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迷案追踪 > 强奸案

2009年上海一小树林现裸体男尸大案纪实:凶手哭诉:美人计诱杀强奸犯

时间:2024-01-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男女感情的世界里,你情我愿显得相当重要。

再浓烈的追逐,一味用强都不会有好结果。


作为女性,更是需要自尊自爱自重!所谓“一步错便步步错”,世间难买后悔药。

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知法懂法拿起法律武器,而不是异想天开的定下“美人计”……

以案释法,警钟长鸣!

每天一个奇案故事,点个关注不迷路。

小树林里的裸体腐尸

2009年6月24日,一个有些炎热的夏季清晨。

上海市嘉定区合欢路附近,养护工人老张扛着锄头等工具进入了路旁的一个绿化小树林。

这片林子地处几条交通道路中央,平时人迹罕至树木长得茂盛,因此不需要经常护理。

距他上一次来这片小树林,大概过了一周左右。

今天老张准备来除除杂草,顺便给树木松松土捡拾一下垃圾杂物……

“奇怪,怎么这么多苍蝇?”老张自言自语,发现越往前走迎面扑过来的苍蝇越来越多。

这种阴暗潮湿的地方,苍蝇蚊子自然少不了,可是今天这种成片成片的出现倒是第一次。

老张继续朝树林深处走去,最后停在了一堆杂草跟前。

显然,这是一个新出现的“土堆”,上面似乎是人为盖上了许多芦苇。

老张记得上一周过来时并未发现有这个东西出现。

更奇怪的是,成群的苍蝇都围着这个芦苇堆打转,空气里还飘散着一股佞人作呕的臭气。

或许有人扔了死狗死猫在这里?老张想一想觉得有些气愤!这种事情以前也遇到过,一些无良之人偷偷将死掉的小动物埋到林子里,腐烂的尸体最终还是只有他们这些护林工人来处理。

唉,想一想都觉得晦气……

不过,这就是自己的工作,抱怨也没用。

老张叹了口气,决定用锄头刨开芦苇看个究竟。

哪曾想,一锄头下去刨出来的东西,差点没把老张吓得尿了裤子……

一具已经高度腐烂的尸体赫然出现,更诡异的是,尸体浑身上下居然一丝不挂!

奇怪的死因

接到养护工人老张的报警电话,警方迅速来到了现场。

眼前的场景,让见惯了腐尸的法医都有些不寒而栗。

这是一具男性尸体,身高170厘米左右,全身表皮已经腐败完全脱落,由于气温过高已经布满了蛆虫苍蝇,且尸体开始出现白骨化状态。

经过更详细的尸检,法医推测出男子的年龄在26岁左右,死亡直接原因是被人掐脖子窒息身亡。

然而,令人想不通的是,男子为什么会呈现出一丝不挂的全裸状态?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生前受到侵害致死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他赤身裸体的死亡,那么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床笫之间遭人杀害!凶手极有可能是一个女人,一个和死者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

当然,这里依旧存在一些疑问!

死者是被人掐死的,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仅靠双手就掐死一个男人?她是怎么做到的?莫非还有帮凶?

警方一边推测着嫌疑人的情况,一边在现场进行全面的地毯式搜查。

小树林较为隐蔽,可以作为第一案发现场。

不过,警方却并未再次找到更多人为的痕迹:打斗、足迹、衣物等等,全都没有。

不过,一串不太明显的拖拽痕迹却被民警发现。

痕迹从小树林边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发现尸体的地方。

由此,警方判断:这片树林应该不是案发现场,而是一个抛尸现场!

诡异的一男一女

这个发现,对于案件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原因在于,如果嫌疑人从公路上进入小树林抛尸,那么他的影像就一定会出现在路旁的监控画面中!

根据法医判断的死亡1周左右的时间区间,警方开始调取合欢路附近的几个道路监控,重点关注深夜到凌晨这段时间出现的形迹可疑之人。

果然,来自6月19日凌晨4点的监控视频中,一对行踪诡异的男女出现了。

凌晨时分,一个女人骑着三轮车从路边经过,一个男人骑着电瓶车紧随其后。

初看上去,两人并无瓜葛,似乎就是街道上一前一后的两个不相干的人。

但是,在路口好几个监控中,两人相隔距离始终不变且行驶轨迹完全一样,这就引起警方的注意了。

两人一直围绕着合欢路的小树林打转,约莫半小时后又原路返回。

原本三轮车上有一个遮盖住的物体,却已经消失不见……

据此,警方大胆推测:

1、女子的三轮车后座上可能就拉着尸体。

2、一男一女为共犯,在合欢路附近转悠就是寻找抛尸地。

如今,嫌疑人已经确定,可是已经过去了一周多的时间,两个人到底身在何处?

失踪的火锅店服务员

正当警方展开对两个嫌疑人的去向调查时,位于上海市永定路的一家火锅店里也出了一件怪事。

服务员阿东发现同事陈斌(化名),自从6月18日之后就不见人影了。

他还记得那天晚上的场景:6月18日深夜,上完夜班的陈斌心情不错还哼着小曲,言谈之中表示自己要去赴一个约会……

可是,第二天陈斌无故旷工一天,第三天是发工资的时间他居然也没有出现!至此以后,已经将近一周过去,陈斌忽然间人间蒸发消失不见了。

这起报案,最终汇总到了小树林腐尸案的调查人员手中。

年龄、身高、体态、失踪时间几项数据都基本吻合!

警方立刻从陈斌家中的牙刷上提取到了脱落的表皮细胞,并与死者进行了DNA比对。

结果很快出炉,死者身份明确——就是陈斌。

死者陈斌,26岁,安徽宿州人,单身独自在上海打工。

尸源确定对于案件侦破来说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尤其是这一类线索显示为“情杀”的案件。

只要仔细筛查死者的社会关系,嫌疑人自然会浮出水面。

警方的筛查重点在与陈斌关系密切的女性身上。

果然,这条思路是正确的。

火锅店的店员们齐刷刷的指向了一个女人……

女人名叫刘兰兰(化名),24岁,与陈斌一样同为火锅店的员工。

在这间火锅店,几乎所有的员工都知道这两人关系暧昧不清。

然而,警方并未打草惊蛇,而是对刘兰兰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一查却查出了问题:她居然已婚?

一个结了婚的女人,为什么还要和陈斌暧昧不清?而火锅店里的人都认为刘兰兰是单身,显然在婚姻问题上,这个女人还对外撒了谎。

刘兰兰身上的疑点还不止这些。

调查显示,她的丈夫刘元(化名)在一年前因为盗窃罪入狱,6月19日正好是丈夫刑满释放的日子。

各位看官注意了,6月19号可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前面提到的监控探头里一男一女疑似抛尸的行为,正是在6月19日凌晨。

天底下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莫非是刘兰兰害怕自己与陈斌的地下情被丈夫知道,因此铤而走险杀人抛尸?

可是,和她一起抛尸的男人又会是谁?显然,那个时候丈夫还在监狱未被放出,协助刘兰兰抛尸之人就不可能是丈夫刘元了。

情人还是强奸犯?

结合各种细节线索,警方很快控制了刘兰兰,而她也没有隐瞒直接承认了杀人罪行。

然而,问询室里的刘兰兰声泪俱下,她一直声称自己才是受害者,陈斌是个强奸犯,曾经两次强奸了自己。

一切,都要从一年多以前说起。

2008年10月,刘兰兰的丈夫因为盗窃罪被判刑入狱。

由于嫌丢人,刘兰兰换了工作搬了住处,找了份火锅店的工作,并对外声称自己还是单身未婚。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同事陈斌对其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刘兰兰的供述中表示,自己一再的拒绝换来的却是陈斌更加痴狂的爱恋。

那段时间,整个火锅店里的人都知道两人的情感纠葛,闹得风言风语……

或许是虚荣心作祟,或许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刘兰兰的态度有所转变。

然而,接下来的相处中,刘兰兰却发现了陈斌“恐怖”的另一面。

他一共强奸了我两次,我不愿意,他强行和我发生了关系。

刘兰兰痛哭流涕,一直坚称死者陈斌曾经强奸了自己两次,还以恶毒言语威胁自己不得不就范。

她永远记得被陈斌强奸的第一次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陈斌不顾她的反对,强行来到她的住处不走了。

随后,陈斌以有话要对她说为由,骗其进入卧室后锁上了房门,最终捂住她的嘴强行与她发生了关系……

不过,虽然嘴上说是“强奸”,刘兰兰却并未在事后报警,也没有远离陈斌的意思。

我不太懂法律,我也害怕他伤害我的家人,所以我不敢报警。

刘兰兰告诉警方,当时陈斌已经知道她已婚,丈夫在监狱服刑,老家还有个2岁的女儿。

于是便拿丈夫和女儿的性命威胁她。

在这样的胁迫之下,两人的关系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6月。

眼看着丈夫即将刑满释放,刘兰兰天真的以为是时候了断她和陈斌的关系了。

谁知,她的想法遭到了陈斌的拒绝。

要想分手?可没那么简单了……

美人计下的亡魂

眼看着事情即将暴露,刘兰兰心急如焚。

此时,她突然想起了以往看过的一些电影情节……

陈斌一再以丈夫和女儿的性命威胁她,这么阴狠毒辣之人,只有死了才不会再纠缠她了!

自己只是一个弱女子,如何制服一个强壮的男人?刘兰兰的心中,开始筹谋一个“杀人计划”。

6月18日,在丈夫释放的前一晚,刘兰兰主动约陈斌来家里见面。

不疑有他的陈斌,自然是兴奋异常开开心心前往赴约。

这一晚,刘兰兰穿上了性感妩媚的衣裙,表现的格外主动。

面对佳人主动且充满诱惑的投怀送抱,陈斌欣喜若狂全身心配合投入。

床笫之间,情欲纵横。

这也就给了心怀杀机的刘兰兰最好的动手机会!

就在陈斌陷入疯狂的境遇时,刘兰兰突然用尽气力掐住了他的脖子。

此时此刻,她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犯下的种种恶行,心中升起怨恨,手上便汇聚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陈斌挣扎了几下后,气绝身亡。

案件,到了这一步,几乎算是水落石出了。

不过,读文细致的朋友可能还有一个疑问未消——那个帮助刘兰兰抛尸的男人到底是谁?

其实,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兰兰的小叔子、丈夫的亲弟弟刘群(化名)。

当天晚上,小叔子前来串门,一进屋便撞见了嫂子杀死陈斌的这一幕。

见无法隐瞒下去,刘兰兰向小叔子坦白了一切,并哀求他帮助自己处理尸体。

顾念亲情的小叔子,终于还是心软,随后和嫂子一起前往小树林抛尸……

刘兰兰一直声泪俱下称自己也是受害者,然而在旁人看来,正是她的欲拒还迎才招来了陈斌的介入!

如果真的是强奸,为什么不报警?不懂法的解释太过脆弱,无法令人信服。

无论案件中死者曾经做出过什么罪恶行径,嫌疑人也无权随意结束其生命,这样的愚蠢做法最终伤害最深的只有自己的家人,当然也包括稀里糊涂成了“共犯”的小叔子……

前队友赞于汉超:和你做过队友又还在一个房间绝对能吹一辈子

直播吧2月7日讯 在2025年“超级杯”的比赛中,上海申花上演超级逆转,以3-2的比分险胜上海海港。

老将于汉超下半时替补登场后打进一球,赛后他的前队友朱晓刚也为他送上赞美。

朱晓刚发布了曾与于汉超一起效力时的照片,并开心地说道:“猴王猴王,能和你做过队友又还在一个房间绝对能吹一辈子牛逼。

” 朱晓刚和于汉超曾经是大连阿尔滨的队友,此后于汉超辗转广州恒大和上海申花,至今仍活跃在中超赛场,且在队中仍有重要作用,而朱晓刚的职业生涯较为平淡,目前已经退役。

(注:新闻图片取自朱晓刚微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咏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的舞剧。

2024年春晚,《咏春》精编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惊艳登场。

2024年度文化传播 它是一个无需语言就能让观众“读”懂的故事,它是一次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的绝妙尝试。

它融合了俊朗武术和飘逸舞姿,结合了舞剧精髓与武术精神。

它删繁就简,以小见大;它写意又写实,极简又宏阔。

它不只塑造出英雄本色,还提纯了英雄精神,讲好了中国故事。

大幕拉开,“叶师傅”一袭黑色长衫,离开故乡佛山前往香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想为咏春开一扇门……这是一个围绕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展开的故事。

2024年龙年春晚,舞剧《咏春》片段曾经让不少观众赞叹岭南风味的“舞武融合”,其实这部由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在B站2022年12月31日的跨年晚会上就曾斩获2亿播放量,拥有一众粉丝。

2024年秋天,它又走进欧洲,在伦敦和巴黎掀起了一阵“咏春热”。

《咏春》之美,美在舞武和合的视听盛宴,美在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咏春》之新,新在创新重塑传统文化表达体系,新在孵化机制够包容、传播手段够新锐。

这是一个传统又现代的故事,用“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实现“咏春拳”和“香云纱”活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用“双故事线”展现出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和新时代深圳精神风貌的华章。

《咏春》让舞剧“潮”起来、“燃”起来,成为深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范。

一个担负起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的故事,出自深圳似乎理所应当。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追光逐梦是深圳城市品格的自然流露。

不少观众在看《咏春》前,惊讶于这出文艺大剧的出品方,不是来自北京和上海,而居然是来自深圳。

但看完这部五星佳作后,又纷纷表示“这很深圳”——“咏春”是最能展现岭南风骨、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经典IP,以“春”咏志的深圳敢于挑战这个经典题材,恰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棵古树达成的开端 能在伦敦连演12场,是《咏春》总编导之一韩真没想到的,她更没想到的是,向来含蓄的英国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尖叫不止,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让演员们数次返场谢幕。

在伦敦的每一次演出现场韩真都留意观察,第一场演出,观众里亚裔面孔占到三四成。

西方观众中,能看出来有不少是功夫爱好者,因为他们穿着当地武馆的练功服。

首场演出的第二天,《泰晤士报》即以“古代艺术、现代舞台”为题报道了《咏春》首映情况,专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专业评论网站Curtain Call Reviews给出了五星高分。

热爱艺术和舞蹈的观众迅速涌进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观看者逐渐多元,非亚裔面孔的西方观众占据了剧场的80%以上。

海外观众不再仅仅抱着猎奇心态看中国功夫,而是看到了人,而艺术本该如此,没有跨越不了的文化,只有跨越不了的心灵。

法鲁克·乔杜里是英国现代舞团阿库·汉姆舞蹈团的监制、制作人,也是前职业舞蹈家,他特别喜欢《咏春》中八卦掌片段——“舞者的身体内仿佛正进行一场风暴。

”他作为同行受邀观看了首场演出后,马上自掏腰包给家人买了票,没过几天,陪着朋友又观看了一遍。

在他看来,《咏春》不仅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更给观众带来了“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的观演感受,带来情感共鸣。

根据公开的票房统计,《咏春》在伦敦和巴黎的演出共16场,晚上场次的票几乎售罄,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票房最好的纪录。

不少伦敦市民“二刷”甚至“三刷”《咏春》,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艺术风潮,也带动起了文创周边,不少观众得知《咏春》是由深圳原创出品时,直接被“种草”,在网络上留言说:“我一定要去。

”“《咏春》成功勾起了我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兴趣。

” 视频片段在YouTube上,已经有130多万播放量,收获了2.6万点赞。

有人没看够,强烈要求加演,还有人建议《咏春》来自己的城市巡演。

在英、法演出取得亮眼成绩,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机构和承接商,他们正朝《咏春》挥动橄榄枝,积极与《咏春》团队联系,协商将《咏春》引入本地的可能性。

《咏春》自2022年12月于深圳启航以来,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在全球46座城市、56座剧院演出了233场。

“我相信观众会看得懂、感受得到。

”周莉亚说,“因为这部剧不仅包含为世界所熟悉的中国功夫,还传递了一种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性格特质。

我相信这也是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人情感方式的一个途径。

” 在创排《咏春》之前,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曾深入岭南地区调研,取材、采风、查证,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里找寻线索。

她们发现岭南文化有一种特殊的风貌,一方面传统根脉深厚,却又在这基础上,开风气之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

韩真到现在都记得,采风时行至中英街——这条250米长的街道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是特区中的“特区”,街中心有一棵百年古树,根在大陆,繁茂的树冠枝叶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处奇妙的景观。

这处景观触动了韩真和周莉亚,她们开始有表达的冲动,渴望寻找一个质朴的故事去呈现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一棵古树达成一个作品的美好开端。

在深圳电影制片厂的档案馆,她们又发现,原来大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武侠港片都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

自己那代青少年就是看这些英雄的故事长大的,而电影对武术的传播意义,不仅影响了她们这代人,更是实现了国际上深层次的文化传播。

两人灵感迸发,决定创作一部关于拍摄咏春电影的故事。

“今月曾经照古人” 《咏春》之难在于双线叙事。

虽然剧名为《咏春》,但它讲的却不仅仅是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而是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

电影里的“叶师傅”远赴他乡,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为追心中的一束光。

前者是“扶弱小以武辅仁”、弘扬民族自信的英雄,后者则是根植深圳城市发展的时代脉络,致敬追光的平凡人。

一个戏中戏的结构成就了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也打通了两个故事之间的情感勾连和“理想”共鸣。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舞台剧不同于影视,无法利用蒙太奇,在一部作品的时间里,同时讲好两个时空的两拨人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很困难。

“韩周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这是网络上许多舞剧迷笑谈的一句话。

最终,通过舞美置景以及舞蹈编排的设置,从影业公司到武馆街跨越半个世纪的两个场景在舞台上实现旋转交替和场景转换,让同处于各自困境中的两条故事支线,产生了一种类似“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对照。

从而恰到好处地让观众、剧中人共同在这种对照中产生共情。

“我们实在不想去延续影视剧已经给大家划定好的一个老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对功夫不同理解,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韩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且创作本身是需要克制的,这也是这部舞剧并未选取“叶问”或“一代宗师”的原因。

在韩真眼中,咏春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这是咏春的意义所在,也是在咏春拳之外,所赋予这两个字的更广泛深厚的精神内涵。

“双线叙事”不仅拓展了舞剧“众生相”的边界,还让观众能以“上帝视角”窥见创作者内心的图景。

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重合,所有服化、场景、灯光都随之分裂与聚合,共同构成《咏春》复杂的叙事模态。

在舞台上同时呈现两个时空,这种开创性的表达,也成为《咏春》对于重构舞台空间的一次探索。

用舞蹈诠释岭南武术精髓,是《咏春》的一大看点,也是创排的另一大难点。

主演常宏基记得,为了完美呈现武术效果,所有演员一起学武练武,由咏春、螳螂、太极、八极、八卦等拳法和掌法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指导,前后持续一年,其中打桩有三个月,最后所有演员的手腕和手肘都是淤青。

封闭式排练近半年,封闭期间,每天要进行近12小时高强度的创排训练。

后来即便进入巡演周期,演出之余,他们也做到了“拳不离手”。

让舞蹈演员学习武术动作并不难,难的是武舞结合。

因为舞蹈演员的呼吸和发力方式,与武者完全不同,要想打出真功夫,只能扎扎实实学,从零开始,没有捷径。

舞蹈动作多优美舒展,但武术需要气息下沉,将力量极速打出。

这样一来,要让武打动作与舞蹈节奏相合,就尤为困难,只能一遍遍磨合细调。

功夫对体力的消耗极大,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掌握武术的力量感和内在气韵之后,接下来是艺术转化,毕竟舞台要求可看性。

电影里,“大战三百回合”只需镜头剪辑就能完美实现,一次做不好可以拍好多条。

舞剧可不行,舞台上所有的武术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员一气呵成地完成,哪怕慢半拍,哪怕有一点差错,都会导致一整套招式全部被打乱。

甚至,演员需要通过对自己肢体的控制,从而产生电影镜头的观感,例如,模拟出电影的慢镜头与停顿,在转台上去完成本该在平地上完成的舞蹈动作。

《咏春》全剧高潮舞段是叶问在群雄林立的武馆街与四大派掌门“对阵”的场面,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先后登场,叶问则以咏春拳一一破之。

所有对打套路,都要求既有武术的速度力量,也有舞蹈的飘逸洒脱,两人对攻,招式连绵不断,又不能真的伤到彼此,需要动作、节奏精准到每一寸每一秒,默契配合。

为此,所有对攻的演员都经过了“千锤百炼”。

周莉亚记得,有时候该去吃饭了,两个演员站起来,忽然“砰砰”地就“打”起来了,把所有招式对一遍,再“呼哧带喘”地擦把汗去换衣服。

有时候是排练前,一碰面,“俩人迎面走着呢,默契地就又对上招了”,过招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正是一遍遍磨合,才实现力量与美感的共舞,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而产生了奇妙的火花。

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干净利落的身手和行云流水的出招让人目不暇接,激烈对战正酣时却又点到为止,瞬时收手,拱手施礼,呈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古典浪漫与美感。

18分钟“通关大战”缩减为13分钟的华彩片段曾登上B站跨年晚会,累计播放量如今已经超过2.8亿。

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人们心中的叶问坚定、隐忍,总是一袭黑色中式长衫。

舞台上,黑幕与光束之下,叶师傅的黑衫像陶瓷一样光洁,亦有黑胶唱片般的质感。

这种极具特色的布料,是韩真和周莉亚在采风时发现的岭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采风的时候,偶然看到在田间晾晒着的香云纱,瞬间就被打动,实在太美了!”韩真说。

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染色面料,香云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以丝绸为胚,用植物和矿物染整,非常昂贵,被称作面料中的“软黄金”。

张爱玲在《沉香屑》中写到过:“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 图/《咏春》宣传照 摄影/王徐峰 香云纱的黑色,在光束照下,不会像黑色棉布那样把光线吸收,而是反射出清朗的色泽,可以呈现出传说中的“五彩斑斓的黑”,幽暗却明亮,坚定又不失灵动。

如果说咏春拳可以承载故事的主题,那么香云纱刚好以视觉呈现人物的性格。

在舞剧中,香云纱不仅被用在人物服饰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也被艺术化地写进了剧情里,舞者们穿着柔滑的香云纱,极具岭南风韵。

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巧妙融入舞剧,传统焕发出了新生。

以当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正是《咏春》得以“破圈”的原因。

韩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舞剧中注入非遗文化,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一片有历史的土壤,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非遗的传承,但是这些是否适合作品,还要看整个作品真正呈现时的需求,创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要在传统作品里体现当代性,就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回望,而是在其中注入当代的思考。

在为舞剧《咏春》采风时,韩真就透过咏春,思考过功夫在当代的意义。

在她看来,咏春祖训里“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这四句话,满满透出了中国人的勤劳、温文、谦让和处世哲学,不但具有当代性,而且是可以通过舞剧与全世界分享的古老智慧,小小的招式里藏着大大的天地。

这种链接传统与现代的特性,也正是深圳的城市品格。

深植于内心的力量,自然可以跨越山海,获得更广大人群的共情。

韩真和周莉亚始终记得2023年9月《咏春》首度走出国门,首站登陆新加坡时现场收获的感动。

在观众席的前区,有两位老人,他们全程绷得板直地坐着,到了演出后程的时候,甚至攥紧拳头,演出结束后,他们又站起来鼓掌。

后来,韩真听说他们是新加坡的华人,早早从岭南地区下南洋,背井离乡出去打拼。

在《咏春》里,他们看到叶问,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更感受到了故乡。

韩真记得,那天还来了很多驻新加坡的各国大使,其中一个大使对她说:“看到这部剧,想起了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

” 没有什么力量比情感的共鸣更强大。

《咏春》不仅用新的舞蹈语汇与武术碰撞产生的美感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将传统文化在今天语境中创造出新的解读,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了一条新路。

“我们渴望英雄,渴望塑造自己民族的英雄,渴望证明自己,所以英雄在功夫这个概念里留下了印记。

从今天看,英雄是什么?谁是英雄?也许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努力的普通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韩真说。

《咏春》不仅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个在生活里怀抱梦想的普通人,当大幕落下,舞台幕布上缓缓闪动着一句话:“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

” 发于2025.1.6总第117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舞剧《咏春》:以舞辅仁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大案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