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6月,一部名为《749局》的电影正式进入宣传阶段,这是由著名导演陆川执导的最新作品,一经亮相,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电影的宣传海报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画面,展示了一个孤独而充满炫酷气息的年轻男子的上半身特写。
故事的核心围绕主人公的成长和冒险经历展开。
这个故事充满了热血和悬疑元素,同时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吸引了众多网络平台的用户,他们纷纷留言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然而,伴随着人们对电影的期待,也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命名为《749局》?这个名字是否指代一个虚构的组织?
有些网友充满好奇心,主动进行了对“749局”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个组织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具有特殊的地位,绝非寻常之辈。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组织可能相对陌生。
如果拿漫威电影中的“神盾局”作比喻,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749局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神盾局,这增添了它神秘色彩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惊讶。
更令人惊讶的是,749局的成立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钱学森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这引发了人们的疑惑:为什么一个坚定的科学家会支持成立一个处理超自然现象的组织?这在当今看来确实颇具讽刺意味。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
要谈到749局,就不得不提及它的邻居507研究所。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洗礼,与国际上的超级大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急需休养生息,加强自身发展。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周边国家虎视眈眈,试图侵占我国的资源,将我国比作未完全苏醒的巨狮,企图撕下一块肉。
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几十年来一直在争夺世界领导地位。
他们都试图超越对方,位居世界的巅峰。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陷入了严重困境。
为了摆脱贫困和侵略的威胁,各个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在努力工作。
1964年,中国成功地自主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这标志着中国加强科技兴国的决心。
为了更好地进行多领域研究,钱学森牵头成立了507研究所,这一机构旨在吸引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
1968年,507研究所迁至中国农大西区,这里的外墙被爬山虎等植物覆盖,以保持严密的保密性。
甚至卫星地图也无法准确显示其具体位置。
507研究所最初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研究方向主要是航天科技辅助工作。
最初它被命名为北京航天科技医学工程研究所,主要致力于航天员身体机能的训练和研究,以及航天医学方面的探索。
起初,507局的研究非常规范。
然而,随着国家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十年,各种科学研究也受到了影响,研究方向和进展一度停滞不前。
因此,甚至有人建议直接关闭507所。
但钱学森坚决反对这一提议。
他认为507所是通过巨大努力建立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包括研究设备。
如果关闭它,将不得不从头开始,这无疑是浪费。
因此,保留507所对未来是有价值的。
尽管有反对声音,钱老同意减少507所的人员编制,但承诺剩余的研究人员仍会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不会闲置。
为了不辜负钱老的期望,507所的研究员开始积极思考他们的研究方向。
这一时期的改变标志着507局的"自救"之举。
那么,一个致力于太空安全研究的机构为
对于电影《749局》的宣传,无疑为这个神秘组织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然而,这部电影是否会真正揭示749局的内幕,或者只是一部虚构的作品,我们暂时还无法确定。
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对于超自然现象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
就像钱学森在当年坚定支持507局的成立一样,他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解锁许多谜团,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
科学与科幻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
在电影、文学和艺术中,我们常常看到对未知的探索和幻想。
然而,这些作品也常常启发了真正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开始思考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无法像电影中的超能力者那样拥有超自然的能力,但科学仍然在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认知界限。
例如,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可能有潜力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只是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和激发这些潜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突破界限的过程。
曾经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现象,最终可能会被科学合理解释。
因此,对于749局和其研究的超自然现象,我们不能轻率地将其一概定为虚构或神秘。
无论如何,这些关于超自然现象的讨论都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和未知的兴趣。
或许,未来的研究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
总结而言,电影《749局》的宣传引发了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和神秘组织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科学与科幻之间的互动。
尽管我们不能轻信一切关于超自然的说法,但也不能将其完全排除在科学之外。
未来的研究或许会揭示更多谜团,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 最近,东北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的天象,时而暴雪,时而雷电,时而狂风,时而大雾。
这些天气现象让当地的居民感到惊恐和困扰,也引起了749局的注意。
749局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特殊部门,负责处理一切与神秘圈相关的事件。
神秘圈是指那些拥有超凡能力或知识的人或组织,他们通常隐藏在社会的阴暗角落,进行着各种不为人知的活动。
749局原本想联系八门掌门处理东北地区的异常天象,八门掌门是神秘圈中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八个人物,他们分别掌管着九门中的八个门派,分别是天门、地门、玄门、黄门、宇门、宙门、冥门和幽门。
九门是唐代时期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创立的一个神秘组织,专门负责处理一切与神奇和怪异有关的事务。
九门中有一个第九门,叫做隐门,但是隐门的存在一直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隐门的掌门是谁,也没有人知道隐门的目的和行动。
然而,749局却发现八门掌门都失踪了。
经过调查,749局发现八门掌门都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他们去东北地区寻找一条真龙。
真龙是传说中最为神圣和强大的生物,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据说真龙已经绝迹于世,但是偶尔会在某些特殊的时空中出现。
邀请函的署名是曾玉成,自称是隐门掌门。
八门掌门对这封邀请函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他们都想亲眼见到真龙的样子,也想知道隐门掌门的真实身份和目的。
于是,他们都答应了曾玉成的邀请,并按照邀请函上的地址前往东北地区。
他们到达后发现曾玉成住在一个豪华别墅里,曾玉成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说自己已经找到了真龙的所在地,只等他们一起去寻找。
八门掌门对曾玉成感到十分好奇和怀疑,他们觉得曾玉成太过神秘和诡异,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们询问曾玉成关于隐门和真龙的事情,但是曾玉成却一直推脱不答。
曾玉成只说自己是唐代九门中的第九个传人,隐门是专门负责保护真龙和其他神奇生物的一个组织。
他还说自己想和八门掌分享龙肉,以增进修为。
他说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只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带他们去见龙。
八门掌门对曾玉成的话感到十分不解和不信,他们觉得曾玉成是在说谎或者是在玩弄他们。
他们想要尽快见到真龙,但是曾玉成却一直拖延时间,说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
八门掌门在曾玉成的别墅里住了几天,期间发生了一些小的争执和冲突,但是没有什么大的事情。
他们也没有发现曾玉成有什么不寻常的举动或者行踪。
然而,其中一位掌门却对曾玉成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觉得曾玉成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他决定跟踪曾玉成,看看他到底在干什么。
他发现曾玉成每天都会去一个偏僻的山洞里,而且每次都会带着一些食物和药物。
他趁着曾玉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跟了进去,想要一探究竟。
他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山洞里看到了一条被铁链捆住的黑龙。
黑龙体型巨大,浑身长满鳞片和刺,眼睛闪烁着红光,嘴里不断地吐着血和火。
黑龙看起来十分痛苦和愤怒,不停地挣扎和咆哮,但是却无法挣脱铁链的束缚。
掌门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一条真龙吗?为什么曾玉成要把它囚禁在这里?他想要做什么? 掌门没有多想,立刻拿出手机向749局求助。
749局接到报告后立刻派出了一支精英小队前往山洞。
他们带着最先进的武器和设备,准备与真龙展开一场激战。
然而,当他们到达山洞时,却发现了一个让他们震惊的事实。
山洞里根本没有真龙,只有一个瘦弱的男人躺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刀子,在自己的身上乱划。
男人的身上布满了伤口和血迹,脸上露出了疯狂和痛苦的表情。
男人就是曾玉成。
749局小队长走过去查看了一下曾玉成的情况,发现他吃了一种叫做致幻剂的药物。
致幻剂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幻觉和错觉的药物,会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原来,曾玉成根本不是隐门掌门,也不是九门传人。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神秘圈爱好者,对神奇和怪异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迷恋。
他从小就梦想着能够见到真龙,并且想要吃掉龙肉,以获得龙的力量和智慧。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寻找各种关于真龙的线索和信息。
他最终找到了一种叫做致幻剂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让人在幻觉中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他吃了致幻剂后,就产生了一条真龙的幻觉,并且把自己当成了隐门掌门。
他为了让自己的幻觉更加真实,还制造了一些假象,比如在东北地区制造了一些异常天象,以此来吸引八门掌门的注意;还在山洞里用铁链和刀子来折磨自己,以此来模拟屠杀真龙的场景。
他还邀请了八门掌门来参与他的计划,想要和他们分享龙肉,以此来增进修为。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无法分辨真假。
749局小队长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到悲哀和无奈。
他命令其他人把曾玉成带走,送往医院治疗。
他还联系了八门掌门,向他们解释了事情的真相,并向他们道歉。
八门掌门听了后,也感到十分震惊和无语。
他们对曾玉成表示了同情和怜悯,也对749局表示了感谢和理解。
他们决定不再追究曾玉成的责任,也不再介入东北地区的事件。
他们希望曾玉成能够早日康复,也希望真龙能够平安无事。
这就是《真龙之谜》的故事,一个关于神秘圈斗争和人性扭曲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疯狂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走上了不归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圣的生物被人类的贪婪和愚昧所威胁。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了神秘、惊悚、荒诞、讽刺。
(文中案例源自新闻报道/裁判文书等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故事,当事人系化名;图片皆(部分)为网图,与案无关;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韩桂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最早的飞行器到“高超声速飞行”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韩桂来,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刚才有老师提到,最早的飞行器出现在中国,比如风筝和火箭,但是我们后来掉队了。
那真正的飞行器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呢?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真正的飞行器出现在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
其实它的飞行距离很短,也就200多米,但是它带来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莱特兄弟和“飞行者”1号因为莱特兄弟事先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经验上的诊断,最终把飞机弄起来,靠的是飞行技术。
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最早的风洞,基于这样的风洞,20世纪到底还出现了哪些飞行器?30年代的绝大多数飞机都处于亚声速阶段。
到了40年代,超声速的战斗机就已经诞生了,包括我们现在讲的战斗机划代:一代、二代、三代,其中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够实现超声速的飞行。
到了60年代,超声速的客机就已经诞生,它已经飞到21世纪了。
我们可能会问,21世纪到底会飞什么东西?我们现在站在21世纪的前20年,那么21世纪后面的80年,甚至100年、200年、500年后,又会飞哪些东西?1946年,学界的鼻祖钱学森先生提出了一个“高超声速飞行”的概念(hypersonic),这个概念距今已经70多年。
用一句时髦的话讲,钱学森在那个时候挖了一个大坑,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往坑里跳。
钱学森定义了高超声速飞行(hypersonic)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国家都在造高超声速飞机。
德国的V-2火箭是我们现在认为最早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直到后来的X-15航天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X-43、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TV-2、高超声速飞行器X-51,包括现在炒得最火的空天战斗机X-37B。
德国V-2火箭X-15航天飞机;高超声速飞机X-43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TV-2;高超声速飞行器X-51空天战斗机X-37B未来宇航竞争制高点我们将来要研究什么样的飞行器?我觉得新世纪宇航竞争制高点有两个:第一个是高超声速飞机,它能够实现1-2小时的全球到达,也就是说它可以消除时差的概念。
比方说,从东半球到西半球有12个小时的时差,飞机飞过去也要12个小时。
也就是说早上8点钟出发,到对方那边还是早上8点钟,这样我们的身体会很难受。
如果能在1-2小时之内到达,时差对我们来说就不是问题了。
第二个就是空天飞机,这也可能是我这辈子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了。
它能够实现水平起降,就是从地面起飞,然后通过两级或多级入轨,送到太空中的轨道,能够实现天地往返。
我认为这是将来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它能配合现在的火箭设计进行航天发射,发射成本会下降90%以上,这将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研究这些飞行器需要一些工具,就像我们平时学习需要书、本、笔、纸等。
对于我们研究飞行器来讲,目前最可靠的手段还是风洞。
所以每一个飞行器在真正定型之前,都会在风洞里进行上万次的吹风。
飞行器在天上飞的时候,空气是不动的;然而在地面上做实验时,没有办法实现它飞行的过程,我们就把飞行器固定在一处,然后用一股高速的气流去作用飞行器,模拟它在天上飞的过程。
一代风洞与一代飞行器通过图片大家能看到飞行器周围有特殊的流场结构。
我研究的内容是Hypersonic和Hypervelocity。
Hypersonic的一般定义是马赫五以上的飞行,Hypervelocity就是超高速飞行,指5km/s以上的飞行。
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会跟空气产生很多相互作用,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下,它会体现出不同的效应。
这是一对欢喜冤家,简单来讲就是高速引起高温。
飞行器飞得越快,周围的空气温度就会越高,高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有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
飞行器周围的温度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随着飞行器速度提高,温度会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提升。
在2000摄氏度以后,氧分子就会变成氧原子,甚至会变成离子;氮分子会变成氮原子,会出现一些很复杂的情况。
这时候空气不再是我们呼吸的空气了。
比如说,有些同学在游泳池里游泳,可以游得很好,但是到大海里去游,可能就要喝海水了。
再过分一点,如果把你扔到沼泽里,那就没有办法游泳了,你只能沉下去。
我们研究的飞行器就好比要在沼泽里游泳。
力学所JF-12复现风洞实验力学所JF-16膨胀风洞实验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从2km/s提高到到10km/s的时候,飞行器周围的空气发光了,空气发光说明温度已经非常高了。
现在来讲,这些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经典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范畴。
也就是说,我们把空气的组分、时间、化学反应等因素都加进来后,它颠覆了传统相似模拟的准则。
传统风洞没有办法做这样的实验,或者说它做出来的实验会跟实际飞行偏差很大。
我们希望能实现地面的飞行实验,需要在地面上建造一个和天上一样或者接近的飞行环境来进行实验。
地面实验的苛刻要求这样的实验会有很多方面的要求,总结起来大概有三条:第一,风洞的马力一定要够大,因为气流的速度很快,已经到了每秒几千米的程度。
第二,实验时间要足够长,也就是说模拟飞行器在天上飞的过程,要飞出足够远的距离,这样才能获得有效数据。
第三,要做相应的测量,而且测量的精度一定要足够高。
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JF-12复现风洞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风洞,第一个是JF-12复现风洞,它能够实现1.5-3km/s的飞行,飞行高度在25-50km的范围。
第二个是JF-22复现风洞,它正在建设中,不久后就可以面向大众了。
它能够实现3-10km/s的飞行,飞行高度会在40-80km的范围,全都是在大气层之内。
JF-22超高速高焓风洞有了这两个风洞,马赫5以上的飞行就可以实现全覆盖了,一直到飞出大气层,我们都可以开展相应的地面实验。
那么如何来实现呢?首先要有足够的驱动功率,也就是马力要足够大。
目前利用我们力学所独创的爆轰技术进行驱动,这是燃烧的一种极限形式,它的速度是家用燃气灶灶头速度的1亿倍以上,化学能的释放速度非常快。
它变革了国际上主流的机械压缩模式,因此是一个全新的方式。
采用反向爆轰驱动的JF-12复现风洞,有效驱动功率可以达到3000兆瓦。
3000兆瓦是什么概念?我国葛洲坝水利枢纽所有的装机容量是2700兆瓦,所以在风洞工作的那一瞬间,把葛洲坝水利枢纽所有的电都用上,也是不够的。
JF-22复现风洞用的是正向爆轰驱动,它的驱动功率提升了5倍以上,大概是15000兆瓦。
三峡的装机容量是22000兆瓦,所以在JF-22工作的那一瞬间,总功率跟三峡是可比的。
整体来讲,这两款风洞的功率非常强,比国际上大部分的风洞强出10倍以上。
第二是长实验时间技术,就是实验时间一定要足够长。
这个技术讲起来很复杂,在这里就给大家罗列几个指标。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弄斧必到班门”。
在我们这个风洞出现之前,国际上非常先进的激波风洞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LENSⅡ,它的实验时间只有30毫秒。
还有一个是日本的HIEST,它的实验时间是2毫秒。
那我们的实验时间是多少呢?100毫秒,其实正常工作时间大概是130毫秒,所以我们在实验时间上比它们长很多,因此飞行器模型就可以做的比它们大,做的实验就可以比它们先进,这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应用多基频干扰波系分离技术处理后的气动力信号曲线第三个方面是测量。
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所受的力有多大?需要多少升力飞行器才不掉下来?需要多少推力才能推着它往前跑?飞行过程中飞行器要克服多少阻力?很多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测量。
另外还需要考虑气动热,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是会烧掉的。
因此我们要知道飞行器表面哪个地方最热?热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做精确的测量。
再有就是分离实验,我刚才提到的两级入轨,第一级跟第二级之间的分离都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还有一方面是更先进的发动机。
把发动机跟飞行器组装到一起,放到风洞里去实验,我们在世界上都达到了最先进的水平。
我们用这些风洞做了很多工作,也奠定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
基于这些技术,我再告诉大家一件很振奋的事情。
这些风洞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而且是目前世界风洞史上最辉煌的一笔,所以我们是很自豪的。
基于这些工作,我们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拿到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的地面实验奖、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华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
饮水思源再插一个题外话,2016年我们拿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的地面试验奖。
这个奖项设立于1975年,但这次是中国人第一次拿奖,也是亚洲人第一次拿奖。
在拿到这个奖之前,俞鸿儒院士说,我们被提名就已经很伟大了,但不太可能拿奖。
因为美国人不可能承认我们比他们更先进。
但最后他们还是把奖颁给了我们,这说明我们中国真的领先了,而且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数典不能忘祖,所以要讲我们从哪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的前辈钱学森和郭永怀,他们曾分别是力学所的所长和常务副所长,都是我们力学所早期的先锋人物,他们在国际宇航领域都是翘楚,两位都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
钱学森的故事,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1955年,我们国家营救钱学森回国,他在9月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1956年1月,陈毅副总理亲自批示,我们的力学所成立,距今已经60多年了。
1956年,在钱学森先生的影响之下,郭永怀先生回到了祖国,他们俩一起经营了力学所。
照片中的这位老者是俞鸿儒院士,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今年90岁了,他是钱先生和郭先生的研究生。
从1958年他进入力学所,就开始研究激波管,然后研究激波风洞,到今年正好60年。
中国人讲“十年磨一剑”,而我们用60年的时间磨了“两把剑”。
这“两把剑”都将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大概可以领先20-30年。
但是在这20-30年之后,我们可能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诞生。
照片中坐在俞先生旁边的姜宗林老师,就是我的导师,也是我们团队的负责人,他带领我们打造出了这样一个空天实验室。
创新是我们的使命中科院力学所 空天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北京怀柔的雁栖湖畔,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
我们在风洞里工作,风洞的总长是265米,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性能指标最先进的激波风洞。
我们有这样一把好的剑,将来也一定可以篆刻出更辉煌的篇章,我们可以研制出更先进的飞行器。
其实,国际上大大小小的风洞有很多座,我今天在这里罗列了一些国际上最典型的、最先进的风洞。
当然所谓的最先进,都是指我们这两座风洞出现之前,这两座风洞一出现,就意味着我们是最先进的了。
在这幅图中,越是靠右、靠上的部分,就意味着性能和指标越先进。
也就是说,我们的两座风洞可以跟国际上所有先进的风洞去PK,重点在于我们的规模比他们大,我们能够实现地面飞行实验,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两座风洞可以实现这样的实验条件。
我们在雁栖湖畔,像大雁一样飞过,雁过而栖,踏石留印。
那块土地上布满了鹅卵石,我们希望能在鹅卵石上刻下我们的名字,把我们所做的事情都留在那个地方。
有一位同仁总结了我们团队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我们团队发展的历史,以及对创新的理解。
我给大家念一下:“创新是历史的使命,更是家国的情怀;创新是向传统致敬,更是深厚积淀之后的爆发;创新是个体灿烂的智慧,更是团队默默无闻的奉献;创新是殉道者般的坚持,更是春暖花开的浪漫。
”从结果来看,我们确实很浪漫,因为我们是代表中国人走在国际的最前列。
很多人问我在这个团队中的工作经历和感悟。
我想说:我是一滴水,但我愿意流进江河,汇进湖海,只求领略这壮阔的波澜。
所以我希望我以及我们今后的这些人,能够在祖国的大环境里,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为了不错过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请按下列操作“星标”我们吧:进入“科学大院”公众号——点击右上角的…菜单——选择“设为星标”文章转载于“SELF格致论道讲坛”大院热门文章top榜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1.2.3.4.5.6.7.8.9.10.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我知道你在看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