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龙存在吗?这些年多次坠龙事件真相 看到的

时间:2023-07-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比古看今修养文德,大家好我是小德,今天来聊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龙。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12生肖中其余11个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只有龙是虚构的呢?还是说龙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先来看看龙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是生活于海中的一种上古神兽,它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腾云驾雾、法力无边。

龙最早形成于上古伏羲时期,《补三皇本纪》记载,伏羲自称是青龙,又称青帝,伏羲部落以龙为精神象征,部队称作龙师,后来的神农氏称赤龙;黄帝称黄龙。

所以伏羲是远古第一帝,青龙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而我们现在知道关于的龙形象则是来自于《史记》,记载称: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了让华夏各部落团结,就从各部信奉的图腾身上各取一个元素进行组合,就创造了龙。

龙有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鱼鳞。

从那之后,龙图腾被华夏各族接受,渐渐形成龙文化,帝王们自称是神龙转世,百姓们自称是龙的传人”。

那么如果龙只是老祖宗信手捏来的一种生物,为何还让我们膜拜千年?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的坠龙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呢?

1934年营口坠龙

1934年7月的一天,家住辽宁省营口市的肖素芹听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9岁的肖素芹就缠着父亲要去一看真假。

赶到田庄台后父亲将肖素芹放在马背上站起来进行观望,根据肖素芹老人的描述,她看见:一条10米长的巨型生物,它长得方头方脑,眼睛巨大,还一眨一眨的,身体是灰白色蜷伏在地上,腹部有两个爪子。

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是这条龙”有气无力,眼睛半睁半闭,像是生病一样。

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猜测可能是天气炎热中暑生病了,附近的老百姓就纷纷前来搭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拿着水桶往龙”的身上浇水。

就这样人们围观了好几天,营口市下了一场暴雨后,这条龙”就神秘不见了。

如今的肖素芹已经是一位老人,但是他对童年看到龙”的场景一直记忆犹新,并且十分坚定。

就在上次坠龙事件发生20多天后,营口市又连续下了几天大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淹成了一片汪洋,大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

附近老百姓纳闷这是哪飘来的味道呢?就顺着味道去寻找,结果在芦苇中,发现了一具巨大生物的尸骸,仔细一看正和第一次那条奄奄一息的活龙”的体型相差无几。

根据目睹者描述,地点就在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龙骨长约10米,7个脊骨28节,头上长有双角且是鹿角式的杈角,掉下来的鳞片可以装两大筐,甚至还有附近居民听到过龙”死亡前如牛般的惨叫声。

几天之后,日本人创办的《盛京时报》报道了一则标题为《蛟类涸毙》的新闻,报道内容是: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

文中还提到在苇塘内发现了这条龙的遗骸,目前由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至西海关码头陈列,供游客观看,但是由于龙的肌肉腐烂,就只剩下遗了骸。

”报道中还特别配了龙骨的照片。

在照片中可以看出,它有两个角,一个小杈角,一个大杈角。

营口坠龙事件”一经报道就轰动了全国,各大杂志纷纷转载报道。

2004年《走进科学》栏目对营口坠龙事件”进行调查,最后认定是须鲸搁浅后骨骼拼错形成的特殊骸骨。

这个说法遭到了很多学者以及目击者的反驳。

因为须鲸的脊骨是56节,怎么会是28节呢?头部的叉角又是怎么回事?而且鲸鱼搁浅腐烂速度非常慢,和坠龙”的腐烂速度根本对不上。

其中蔡寿康、黄振福、张顺喜三位老人出面作证说当年亲眼见过营口的龙”:70年前他们还是小孩,几个人在外面玩,当时是阴天,下午大约5时左右,那条灰色的龙”,在云中动弹,可以清楚看到它的模样和画上差不多,头如牛头,两只鹿角,两根长须,大眼凸出,身长大约10米左右,四只爪子。

李滨生老人也详细描述了70年前西海关露天龙展的情形,说当时用绳子绑在船锚上围起来一个圈,地上洒着白灰上面放着龙骨”由于人多,10岁的李滨生挤了很久才进去,他说骸骨有两三丈那么长,脊梁骨朝上不像是鱼,头上海长着奇怪的角。

而孙正仁老人则是直接把保存了63年的5块营口龙”骨,拿出来希望博物进行证实,鉴定结果是距今约一万多年的野马化石,并非龙骨”虽然没有证实龙的存在,老人们依然对于鲸鱼搁浅的说法,表示遗憾,因为这么大岁数了,没必要撒谎骗人。

面对众多目击者的反对,2005年《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龙影遗骨》承认和须鲸和营口生物的脊骨数量确实有本质区别,并且改变了须鲸说法,认为是大自然未解之谜。

之后的数年里营口坠龙”众说纷纭,研究员傅仁义断定龙”骨是原始牛”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是一种大象化石,两个角”是长齿。

也有人通过孙正仁老人的龙骨认为是野马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有漏洞:鲸鱼不可能有角,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而且孙正仁老人的龙骨来源也有待考证。

虽然营口坠龙”有大量目击者,以及照片,但是由于实物已经丢失,至今仍是个无法破解的谜题。

其实坠龙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松花江坠龙事件

1944年8月,农民任佰金带着儿子任殿元出海打渔。

船只经过牡丹江南岸附近,发现海滩上躺着一条黑龙”。

它颈比身子细,头像牛脑袋那么大,呈方形,上宽下窄,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

整体形状和画上的龙差不多。

这一幕和营口坠龙目击者描述得几乎一致,而且目击证人多达300人。

亲眼目睹了这件事的任殿元当时他已经27岁,是一名老党员,一辈子不信鬼神,但是这件事,他说了一辈子。

其实不止现代有坠龙事件,在古代类似的坠龙事件也有很多记载

古代坠龙事件

比如东汉的记载,说建安24,有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9天后离去。

再比如明朝《七修类稿》的记载,成化末年,有一位金先生在广东新会县游玩,在海潮平息后,一条巨龙坠落在了沙滩上。

原文写道:其长数十丈。

头足鳞角。

宛然如画。

但腹惟多红色。

再比如《清史稿》的记: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龙起,漂没田庐,淹毙人口;越三日,龙斩三段,尾不见,其鳞巨如葵扇。

其实光汉朝到隋朝的八百800多年,史书记载的龙出没就有一百多次,龙的模样,历经千年,也没有多大变化。

现在说龙不存在?难道千年来那么多目击者都看错了吗?其实小德也不敢妄下结论龙存在与否,但在历史资料中找到这么一个记载,或许可以做出答案。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龙见绛郊”的记载,说鲁国太史蔡墨见过龙”之后,观察一番,发现它就是一种和其他生物一样的动物,没有任何神力,甚至蔡墨认为龙根本都没有人的智慧,普通至极。

那么小德大开脑洞,有没有一种可能,最早龙是存在,但是他和12生肖中其他动物区别不大,有什么特殊能力,我们的祖先皇帝为了让各部落团结,将各部图腾结合了一下,发现结合出来的这个东西和龙有点像,于是就将龙定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由于龙在当时比较普通,所以仓颉进行12生肖排序的时候将他放在了不起眼的第五位。

但是几千年下来由于龙的数量越来越少,人们很少能见到它,再加上龙可能有时候外出觅食会误伤到人,或者毁坏庄稼,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龙就变成神秘强大的生物了,最终直接隐匿不敢在出来见人了。

当然也不排除在几万年前龙就已经灭绝的可能。

而营口坠龙事件”呢分析起来,也存在着诸多漏洞,比如当年《营口市志》记述龙骨的脊骨共29节。

而《龙影遗骨》专题片中说当年《盛京时报》报道是28节,是谁有人写错了?还是说根本就都是媒体捏造的?

另外会不会是当年日本人将须鲸的骨骼,伪造成龙的样子,然后在他们主办的《盛京日报》上炒作造势,形成龙图腾坠落的假象,对国人产生精神迷惑呢?要知道坠落事件发生后3年,日军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小德只能说一切都有可能。

好了本期就讲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点赞、评论,下期再见!

太极拳里隐藏着的古典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要想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太极拳吸收引进了阴阳的辩证哲理,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动静相兼。

静是阴,动是阳,动从静中生,阳从阴中来。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求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都以动、静二字为根本。

二是对立统一。

太极拳每个动作中的开与合、虚与实、动与静、柔与刚的变化,既对立又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运动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以太极拳强调“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的对称平衡运动规律。

三是相互转化。

阴和阳是矛盾的双方,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互相影响,阴阳互济,虚实互助,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互相转化。

如太极拳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开先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含柔,化中有发,发中有化等理论,都说明了太极的本质特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

二、八卦学说 八卦学说是古代贤哲“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智慧和经验总结,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进行哲学思辨后创立的“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的符号表述体系,包涵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用八种符号概括万事万物的存在、属性、状态和转化,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

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八种物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 八卦序数,即1、2、3、4、5、6、7、8。

古人兴南子曾云:宇宙虽大,不离其数,万物虽多,不离其旬。

明象数者,知宇宙万化,通天下万变。

古人留下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传说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画,故称“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文王所制,故称“文王八卦图”。

太极拳用的是先天八卦图,即挤东、按西、捋南、掤北、肘东北、靠东南、采西北、挒西南。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采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挤是震仰盂,肘为艮覆碗;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劲源心法要诀”明确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捋劲食指画眉毛;挤劲夹脊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采劲玄关找肩井,挒劲意在登后脚;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构成的。

古人把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影响、互为相生的关系,而且是不断变化与运动的。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步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进步为坎,为水,方位正北;退步为离,为火,方位正南;左顾为震,为木,方位正东;右盼为兑,为金,方位正西;中定五行为土,方位正中央。

拳诀有云: 进时火燃起,处处喷火苗。

退时柔似水,风起漩涡妙。

左顾风摆柳,右盼似鞭稍。

中土不离位,神仙也没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阴阳学说也好,还是八卦学说、五行学说也好,虽然有助于丰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对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的理解,但不能故弄玄虚,生搬硬套,还是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唯有如此,才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

切不可本末倒置。

尹派八卦掌要诀:一身备八形—追忆杨昆先生谈八卦掌体用之法有感

一代拳师:尹派八卦掌杨昆先生 世人皆知, 八卦掌传世,始于董海川,复分为尹福,程庭华两大派,后又有刘凤春,梁振蒲,张占魁等各树一帜。

间有八形之说传出,有名虽同但招式各异。

或名称动作均不相同。

习者茫然无从,欲知八形之法,须明八卦之精义。

何谓八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者,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也就是说伏羲氏作八卦的目的是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反过来说八卦是万事万物的精华浓缩提炼升华而成。

何谓八卦掌:“以八卦取象,制成拳术,始称八卦掌”。

诸位八卦前辈,深明此理,故依据八卦拳理,取八卦卦象,纳万物之精义,汇武术之神髓,择其精要,又因自身体悟不同,始作八卦八形,以期对后学晚辈有所启示,以为后学入门之捷径,使其早悟八卦技击之妙道。

诸位前辈八卦八形之说各不相同,虽招式千变万化,但其理一也。

故八卦有万变不离其中之说。

其中有代表性为程派孙禄堂先生、刘斌先生和尹派门宝珍先生。

孙禄堂先生的八形为乾卦狮形拳、坎卦蛇形掌、艮卦熊形掌、震卦龙形掌、巽卦凤形掌、离卦鹞形掌、坤卦麟形掌,兑卦猴形掌。

刘斌先生所传与尹派门宝珍先生所传名称卦象完全相同,唯招式不同。

刘斌,门宝珍先生和孙禄堂先生的八卦八形,唯离卦为鸡形掌不同,其余名称和卦象皆相同,但招式各异。

其他各派亦有八形之说,八形各不相同,但理论完备当首推孙禄堂先生所传八形。

孙氏武学创始人:孙䘵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的八形简而言之为: 乾卦狮形掌,取狮子,其物最严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兽,有抖毛之威,其拳式有金龙合口之式,狮子张口之形,有白猿托刀之法。

坤卦麟形掌,取麒麟飞身变化不测之功,以拳式之用有麒麟吐书之式,大鹏展翅之法,白鹤独立之能,有顺势返身旋转之灵。

坎卦蛇形掌,取其性最玲珑,最活泼,其物最毒,有拨草之能,以拳式之用,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身之巧。

离卦鹞形掌,取鹞形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有按点斩之法,有大蟒翻身之式,有入洞之能。

震卦龙形掌,其物有麟虫之长,有搜身之法,有变化不测之功,有飞腾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则有乌龙盘柱之法,青龙戏珠之能。

艮卦熊形掌,其性最钝,其物最威严,有竖项之力。

以拳式之用言:有靠身之勇,拨树之能,有抖搜之法,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背身掌,其拳上刚健,而中下柔顺,有静止之形,故取象为艮卦。

其拳顺则有气根心生,色啐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之意。

巽卦凤形掌,其物为羽虫之长,有展翅之功。

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点头之式,有挟人之法,有狮子滚球之形,又有风轮之形。

兑卦猴形掌,其物最灵巧,有缩力之法,有纵山之灵,以拳式之用言:有白猿献果之形,有猴儿啃桃之法,有龙蹲虎踞之式。

内家三拳:徐晓冬先生 笔者初习八卦时,从尹派八卦名家解佩启先生的传人贺进宝先生学习尹派门宝珍先生传习的八卦掌,故对八卦八形有一定了解,后经贺进宝先生引荐,投到杨昆先生门下学习尹派八卦掌,杨昆先生谢世后,承蒙杨昆先生的两位弟子马有志、唐振生先生不弃,拜归门下。

为探求八卦技击真谛,我曾就八卦八形的问题求教,师爷杨昆先生,杨师爷言:“八形为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鸡伸龟缩、鼠钻蛇缠,须一身备之。

”笔者闻之茫然,以为是杨昆先生敷衍之言,盖此为侠义武术套话,焉能登大雅之堂,此绝非武学秘诀,故笔者不敢深信,一笑了之。

后又与我师兄詹广庆先生研讨拳理,切磋技艺时,讲过八形的用法。

广庆师兄提出分练而合用的方法,即练习套路或各种技击技术时,抓住每形特点,将其融入,并展现出来。

对敌时应一身具备八形之精髓,笔者深受启发。

后向我的师傅唐振生先生请教,唐先生言道:“你师爷与你说的八形,基本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兔滚,而是以虎坐代之 。

盖因你有太极、形意基础,对松沉和整体爆发有一定理解,故授兔滚之言,此亦是因材施教。

” 至此方知杨昆先生八卦八形之言不谬,后经余数载身心体悟之功,更坚信此八形之言,决非妄语,而是深藏玄机,也就是说杨昆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玄妙的拳理。

欲知八形之妙窍,须明八卦八 形之精要。

尹派八卦掌名家:唐振生先生 八形之首,首言猫窜: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言:“形如博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

” 故太极取灵猫扑鼠瞬间之神,八卦则取其瞬间惊变之势,既整体腰身吸而闪蓄,即闪即变,瞬间调整身形猛然爆发之势。

八卦八形之猫窜即此意也,故猫窜在腰身整体吸而闪蓄之势。

太极首重神意之蓄发,八卦则重整体闪变惊炸之势。

此亦为太极,八卦重要区别之一。

次言狗闪:狗闪,窍要在调尾。

即尾闾闪战突变,尾闾闪战则身势虚实瞬间变换。

此堪称避实击虚,引进落空,劲力蓄发之良方。

形意有“转抖在尾”之说,内功经言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太极则有“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

由此可见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术内功心法,均以尾闾为筑基之本,为炼功之要诀.无论是炼劲,炼气还是炼神均不离尾闾。

炼劲则精满,精满则化气,炼气则化神,炼神则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道家修炼之法,亦为八卦练息之窍要,故狗闪在调尾,决非虚言。

再言免滚:武林前辈授徒时,多有百兽图之说。

意在使弟子从中领悟技击之妙谛。

其实不仅猛兽有扑食博击之勇,任何有灵性的动物均有安身保命绝技。

太极前辈有言:遇敌常存柔弱之心。

取其示弱于人,故常能出奇制胜,如苍鹰博兔,狡兔猛然翻身,利用腰身松而柔弹,势如张弓,疾如射箭,整体弹放,击退强敌。

故兔滚之法,在于腰身整体的松而柔弹,盖因松则身手快捷多变,沉则劲力深沉透彻,再言腰身柔弹,柔则闪化,须知柔化自当知斜闪。

弹则一方既收,此法既善变化,又不易为人所制。

又言鹰翻:形意 十二形最后有鹰熊和演之法。

拳论言:“进退连环心意根,一马三箭左右分。

白鹤亮翅归形意,鹰熊斗智龙翻身”。

“鹰之形,其精在爪,其神在目”。

故形意又有“把把不离鹰捉”之说。

八卦则有鹰翻之劲势,取鹰击于长空瞄准猎物,寻找时机,猛然翻身,盘旋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其羽翼击敌,以其尖嘴利爪制敌。

此势在于腰身的拧裹盘旋与肩背沉撑断燃合而为一,既提顶竖项,沉肩坠肘,紧背空胸,紧裆吸胯,拧腰坐胯.要有拧裹沉撑之势,其意要断然,决然,义无反顾。

非如此不能收全功,故鹰翻在于腰身的拧裹盘旋,肩背的沉撑断然。

复言鸡伸:形意讲:“鸡有欺斗之勇,有独立之能,有振羽之威。

”八卦则有猛鸡夺粟之神韵,有锦鸡撒膀之式,其形蹬之于足,纵之于膝,劲贯之于周身,抖绝于四肢,惊变于心机,要稳准狠,冷脆快,以变制敌,八卦变中求方为正法。

故鸡伸在于身手足瞬间变换要快,要一放既收,一收既变,要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要出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发劲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至此方见鸡伸之真意。

还言龟缩:拳术之言龟者甚少,形意有鼋形,讲其“有浮水之精,有翻江倒海之力”。

八卦取龟之静寓惊变,临敌时心中力惊然,神贯于顶,气下于海,一旦有变,身形先速退待机,不为人所趁;再束而后展,以变制敌。

故八卦言道:“此掌与人大不同,未曾进步退当然”。

拳谱有言“失机退宜快”。

故龟缩取其,如遇凶险,静寓惊变,待机而动,伺机而发。

继言鼠钻:古之侠义传记,有五鼠兄弟,号为五义。

皆以鼠为号,可见鼠之精灵奇巧,轻快敏捷,自古已深入人心。

并有"鼠无骨’之说,凡鼠头能钻过的洞穴缝隙,其身亦能钻过。

故八卦取其头领身随之神意,如鼠遇悍猫,头领身随,急停猛转,纵横矫变,此为鼠钻之真义也。

孙禄堂先生言:“八卦之用,纵横矫变”,亦含此意。

最后讲蛇缠:在武术,气功家讲蛇形甚多。

如五禽戏,少林五拳都讲蛇形,如形意蛇形讲;此物最活波能屈能伸,能吸能放,能绕能盘,能柔能刚。

故八卦集其特性于一身,折叠缠绕,劲力连绵不断,故蛇缠在腰手,手领腰随,腰手互变,拧裹钻翻,劲力连随。

再讲一下虎坐,虎坐在臀,即谷道内提,气合丹田,神贯于顶,身如石坚。

总而言之,八卦八形以神意为惟一核心,以丹田为主宰,以腰身为总根,以神意导内气,以内气催内劲,以内劲运转丹田,以丹田内动带动腰身四肢百骸,使内劲节节贯注达于梢节,唐振生先生言:内八卦引动外八卦随,亦即此意.上盘以上丹田之神引导头手胸腰滚裹争钻,中盘以中丹田之气带动胸腰胯膝起落坐翻,下盘以下丹田与命门相合与海底相吸使精壮气满,催动腰身膝足拧旋走转,功至此境,上中下三盘互变,上中下三田相合,神意互换,腰手互争先,方能圈中套圈,环中生环,形成一个玲珑剔透的八卦盘条钢丝球。

其实,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何止八形,只是以此常见动物为代表,方能使后学晚辈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多领悟,才能使高深莫测的八卦掌学说,易学易懂易练. 这才是诸位八卦前辈做八卦八形真正的目的,太极拳有一身备五弓之说,八卦掌一身备八形之言。

笔者认为此皆前辈名家身心体悟数十年,将其武学精华提炼升华浓缩成一句话,皆为神来之笔,堪称传世之作。

正是:“妙诀只有三五句,无有纯功也枉然”。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