的需求,创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要在传统作品里体现当代性,就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回望,而是在其中注入当代的思考。

在为舞剧《咏春》采风时,韩真就透过咏春,思考过功夫在当代的意义。

在她看来,咏春祖训里“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这四句话,满满透出了中国人的勤劳、温文、谦让和处世哲学,不但具有当代性,而且是可以通过舞剧与全世界分享的古老智慧,小小的招式里藏着大大的天地。

这种链接传统与现代的特性,也正是深圳的城市品格。

深植于内心的力量,自然可以跨越山海,获得更广大人群的共情。

韩真和周莉亚始终记得2023年9月《咏春》首度走出国门,首站登陆新加坡时现场收获的感动。

在观众席的前区,有两位老人,他们全程绷得板直地坐着,到了演出后程的时候,甚至攥紧拳头,演出结束后,他们又站起来鼓掌。

后来,韩真听说他们是新加坡的华人,早早从岭南地区下南洋,背井离乡出去打拼。

在《咏春》里,他们看到叶问,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更感受到了故乡。

韩真记得,那天还来了很多驻新加坡的各国大使,其中一个大使对她说:“看到这部剧,想起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 没有什么力量比情感的共鸣更强大。

《咏春》不仅用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产生的美感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将传统文化在今天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解读,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

“我们渴望英雄,渴望塑造自己民族的英雄,渴望证明自己,所以英雄在功夫这个概念里留下了印记。

从今天看,英雄是什么?谁是英雄?也许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努力的普通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韩真说。

《咏春》不仅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怀抱梦想的普通人,当大幕落下,舞台幕布上缓缓闪动着一句话:“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

” 发于2025.1.6总第117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大案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