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妆
在她13岁那年被遴选入宫的那一刻,她未曾想到,这不仅是她人生繁华锦绣、雕缋满眼的开始,也是她人生枯萎衰败、阴森恐怖的开始。
她太过明艳,又太过单纯,怎能料到深宫,并不是她家的后花园。
12年深宫独宠,让她已经忘乎所以,以为可以纵情声色,以为可以为所欲为。
在那繁华而苍凉的后宫建筑的缝隙深处,有多少双阴冷的眼睛,恶意地注视着……吞噬着人的天真烂漫的天性,吞噬着人对于生活全部美好的幻想。
1888年,十三岁的珍妃与姐姐同时进宫,被慈禧看重,她被封为珍嫔,姐姐为瑾嫔。
光绪而是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
珍妃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的,非常得伯父疼爱。
伯父虽然是满人,但是向往中原文化,非常喜欢与汉人当中是名士往来,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他的“座上宾”。
因为疼爱珍妃,他请了一个榜眼给珍妃上课,珍妃的“三观”完全被颠覆了,过去她听的都是“三从四德”,都听腻了,现在听的完全是新的一套。
什么算法、天文、地理,还接触了一些维新思想。
父兄的疼爱,师长的开通,让她跟别的姑娘成长环境完全不同,思想更为开通,行为更加活跃,言语更加大胆。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她,才会令年轻的光绪为之深深着迷吧!
皇宫的生活对于珍妃来说,既陌生又新鲜。
天真烂漫又博学多才的她,全然没意识到,大家口中阴森恐怖的“慈禧”,那个专权、贪恋的女人,是多么可怕。
她好奇地听他们说,慈禧如何挑选继承人,如何垂帘听政,最让她感兴趣的,是皇帝曾经看上江西巡抚德馨的二女儿,由于慈禧担心她将来和皇后争宠,就将两个女儿都打发回家了。
珍妃拼凑零零星星的话语,知道年轻的光绪帝不仅无法执政,而且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珍妃对这位年轻的光绪帝,生出许多怜悯之情。
在年轻的光绪帝眼里,珍妃就像充满死亡气息的、颓废的、衰败的紫禁城里唯一生动的、明艳的、新鲜的阳光,一束自由的、无拘无束的风。
是他灰白人生从未遇到的希望,也是他生命一束温暖的光芒。
珍妃不仅擅长书画、下棋,还跟皇帝玩“易装”,她打扮成男孩的样子潇洒极了,常逗的光绪帝哈哈大笑。
最开始,连慈禧也喜欢这个俏丽、活泼的小姑娘,她的天真烂漫为冰冷的后宫带来了生气。
因为她的字写的非常漂亮,慈禧经常带她到处去玩,还让她写字赐给大臣。
珍妃像只花蝴蝶一样,自由地在宫廷里穿梭,她觉得慈禧根本没有那么可怕,每个人都对她很好,皇帝也爱她,生活简直美好极了。
她不知道,阴森的宫廷喂养出的只能是腐朽的灵魂、恶毒的尸体,即使那些黑暗向往光明,她们也不会变成光明,只会吞噬光明。
照相机的传入,让珍妃高兴极了。
当时大家都很害怕照相,相机被认为是“西洋淫巧之物”,会取人的魂魄,照多了会使人折寿。
珍妃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她对照相机好奇极了,并未顾忌那么多。
她不仅喜欢给自己照相,还教会了光绪和太监怎么用照相机,她瞒着慈禧从外面弄来一架照相机,每天在宫里照相。
后来,珍妃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叫贴身太监到东华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馆。
她希望能有更多的钱,让她更自由地追求爱好。
这事被隆裕皇后知道了,她告诉慈禧,慈禧把珍妃叫来,狠狠训斥了一番。
其实慈禧也爱照相,为何训斥珍妃呢?因为慈禧特别专横霸道,她觉得她已经说过不准,珍妃继续做,是根本没把她这个老佛爷放在眼里。
她仗责了珍妃,并且把开照相馆的太监戴安平当场打死。
从此宫中无人敢谈照相。
慈禧跟珍妃的交恶,大约是从这一次开始。
有一次,光绪赏赐珍妃做八人抬的大轿,被慈禧碰到,慈禧把珍妃怒斥了一顿,还把轿子回来。
珍妃回去就找光绪帝哭,光绪帝对隆裕皇后非常不满,上一次照相馆就是隆裕告的密,这一次是不是也是隆裕高密了呢?据后来一位刘姓宫女回忆,光绪帝甚至动手打了隆裕。
隆裕皇后和慈禧已经站到统一战线了,慈禧觉得这是冲她来的(事实上确实也是),光绪帝不敢打慈禧,只好拿隆裕皇后撒气。
她对珍妃非常不满,处处找她茬。
光绪帝用库存的珍珠和翡翠做了一件旗袍给她穿,慈禧在御花园逛的时候刚好碰见珍妃,大为生气,不仅让太监脱掉了珍妃的衣服,还仗责了珍妃三十下。
这一切只是剥夺着珍妃在后宫的地位,让她丢人,然而并未让她丢命。
她并不知道皇宫有多可怕,继续随心所欲,追随着快乐和幸福。
这一年,有一个叫耿九的人,希望谋取粤海道官职,还有一个叫宝善的人,希望出钱免罪,他们于是行贿了与珍妃关系较近的太监。
珍妃不知轻重,竟然答应为他跑官。
其实买官在清朝并不是禁止的事情,康熙就许可买官。
清代选官有三种途径:荫封,科举,捐纳。
然而为何珍妃不能做这个生意呢?
珍妃得罪了慈禧、李莲英为首的利益集团,慈禧向帮李莲英的四个养子谋官,结果人满了,填充上了珍妃的人,李莲英得到一句话,“补缺当遵部制”。
把这老婆子和老太监气的当场差点吐血,慈禧对珍妃厌恶至极。
珍妃被幽闭于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
《故宫通览》中说,珍妃被囚禁的小院,原来是侍从下人居留的地方,珍妃住在北方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递出。
珍妃过得特别凄苦,吃的是下人的饭食,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甲午的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的刺激着光绪皇帝。
他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维新运动中去。
光绪为何喜欢珍妃,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年龄尚小,活泼可爱,阅历较浅所以毫无心计,另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崇尚西学,对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光绪帝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
”(《国闻备乘》第11页)
这时候珍妃可能被放出来了,她非常支持皇帝,也参与到维新运动中去。
她不但支持光绪,鼓励他多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还与维新党人有书信往来,这下彻底激怒了慈禧,慈禧非常震怒,非要弄死她不可。
1898年,慈禧发动政变,再次垂帘听政,捕杀维新党人,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把珍妃囚禁在皇后景祺阁的冷宫中。
慈禧完全丧心病狂地迫害着珍妃,她失去了人生自由,受到了严酷的杖刑。
珍妃被囚禁了两年,身上肮脏不堪,形如乞丐,但她始终念念不忘光绪帝。
光绪帝也一致惦记着她,在太监的帮助下,光绪帝多次夜晚来到北三所,与珍妃隔窗对泣,两人彼此鼓励,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天日,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可惜,这已经是奢望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
此时,大家都换了百姓布衣聚在宁寿宫后殿的乐寿堂,慈禧忽感触前事,出珍妃于牢院。
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
”等藉口,强词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不肯死。
众人遂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年仅二十五岁。
执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
对于珍妃的死,众说纷纭,每每阅读,都会令人心痛不已:
经过对史料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还是清宫旧太监唐冠卿所讲最合情合理,可靠性最强:
珍妃井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此日期有误,但他讲是联军入京那天,表明是二十日——笔者注),崔玉贵率快枪队四十人守蹈和门,予亦率四十人守乐寿堂。
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息,突觇慈禧后自内出,身后并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和轩,遂趋前扶持。
乃至乐寿堂后,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启曰:“老佛爷何处去?”曰:“汝勿须问,随予行可也。
”及抵角门转弯处,遽曰:“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勿恤。
”予方骇异间,崔玉贵来,扶后出角门西去,窃意将或殉难也,然亦未敢启问。
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
后曰:“现在还成话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
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妃叩首哀恳。
旋闻后呼玉贵。
贵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我耶!”贵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
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妃已坠井矣。
斯时光绪帝居养心殿,尚未之知也。
唐冠卿虽未在场,但亲眼见到了慈禧、崔玉贵,亲耳听到了三人当时的对话和珍妃落井的声音,所言应该无误。
一位伺候过慈禧的何姓老宫女曾对这一事件做了如下回忆:
逃跑是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的七月二十一日。
头一天的下午,老太后在乐寿堂屋里睡午觉。
我和往常一样,陪伴在寝宫里,背靠西墙,坐在砖地上,面对着门口。
这是侍寝的规矩。
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
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
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
老太后匆匆洗完脸,一声没吩咐,竟自己走出了乐寿堂。
我们跟随老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
”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
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儿往北走,进了颐和轩。
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从颐和轩出来,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
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
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老太后赐死珍妃,让人把珍妃推到井里了。
我们更不能多说一句话。
这位何姓宫女所讲,与唐冠卿所讲完全吻合。
这位何姓宫女还说,民国初年,崔玉贵曾到她家串门,亲口讲了处死珍妃的经过,与唐冠卿所讲也基本一样。
这表明唐冠卿所讲的珍妃遇害的情节是真实的。
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
慈禧却天天做着珍贵妃要来取她命的噩梦,无奈,回到宫中后,便命人将尸骨被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
民国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将珍妃迁葬光绪崇陵妃园寝,并为她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珍妃死后,光绪经常对着她的帐子呆呆的看,几个小时都像木头人一样端坐着。
死后哀荣又有何用?这一段患难夫妻,到底没能盼到重见天日的一天。
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珍妃是唯一一个接受西方思想,敢于和宫廷封建礼教相抗衡,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意志的嫔妃。
她生性耿直,不会讨好权贵,不喜欢宫廷中的种种规矩。
对于光绪帝而言,她是珍贵的、独特的、她是光,是暖,是希望,是他凋敝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希望,是死气沉沉充满阴谋、罪恶、嗜杀的紫禁城里唯一可以畅快呼吸的所在。
人人都说,他宠她,因为她美,她会来事,她小,她活泼,其实,能够让男人动心的因素可能有这些,而能够让男人跟她一起走过漫漫岁月,仍然不改初衷的,应该不仅仅只有这些。
还有患难与共,还有志同道合,还有互相怜悯,还有朝朝暮暮。
他们是生长在岩石缝隙里坚韧的草,被岁月锋芒割伤,仍然仰着头对着阳光,他们是慈禧看不懂的世界,也是慈禧永远无法泅渡的彼岸。
珍妃并不是个完美的人,然而,她却是适合光绪帝的人。
可是慈禧太后不为所动,命令太监把她投到井里,可是没有太监愿意干这种事情。
慈禧太后大怒,命令速速动手。
太监崔玉贵和王德环抱起珍妃就往井里投,珍妃大喊:“李諳达(李莲英)救命!”珍妃被投到井里后,起初还没有死,在井中发出呻吟声,崔玉贵命太监往井中投进大石头,珍妃这才死去。
今天的审美,珍妃要减肥了 据说,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之后,某日夜里,梦见浑身湿漉漉的珍妃前来向他索命。
吓得她魂不附体,后来,迷信的她专门给珍妃举行了招魂超度仪式。
慈禧出行照片 珍妃被投井淹死这件事情在当时就引起了民间百姓的同情,百姓私下纷纷议论此事。
但是却把推珍妃入井的崔玉贵说成了小德张。
1944年,早已经出宫过上地主生活的晚年小德张到天津南市群英茶园观看京剧《清宫秘史》,当演到慈禧太后命令大太监小德张把珍妃推到井中这一段时,大惊失色。
他当场发怒!继而又找到了他的朋友国民党元老张继。
恳求张继帮忙澄清此事。
张继到处找关系。
最后,勒令戏班子把情节改成“慈禧命令崔玉贵把珍妃推到井里。
小德张 光绪帝和珍妃的关系非常好,珍妃大胆活泼,和光绪帝胆小懦弱的性格正好互补。
据说珍妃常常在宫中女扮男装,西方的摄影术传进宫中的时候,珍妃也追赶时代潮流,学习摄影术。
不幸的是,珍妃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前被慈禧太后勒令赐死,投进了现在故宫著名的“珍妃井”中。
珍妃被杀的时候,光绪帝并不在身边,等他在西安待了两年,回到北京后,因为思念死去的珍妃,故而竟想到请西藏的高僧为珍妃招魂,光绪帝请了一个穿着大红袍的大喇嘛,大喇嘛整整做了一夜的法事。
当时在光绪帝身边的德龄公主回忆道:“第二天,光绪皇帝神采奕奕,不知道昨晚和珍妃美艳的灵魂在法事中干了什么?”
关于珍妃坠井一事,究竟是怎样一个凄惨的遭遇?今天就让我们从网民的视角一窥背后的缗凄隐情。
众所周知,在那个等级分明的年代,后宫佳丽如云,可谓是百花齐放。
唯独珍妃这位俏皮开朗的小美人儿,却让人看不惯她那股子痞气。
作为出身清官之女,她不仅保留了书香世家的才情,更接受了西洋新鲜事物的熏陶,时而文雅脱俗,时而大胆前卫,别有一番风情。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珍妃时,她正在后院里弹着古筝,歌声空灵动人。
可谁承想,她竟也爱学那些洋人游戏,在宫中到处搭窝棚玩起了火箭。
真是个花枪俏冷的淘气包!网友@皇家话痨感慨道。
不可否认,珍妃初入宫时的确引人侧目。
她那股子不羁劲儿,不仅让守旧的慈禧太后大为恼火,更是让当朝皇帝乾隆荷尔蒙爆棚,着了魔似的宠爱有加。
嗨,不得不说珍妃的确是个撩人的小妖精!就连乾隆这老小子,都把持不住,恨不得把她惦记在眼里怀里。
@蓝颜祸水调笑道。
曾几何时,珍妃的确是坐拥万贯家财,地位尊崇。
可好景不长,她那麻雀般轻浮的个性,再加上对政事的斜杠介入,终于惹恼了慈禧这尊大佛。
我就说嘛,原本珍妃还只是慈禧小小的芥蒂,可她太嚣张了!竟敢觊觎御服的权威,这不是自找死路嘛!@戏凤惯了直呼受不了。
事实上,珍妃的确做过头了。
可怜她祸从口出,说漏了嘴要做一件像慈禧的珍珠翠衣,竟然踩到了老佛爷最痛恨的尾巴。
随后慈禧开始了对她的无情酷刑,渐渐升级,最终直接下令将她打入冷宫,关乾隆禁闭。
唉,如此看来珍妃也算是半个祖宗了,竟然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
当时宫中人说她被毒打得遍体鳞伤,可怜见儿。
@小可怜儿替珍妃不平。
老天有眼,珍妃的命运却更加悲惨。
1900年,慈禧逃跑的时候,竟然下令将珍妃扔进了一口井里,就这样凄惨而亡。
我勒个去,慈禧这老太婆做事也太绝情了吧!把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直接丢井里,指不定得淹死多慢啊!@只许怨佛则呐喊不已。
珍妃的死,的确是个无奈的遭遇。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还是那个亲手将她扔入井中的太监崔玉贵。
直到他临终,也难以释怀自己这桩罪行。
天可怜见,崔玉贵那可怜的小太监,他怎敢违抗慈禧太后的旨意呢?可是扔下珍妃,却也禁不住落在心头成疴。
唉,几多楚楚可怜!@花不语颇有同情之意。
故事到此,珍妃已葬身井中,成了永世的禁脔。
她素来热情洒脱的个性,将永远凝固在那个年代。
而我们现在所见的珍妃井,不过是后人美化過的遗存。
它那朴实无华的模样,又能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哪些惨绝人寰? 亲爱的书友们,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这段往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热烈讨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