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
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
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
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
一是隋将韩擒虎。
二是北宋名相寇准。
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
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
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且很紧凑。
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阿房宫最后命运的凭据。
而最近考古工作者考察过程中,并无焚烧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恐怕只是人们的想象,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烧毁过的证据,或者说,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
究竟专家的话可不可信,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还要期待更多历史根据才能解开这个千年难解之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楚汉之争项羽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4.梅妃之谜
提起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人们自然会想到让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贵妃杨玉环,他们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后世众多的诗、文、词、曲、小说、戏剧、民间传说乃至神话故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述。
殊不知在杨玉环之前,还有一位梅妃江采萍曾经深得皇帝的宠幸。
自杨玉环入宫开始,两人为争宠甚至到了宫中路遇互不行礼的地步。
杨玉环专宠后宫后,梅妃独居东宫,后不明不白地死去,为同情她凄苦境遇的人们留下了又一个千古之谜。
5.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
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
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
6.清明节来历之谜
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祭扫陵墓、郊外春游、折柳插门、荡秋千、放风筝等一些清明独特习俗。
然而这一传统节日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
为什么清明能演变成节日呢?
《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
文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
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
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从此就有了寒食节”。
到了清朝,寒食节渐被清明节取代,寒食渐渐被人忘记了。
清明节在我国民间相传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7.《红楼梦》的原作者之谜
红学研究者在对《红楼梦》进行长期研究中,透过对许多历史资料的真伪辨析,认为《红楼梦》除了曹雪芹这样一位卓绝的披阅”增删”整理加工者外,还应该有一位原作者。
因此红学”研究者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发生了争论。
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脂砚斋眉批设疑问。
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条眉批曰: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曹雪芹是壬午(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
《红楼梦》原作者年龄应比曹雪芹大6岁的样子,这样他才能了解曹家鼎盛繁华的生活,而在小说中重现。
再者,他的辈分应比曹雪芹高一辈,这样才符合自传”说法的人物辈分关系。
《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8.唐伯虎名画玄机之谜
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法籍华人曹先生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绢画。
此画高近200厘米,宽100厘米。
画中一位贵人和10个仕女,在春光明媚的花园里戏蝶。
园内梨花似雪,空中蛱蝶飞舞,贵人神态不俗。
画的落款是:吴郡唐寅。
作画的时间是:正德庚辰(1520年)秋九月。
此外,画上还有好多位收藏者盖的印章。
在苦苦揭秘这幅名画过程中,收藏者在万里之外偶然发现唐寅一首藏诗,与名画可谓绝配。
经查,此诗竟来源于丹阳孙氏家谱。
从丹阳县志上了解到,丹阳的孙氏族人,基本上全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
在厚厚的孙氏家谱中,在这些家谱中居然收藏着唐寅、祝允明等诸多名人数百首在七峰山房留下的诗句,其中唐伯虎一人就有7首,而且基本都是鲜为人知的诗句。
不久,唐寅在孙氏园林的抱瓮园”内参加多人的饮宴时,又即兴饮酒赋诗《宴孙氏抱瓮园见梨花大开立成一律》,也就是后来画中的意境。
9.《梦溪笔谈》记录UFO之谜
《梦溪笔谈》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著作。
书中对UFO的记载: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这恐怕只有揭开UFO之谜,才能得到答案。
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类似的记载,解释一下就是:公元234年秋天,在西北五丈原地区,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发着闪闪红光,来去自由的星星,它三来三往,从东北飞向西南,后来就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之中了……三国时期的卫士,茫然的看着天空中飞过UFO,历史就是这样神秘。
100.三星堆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
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
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
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11.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张氏被册立为皇后。
熹宗在位七年,昏庸无能,朝政被宦官魏忠贤和乳母客氏所垄断。
因此,史学界称天启(162127)七年间为明代最黑暗的时期。
张皇后为人正直,常在熹宗面前历数魏忠贤及客氏的不法行为,但始终未能引起熹宗警惕。
直到病危之时,熹宗才听取了张皇后的规劝,认清了魏忠贤及其党羽篡权的野心,同意将帝位传给信王朱由检。
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后,为巩固政权,在张皇后的帮助下,不负群臣众望,干脆利落地清除了阉党魏忠贤及其同伙。
崇祯为感激张皇后,授予皇嫂懿安皇后”尊号,享受皇太后待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于十九日晨自缢于万寿山(煤山)。
皇后周氏也在宫中自杀身亡,惟独懿安皇后下落不明。
为此引起种种传闻,成为明清之际的一桩历史疑案。
12.和珅受宠之谜
清以来,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珅,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奸臣会受到乾隆的无比宠幸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和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
有名的乾隆下江南”就是和鼓动而成的。
也有人说,是和珅与康熙一个妃子长相相似,这个妃子因乾隆而冤死。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和到底由于何种原因受到宠信?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13.东太后慈安死因之谜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与西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无病的东太后慈安在12小时内竟突然发病及暴卒,实在出人意料。
从此,慈安之死成为清宫的一件疑案。
传说咸丰帝留给慈安一封密诏,要她必要时处死慈禧,慈安在慈禧的哄骗下焚毁了密诏,把自己对抗慈禧的一件最大的武器也毁了,慈禧便毒死了她。
除中毒之说外,还有自杀、自然死亡等说。
自杀”说来自《清稗类钞》,书中说:或曰:孝钦实证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
孝贞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
大恚,吞鼻烟壶自尽。
”《清朝野史大观》里又用或曰慈禧命太医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亡”来说明慈安为用错药致死”。
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哪一种猜测是对的。
14.同治帝死因之谜
清入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奕)的独子。
同治六岁时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
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15.敦煌鸣沙山鸣沙之谜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
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千米的鸣沙山,东西大约40千米,南北大约20千米,高有数十米。
若从鸣沙山上滚下,沙子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天晴时,鸣沙山上会有丝竹弦的声音,像演奏音乐一样。
虽然已有了各种假说,但却是没有彻底解开的谜。
它与长城、秦始皇陵和秦直道一起被称之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一幢很宏伟的建筑。
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都认为阿房宫是被项羽烧掉的,但是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却有两位考古学家提出:阿房宫可能根本就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烧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2002年10月,在阿房宫遗址,考古队员进行了“地毯式”勘探。
结果却未发现一处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
如果当年阿房宫真被烧过,这里一定有火烧过的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炭迹等残留物。
”不过,钻探了数万个孔,考古队依然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
他们分析了该区域的土样,结果也没有发现炭粒。
但是,在史书中曾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看到如此奢华的秦朝暴君后大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从此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是项羽烧的。
项羽究竟有没有烧阿房宫呢,如果没有烧过,那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又到哪里去了,为何消失了呢?在过去,总是喜欢用阿房宫来表示代指秦代的宫室,所以有人认为:“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
”而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的说法,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没有这样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对古文献的错误理解。
阿房宫可能指的是整个咸阳及其附近的秦国宫殿群。
在被认为是是阿房宫前殿的遗址处,考古研究发现这座前殿当初也只完成了夯土根基,没有发现上面有秦代宫殿建筑遗迹。
也就是说,阿房宫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的工程,,《阿房宫赋》中描绘的胜景只是一个传说。
虽然秦始皇有意把它修建为庞大的宫殿群,但他还未来的及修好就死了。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是被项羽烧掉的,但是在阿房宫建造2000多年后的今天,却有两位考古学家提出: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烧掉&helpp;&helpp; 史书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看到如此奢华的秦朝暴君后大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
从此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是项羽烧的。
但现在不断有人指出,项羽烧的是秦始皇在咸阳的宫室建筑,而不是阿房宫。
项羽究竟有没有烧阿房宫呢,如果没有烧过,那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又到哪里去了,为何消失了呢?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对阿房宫有着脍炙人口的描写:“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根据考古队介绍,一年时间里,考古人员勘探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现在的红烧土只有少量几块。
如果说是大面积的火烧3个月(此为史料所载)的话,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
除了红烧土外,还有大量草木灰。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项羽烧的什么宫殿?有人认为:“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
”而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的说法,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没有这样的记载,可能是后人对古文献的错误理解。
他们说,《史记?项羽本纪》中记录的项羽在咸阳屠杀民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这里所说的火烧秦朝宫的地点在咸阳。
《史记》中其他各篇更明确地说火烧秦朝宫的地点在咸阳。
《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咸阳是秦朝的首都,说烧毁的也是首都宫殿,根本不是秦朝时地处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宫。
这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大片的红烧土遗迹。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