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秦始皇的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真是和氏璧做的现在最可能在什么地方 ?

时间:2023-09-2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可笑,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古籍都说明玉玺是春秋战国奇宝和氏璧做出来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和氏璧自然就成为其囊中之物。

《录异记》中说,秦始皇为了彰显天下至尊就将其做成了传国玉玺,李斯还在上面刻了字。

然而《录异记》这本书是一本记录奇闻异事的书籍,也就是说书中这段关于传国玉玺的说法并不可靠。

真正的正史《后汉书》以及《册府元龟》则说:

“传国玺,其玉出蓝田山。

一边是野史杂文,一边是正史记载,肯定选择相信正史中的记载。

不过“孤证不立”,如果就这样下了结论恐怕难以服众。

其实不用从历史记载中寻找答案,仅从和氏璧的名字就可以断定无法做成玉玺。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壁”字。

何为玉璧?玉璧是“六瑞”之一,是一种中间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尔雅·释器》中有详细的记载。

虽然玉璧很早就已经存在,但真正的发展高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玉璧已经不再是专用的陪葬品,很多时候是用来当作佩饰。

因此玉璧都比较薄,基本在1厘米左右。

就拿1977年在古墓中发现的战国“鲁国大玉璧”,外径虽然达到了32厘米,然而测量厚度也仅有0.6厘米。

按照历史的记载,和氏璧应该也是一块大玉璧,参照这块出土的玉璧来看,厚度最多也就1厘米。

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1厘米的厚度如何做成传国玉玺?即便是汉唐之前的玉玺个头很小,可以挂在腰间。

然而1厘米的厚度,即便是可以刻字,却也无法制作抓钮。

没有抓钮的玉玺就没有着力点,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不说,放在印泥里后也很难拿出来,还很容易将印泥沾到手上。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玉玺,正上方还要雕刻一个抓钮,一般为龙形。

有了这个抓钮才能有着力点,使用起来才会方便。

当然了,古代有中间空心且很厚的圆形玉器,可这样的玉器不能叫“壁”,而是叫“琮”。

因为玉器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工具,不论是玉琮还是玉璧,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好像古人讲究的辈分一样,绝对不能乱。

所以综合所有的情况来看,以和氏璧的厚度是绝对不可能做成传国玉玺的。

那么剩下的唯一解释,也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蓝天山玉。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不过如今人们已经并不关心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方玉玺的下落才是重中之重。

从目前能查阅的所有资料来看,玉玺现在最可能在什么地方?

史书上说秦灭以后刘邦得到玉玺,之后一直流传经历了汉、三国、晋、隋以及唐这几个朝代。

然而唐朝末年玉玺落入后唐李从珂的手中后,被石敬瑭一把火烧了宫殿,从此玉玺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之后的朝代都费尽心思寻找玉玺的下落,可都是一无所获。

偶尔出现消息,却发现都是赝品。

此后一直到如今,一直都没有传国玉玺的下落。

虽然从历史的典籍中可以查询到玉玺流传的脉络,但有一件事一直让人怀疑。

玉玺第一次丢失,乃秦始皇东巡路过洞庭湖时,在湖中遇到狂风大作,始皇帝害怕湖神掀翻龙舟,不得已听从李斯的建议将玉玺丢入湖中。

可奇怪的是,几年之后又有人将玉玺献上,史书说:传国玉玺复归秦。

这显然不合理,要知道洞庭湖古称“八百里洞庭”,不仅面积大,而且水也深。

一般水位就是30米左右,更别说湖中央的水深。

在古代没有任何定位、探测以及潜水设备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找到传国玉玺。

如果史书所说属实,那么一定是始皇帝为了掩人耳目。

要知道当初制作玉玺的名头就是“受命于天”,若一直找不到玉玺,必然会动摇其统治。

所以传国玉玺很可能还留在洞庭湖底。

至于后世流传的玉玺,应该就是始皇帝用来掩人耳目的替代品。

不过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始皇帝不惧鬼神,不然在湘山祠的时候也不会“赭其山”,以此来惩罚舜帝之女,尧帝之妻的“湘神”因为放出大风,使得始皇帝不能渡的罪过。

所以,连上古的尧舜二帝都不放在眼里的始皇帝,怎么可能害怕湖神?

这个反驳看似很有道理,可似乎忘记了一句话叫“好汉不吃眼前亏“,要知道始皇帝当时乘坐龙舟行驶在湖中央,突然狂风大作的惊吓之下,即便始皇帝不惧鬼神,也要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同时,秦始皇“赭其山”的行为,更加证明了他是个相信鬼神,却并不惧怕鬼神之人。

所以最终的答案依旧如此,真正的传国玉玺应该就在洞庭湖底。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等

皇太极得到了秦始皇传国玉玺,乾隆却对之不屑一顾

话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等四贝勒统帅一万精骑远征察哈尔,捷报频传。

察哈尔林丹汗已在前一年病死,后金此次出兵,主要是彻底平定这个曾经强悍的死敌。

远征的结果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意外得到了一件宝物——即传说中秦始皇传国玉玺! 多尔衮用快马发回奏章称:“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 奏章传开,后金汗廷一片欢腾。

文馆汉官鲍承先上奏,“大宝呈祥,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建议由工部特制宝函,皇太极择吉郊迎,然后以此玺钤行敕谕,“颁行满汉蒙古,俾远近闻知,咸识天命之攸归”。

皇太极惊喜若狂,连连点头,一一允准。

这尊传国玉玺得以重见天日,实在是上天垂爱! 《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四载:相传这尊传国玉玺藏于元朝大内宫廷之中,当元顺帝为明洪武帝所败,仓皇丢弃都城,携玺逃至沙漠。

元顺帝崩于应昌府后,玉玺遗失。

过了两百多年,有牧羊人在山冈下放牧时,发现有一头山羊连续三日不肯吃脚下的草,只是不断地用蹄刨地,牧羊人大惑不解,用铲深挖,竟然挖出了这尊历代传国玉玺。

多尔衮奉还玉玺之日,皇太极渡过辽河,隆重远迎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阳石木,传谕左右说:“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天以畀朕,信非偶然也!” 后金大小臣工、特别是明朝降臣降将,谀声四起,大拍马屁。

都元帅孔有德说:“自古受命之主必有受命之符,昔文王时凤凰鸣于岐山,今皇上得传国宝玺,二兆略同。

” 总兵官耿仲明上疏:“天赐宝玺,可见天心之默佑矣。

惟愿早正大统,以慰臣民之望。

” …… 既然这尊玉玺是“历代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之宝”、“镇国传世之宝”和传承两千余年的汉代宝玺,皇太极如果不去汗称帝,那就是逆天而行、辜负天意了。

于是,皇太极钤用此宝,去汗称帝,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定年号为“崇德”,以天子自居,大清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比较扯的是,这尊玉玺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到清高宗乾隆手中,乾隆只保留了皇太极私刻的四宝,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上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而对被皇太极等人称为“历代传国玉玺”的宝贝嗤之以鼻,束之高阁。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诸帝中最通晓儒家典制的人,他一望皇太极传下的“历代传国玉玺”就知道是噟品、假货,为了不让天下人耻笑,他坚定地弃用。

那么,乾隆皇帝是根据断定这货是假呢? 最简单的,有三点。

一、据《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如龙鱼凤鸟,正面所刻为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而皇太极这枚假货正面所刻只有四个字,为“制诰之宝”。

所以说,皇太极朝的君臣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竟然傻乎乎地拿着假货当宝贝。

二、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此玺献给了刘邦。

刘邦即帝位后,“传国玉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有心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玉玺”。

王太后气愤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

王莽得到后,命人以黄金镶补。

皇太极这枚假货并无黄金镶补的痕迹,进一步证明是十足假货。

三、传国玉玺曾经经过曹丕、石勒之手,曹丕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石勒则命人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皇太极这枚假货根本没有! 话说回来,“传国玉玺”虽然是世间至尊之宝,也不过是一死物,即使没有它,只要以德抚有天下,也是海内咸服、实至名归的皇帝、天子。

元顺帝败亡时,携带玉玺远遁塞外,玉玺不知所踪。

即大明王朝立国近三百年,并无此宝,但明朝诸帝并未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最担心的就是天下民众非议其得国不正。

为此,乾隆帝惴惴不安,而自乾隆帝以下诸帝,一直都在秘密寻访那枚被赋予“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传国玉玺”。

那么,后来的清朝皇帝有没有找到那枚真正的“传国玉玺”呢?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进行过地毯式搜索,并无所获。

看来,数代清朝皇帝都没有找到。

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正面刻的8个字很霸气,历经千年如今何在?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平静之前的乱世总是来势汹汹,生灵涂炭的背后,亦昭示着新时代即将来临。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传国玉玺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