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8日,辽河入海口十公里附近,浓烈的腥臭味拨开层层芦苇丛,向四面八方逸散开来,它们仿佛一个引路使,将一个村民领到目的地——一具躺在芦苇中的巨大生物尸骸。
这具尸骸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警署人员、水产专家、报社记者以及好奇的民众纷至沓来,大家都想要搞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在各种沸沸扬扬的传言中,有人联想到不久前的一件事,忽然发现,这个生物似乎早在十几天前就曾出现过。
八月初,沈阳的《盛京时报》曾报道过一篇龙降酿灾的社会新闻:7月28日一条巨龙蜿蜒空际,“势将坠落,悠然猛力上升”,搅到了三只小船,毁坏了日资厂大半楼房,致使九人死亡,甚至火车也被撞出轨道。
这篇过于魔幻的报道,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
8月11日,《盛京时报》又报道了一篇名为《天龙降:长三丈有角四尺》的文章,其中描述了8月6日下午,在辽河北岸距入海口二十公里的芦苇塘中,发现了一条奄奄一息的乌龙。
它的眼睛半睁不睁,两个爪子在前面,尾巴微微蜷缩着,似乎是离水的原因,它的身体十分干巴,似有要生蛆的架势。
因着人们对龙的崇拜,当时很多村民都自发为它搭棚遮阳,挑着水桶给它浇水治疗,希望通过救龙这种方法来积攒福气,甚至还有外地的拖家带口不辞辛劳地赶来,只为一睹龙颜。
只是之后下了一场暴雨,雨后龙就消失不见了。
直到8日在芦苇丛中发现了这具尸骸,便有人将这具尸体与前段时间出现的乌龙联系起来。
《盛京时报》也对此做了报道:“巨龙全体28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
”《盛京时报》将这具尸体认定为龙的尸体,“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该龙骨尚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仅鳞片可装两大框。
”
这篇报道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想要知道这具尸体是否是龙。
一名水产高级中学教授闻讯便马不停蹄地赶来,并对这个未知生物的骨骸进行鉴定,他判明确系蛟类,“因今夏降雨过量,溯流入河,搁浅苇塘泥中,因而涸毙者云”。
后来这具骸骨被送往县立师范学校进行研究并存放展览,只是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丢失了。
人们对于这件事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所谓的“龙骨”其实是须鲸骨。
2004年《走近科学》栏目组就曾对盛京时报龙骨照片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为须鲸,他们指出这具尸体就是一只搁浅的鲸鱼,而两对龙角则是摆放错误的下颌骨,当时的人们只是因为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才会误以为是龙。
只是这样的说法一经播出便遭受质疑,还有目击者表示自己后来也见过鲸鱼,跟他当年所见的生物完全不是一类。
另外鲸骨说也存在一些疑点,一,须鲸脊骨56节,而当年报道的骨节是28节;二,尸体附近有鳞片和爪子刨出的大坑,这些都是鲸鱼所没有的;三,照片里的龙角有分叉,下颌骨是不会分叉的。
种种疑点提出后,《走近科学》栏目组又改变了之前的说法,认为是自然之谜。
还有人从生物学角度来分析,认为这对龙角的位置不符合生物生长规律,正好遮挡了后方视野,并且其颈椎骨并不像龙一样细长,难以转动头部。
另外当年《盛京时报》的报道中提到“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这就说龙角有三个叉,只是再来看当时的照片,所谓的“三支甲”似乎与后方围观群众所站平台重合,而且两只龙角大小粗细也不相同,这样在飞行过程中也难以保持平衡。
也有人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营口坠龙事件就是一场骗局。
毕竟在这个事件中,有一个重要却容易忽略的存在,那就是贯穿始终报道这条“龙”的报纸——《盛京时报》。
在当时,这家报纸位于伪满洲国境内,且由日本人创办,而它对龙角的报道也确实存疑且夸大,这使得其新闻真实性大打折扣。
另外在送往学校收藏前,这具骸骨还被运往西海关码头空地陈列了数日。
如果这是真龙骸骨,竟然不是直接将其封藏起来进行研究,而是还若无其事地摆放在外,任众人围观。
那么这具“龙骨”的真伪也实在引人怀疑。
要知道,日本有一种文化叫见世物,即用各种方法做出妖怪的标本进行展览或贩卖,对“龙”的创作,日本人应该也不陌生。
而龙在我国通常代表天子与国运,再加上1934年这个时间点,种种的一切联系起来,似乎在这条“龙骨”之下,还透露出阴谋的味道。
结语
其实从阴谋论这个现实角度出发,之前关于龙骨的种种疑点也就都能理解了。
但营口坠龙事件本身之所以会成为未解之谜,关键其实并不在于龙骨,而在于目击者,有太多目击者看到的“活龙”,并且描述出来的与《盛京时报》之前的报道都能对应上。
龙骨存疑,但人们关于活龙的记忆却基本相同,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不过如果将这件事一分为二地看,也许可以让我们打开新思路——龙骨与之前的乌龙并非同一条。
当年的目击者确实见到了“龙”,只是不同的是,在那场大雨后,乌龙已经痊愈并且飞走了,而所谓的“龙骨”,不过是后来日本人借助乌龙现身一事,拼凑其他动物骨骸假扮,在中国搞事所耍的手段罢了。
而之后人们在《盛京时报》的接连报道下也就先入为主,将这具尸骨当成之前的乌龙。
这样一来,也就能解释清楚目击者与龙骨疑点之间的矛盾了。
说起来,十二生肖中只有龙在现实生活中不曾见过,难道龙真的是人们杜撰出来的生物?还是它们曾经辉煌过,而至今已灭绝?又或只是隐在苍穹碧落中栖息?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得而知其谜底,但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
既然谜底未知,那么在揭秘之前,就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想象力去解题吧。
等待一朝头角就, 撼摇霹雳震山河。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打上龙文化的烙印,另外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一般属龙的人性格慷慨大方,乐观积极,善于社交,人缘很好,待人热情,大多都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属于聪明才智型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生肖龙的来历。
01生肖龙的来由 辰龙,十二生肖之一,地支的第五位,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形象化代表。
龙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不胜枚举,在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
比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桃花女龙》、《龙女拜观音》、《岑港白老龙》、《蛮龙归正》等等。
今天,笔者跟大家介绍《龙生九子》的传说。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是掌管天地间所有水域和水族的神兽,它能够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是具有祥瑞之兆的灵物。
相传,龙有九个孩子,它们的形态样貌、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因此民间也有“龙生九子各不同”的说法。
龙的长子是囚牛。
它是龙所有孩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喜欢打打杀杀,唯独对音乐痴迷不已。
囚牛常常蹲在胡琴的琴头上欣赏音乐,因此很多琴的琴头上都雕刻着它的形象。
龙的第二个孩子叫睚眦。
它的性格跟囚牛正好相反,睚眦天生性格刚烈,喜杀好斗。
睚眦总是怒目而视,它的口中含着一把宝剑,看上去威风凛凛。
相传睚眦能够克杀一切邪恶,因此人们常将其雕刻在刀、剑等武器上。
龙的第三个儿子叫嘲风,它的样子更像是一只走兽。
嘲风性格活泼,喜欢登高远眺,我国古代建筑中殿角上的神兽就是嘲风。
蒲牢是龙的第四个儿子。
相传蒲牢居住在海边,虽然贵为龙子,但是它却偏偏害怕海里的鲸鱼,一旦鲸鱼出现,蒲牢就会吓得大吼大叫,喊声直冲云霄。
人们根据其“好鸣”的特点,把它铸为钟钮,把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的样子,敲钟时,让鲸鱼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
龙的第五个儿子叫狻猊。
它长得像一只巨大的狮子,狻猊喜静不喜动,唯一的爱好就是吞云吐雾,因此人们就将其雕刻在了香炉上。
霸下是龙的第六子,它还有一个小名叫赑屃。
霸下长得像一只大乌龟,但是比乌龟多了一排牙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相传霸下力大无穷,喜欢负重,常背起三山五岳在水里兴风作浪。
大禹治水时曾收服了霸下,治水成功后,大禹就让霸下背起自己的功绩,所以之后我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
狴犴在龙的儿子中排名第七。
它的长相和老虎十分相似。
狴犴公正严明,能辨是非,刚正不阿,是正义的象征。
古代衙门的大堂门的两侧以及官员出巡时的肃静回避牌上都装饰着它的形象。
龙的第八个儿子名叫负屃。
它是和自己的父亲长得最像的,负屃喜好文学,又被称为文龙,因此常被雕刻在石碑的两侧。
螭吻是龙最小的儿子。
它在兄弟中排行老九。
螭吻的形象是龙头鱼身,它的嘴巴极大,喜欢吞东西,尤其是吞火,因此人们将其放在了屋檐上以趋避火灾。
02和龙有关的风俗 1、二月二,龙抬头 据说冬眠的龙,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
此节是龙文化意识最浓厚的一个节日。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不懒床,懒床压在龙头上”“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之说。
2、三月三,祭龙王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把农历三月初三作为祭龙日,特别是水族,在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龙王庙举行,用猪羊供奉龙神,族长念祭词,集体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赛龙舟 “五月五,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每到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乡,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盛会,这时,群“龙”下水,整装待命,一声炮响,比赛开始,条条长“龙”如箭齐发,鞭炮阵阵鸣响,两岸欢呼雷动,一片龙腾人欢的节日气氛。
4、舞草龙 “七八月,舞草龙”。
七月里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以舞草把龙的仪式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
土家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到田野,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舞到,舞的动作与舞龙灯相同。
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
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03龙图腾相关文化 龙图腾,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
龙的形象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来源于鳄鱼,另一种是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
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
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
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年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
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伏羲氏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所谓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我是文食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及关注!
它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
那么营口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呢?下面是营口十大景点大全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10.忆江南温泉忆江南温泉是东北地区唯一集休闲度假、游园观光、水果采摘、温泉体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大型园林式海滨温泉文化旅游项目,游玩价值极高。
9.西炮台公园西炮台公园原名营口炮台,因地处市区的最西段,故称西炮台。
西炮台由围墙、大小炮台、演兵场、地下指挥所、弹药库等组成,公园山顶正中是烈士陵园,东西两面的碑廊,铭刻着本县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
8.月亮湖公园月亮湖公园是集娱乐、休闲、文化、饮食、观光、健身、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
它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与淡水湖、海洋、大陆形成了绝美的世界上唯一的海、陆、河、湖四栖公园。
7.楞严禅寺楞严禅寺是辽南第一名寺,其地处营口市中心,与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合称为东北四大禅林。
其呈规则长方楞严禅寺形,是东北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
6.翰鼎奇妙亚特兰蒂斯翰鼎奇妙亚特兰蒂斯依托于美丽的大海,是一个以神秘的沉入大西洋的玛雅文化为主题的海乐园。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夏季海风的凉爽,放宽心情,体验世界上最先进的户外水上娱乐设施,十分的好玩。
5.营口辽河老街营口辽河老街是当地政府以深厚历史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经济为发展主线的步行商业街。
它是营口市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的最为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
4.望儿山望儿山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中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母亲节即诞生于此,其远看如一位母亲伫立山头日夜守望大海,盼望远方的儿子归来。
3.山海广场山海广场是由山海广场、观景台及鲅鱼公主雕塑等组成,该广场主要景观为入口广场铜笛雕像,充满历史古迹的汉白玉浮雕景观墙等等。
2.营口熊岳天沐温泉营口熊岳天沐温泉有60余中各具特色的温泉泡池,包括室外森林养生温泉和室内温泉SPA馆,此外,还附带SPA水疗区、标准游泳池、干、湿蒸汽房、亲亲温泉鱼疗等。
1.营口思拉堡温泉小镇营口思拉堡温泉小镇是集温泉、球场、滑雪场、游艇及别墅等综合旅游区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其又名虹溪谷温泉,是2011年新开发的一处地热资源,这里依山而建,曲径通幽,层林尽染,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