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的 历史的阴影终于昭然若揭

时间:2023-09-2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紫云殿内,冉及在萧统面前久久跪立。

“臣离开京城两年有余,其间发生了诸多疑案,未能为殿下分忧,臣心中实在有愧,请殿下责罚!”冉及语气诚恳。

“你回来就好了!快起来说话。

”萧统从座椅上站起,亲自扶起冉及。

“谢殿下宽宥!”

“你大概也知道了,两日之内,俞三副自杀,东宫失火,怪事一件接一件。

依你之见,是何人所为?”萧统有些迫不及待。

在他的心中,冉及才是大梁第一干探。

“这两件事没有关联,两件事在两日之内发生,纯属偶然。

”冉及清了一下嗓子,口气十分肯定地回答。

“哦?那你给本宫讲讲,究竟是怎么回事?”

“臣先讲讲东宫失火一事。

臣在来紫云殿的途中,曾仔细勘查过火灾现场,臣可以肯定地禀告殿下,并非人为纵火!它的罪魁祸首是东宫花圃内芬芳四溢的茜草!”

“这真是让本宫大开眼界!你是说,花草还能纵火?”萧统睁大眼睛,难以相信。

“殿下如果方便,能否移步花圃,咱们一起看看这个凶魁!”冉及躬身请求。

萧统点了点头。

二人走出大殿,并肩站立于花圃之中。

连接凌云殿的茜草已被救火的禁军践踏或焚毁殆尽,但南侧的大片茜草依然完好,并且发出令人窒息的芳香。

“本宫的一位小妾给它们命名为美人茜,本宫还夸赞过她呢!”萧统指着眼前大片的茜草,说道。

冉及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这种茜草来自西域的萨珊帝国,也就是以前的贵霜王朝,在当地叫做单萜草。

这种茜草不但漂亮,而且芬芳。

殿下请看,绿茵茵的茜草,上面长满淡红色的花朵,散发出馥郁的香氛,多么美啊!但就是这些香氛,凝结在空气里,达到饱和状态时,一遇到高温,就会自燃。

“它们旁边那些碧绿的蒿草又是什么?”萧统问。

“帮凶。

单萜草的这种香氛,有味无色,挥发性非常强,对其他植物就像毒气,令它们难以呼吸。

不仅如此,在地上,对土壤也有极大的影响。

土壤一旦呼吸了这种香氛,还会遏制别的植物种子萌发。

但只有这种绿蒿例外,只有它们能共生。

它们是盟友,并一同发出恶魔般的呼吸。

臣以为它们是恶霸聚会。

萧统如听天书。

他望着满园的美人茜,无所适从。

冉及采了一大把茜草,吩咐东宫侍女:“请取来一个密封性好的漆袋!”

侍女送来后,冉及从容地将茜草放入漆袋之中,拧紧袋口,不让空气流通。

然后,他将漆袋放在炎炎的太阳底下。

很快,漆袋冒出缕缕白烟。

再一会儿,燃起大火。

萧统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道:“看来你并非妄言。

“请殿下立即下令,铲掉这些茜草!”冉及请求。

“本宫同意!”萧统毫不犹豫地回答,“王筠,令侍卫们立即清除这些香草,一株也不要剩下!”他冲着不远处的王筠喊道。

王筠大声“诺”了一句,就开始招呼侍卫。

萧统和冉及再次回到紫云殿。

日头西斜,已近酉时了。

“这些茜草无罪,有罪的是别有用心种植茜草的人。

”冉及一句轻轻的话,却如重锤,击打着萧统的心。

“本宫一直沉浸于自然的神奇,你不说本宫倒忘了这个问题。

这当然是徐绾安排种植的。

”萧统说道,有些落寞。

“徐绾已被禁足,再也无法为害宫掖了!”

“可是俞三副不是照样死了吗?本宫就不相信,俞三副的死,与他没有关系!”萧统气愤地说。

“确实有关系。

”冉及说道,“臣在来殿下这里之前,到过都官部衙署,捕头张云柱带臣去过俞三副在祥云里的别院。

“就是北市和归善寺之间的祥云里?郗光生前就住在那里。

“正是。

俞三副的别院与郗光旧宅还不远,只不过宏大豪华得多。

他利用这些年强取豪夺的钱,非法购置了这处大宅,还买了十来名歌姬作为妻妾,侍女和家丁上百人。

”冉及告知。

“一个宦官,也真够可以的!”

“现在已树倒猢狲散了,一片空寂,由禁军接管。

”冉及说道,“臣在别院里发现了一处佛堂。

俞三副作恶多端,原来还潜心信佛。

他的佛堂至今还留有焚香时的余味。

只是,这种香味与众不同,不像中原地区惯有的礼佛之香。

”冉及说。

“你好像对气味格外敏感。

“也可能是职业使然吧。

”冉及深呼了一口气,说道,“臣发觉,这种香气能让人精神振奋。

臣令仵作检验,发现它是由西域的风流草制成。

风流草是一种极强的壮阳植物,能让正常人强身健体,性能力大增。

可对于宦官,那是摧残。

要知道,宦官没有性器官,自然就没有性能力,但他身上的五脏与常人无异。

补肾壮阳,对他同样适用。

只是,他没有出口,没有发泄地。

久而久之,积攒在体内,就会变成毒素。

加上他有着十来个娇妻美妾,日日撩拨,病情发展更快。

最终,他就会神志迷乱,以致癫狂,发作时痛苦得生不如死。

“原来俞三副癫狂了!那他的自缢与此有关吗?”

“殿下真是聪明绝顶。

这与他的死太有关系了,是导致他死的根本原因!”

“那么问题又绕回来了,是谁给了他西域迷香?徐绾?为什么?”

冉及抹了一把汗水,继续说道:“可以肯定是徐绾。

臣在停尸房查验俞三副尸体时,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几个撕碎的纸片,上面有几个零碎的字迹,有一个‘佛’字一半,‘日’字半截,还有一个‘曲’字,几乎完整,另有一个碎片只有三点水。

臣拼凑半天,不得要领。

来见殿下的路上,臣才豁然明白,这是六个字:‘佛诞日曲阿酒’。

笔迹是徐绾的,臣曾多次见过他的笔迹。

也就是说,徐绾在俞三副私访殿下之后,给了他这个字条,强烈刺激他,让他彻底癫狂,进而自杀。

“这几个字怎么就能给他强刺激?”

“因为俞三副参与了邵陵王佛诞日献百坛曲阿酒,毒杀百名太监之事。

这可是谋逆大罪,是要杀头诛九族的!”

“徐绾同俞三副因为什么结下梁子,以致要置他于死地?”萧统问。

“臣可以设想这么一个画面:徐绾作为大长秋,总管长秋寺,是宦官的最高长官,与直接下级俞三副并无冲突,两人甚至相处和谐。

直到有一天,徐绾无意中认识了西明门外的贾员外,掌握了俞三副借陛下购置丁贵嫔墓地,从中赚取高额差价自肥一事,明里暗里敲打过他。

后来,俞三副窥见了徐绾与萧综密谈之事,没有告发,双方打平,相安无事。

但处于上级的徐绾,看到俞三副偶尔拿此事要挟自己,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他开始给俞三副小鞋穿,时不时刁难他,还托手下给俞三副西域迷香。

俞三副不明就里,见到迷香,一定还很兴奋。

慢慢地,他开始中毒。

徐绾没有想到的是,中毒的俞三副,性情大变,对他更是冷眼相待。

他甚至狗急跳墙,想借太子殿下之手除掉自己。

正在这时,徐绾知道了俞三副参与萧纶谋逆之事。

但如果在陛下面前告发,一则时过境迁,陛下未必严旨调查,二则邵陵王复爵,还出任扬州刺史,陛下有可能为了皇家声誉,冷处理。

如果这样,俞三副有可能仅仅是被流放边疆,对他来讲,仍然是个威胁。

思来想去,他给病入膏肓的俞三副烧了一把火,就是那张六个字的纸条。

“还有一个问题:俞三副到本宫这里密告徐绾的当天,本宫就禀告父皇,给他禁足了。

他是什么时候能将威胁的纸条送给俞三副的?”萧统质疑。

“这个很简单。

俞三副来东宫的当时,徐绾就应该知道了。

他是大长秋,宫中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从俞三副返回太极殿到徐绾被禁足,这中间足足有三个时辰!三个时辰,给属下递个纸条,那还不是轻而易举。

“最后一个问题:俞三副毒发癫狂,他是从哪里找到自缢的绳子的?”

“应该是徐绾为他准备好的。

徐绾事先在兵器架台的某个既不十分明显又能让人看见的角落,放上一段绳子,预备俞三副受刺激后,毒性发作,痛不欲生时,好上吊自尽的。

“说来说去都是徐绾。

他究竟是何种人?杨忠打死的那个徐绾同他是同一个人吗?”萧统品了一口茶,说道。

“这正是臣今日拜见殿下的核心目的。

也是臣这两年来的调查结果。

“你也饮茶,边饮边说,不用着急。

”萧统和蔼地说。

冉及大口喝了一口茶,慢慢讲起了他深入北魏,调查徐绾的经历。

大通元年四月,冉及告假随军北伐。

临行之前,他到门下省查阅徐绾档案,发现其祖籍地北魏洛州河阴县徐家村,也就是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那个河阴。

洛州早在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后,改成了司州。

冉及和师妹蒋青结伴前往。

本来,以为靠着北伐军,一路披荆斩棘。

谁知步履维艰。

在荥阳、洛阳遇见杨忠后,他们就离开北伐军,开始寻找徐家村。

此时的司州,已然是个火药桶。

北伐军进据洛阳,一天也不得安宁。

先是元天穆、费穆偷袭梁国、虎牢关,后是元颢猜忌陈庆之,内耗不停,再后来是尔朱荣大军进攻洛阳,元颢身死,陈庆之全军覆没,二人几乎是踏着战火的缝隙前行。

在一个闷热的黄昏,他们好不容易走到河阴,找到传说中的徐家村,发现村子已成废墟,鸡犬无存。

他们只得赶在天彻底黑下来之前,到邻近的村庄询问。

每个村庄都饱受战争蹂躏,满目疮痍,残破不堪。

村民一听不是本地口音,都把他们当坏人提防,一问三不知。

在王家村村口,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说话的老大爷。

蒋青问:“大爷,隔壁徐家村的徐绾您听说过吗?”

大爷似乎耳背,连问三遍,都反问:“你问徐绛?”

无奈之下,蒋青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错就错,回答:“是徐绛。

“徐家村徐长贵家的儿子徐绛?他回肆州老家了!”大爷说道,每个字几乎都是喊出来的。

“徐家村不是他老家吗?怎么是肆州?”冉及问道。

“他是徐长贵的养子,从肆州抱养的。

他的亲生父母在肆州。

”大爷说道。

“那您知道是肆州哪个地方吗?”

“哪个县不知道,只知道是一个叫石家庄的村子。

徐长贵死了,要不然你们可以问问他。

”大爷依然是喊着说话。

冉及和蒋青谢过大爷,离开徐家村。

“为今之计,只有死马当活马医,冒险一试。

”蒋青建议。

“那个大爷耳背,说的又是徐绛,会不会不是咱们要找的人?”冉及质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当年的诗,正是眼前的真实写照。

此情此景,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再说,万一找不到,你就当陪本小姐旅行呗!”蒋青调皮地拨弄了一下冉及的下巴。

他们二人一路北上。

肆州是尔朱荣的老家,那里几乎是一个大兵营。

每走一段,都会遇到军士盘查。

最难的是,仅凭“石家庄”三个字,在偌大个肆州根本无法找到。

他们只得通过重重关卡,来到肆州州府九原,询问州府户曹掾史。

“肆州一共有十二个石家庄,你们具体要找哪一个?是永安郡的还是秀容郡的,或是雁门郡的?”户曹掾史问道。

他们二人一下子被问蒙了。

蒋青眨巴着眼睛,随口答道:“秀容郡的。

“嗯,秀容郡只有两个石家庄,一个在秀容县,一个在石城县。

“我们就是要找秀容县的。

请您告诉我们怎么走吧!”蒋青任性地说道。

户曹掾史仔细告知了路线,他们就出发了。

“为什么选择秀容县?我觉得石城县更像,都有一个石字。

”冉及质问蒋青。

“反正是大海捞针,碰大运,秀容好听!”蒋青笑道,满脸的玩世不恭。

“看来这一年半载是回不去了,咱们得走遍十二个村子,找的还是徐绛,不是徐绾!”冉及加重语气道。

两天后的申时左右,他们来到秀容县石家庄。

这里离尔朱荣老巢秀容川,不到十里地。

从村民们的方言和着装来看,他们是羯族人。

“老乡,我们来找徐绛。

请问他的家怎么走?”冉及问一个村妇,村妇摇摇头,表示听不懂。

他们来到村西头一处大宅门口,敲了敲门。

一个老仆打开了大门,先是一通羯族语,看他们听不懂,又改成汉语:“你们是来找先生的吗?带学费没有?”

看来主人是个教书先生。

蒋青立即回答:“是的,我们找先生,带了学费。

老仆将二人带进客堂一位白皙清瘦的长者面前。

“这是石先生。

”老仆说完就走了出去。

“我们是徐绛的朋友。

数年不见,特来投奔的。

不知他的家怎么走?”冉及施了一礼,说道。

石先生得知不是来求学的,显然有些失望,但依然不失风度。

蒋青从背包里拿出出发时爹爹给的一坨金子,递给石先生:“我们虽然不是来求学的,但见先生仙风道骨,顿生敬仰之情。

我们愿意认先生为师!”

石先生接过金子,眼睛顿时有了光芒。

“徐绛两年前就死了,埋在后山祖坟地里呢。

”他掂了掂金子,说道。

“他是怎么死的?”冉及问。

“不清楚。

尸体是他哥哥找人送回来的。

“他还有个哥哥?”

“他们是石焉的双胞胎儿子。

冉及和蒋青同时“啊”了一声。

“那他的哥哥是不是叫徐绾?”冉及问道。

“那是化名。

他本名叫石长根,徐绛叫石长本。

石长本被他洛州的远房亲戚抱养后,改名徐绛,哥哥石长根也就跟着化名徐绾。

听说石长根在江东为官,地位还很高,只不过是个宦官。

可惜了,把自己弄成不男不女!”石先生有些感慨。

“那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吗?”蒋青插话道。

“石焉多年前就死了,家里没人了。

村东头那片废墟就是他们的家,垮了。

“在下看得出,石家庄都是羯族人,先生的汉语讲得这么好,真是令人赞佩!”冉及本想夸一下石先生,以示感谢,谁知石先生勃然大怒。

“我们羯人是世上最优秀的人种,不光能征善战,还聪明智慧,长相俊美。

看看一百多年前的石勒、石虎,再看看当世的尔朱氏,个个英武盖世!”

蒋青给冉及使了一下颜色,二人迅速礼貌告辞。

“十二个石家庄,一个徐绛,让我们蒙对了!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一出大门,蒋青兴奋不已。

“是啊,没有白来。

这个信息太重要了!”冉及也高兴得不能自已。

“石焉,看这名字取的!难怪儿子被阉,当了宦官!”蒋青放声大笑,“下一步,让我猜猜,你是要……开棺验尸?”

“嘘!”冉及打断蒋青,“这里是羯人腹地,不是大梁,小心隔墙有耳!”

酉时许,他们爬上后山,寻找石家祖坟地。

在石焉的墓碑旁,他们找到了石长本的坟墓。

“咱们先找个地方歇歇,卯时之前来挖。

那时村民都已酣睡,天还有微亮。

”冉及说道。

“就你猴精!”蒋青拍了一下他的胳膊。

寅时三刻,二人带着准备好的铁锹和镐头,来到布满坟丘的后山。

此时天只有微微亮光,四野一片死寂,清风携着磷火,飘来阵阵寒意。

冉及刚刚挖下一镐,一个老鸦发出一声苍凉的鸣叫,惊起一片乌鸦飞起。

蒋青吓得一下子扑进冉及的怀里。

半个时辰后,棺椁终于出现。

冉及示意蒋青搭把手,一起掀开棺盖。

蒋青害怕,摇手躲至一旁。

冉及只得双手托起棺盖一端,然后慢慢挪开。

一具只剩骨骸的尸体展现在他们面前。

冉及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那半个干苹果,比对尸骸的牙齿。

严丝合缝,不差毫厘!没错,是徐绛!他不由得得意地笑了。

“看看他那个地方,有没有……”蒋青在一旁轻声说道。

“哪个地方?”冉及明知故问。

“就是男人的那个地方。

冉及拾起一撮阴毛。

“他的那个地方已经腐烂了,但这个东西还在,说明他不是宦官!”

“你好讨厌!”蒋青羞红了脸。

冉及说到这里,自己也禁不住脸红。

“你们真是劳苦功高,殊属不易!”萧统听完冉及的故事,由衷夸赞道。

“殿下,请允许臣做一个总结。

当年传国玉玺失窃一案,本来面目是这样的:羯族人石长根也就是徐绾,和他的孪生弟弟石长本也就是徐绛,精心策划了盗取传国玉玺案,目的是盗走玉玺,通过豫章王萧综献给他们效忠的北魏朝廷。

萧综因怀疑陛下是他的杀父仇人,同早已勾搭上的徐绾秘密策划北叛。

“正月十五南郊祭天是他们安排好的时间点。

他们利用皇帝携百官出行、禁宫空虚之机下手。

徐绾陪伴陛下,寸步不离,以作为不在现场的证明。

他的弟弟徐绛祭天的前一日,就潜入禁宫,伺机作案。

当天夜里,他因为饥饿难耐,潜入尚食局偷食饭菜,被司膳戴云撞见,仓皇之中,扔掉啃了一半的苹果。

“正月十五一早,陛下和众臣离开禁宫后,徐绛以羯族本教梅花教的梅花针,杀死符玺郎郗光和附近两名宫女,盗走玉玺。

为转移视线,他还制造郗光自缢而死的假象。

然后,他大摇大摆走出皇宫北门广莫门,将玉玺送到乐游苑附近的豫章王王府,亲手交给吴淑媛。

然而,他离开豫章王王府之际出了状况,他被附近盯梢的天道盟风云堂的兄弟们盯上。

他们间发生了殊死的搏斗。

最后,徐绛欲盖弥彰,故布疑阵,朝着豫章王府相反的方向光宅寺跑去。

他跳入寺中,遇见两个沙弥。

沙弥看见他满身血迹失声尖叫,他惊恐之下杀死沙弥。

这一幕被杨忠发现。

杨忠一向信佛,看见沙弥惨死,义愤填膺,与徐绛大打出手,最终将其击毙。

光宅寺住持法云大师将徐绛埋葬在寺院后山,并率弟子念经超度。

“这期间,邵陵王萧纶策划了果岭行刺事件,永兴公主萧玉瑶和临川王萧宏策划了男扮女装行刺陛下事件,他们给整个玉玺盗窃事件,增添了伴奏。

“北伐之前,陛下接见校尉以上军官,杨忠看见了同被他打死的徐绛一模一样的徐绾,惊恐失声。

殿下发觉后,令我等开棺验尸,结果竟是空棺。

其时,哥哥徐绾已偷偷将其弟弟尸体运往肆州石家庄下葬。

“徐绛死后,徐绾继续在宫中潜伏,随时准备接受梅花教新的任务。

但他没有想到,殿下睿智惊人,指挥都官部对案件抽丝剥茧,步步进逼。

无奈之下,他指使党徒刺杀殿下最为信任的太子洗马萧涵以及殿下的红颜知己慧如,以示警告,让殿下知难而退。

这期间发生了一点小意外,他的属下太极殿总管俞三副偷窥了他与萧综密谋的全过程,并以此要挟。

盛怒之下,徐绾设法给了他西域迷香,准备让他慢慢死去。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俞三副跑到殿下这里告发他。

徐绾只得出狠手,用‘佛诞日曲阿酒’字条刺激他毒发自尽。

只是,俞三副毒发之前,陛下已在殿下苦谏之下,将徐绾禁足华林园。

“据本宫所知,徐绾是当日亥时被禁足,而俞三副应该死于寅时和卯时之间,这离俞三副收到徐绾字条足有三个时辰。

这种强刺激需要如此久的时间吗?”萧统问。

“殿下的确才思过人,没有放过任何细节。

臣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俞三副为什么没有在收到字条的第一时间自杀,而拖到早朝之前?徐绾真的能神机妙算,选择让俞三副在早朝的百官面前死去,并且死相狰狞,达到进一步恐吓殿下的目的?臣以为,徐绾肯定如此希望,但事实是纯属偶然。

试想,俞三副拥有娇妻豪宅,锦衣玉食,他又怎么舍得去死?他一定是挣扎良久,实在是难以自制时,才自戕而亡的。

“徐绾这个阉竖,实在可恶!”萧统恨得咬牙切齿,“明日早朝,本宫将在文武百官面前,揭下他的面具,请求父皇将他处以极刑!”

“明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陛下要去光宅寺礼拜,罢朝一天。

殿下也不用着急,徐绾已禁足,插翅难逃。

殿下还是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一下吧。

臣也正好到师父刘之遴刘大人府上拜访。

两年不见,甚是思念。

”冉及说道。

皇太极得到了秦始皇传国玉玺,乾隆却对之不屑一顾

话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等四贝勒统帅一万精骑远征察哈尔,捷报频传。

察哈尔林丹汗已在前一年病死,后金此次出兵,主要是彻底平定这个曾经强悍的死敌。

远征的结果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意外得到了一件宝物——即传说中秦始皇传国玉玺! 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奏章传开,后金汗廷一片欢腾。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由工部特制宝函,皇太极择吉郊迎,然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惊喜若狂,连连点头,一一允准。

这尊传国玉玺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上天垂爱!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四载:相传这尊传国玉玺藏于元朝大内宫廷之中,当元顺帝为明洪武帝所败,仓皇丢弃都城,携玺逃至沙漠。

元顺帝崩于应昌府后,玉玺遗失。

过了两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冈下放牧时,发现有一头山羊连续三日不肯吃脚下的草,只是不断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铲深挖,竟然挖出了这尊历代传国玉玺。

多尔衮奉还玉玺之日,皇太极渡过辽河,隆重远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阳石木,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后金大小臣工、特别是明朝降臣降将,谀声四起,大拍马屁。

都元帅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 总兵官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

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 既然这尊玉玺是“历代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之宝”、“镇国传世之宝”和传承两千余年的汉代宝玺,皇太极如果不去汗称帝,那就是逆天而行、辜负天意了。

于是,皇太极钤用此宝,去汗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大清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比较扯的是,这尊玉玺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到清高宗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极私刻的四宝,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上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而对被皇太极等人称为“历代传国玉玺”的宝贝嗤之以鼻,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诸帝中最通晓儒家典制的人,他一望皇太极传下的“历代传国玉玺”就知道是噟品、假货,为了不让天下人耻笑,他坚定地弃用。

那么,乾隆皇帝是根据断定这货是假呢? 最简单的,有三点。

一、据《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如龙鱼凤鸟,正面所刻为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而皇太极这枚假货正面所刻只有四个字,为“制诰之宝”。

所以说,皇太极朝的君臣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竟然傻乎乎地拿着假货当宝贝。

二、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此玺献给了刘邦。

刘邦即帝位后,“传国玉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有心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玉玺”。

王太后气愤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

王莽得到后,命人以黄金镶补。

皇太极这枚假货并无黄金镶补的痕迹,进一步证明是十足假货。

三、传国玉玺曾经经过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石勒则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皇太极这枚假货根本没有! 话说回来,“传国玉玺”虽然是世间至尊之宝,也不过是一死物,即使没有它,只要以德抚有天下,也是海内咸服、实至名归的皇帝、天子。

元顺帝败亡时,携带玉玺远遁塞外,玉玺不知所踪。

即大明王朝立国近三百年,并无此宝,但明朝诸帝并未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最担心的就是天下民众非议其得国不正。

为此,乾隆帝惴惴不安,而自乾隆帝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

那么,后来的清朝皇帝有没有找到那枚真正的“传国玉玺”呢?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地毯式搜索,并无所获。

看来,数代清朝皇帝都没有找到。

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正面刻的8个字很霸气,历经千年如今何在?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平静之前的乱世总是来势汹汹,生灵涂炭的背后,亦昭示着新时代即将来临。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传国玉玺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